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名词解释与简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资源配置:是指社会把有限的资源恰当地分配到社会需要
的领域、企业和部门,使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产
生最佳的效益,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的需要。

2、有效竞争:一种既能保持竞争活力,消除垄断的弊端,又
能利用规模经济的市场竞争格局。

3、现代企业制度:指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
责任制度为保证,已公司制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

4、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及经济主体之
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
和分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有机系统。

5、市场的均衡价格:商品的价格决定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
面。

某种商品的需求总量与其供给总量一致时的价格,被
称为市场均衡价格。

6、市场体系:是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

7、市场经济:是社会配置经济资源(劳动力、土地、资金、
技术、知识、信息)的一种经济形式。

8、货币政策:是指国家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
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准
则。

9、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为主体,依据法律和法规,通过
国民收入分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
予物质保障,以保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各种政策措施
的总和。

10、宏观经济调控:是指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
目标对国民经济活动从总量和结构上进行调节,调控和引
导的管理活动。

11、法人治理结构:是指在股权分散的现代公司制企业内部,
对企业法人财产进行管理运行,进而形成责、权、利相对
称,激励和约束相制衡的一种契约性制度安排,其目的是
既保证专家型经理人员放手经营,又不致失去出资者对经
理人员的最终控制。

1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粮的关
系体系,它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
用诸方面的经济关系。

13、机会成本:指资源用于某种用途时被放弃的其他用途所能
带来的最大利益。

简答
1、为什么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

答:1、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培育国民经济旳增长点,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扩
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
促进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国旳所有制结构和基本经济制度,发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各自优越性,实现二者和谐统一发展
可见,坚持公有制为主,又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既有利于解决国有企业旳弊端,又能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生产和服务、满足社会多层面需求,更好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2、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实行宏观调控旳必要性
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处于重要地位,在经济中,是经济管理的主体,发挥着宏观经济调控作用。

它的宏观调控的经济职能根源于现代化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具体指:
1、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2、是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需要
3、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根本目标的需要
4、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5、是解决市场失灵的需要
3、简述宏观经济调控旳具体目标
答:第一,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是总量平衡、通货稳定、经济稳定、比例协调旳综合反映,它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也
是保障人民生活和实现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
第二,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全面发展旳主要目标,也是国民经济良性运行的结果
第三,充分就业。

劳动者充分就业,是经济繁荣的标志,是劳动要素充分利用的反映,是居民收入相对均衡的表现,有利于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第四,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旳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旳平衡
4、简述货币政策旳机制及工具
答: 1、存款准备金率:通过调节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调节商业银行的信贷放款能力,从而影响社会的货币供应量。

2、再贴现率:①通过调节商业银行向央行再贴现的利率,调节商业银行的流动资产及信贷能力,以调节影响社会的货币供应量;②同时,再贴现率是基准利率,通过调节再贴现率,调节市场利率,影响全社会的货币供应量。

3、公开市场操作: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债券买卖,增减社会的货币供应量。

5、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旳基本框架
答;主要包括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3、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4、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6、加强法律制度,建立健全各种市场法规
6、分析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旳理论基础
答;从市场失灵的表现来看:
1、市场部能有效旳解决经济总量平衡问题
2、市场不能有效解决外部不经济问题
3、市场部能有效实现经济结构平衡与优化
4、市场无法消除垄断
5、市场不能自动实现社会公平
6、市场日调节具有滞后性和盲目性,造成资源浪费
7、分析我国现阶级旳所有制结构及其原因
答:我国现阶段旳所有制结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原因:1、它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结构状况决定旳
2、它是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旳客观要求
3、它是由我国其他经济条件决定旳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总体特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旳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仅可以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旳独特作用,而且还可以取得他们互相联合、互相竞争所产生的综合效应。

8、、现代市场经济旳主要特征
答; 1、政府开始作为市场主体之一参与市场,借助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间接干预经济
2、财产权更加社会化,现代公司制度凭借高度发达旳信用制度渗透到经济旳每一个角落
3、完备的经济法规和社会保障体系成为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条件
4、健全旳生产要素市场体系成为资源流动和配置的载体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制度下旳市场经济相比具有旳自身特征
答;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旳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从旳所有制结构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旳分配结构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建立更有效、更合理旳宏观调控和更完善旳法规制度
10、如何坚持公有制旳主体地位. '控制力'论旳本质是什么?
答:如何坚持:首先,公有资产占优势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量地优势,二是质的提高;
其次,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和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

再次,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来讲的,并不意味全部领域全部地区都是这样的。

控制力的本质:只要公有制经济能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关键领域,核心部门哪怕数量小于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我们就依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依然是社会主义国家。

11、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定旳过程
答: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步入改革开放时期逐步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对计划经济的改革,其建立过程如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1979年4月的工作会议,提出了“在我们的整个国民经济中,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的思想
2、1982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大政治报告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为主体,市场调节为辅”
3、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在内的统一机制,其运行机制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4、提出了向市场经济迈进的观点
12、简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旳主要问题
答:1、社会保障未覆盖全体社会成员
2、不同社会阶层的保障水平差别大
3、社会保障基金面临严重缺口,潜伏着社会风险和危机
4、社会保障基金和管理不当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旳基本经济制度旳内容及确定旳依据是什么
答: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初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其确立依据: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生产力决定的
3、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缓解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各种矛盾所需要的
4、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
5、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为社会主义服务
14、分析市场经济是如何调节资源配置旳
答: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

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始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所有产品、资源都变成了可以交换的商品,市场范围不断扩大,进入市场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从而使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越来越大,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与市场发生直接的联系,企业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状况,根据市场上产品价格的信息,在竞争中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但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市场机制作用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有可能产生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失衡,产
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市场秩序混乱等现象。

1、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历经改革启动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1984年)、改革全面探索阶段(1984—1992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2000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0年至今),至今已走过28年的历程。

其主要成就有:
第一,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

国有经济的结构和布局得到显著改善,国有资本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处于优势和控制地位。

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户数减少40%,但营业总收入、净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都在稳步增加。

公有制实现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相互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与此同时,重点发展了个体、私营和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大。

目前,1/3的GDP和4/5的新增就业岗位都是由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

第二,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国有经济竞争力不断提高。

目前,50%以上的国有重点企业实行了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逐渐形成,绝大部分国有中小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制。

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独家垄断局面基本打破,市场竞争格局初步形成。

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比重显著下降,一批历史遗留的困难企业通过政策性破产退出市场,通过资产重组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框架已经确立。

第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

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的商品市场格局已经形成,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发展迅速。

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股票、债券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发展,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的体制已经建立,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市场迅速发展,知识产权交易规模迅速扩大。

商品价格基本上由市场决定。

目前,在社会商品零售、农副产品收购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所占比重已分别达到95.6%、96.5%和87.4%。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

第四,政府职能转变取得积极进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形成。

政府职能逐步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

以间接手段为主的经济调控体系趋向成熟,国家计划、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机制初步形成;建立了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管体系,政府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用法律手段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政府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政府通过直接举办、特许经营等方式,向人民群众提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

第五,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以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到2005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为1.74亿人、1.07亿人、1.37亿人,年末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362万人,全年共有2233万城镇居民领取了最低生活保障金。

第六,经济社会法制化程度明显提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

中国在实施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同时,加强市场主体、产权制度、市场交易制度、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市场调控、经济调节和监管方面的立法,把一些比较成熟的制度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了由200多部法律、300多个行政法规和数以千计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组成的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第七,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对外贸易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内外资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进出口经营格局;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机制;大幅度减少外商投资的地域和行业限制,形成较为完善的外商投资和境外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内外贸一体化改革稳步推进,国有内外贸企业改制、改组、改造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积极进展;建立起了符合中国国情和国际通行做法,并与WTO规则相适应的涉外政策法规体系。

2、我国若干年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艰巨任务是什么?
1、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2、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3、、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机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
4、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5、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6、深化对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7、进一步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8、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

要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做到改革开放与法制建设的统一,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

9、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奋斗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党要肩负起新时期的伟大历史任务,必须加强自身建设。

3、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有何影响?应如何应对?
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从2008年10月份开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中国经济发展受到的影响日益显现,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下调、出口减少、金融业调整、现在又正冲击我国国内行业和企业,形势非常严峻。

(一)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受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影响,我国
经济发展速度也正明显下滑。

(二)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此次金融危机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的直接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我国的金融机构、投资者持有较多的美国次级债券,形成实际损失。

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严重打击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也影响国内金融市场信心。

对中国而言,美国顶尖级金融机构的相继破产,也给中国投资者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

不过由于中国的金融市场并未完全开放,货币不能自由兑换,我国银行国际交易额不大,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的冲击是有限的。

另外,中国在金融监管方面从未有丝毫放松。

面对这场危机,中国金融界审时度势,趋利避害,控制金融市场开放的节奏,采取渐进式的开放模式,不允许金融全面自由化。

对已经或试图进入中国的金融业务,相关部门加强监管,设立必要的准入制度,加以区别和限制,以保护市场,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三)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出口的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发达国家居民消费信心指数大幅下滑,进口需求回落,对中国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这次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美、欧、日恰恰都是中国出口最多的国家和地区,
中国出口企业正面临国际市场波动、国外订单不足、产品价格下跌、成本升高、效益下滑的局面,企业利润大幅减少,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吸纳劳动力多、就业面广,但抗风险能力较弱,经营面临较大压力,已有相当一部分的中小企业破产、停工。

(四)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就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最直接的冲击无疑是出口加工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将成为此次危机后续打击最主要的受害者之一。

金融海啸的冲击也引发“裁员潮”。

由于这次金融危机传导的方式在中国和美国的方向完全不一样——美国是从虚拟经济开始向实体经济传导,而在中国首先发生在实体经济领域,先在中小企业特别是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身上产生后果,然后再进一步向虚拟经济,同时向消费领域、社会领域传导。

所以由于我国实体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的用工需求出现下滑,劳动力需求在减少,但我国劳动力供给却在增加
此次的金融危机将使我国2009年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2009年我国实际失业率可能接近10%。

二、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面对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我国政府也在迅速调整政策,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一)以扩大内需为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多依赖于出口和投资,而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却始终没为中国经济做出明显贡献。

此次金融危机说明经济增长对国外经济的依赖程度越高,经济的稳定性则越差,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必须转换经济增长模式。

现今我国已由出口拉动型经济向内需推动型经济转换。

为了提振内需,弥补外需不足,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我国宏观调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来扩大社会总需求。

而这次积极财政政策政府加大了对民生的投资,把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财政支出将重点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民生领域的投入。

更多地向弱势群体比如农民和农民工倾斜,同时也偏重于出口行业,以解决收入不平衡的问题。

此次新的消费亮点是拉动农村消费。

国家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

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

(二)以扩大内需为主,实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随着次贷危机的深化,我国货币政策也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目前央行已经制定实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五大具体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强窗口指导和政策引导,着力优化信贷结构;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和进一步改进中央银行金融服务等五大方面。

国家也频频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适当增加货币、信贷投放总量,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使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信贷额度增加固然是政策作用的体现,但关键还是要让贷款真正作用于生产和流通领域,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让货币政策效果显现的关键节点。

(三)加强投资力度,促进我国产业升级
为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我国加强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间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政策合力。

在我国扩大内需的10条措施中重点提到,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

此次投资的许多项目“门槛”都很高,对技术、材料、施工、管理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批新的研究成果将得以应用,实现产业化生产,进而提高我国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化能力。

为鼓励自主创新,帮助中国企业解决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竞争力不强、过分依赖外需、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我国政府决定,除在2008、2009两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集中1000亿元投入发放专项研发资金外,在融资方面也将给予倾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