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第9版)课件:审计程序与审计证据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口头证据。即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对审计提问进行口头答复所形成的证据 。由于口头证据可能会带有个人成见和片面观点,其可靠性较差、证明力较小,因 而其本身并不足以证明事情的真相,往往需要得到其他相应证据的支持,但利于 发掘线索,具有旁证作用。它需及时记录,必要时还应获得被询问者签名确认。
(4)电子证据。即通过采集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所形成的证据,包括与信息系统 控制相关的配置参数、反映交易记录的电子数据等。审计人员应当记录获取的过 程(电子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过程)。在被审单位对日常交易采用高度自动化处理 的情况下,其充分性和适当性往往取决于自动化信息系统相关控制的有效性。
审计证据的特性主要是其充分性和适当性。(续)
适当性 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即审计证据在支持相关认定或发现其中存 在错报方面,亦即其在支持审计意见所依据的结论方面具有的相关性与可靠性。证 据的适当性会影响其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是证据适当性的核心内容。
(1)相关性。即审计证据与审计事项及其具体审计目标之间的相关程度。它可 能受测试方向的影响。应当考虑:特定的审计程序可能只为某些认定提供相关的审 计证据,而与其他认定无关;与某一特定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并不能替代与其他认 定相关的审计证据;不同来源或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可能与同一认定相关。
具备所需的独立性和能力;不存在因管理层诚信
问题而可能影响审计人员保持该项业务的意愿的事项
;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不存在对业务约定条款的误解。
3.1 审计程序
3.1.1 计划审计工作(续)
开展的初步业务活动包括:
(1)针对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实施相应 的质量控制程序,并据此结果作出适当的决策,这是 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环节。
(2)从其他来源渠道获取的信息。有时,信息的 缺乏本身也构成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可予以利用。
3.2 审计证据
3.2.1 审计证据的含义和种类(续)
2.审计证据的种类
按照其形式,审计证据可分为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 据、电子证据和环境证据。
(1)实物证据。即获取的各种实物形式的证据,亦即通过实际观察或盘点取得 的、用以证实实物资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证据。通常,它是证明实物资产是否 存在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但并不能完全证明被审计单位对实物资产拥有所有权 ,有时还无法支持对某些资产的价值情况作出判断。
3.2 审计证据
3.2.2 审计证据的特性及鉴定
1.审计证据的特性
审计证据的特性主要是其充分性和适当性。
充分性 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客观恰当的审计意见必须建立在一定数量 的审计证据基础上,但并不意味着审计证据越多越好。它是审计人员形成审计意见 所需审计证据的最低数量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和准备 承担的风险。审计人员应当掌握的标准是:必须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去回答一个明 智的人可能提出的一切合理的疑问。也就是说,审计证据的数量要达到能够“胜过 合理的怀疑”的程度,此时审计证据的数量就是充分或足够的。在很多情况下,量 多质低的审计证据和量少质高的审计证据所起的作用基本相同。
审计程序与审计证据
审计程序与审计证据
一、审计程序 二、审计证据 三、审计工作底稿
3.1 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是指经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和 步骤实现目的的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审计程序 指审计工作从开始到结束的步骤
、内容和顺序,包括计划审计、执行审计和完成审计
等工作阶段,这主要是针对审计过程 而言的。 狭义审计程序 指审计过程中为获取审计证据而
3.2 审计证据
3.2.2 审计证据的特性及鉴定
1.审计证据的特性(续)
鉴于此,指向客观事实真相、符合内在专业逻辑的证据链和具有质量保证,经 得起实践、时间及历史检验的证明力,是审计证据乃至整个审计工作的关键。因此 ,审计人员需考虑审计程序的性质、财务报告的及时性和权衡获取审计证据的成本 效益等相关因素,作出该项职业判断。
计划审计工作阶段一般包括下列工作内容: 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及其环境。 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及其考虑。 识别经营风险并实施风险评估。 制定审计策略和审计计划。
3.1 审计程序
3.1.2 执行审计工作
即实施审计阶段,是广义审计程序的取证阶段。 审计人员应按照审计计划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建 立和运行情况进行测试与评价,对财务报表项目进行 严谨、细致的查核,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在判断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1)审计风险;(2)审计项目的重要性;(3)审计人员 的经验;(4)审计过程中是否发现审计证据足以对被审单位作出一定程度保证的结论。
3.2 审计证据
3.2.2 审计证据的特性及鉴定
1.审计证据的特性(续)
(5)环境证据。即由对被审计单位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形成的证据。
3.2 审计证据
3.2.1 审计证据的含义和种类(续)
2.审计证据的种类 (续)
按照其证明力,审计证据可分为基本证据和辅助证据。
(1)基本证据。即对审计人员作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具有直接影响作用, 能够用来直接证实被审计事项的重要证据。它具有较强的证明力,是审计证据的主 要部分,也称主证。例如,实物证据和书面证据都属于基本证据。审计人员只有在 具备基本证据的前提下,才能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审计意见。
按照其来源,审计证据可分为外部证据、内部证据和分析推 理证据。
(1)外部证据。即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组织机构或人员编制和提供的书面证据。 通常,外部证据具有较强的证明力。
(2)内部证据。即由被审计单位内部机构或人员编制和提供的书面证据。一般 而言,内部证据不如外部证据可靠。
(3)分析推理证据。即审计人员在事实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形成的证据。这类 证据的可靠性往往取决于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思维逻辑、专业知识、执业经验和 职业判断能力等。
采取的审计方法及其与审计内容的结合,即审计取证
的方法,这主要是针对审计证据 而言的。
3.1 审计程序
3.1.1 计划审计工作
即审计准备阶段(广义审计程序的初始阶段), 对能否顺利有效地完成审计工作并控制审计风险具有 重要的影响。因此,计划审计工作极其重要。
在执行审计业务初始,需开展初步业务活动,识 别和评价可能对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产生负面影响的 事项或情况,以利于计划审计工作时达到以下要求:
(2)辅助证据。即对基本证据起辅助证明作用的证据。它是用来从旁证明被审 计事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证据,也称旁证或佐证。通常,附在记账凭证后面的各 种原始凭证都是编制记账凭证的辅助依据,而记账凭证是证明账簿记录真实准确的 基本依据。
3.2 审计证据
3.2.1 审计证据的含义和种类(续)
2.审计证据的种类 (续)
需指出,推测认定的证据不能被视为十分可靠的,更不能作为基本证据或主证 使用。程序合法透明和证据有效有力是一切经济监管公正可信之依凭。在具体工作 中,要恪尽职守、勤勉尽责,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依法秉公审慎廉洁用权,同时 谨防个别人员心术不正、动机不纯、居位擅权、任性弄权、公器私用、失序失范, 严禁罔顾事实、颠倒黑白、作假伪证、假公济私甚或以权谋私等知法犯法、执法违 法的行为,高度重视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证据链的完备性与逻辑性,以及证据 集的有效性及证明力,务必严肃认真确保证据质量,真正保持经济监管的公正与公 信,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坚定有力捍卫社会的公平及正义!
执行审计阶段一般包括下列工作内容: (1)进一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并取得其理解、支持 。 (2)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以确定下一步工作重点 。
3.1 审计程序
3.1.3 完成审计工作
即审计报告阶段,是广义审计程序的最后阶段。 完成审计工作阶段一般包括下列工作内容: (1)评价审计中的重大发现和审计证据。 (2)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和财务报表。 (3)编制审计报告,提出管理建议。 (4)建立审计档案,分类归档保管。 在具体实践中,除了上述工作内容,国家审计和 内部审计往往还需进行后续跟踪,以实现审计目的。
(2)评价遵守职业道德守则的情况,包括评价独立 性,这将会贯穿于审计业务的全过程。
(3)就业务约定条款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意见。
3.1 审计程序
3.1.1 计划审计工作(续)
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财报审计的前提条件: (1)存在可接受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否则,管理 层就不具有编制财务报表的恰当基础,审计人员也不具 有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适当标准。 (2)管理层已认可并理解其承担的责任。
3.2 审计证据
3.2.2 审计证据的特性及鉴定
下图中,EBS、MBR与MII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相互佐证的。若三方证据 来源传递的信号互相一致,审计判断就更具可信性与说服力;若不尽一致甚或彼此 矛盾,即可发现潜在的错报风险,据此应考虑获取额外审计证据的性质和范围。
EMM“三角证据”图
Bell、Peecher和 Solomon等在2005年发表的《21世纪上市公司审计》一文中, 称之为证据的三角形理论。审计人员基于执业经验和职业敏感,根据企业经营状况 (entity business state,EBS)、管理层经营陈述(management business representation,MBR)和管理信息媒介(management information intermediaries,MII)之间的关系,发现并总结的EMM“三角证据”,对实际工作具
3.2 审计证据
3.2.1 审计证据的含义和种类
1.审计证据的含义 即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 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
(1)构成财务报表基础的会计记录所含有的信息 。作为重要的证据来源,会计记录包括对初始会计分 录形成的记录和支持性记录。当然,会计记录中含有 的信息本身并不足以提供充分的审计证据作为对财务 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基础。
(2)可靠性。即审计证据的真实、可信程度。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受其来源和性质 影响,并取决于获取审计证据的具体环境。在考虑审计证据的可靠性时,通常依据 下列惯例或原则作出判断:
3.2 审计证据
3.2.2 审计证据的特性及鉴定
1.审计证据的特性(续)
审计证据的特性主要是其充分性和适当性。(续)
适当性 (续) (2)可靠性(续) 第一,从被审计单位外部获取的比从内部等其他来源获取的证据更可靠。 第二,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或推论得出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第三,相关控制有效时生成的比内部控制薄弱时生成的证据更可靠。 第四,原件形式的审计证据比复制件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第五,以文件记录形式存在的比口头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此外,也可通过测试会计记录,确定会计记录的内在一致性及其与财务报表的 一致性从而获取某些证据。从不同来源获取的相互一致的或性质不同但相互一致的 审计证据,通常比单一证据提供更高的保证程度。如EMM“三角证据”等。
(2)书面证据。即获取的各种书面形式的证据,包括与审计有关的各种原始凭 证、会计记录、会议记录和文件、合同、通知书、报告书及函件等。它是审计证 据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审计工作中收集最多、运用最广的证据。
3.2 审计证据
3.2.1 审计证据的含义和种类(续)
2.审计证据的种类 (续)
按照其形式,审计证据可分为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 据、电子证据和环境证据。(续)
3.2 审计证据
3.2.2 审计证据的特性及鉴定
1.审计证据的特性(续)
适当性 (续) (2)可靠性(续) 如果不同来源和不同形式的证据不一致(即不能互相印证甚或相互矛盾)或对证 据的可靠性存有疑虑,则应确定需要修改或追加哪些审计程序予以解决,并考虑存 在的情形对审计其他方面的影响。 不仅如此,还应注意可能出现的重大例外情况,并且应当考虑和评价文件记录 的真伪。如果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使用被审计单位生成的信息,审计人员还应就这些 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获取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会影响其充分性。如果证据的质量存在缺陷,仅靠获取更多 的证据可能无法弥补其质量上的缺陷。审计人员不仅需寻找并查证客观存在的事实 ,更要查明背后的逻辑和事实的真相,这取决于对事实的理解与解释。
计划审计工作并非审计业务的一个孤立阶段,而是 一个持续的、不断修正的过程,并且在上期审计工作结 束后不久或伴随着上期审计工作的完成就开始了,直至 本期审计工作结束为止。
3.1 审计程序
3.1.1 计划审计工作(续)
计划审计工作的性质和范围,因审计业务情况的 变化、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和复杂程度、项目组关键成 员以前从被审计单位获得的经验的不同而不同。
(4)电子证据。即通过采集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所形成的证据,包括与信息系统 控制相关的配置参数、反映交易记录的电子数据等。审计人员应当记录获取的过 程(电子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过程)。在被审单位对日常交易采用高度自动化处理 的情况下,其充分性和适当性往往取决于自动化信息系统相关控制的有效性。
审计证据的特性主要是其充分性和适当性。(续)
适当性 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即审计证据在支持相关认定或发现其中存 在错报方面,亦即其在支持审计意见所依据的结论方面具有的相关性与可靠性。证 据的适当性会影响其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是证据适当性的核心内容。
(1)相关性。即审计证据与审计事项及其具体审计目标之间的相关程度。它可 能受测试方向的影响。应当考虑:特定的审计程序可能只为某些认定提供相关的审 计证据,而与其他认定无关;与某一特定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并不能替代与其他认 定相关的审计证据;不同来源或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可能与同一认定相关。
具备所需的独立性和能力;不存在因管理层诚信
问题而可能影响审计人员保持该项业务的意愿的事项
;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不存在对业务约定条款的误解。
3.1 审计程序
3.1.1 计划审计工作(续)
开展的初步业务活动包括:
(1)针对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实施相应 的质量控制程序,并据此结果作出适当的决策,这是 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环节。
(2)从其他来源渠道获取的信息。有时,信息的 缺乏本身也构成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可予以利用。
3.2 审计证据
3.2.1 审计证据的含义和种类(续)
2.审计证据的种类
按照其形式,审计证据可分为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 据、电子证据和环境证据。
(1)实物证据。即获取的各种实物形式的证据,亦即通过实际观察或盘点取得 的、用以证实实物资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证据。通常,它是证明实物资产是否 存在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但并不能完全证明被审计单位对实物资产拥有所有权 ,有时还无法支持对某些资产的价值情况作出判断。
3.2 审计证据
3.2.2 审计证据的特性及鉴定
1.审计证据的特性
审计证据的特性主要是其充分性和适当性。
充分性 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客观恰当的审计意见必须建立在一定数量 的审计证据基础上,但并不意味着审计证据越多越好。它是审计人员形成审计意见 所需审计证据的最低数量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和准备 承担的风险。审计人员应当掌握的标准是:必须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去回答一个明 智的人可能提出的一切合理的疑问。也就是说,审计证据的数量要达到能够“胜过 合理的怀疑”的程度,此时审计证据的数量就是充分或足够的。在很多情况下,量 多质低的审计证据和量少质高的审计证据所起的作用基本相同。
审计程序与审计证据
审计程序与审计证据
一、审计程序 二、审计证据 三、审计工作底稿
3.1 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是指经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和 步骤实现目的的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审计程序 指审计工作从开始到结束的步骤
、内容和顺序,包括计划审计、执行审计和完成审计
等工作阶段,这主要是针对审计过程 而言的。 狭义审计程序 指审计过程中为获取审计证据而
3.2 审计证据
3.2.2 审计证据的特性及鉴定
1.审计证据的特性(续)
鉴于此,指向客观事实真相、符合内在专业逻辑的证据链和具有质量保证,经 得起实践、时间及历史检验的证明力,是审计证据乃至整个审计工作的关键。因此 ,审计人员需考虑审计程序的性质、财务报告的及时性和权衡获取审计证据的成本 效益等相关因素,作出该项职业判断。
计划审计工作阶段一般包括下列工作内容: 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及其环境。 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及其考虑。 识别经营风险并实施风险评估。 制定审计策略和审计计划。
3.1 审计程序
3.1.2 执行审计工作
即实施审计阶段,是广义审计程序的取证阶段。 审计人员应按照审计计划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建 立和运行情况进行测试与评价,对财务报表项目进行 严谨、细致的查核,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在判断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1)审计风险;(2)审计项目的重要性;(3)审计人员 的经验;(4)审计过程中是否发现审计证据足以对被审单位作出一定程度保证的结论。
3.2 审计证据
3.2.2 审计证据的特性及鉴定
1.审计证据的特性(续)
(5)环境证据。即由对被审计单位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形成的证据。
3.2 审计证据
3.2.1 审计证据的含义和种类(续)
2.审计证据的种类 (续)
按照其证明力,审计证据可分为基本证据和辅助证据。
(1)基本证据。即对审计人员作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具有直接影响作用, 能够用来直接证实被审计事项的重要证据。它具有较强的证明力,是审计证据的主 要部分,也称主证。例如,实物证据和书面证据都属于基本证据。审计人员只有在 具备基本证据的前提下,才能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审计意见。
按照其来源,审计证据可分为外部证据、内部证据和分析推 理证据。
(1)外部证据。即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组织机构或人员编制和提供的书面证据。 通常,外部证据具有较强的证明力。
(2)内部证据。即由被审计单位内部机构或人员编制和提供的书面证据。一般 而言,内部证据不如外部证据可靠。
(3)分析推理证据。即审计人员在事实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形成的证据。这类 证据的可靠性往往取决于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思维逻辑、专业知识、执业经验和 职业判断能力等。
采取的审计方法及其与审计内容的结合,即审计取证
的方法,这主要是针对审计证据 而言的。
3.1 审计程序
3.1.1 计划审计工作
即审计准备阶段(广义审计程序的初始阶段), 对能否顺利有效地完成审计工作并控制审计风险具有 重要的影响。因此,计划审计工作极其重要。
在执行审计业务初始,需开展初步业务活动,识 别和评价可能对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产生负面影响的 事项或情况,以利于计划审计工作时达到以下要求:
(2)辅助证据。即对基本证据起辅助证明作用的证据。它是用来从旁证明被审 计事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证据,也称旁证或佐证。通常,附在记账凭证后面的各 种原始凭证都是编制记账凭证的辅助依据,而记账凭证是证明账簿记录真实准确的 基本依据。
3.2 审计证据
3.2.1 审计证据的含义和种类(续)
2.审计证据的种类 (续)
需指出,推测认定的证据不能被视为十分可靠的,更不能作为基本证据或主证 使用。程序合法透明和证据有效有力是一切经济监管公正可信之依凭。在具体工作 中,要恪尽职守、勤勉尽责,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依法秉公审慎廉洁用权,同时 谨防个别人员心术不正、动机不纯、居位擅权、任性弄权、公器私用、失序失范, 严禁罔顾事实、颠倒黑白、作假伪证、假公济私甚或以权谋私等知法犯法、执法违 法的行为,高度重视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证据链的完备性与逻辑性,以及证据 集的有效性及证明力,务必严肃认真确保证据质量,真正保持经济监管的公正与公 信,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坚定有力捍卫社会的公平及正义!
执行审计阶段一般包括下列工作内容: (1)进一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并取得其理解、支持 。 (2)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以确定下一步工作重点 。
3.1 审计程序
3.1.3 完成审计工作
即审计报告阶段,是广义审计程序的最后阶段。 完成审计工作阶段一般包括下列工作内容: (1)评价审计中的重大发现和审计证据。 (2)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和财务报表。 (3)编制审计报告,提出管理建议。 (4)建立审计档案,分类归档保管。 在具体实践中,除了上述工作内容,国家审计和 内部审计往往还需进行后续跟踪,以实现审计目的。
(2)评价遵守职业道德守则的情况,包括评价独立 性,这将会贯穿于审计业务的全过程。
(3)就业务约定条款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意见。
3.1 审计程序
3.1.1 计划审计工作(续)
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财报审计的前提条件: (1)存在可接受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否则,管理 层就不具有编制财务报表的恰当基础,审计人员也不具 有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适当标准。 (2)管理层已认可并理解其承担的责任。
3.2 审计证据
3.2.2 审计证据的特性及鉴定
下图中,EBS、MBR与MII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相互佐证的。若三方证据 来源传递的信号互相一致,审计判断就更具可信性与说服力;若不尽一致甚或彼此 矛盾,即可发现潜在的错报风险,据此应考虑获取额外审计证据的性质和范围。
EMM“三角证据”图
Bell、Peecher和 Solomon等在2005年发表的《21世纪上市公司审计》一文中, 称之为证据的三角形理论。审计人员基于执业经验和职业敏感,根据企业经营状况 (entity business state,EBS)、管理层经营陈述(management business representation,MBR)和管理信息媒介(management information intermediaries,MII)之间的关系,发现并总结的EMM“三角证据”,对实际工作具
3.2 审计证据
3.2.1 审计证据的含义和种类
1.审计证据的含义 即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 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
(1)构成财务报表基础的会计记录所含有的信息 。作为重要的证据来源,会计记录包括对初始会计分 录形成的记录和支持性记录。当然,会计记录中含有 的信息本身并不足以提供充分的审计证据作为对财务 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基础。
(2)可靠性。即审计证据的真实、可信程度。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受其来源和性质 影响,并取决于获取审计证据的具体环境。在考虑审计证据的可靠性时,通常依据 下列惯例或原则作出判断:
3.2 审计证据
3.2.2 审计证据的特性及鉴定
1.审计证据的特性(续)
审计证据的特性主要是其充分性和适当性。(续)
适当性 (续) (2)可靠性(续) 第一,从被审计单位外部获取的比从内部等其他来源获取的证据更可靠。 第二,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或推论得出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第三,相关控制有效时生成的比内部控制薄弱时生成的证据更可靠。 第四,原件形式的审计证据比复制件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第五,以文件记录形式存在的比口头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此外,也可通过测试会计记录,确定会计记录的内在一致性及其与财务报表的 一致性从而获取某些证据。从不同来源获取的相互一致的或性质不同但相互一致的 审计证据,通常比单一证据提供更高的保证程度。如EMM“三角证据”等。
(2)书面证据。即获取的各种书面形式的证据,包括与审计有关的各种原始凭 证、会计记录、会议记录和文件、合同、通知书、报告书及函件等。它是审计证 据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审计工作中收集最多、运用最广的证据。
3.2 审计证据
3.2.1 审计证据的含义和种类(续)
2.审计证据的种类 (续)
按照其形式,审计证据可分为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 据、电子证据和环境证据。(续)
3.2 审计证据
3.2.2 审计证据的特性及鉴定
1.审计证据的特性(续)
适当性 (续) (2)可靠性(续) 如果不同来源和不同形式的证据不一致(即不能互相印证甚或相互矛盾)或对证 据的可靠性存有疑虑,则应确定需要修改或追加哪些审计程序予以解决,并考虑存 在的情形对审计其他方面的影响。 不仅如此,还应注意可能出现的重大例外情况,并且应当考虑和评价文件记录 的真伪。如果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使用被审计单位生成的信息,审计人员还应就这些 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获取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会影响其充分性。如果证据的质量存在缺陷,仅靠获取更多 的证据可能无法弥补其质量上的缺陷。审计人员不仅需寻找并查证客观存在的事实 ,更要查明背后的逻辑和事实的真相,这取决于对事实的理解与解释。
计划审计工作并非审计业务的一个孤立阶段,而是 一个持续的、不断修正的过程,并且在上期审计工作结 束后不久或伴随着上期审计工作的完成就开始了,直至 本期审计工作结束为止。
3.1 审计程序
3.1.1 计划审计工作(续)
计划审计工作的性质和范围,因审计业务情况的 变化、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和复杂程度、项目组关键成 员以前从被审计单位获得的经验的不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