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六国论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六国论阅读答案
2023六国论阅读答案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
2023六国论阅读答案2
六国论
(选自宋·苏辙《栾城集》)
【原文】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注释】①六国世家:指《史记》中的《燕召公世家》、《楚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这六卷世家分别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燕、楚、赵、魏、韩和齐等六国的史事。

②攻山西千里之秦:公元前318年,韩、赵、魏、齐、燕等五国联合攻秦,反被秦国战败。

此后,秦国逐一灭亡东方各国,至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

山西:指崤山以西。

【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

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

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
【原文】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注释】
①郊:与下文的野互文,指国土。

古文中,将成对的同义词在相近的句式中分开使用以避免重复,称作互文。

另:周制,距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以郊泛指城外,野外。

【译文】
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

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

;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

【原文】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①,商鞅用于秦而收魏②。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③,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
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④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注释】
①范雎(jū):战国时期魏国人,投奔秦国后受到重用,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建议秦昭王现收服韩国,再进而吞并其他各国。

他被秦昭王任为相,封为应侯。

②商鞅:战国时期卫国人,姓公孙,名鞅,投奔秦国后受到重用,辅佐秦孝公变法,因功封为商君,故称商鞅。

他曾多次策划进攻魏国。

③刚:齐地名,在今山东省兖州县境。

寿:齐地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境。

出兵以攻齐之刚、寿:秦国的相国曾建议秦昭王越过韩、魏国境去攻齐国,被范雎劝止。

④折:屈服。

【译文】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他就建议拉拢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他就建议拉拢魏国。

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服时,就要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两地,范雎就为此担忧而加以劝阻。

既然这样,那么秦国所顾忌的,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他人的国都,前面有燕、赵的抵抗,后面有韩、魏乘机进攻,这是危险的道路啊。

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两国时,却不曾有对韩、魏的顾虑,那是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

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算得上是了解天下的形势吗?放弃小小的韩、魏两国,让他们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大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于秦国呢?韩、魏屈服于秦国后,秦国人就可以对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全天下诸侯普遍受到秦国的祸害。

【原文】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
于其间矣。

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①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注释】
①埸(y):边境。

【译文】
韩、魏是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要凭借作为对西方的屏障,所以就不如亲近韩、魏以此来抗拒秦国。

秦国人就不敢越过韩、魏,去觊觎齐、楚、燕、赵等国,那么齐、楚、燕、赵等国就能够凭这样的局面保全自身了。

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去支持面对敌寇的韩国和魏国,使韩国和魏国没有来自东方的忧虑,从而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

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以便暗中帮助前方两国解除危急,像这样就可以应付一切事变,那秦国还能怎么样呢?诸侯们不知道想出这样的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厄了。

致使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攻取这些国家,结果能不令人悲哀吗!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窃怪天下之诸侯
(2)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
(3)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4)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2.下列与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句中的蔽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B.山峻高而蔽日
C.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下列与而齐、楚、燕、赵之围,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句中的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B.发愤西向
C.故夫天下所重者
D.素善留侯张良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2)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5.阅读全文后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__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提出的主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责备,责怪(按:这是《大赛》的答案。

而《古文观止》等均解释为奇怪。

)
(2)笼络,拉拢 (3)缘故,原因 (4)摈弃,排斥
2.A(题干和A:掩护;B.遮住;C.隐蔽,躲藏;D.受蒙蔽)
3.CD(题干:保全,形作动;A.使完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B.方位名词作状语;C.看重,重视,形作动词;D.与友善,形作动)
4 .(1)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

(2)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厄了。

5.(1)六国之士虑患疏,见利浅,不能看清天下形势而背盟败约,自相残杀,致使秦国得以各个击破而灭亡。

(2)齐、楚、燕、赵四国应全力支援韩、魏,共同对抗秦国。

(1)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

2023六国论阅读答案3
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完成练习题。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

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11.下列各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知理而后可以举兵举:发动知势则不沮沮:沮丧
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支:应付、支撑
B.不足以辱吾技也辱:玷污吾蔽而置之蔽:隐藏
使之狎而堕其中狎:阴险
C.此用长短之术也术:本领使之无所顾顾:回头
知此者,可以将矣将:出发
D.乌获不敢逼逼:靠近冠胄衣甲衣:衣服
据兵而寝兵:武器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固不在战矣
B.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夫惟养技而自爱者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知势而后可以加兵
1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说明行军打仗要有全局战略眼光,不能贪小失大。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
----意为要尽量掩盖自己的短处,使敌人发现不了而犹豫不决。

C.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用兵打仗既要无所顾忌,又要懂得利用外物。

D.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善于用兵的人懂得凭借和利用形势,那么就有多余的力量了。

14.下列各个句字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所主张的用兵心术的一项是:
①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②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③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④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⑤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⑥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参考答案:
11.A
12.B
13.B(暴为显露)
14.C
2023六国论阅读答案4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候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则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

而天下之诸候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取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

以自相屠杀。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候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心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视秦也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23.(2分)苏辙以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

(用课文原句回答)
24.(2分)李桢认为六国与秦国相同处在于。

不同之处在于。

25.(3分)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是()
A.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韩、魏亲魏以摈奉”。

B.李桢“未必不复增一秦也”的意思是:六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

C.苏辙认为六国的“自安之计”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D.李桢认为“视秦无异也”,是因为六国“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

26.(3分)李桢文中的观点有其显著的局限性,请指出并简要地分析这种思想的危害性。

参考答案:
23.(2分)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24.(2分)六国皆欲为秦所为秦得天助而六国未得天助
25.(3分))A(其原因是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而“贫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贩约,以自相屠灭”。

26.(3分)李桢观点中显著的局限性是认为“秦统一六国得天助”,这是一种天命论思想。

这种思想宣扬一切都是天生注定的,是不能靠自己来改变的。

其危害性在于愚弄、奴役老百姓。

2023六国论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六国论》节选文字,完成小题(12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
D.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可谓智力孤危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D.暴霜露,斩荆棘
3.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手法,围绕着不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说明“不赂秦”的灭亡也是“赂”的结果。

B.第二段用比喻论证的手法,用“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形象地写了假如六国能并力抗秦的结果,总结了历史教训,为后文评论现实做了铺垫。

C.第三段点明题旨,将六国的形势和北宋的形势做比较,借古讽今,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D.文中“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词的运用,让__在具有雄辩力量的同时也富有充沛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对北宋王朝的深深忧虑。

4.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答案:
1.D
2.D
3.B
4.(1)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

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

(2)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A.名词用作动词;B.名词作状语;C.名词作状语。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2.试题分析:A.智力,是两个词,智慧和力量;B.故事,旧事;C. “凡”就是“但凡”、“凡是”的意思,“是”要和“州”连在一起,是“这个州”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3.试题分析:《六国论》中第二段的描述使用了对比论证,结尾又采用引用和比喻论证,中间穿插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不一而足。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4.试题分析:(1)第二小句倒装1分,第三小句中的“可以”1分,“而”1分;(2)“使”字后省略补上1分,“为…所…”被动句式1分,感叹语气1分.
2023六国论阅读答案6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
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思厥先祖父厥:其,泛指列国的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
C.胜负之数数:次数
D.始速祸焉速:招致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赂者以赂者丧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故为之文以志
D.而秦兵又至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同义的一项是(3分)
A.其实亦百倍
B.可谓智力孤危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以有尺寸之地
4.下列对__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__开篇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弊在赂秦”,分别从“不赂者”和“赂者”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剖析深入,逻辑严密。

B.第四段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如燕国起初全力反抗秦国侵略,但后来由于派遣刺客,杀了良将李牧,于是终至灭亡。

C.为了增强说服力,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方法,如用“今日”、“明日”,夸张地描述了割地赂秦的频繁,表现了秦国的贪婪。

D.__借古讽今,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是讥讽北宋统治者采取以赂求和的妥协投降政策,并告诫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分)
(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3分)
参考答案:
1.C(数:运数,指命运)
2.D(D而:连词,表转折,但是A以:介词,因为/介词,把B与:动词,结交,亲附/介词,和,与C为:被/动词,写。

D的第一句有点难度,要联系上文,但通过排除其它几项,也可以找到答案。

)
3.D(D尺寸:古今义均指客观的长度单位,形容距离短或数量少。

A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目或它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B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
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C故事:古义:旧事,成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
4.B(杀了良将李牧的是赵国)
5.(1)(他们的)子孙看待国土却不很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如同丢弃小草一般。

(1小句1分)
(2)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以侍奉秦国的诚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

(重点字词:封:封赏,事:侍奉,礼:礼遇。

)
2023六国论阅读答案7
阅读下面《六国论》中文段,完成问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未尝:不曾
B.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不免:免不了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是故:因此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灭:消灭
2.对下列各句加粗的词语的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是谁之过与
③李牧连却之
④却匈奴七百余里
A.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
B.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不同
C.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不同
D.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相同
3.下列各项中的句子是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参考答案:
1.B
2.A
3.A
2023六国论阅读答案8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3.下列与“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句中的“蔽”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