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三1月调研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堰市2024年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
生物学(答案在最后)
本试题卷共8页,共22道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卷面整洁。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关于饮食和健康的说法,下列说法中有科学依据的是()
A.动物脂肪含有较多胆固醇,不可食用
B.鱼胶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多吃多补
C.补钙的同时补充维生素D,效果更好
D.蔗糖零添加的酸奶中不含有任何糖类
【答案】C
【解析】
【分析】脂质主要是由C、H、O这3种化学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N和P。

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

【详解】A、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还参与人体血液中脂质的运输,需要适当补充,A错误;
B、蛋白质被水解成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因此并不能多吃多补,B错误;
C、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C正确;
D、蔗糖零添加的酸奶中,仍有乳糖等其他糖类,D错误。

故选C。

2.巨自噬是细胞自噬的一种方式。

在巨自噬过程中,某种真菌细胞中的底物蛋白被双层膜的自噬小泡包裹,自噬小泡的外膜与液泡膜融合后释放底物蛋白到液泡中,底物蛋白进而被水解。

在营养缺乏条件下发生巨自噬的概率会增大。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自噬小泡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B.液泡能水解底物蛋白,是因为其能合成水解酶
C.通过巨自噬,该真菌可以获得物质和能量
D.该真菌细胞的液泡可能会分解自身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答案】B
【解析】
【分析】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断裂产生,单层膜包裹的小泡,溶酶体为细胞浆内由单层脂蛋白膜包绕的内含一系列酸性水解酶的小体。

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类,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

【详解】A、自噬小泡膜属于生物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A正确;
B、水解酶的本质大多是蛋白质,液泡不能合成蛋白质,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核糖体,B错误;
C、通过巨自噬,液泡中的水解酶可以把自噬小泡中的内容物分解,这些内容物被降解后有些可以被利用,因此通过巨自噬可以获得维持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C正确;
D、由题干可知,该真菌细胞的液泡能水解底物蛋白,可推得液泡可能会分解自身衰老、损伤的细胞器,D 正确。

故选B。

3.水分子进入细胞的方式如图所示,Ⅰ、Ⅱ表示不同的方式。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水分子通过方式Ⅰ进入细胞时不消耗ATP
B.水分子通过方式Ⅱ进入细胞会受到水通道蛋白数量的限制
C.水分子与水通道蛋白结合进入细胞时,水通道蛋白构象会发生改变
D.水分子以方式Ⅱ进入细胞的转运速度通常大于以方式Ⅰ进入细胞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1、物质以扩散方式进出细胞,不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称为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又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两类。

2、转运蛋白可以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

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
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

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

【详解】A、方式I表示自由扩散,自由扩散的特点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不需要转运蛋白、不消耗能量,所以水分子通过方式I进入细胞时不需要消耗ATP,A正确;
B、方式II表示协助扩散,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顺浓度梯度、需要转运蛋白、不消耗能量,水分子可以借助水通道蛋白通过方式II进入细胞,其运输速率会受到水通道蛋白数量的限制,B正确;
C、水分子通过水通道蛋白进入细胞时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在转运水分子时水通道蛋白构象不发生改变,C错误;
D、水分子可以通过方式I(自由扩散)进入细胞,也可以通过方式II(协助扩散)进入细胞,以方式II进入细胞的转运速度通常大于以方式I进入细胞的,所以水分子更多的是借助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出细胞的,D正确。

故选C。

4.下列关于孟德尔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A.孟德尔发现F2的高茎矮茎=3:1,这属于假说—演绎中的“假说”内容
B.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这属于假说—演绎中的“演绎”内容
C.F1产生配子时,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是分离现象的本质
D.推断将F1与隐性个体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且比例为1:1,该过程属于“验证”
【答案】C
【解析】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孟德尔发现F2的高茎:矮茎=3:1,这属于假说一演绎中的提出问题,A错误;
B、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这属于假说一演绎中的"假说"内容,B错误;
C、F1产生配子时,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是分离现象的本质,C正确;
D、推断将F1与隐性个体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且比例为1:1,这属于假说一演绎中的“演绎"内容,D 错误。

故选C。

5.果蝇的红眼(X R)对白眼(X r)为显性。

让性染色体组成正常的红眼雄果蝇和白眼雌果蝇杂交,F1中会出现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红眼雌果蝇、性染色体组成为XY的白眼雄果蝇,但F1中偶尔也会出现极少数
的例外子代,如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白眼雌果蝇、性染色体组成为XO(O表示无相应的染色体)的红眼雄果蝇。

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F1红眼雌果蝇中的杂合子占1/2,白眼雄果蝇全为纯合子
B.含有Y染色体的果蝇是雄果蝇,不含有Y染色体的果蝇是雌果蝇
C.形成例外子代白眼雌果蝇时雌配子的基因组成为X r,雄配子的基因组成为X r Y
D.例外子代中红眼雄果蝇的出现可能是亲代雌果蝇减数分裂Ⅱ后期异常导致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白眼雌果蝇,基因型为X r X r Y;性染色体组成为XO的红眼雄果蝇基因型为X R O。

【详解】A、亲本红眼雌果蝇基因型为X r X r、白眼雄果蝇基因型为X R Y,F1红眼雌果蝇均为杂合子(X R X r),A错误;
B、含有Y染色体的果蝇不一定是雄果蝇,如XXY为雌果蝇,不含有Y染色体的果蝇不一定是雌果蝇,如XO是雄果蝇,B错误;
C、例外子代白眼雌果蝇基因型为X r X r Y,根据亲本基因型推测,雌配子的基因组成为X r X r,雄配子的基因组成为Y,C错误;
D、例外子代中红眼雄果蝇基因型为X R O,根据亲本基因型推测,雄配子的基因组成为X R,雌配子的基因组成为O,可能是亲代雌果蝇减数分裂Ⅱ后期异常导致的,D正确。

故选D。

6.某夫妻生育了3个孩子,对这个家庭中的5人进行了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基因检测,得到的条带如图所示。

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1、2号正常,则说明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
B.若5号为患者,则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若5号正常,则说明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D.4号的基因a来自其母亲,基因A来自其父亲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若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1号的基因型为AA,2号的基因型为Aa,3号基因型为AA,4号基因型为Aa,5号基因型为aa。

若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1号的基因型为X A Y,2号的基因型为X A X a,3号基因型为X A X A,4号基因型为X A X a,5号基因型为X a Y。

【详解】A、若1、2号正常,5号则患病,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A正确;
B、若5号为患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错误;
C、若5号正常,则说明该病不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正确;
D、据图可知,4号个体含有A和a基因,1号父亲没有a基因,4号的基因a来自其母亲,基因A来自其父亲,D正确。

故选B。

7.当机体缺氧时,低氧诱导因子(HIF)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基因的低氧应答元件结合,使FPQ基因表达加快,促进EPO的合成,进而改善机体的缺氧状态,该过程如图所示。

已知肿瘤细胞主要通过无氧呼吸获取能量,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A.HIF基因在细胞核内合成HIF,与EPO基因结合
B.肿瘤细胞中的HIF基因表达的水平较正常细胞中的高
C.HIF与EPO基因结合导致EPO基因发生突变
D.低氧应答元件可能位于EPO基因的启动子区域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缺氧条件瞎HIF基因表达增加,进而促进EPO基因的表达,改善缺氧状态。

【详解】A、HIF基因在细胞核内合成HIF,需要经过转录和翻译,其中转录在细胞核内进行,翻译在细胞质进行,A错误;
B、HIF用于促进EPO表达,而EPO是促红细胞生成素,用于缺氧条件下促进红细胞生成,改善缺氧环境,因此肿瘤细胞不会大量表达HIF基因,B错误;
C、HIF与EPO基因结合导致EPO基因表达量增加,并没有发生突变,C错误;
D、HIF与低氧应答元件结合促进EPO基因的表达,推测低氧应答元件可能位于EPO基因的启动子区域,D正确。

故选D。

8.果蝇的唾腺染色体编号为16A的区段(含有多个基因)与复眼的表型有关,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由此可见复眼小眼数的变异属于()
A.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
B.基因突变中的碱基对增添
C.染色体数目的个别增加
D.基因突变中的碱基对替换
【答案】A
【解析】
【分析】16A的区段含有多个基因,图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且16A的区段重复次数越多,复眼小眼数越少。

【详解】16A的区段含有多个基因,因此它的重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9.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者软化,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发生在脑的区域不同,引起的损伤也不同。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发生在脑干,则可能不能自主呼吸
B.若发生在下丘脑,则身体无法平衡
C.若发生在言语区H区,则可能出现语言听力障碍
D.若发生在大脑皮层中央前回顶部,则下肢活动可能无法控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大脑是高级神经中枢,可以控制低级神经中枢脊髓的生理活动。

【详解】A、脑干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若发生在脑干,则可能不能自主呼吸,A正确;
B、小脑它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B错误;
C、若发生在言语区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C正确;
D、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若发生在大脑皮层中央前回顶部,则下肢活动可能无法控制,D正确。

故选B。

10.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影响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的因素,利用具有相同生理状态的器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组别12345
实验条件培养液培养液+下丘脑培养液+垂体培养液+垂体+甲状腺激素培养液十下丘脑十垂体实验结果--+++++++++
注:实验结果中的“-”表示未检测到TSH,“+”表示检测到TSH,且“+”越多,TSH含量越多。

A.第1、3、4组实验结果说明甲状腺激素会抑制垂体分泌TSH
B.第1、2、3组实验结果说明TSH是由垂体分泌的,不是由下丘脑分泌的
C.第1、2、3、5组实验结果说明下丘脑可以促进垂体分泌TSH
D.第1~5组实验结果说明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实验结果可知,TSH由垂体分泌,且下丘脑可以促进其分泌,甲状腺激素会抑制其分泌。

【详解】A、第1、3、4组实验结果说明TSH由垂体合成和分泌,且甲状腺激素会抑制垂体分泌TSH,A 正确;
B、第1、2、3组实验结果说明TSH是由垂体分泌的,不是由下丘脑分泌的,只有垂体存在才能检测到TSH,B正确;
C、第1、2、3、5组实验结果说明下丘脑虽然不分泌TSH,但可以促进垂体分泌TSH,C正确;
D、第1~5组实验结果只能说明甲状腺激素会抑制垂体分泌TSH,无法确定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的影响,D 错误。

故选D。

11.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时产生的物质甲依附于肥大细胞表面,当过敏原再次进入人体后,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过敏介质引起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过敏原首次进入人体时,肥大细胞产生的组胺量很少
B.细胞1、2、3分别为B细胞、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
C.正常的体液免疫产生的物质甲位于细胞外液中
D.肥大细胞上的物质甲和细胞1上的受体能识别同种过敏原
【答案】A
【解析】
【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产生的反应。

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详解】A、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产生的反应。

过敏原首次进入人体时,不会引起肥大细胞产生的组胺,A错误;
B、分析可知:物质甲为抗体,细胞3分别为浆细胞,细胞2为记忆B细胞,细胞1为B细胞,B正确;
C、在体液免疫中,抗体(物质甲)位于细胞外液中,C正确;
D、肥大细胞上的抗体(物质甲)是接触过敏原通过B细胞分裂分化成的浆细胞分泌的,所以与B细胞膜(细胞1)上受体可识别同一过敏原,D正确。

故选A。

12.实验小组探究植物生长素类调节剂2,4-D对某植物插条生根条数的影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其中有一组实验数据有误。

据此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2,4-D溶液浓度/(mol·L-1)010-1510-1310-1110-910-710-5
平均生根数/条 2.0 3.8 1.920.39.1 1.30
A.实验结果说明了低浓度的2,4-D促进生根,高浓度的则抑制生根
B.2,4-D溶液浓度为10-5mol·L-1时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
C.2,4-D溶液浓度为10-13mol·L-1的一组数据有误,应进行重复实验
D.2,4-D溶液对该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范围最可能是10-13~10-9mol·L-1
【答案】B
【解析】
【分析】通过分析表格可以看出,该实验的自变量为2,4-D浓度,因变量为插条生根数。

第1组添加清水,相当于对照组,第2-7组均为实验组。

随着2,4-D浓度的升高,平均生根数先升高后降低,其中第4组在所有组中生根数最多,说明在10-11mol/L浓度附近存在一个最佳浓度,促进生根数效果最好,这需要缩小浓度范围,设置更小的区间浓度,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才能找出来。

【详解】A、根据实验结果,随着2,4-D浓度的升高,平均生根数先升高后降低,可知低浓度的2,4-D促进生根,高浓度的则抑制生根,A正确;
B、2,4-D溶液浓度为10-5mol·L-1时生根数低于空白对照,效果为抑制生长,B错误;
C、根据数据趋势可知,2,4-D溶液浓度为10-13mol·L-1的一组数据有误,应进行重复实验,C正确;
D、实验数据中,第4组在所有组中生根数最多,说明在10-11mol·L-1浓度附近存在一个最佳浓度,即2,4-D 溶液对该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范围最可能是10-13~10-9mol·L-1,D正确。

故选B。

13.植物种群S1、S2生活在同一地域中,科研人员调查了植物种群S1、S2的适宜的生存温度和湿度范围,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S1和S2的生存面积重叠很小,两者几乎没有竞争关系
B.S1能适应的湿度范围较S2的广
C.S2能适应的温度范围较于S1的广
D.温度和湿度都是制约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

例如,同样
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因此,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

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例如,在遭遇寒流时,有些昆虫种群不论其种群密度高低,所有个体都会死亡。

【详解】A、植物种群S1、S2生活在同一地域中,生存面积重叠大,存在较强的竞争关系,A错误;
B、由图可知,S1所占的纵坐标长度大于S2的,说明S1能适应的湿度范围较S2的广,B正确;
C、由图可知,S2所占的横坐标长度大于S1的,说明S2能适应的温度范围较S1的广,C正确;
D、温度和湿度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

故选A。

14.某植食性动物迁入新环境一段时间,其种群增长速率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不变
B.t1时刻,该动物的种群数量最多
C.t2时刻,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D.t3时刻与t0时刻的种群数量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该种群在t0—t3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先减小后增大,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S”形曲线。

【详解】A、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一直大于0,数量一直在增加,A错误;
B、t1时刻,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该动物的种群数量为K/2,B错误;
C、t2时刻,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正确;
D、由于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t3时刻的种群数量大于t0时刻的种群数量,D错误。

故选C。

15.某兴趣小组调查了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流动情况,部分结果如图所示,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l。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3.192×104J·m-2·a-1
B.清除幽蚊幼虫可能有利于鲈鱼增产
C.上述食物网中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均为10%~20%
D.太阳鱼捕食摇蚊幼虫,摇蚊幼虫食用太阳鱼的粪便,如此可实现能量在两者之间的循环流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一般来说,在输入到某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也就是说,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因此,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详解】A、该生态系统为人工鱼塘,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鱼塘中生产者同化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能量,所以输入该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应大于3.192×104J·m-2·a-1,A错误;
B、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

幽蚊幼虫存在时,太阳鱼为第三、四营养级,清除幽蚊幼虫,太阳鱼为第三营养级,太阳鱼获得的能量增多,其数量会增多,导致鲈鱼数量增多,所以清除幽蚊幼虫可能有利于鲈鱼增产,B正确;
C、第一营养级浮游植物的同化量为31920J·m-2·a-l,第二营养级浮游动物和摇蚊幼虫的同化量为
(3780+4200)=7980J·m-2·a-l,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7980/31920×100%=25%,该值不在10%~20%之间,C错误;
D、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能量在太阳鱼和摇蚊幼虫之间不能循环流动,D错误。

故选B。

16.为检测6种不同抗生素(1~6号)对某细菌的作用,将某细菌均匀接种在平板上,铺设含有6种抗生素的纸片后进行培养,结果如图所示,抑菌圈是在纸片周围出现的透明区域。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用平板划线法能将细菌均匀接种到平板上
B.1、2号抗生素无抑菌圈是因为细菌与抗生素接触后发生变异
C.3号抗生素形成的抑菌圈最大,抑菌效果最明显
D.4、5、6号抗生素的抑菌效果和原理一定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1)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

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2)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A、将细菌均匀接种到平板上,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病原菌,A错误;
B、1、2号抗生素无抑菌圈是因为细菌存在对这两种抗生素的抗性,B错误;
C、抑菌圈越大说明微生物对抗生素越敏感,3号抗生素形成的抑菌圈最大,抑菌效果最明显,C正确;
D、4、5、6号抗生素的抑菌圈相似,抑菌效果相同,但抑菌原理不一定相同,D错误。

故选C。

17.哺乳动物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成熟卵细胞的过程,需要在促性腺激素和精子的诱导下完下完成。

下图为某哺乳动物卵子及早期胚胎的形成过程示意图(N表示染色体组)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Ⅰ到细胞Ⅱ、细胞Ⅱ到细胞Ⅳ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次数分别为1次、2次
B.哺乳动物的卵细胞都要在输卵管内进一步成熟,并且到MⅡ期才具有受精能力
C.体外受精时,采集到的精子和卵母细胞要分别在体外进行成熟培养和获能处理
D.将囊胚阶段的早期胚胎移植到受体动物体内,需要对受体动物使用免疫抑制剂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某哺乳动物卵子及早期胚胎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其中Ⅰ为卵原细胞;Ⅱ为初级卵母细胞;Ⅲ次级卵母细胞;Ⅳ为受精卵。

【详解】A、由图可知,图示为某哺乳动物卵子及早期胚胎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复制一次连续分裂两次,A 错误;
B、哺乳动物的卵细胞都要在输卵管内进一步成熟到MⅡ期才具有受精能力,B正确;
C、体外受精时,采集到的精子和卵母细胞要分别在体外获能处理和进行成熟培养至MⅡ期,C错误;
D、由于受体子宫对外来胚胎基本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所以将囊胚阶段的早期胚胎移植到受体动物体内,不需要对受体动物使用免疫抑制剂,D错误。

故选B。

18.温度是影响PCR的重要因素。

对某目的基因进行PCR扩增时,反应过程中相关温度变化如图所示,其中后延伸是指在PCR反应结束后,将反应体系温度维持在一定的温度下,以促进DNA链的延伸,最终得到完整的DNA产物。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变性过程中磷酸二酯键断裂,使DNA解旋
B.复性过程中需要用到235种引物
C.72℃时需要用到Taq DNA聚合酶和脱氧核苷酸
D.后延伸阶段得到的DNA片段均是目的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PCR技术:
1、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

2、原理:DNA复制。

3、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

4、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5、过程:④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

【详解】A、变性过程中破坏的是DNA分子内的氢键,A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