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充分挖掘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教育 价值,实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科 学、道德和审美的统一,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理念和追求
整体设计 目标追求 内容选择 学习方式 活动设计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整体设计
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上,由劳动为 基点的课程设计转向劳动与技术并重 的课程设计。注重增加劳动与技术教 育中的技术含量,强调劳动教育的多 渠道实施和多学科渗透以及多方面的 功能实现。
技术是发展人类文明的强大动力
美国《2061计划》
• 自从有人类存在,就有技术,实际上制造工 具技术一直被作为人类文化起点的主要证据
• 技术对世界不断增长的计划负有主要责任 • 青年人需要熟悉技术及其活力,了解其无所 不在和技术与它们将要生活和劳动世界的联系
• 普通教育应当以神圣的方式,把技术介绍成 我们的历史,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和我们未来的一 个组成部分,既要让人们有机会去体验技术,同 时又要抽象地学习它,把技术与伦理联系起来。
发展技术教育是改革当代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
39届国际教育大会的建议(1986)
• 进行适当的科学与技术入门教育是革新初等 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 如果要成功地实现我们的社会所必需的技术 变革,教育投入应被看作是一项优先之事。
• 科学与技术入门教育应致力于发展儿童诸如 创造性、批判性、客观性、严谨性此类的科学 态度,帮助儿童获得其智力和体力发展以及与 周边环境相适应的能力、技术和基本的科学与 技术知识。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在综合
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语文、数学、科学 内 (物理、 化学、生物、地理)、艺 术等 在 综 合 各教育视野的综合:经济的、伦理的、
审美的、环保的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外在综合
劳动与技术教育各个实施途径的沟通与结合
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各学习领域的统筹规划
在
和有机协调
综
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劳动、技术、家政、职业
在系列性活动的设计上依据不同的内容, 形成在教育中心上的不同安排,建构既 相联系,又相区别,既相衔接又有侧重 的体现内在教育规律的活动体系。
因地制宜
各地区、各学校应从自己的实际出 发,从教育的有效性出发,选择内容、 确定方式、按排和实施计划,在实现基 本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本土资源, 发挥地方优势,形成劳动与技术教育的 传统和优势。
• 基础教育应当以神圣的方式给青少年一代提 供技术教育
劳动的教育价值
并非任何劳动都具有教育价值,把 任何劳动都当成是有价值的就是把劳动 偶像化。学生的劳动只有与道德责任、 积极思维、审美追求和身体强健等多方 面紧密相连时,才会对精神生活产生积 极而深远的影响。
-苏姆霍林斯基
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相互作用原则
确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 根据课程特点形成旨在促进学生发展过 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 在初中 实行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合格 证书”制度,主要通过学生劳动与技术学 习“毕业作品”进行认证 • 毕业作品应包括主件(物化作品)和附 件(设计思路) • 引导学生设计、制作及其评价相结合的 技术学习策略的实现
对新课程中劳动与技术 教育的理解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涵重新界定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教育 基础教育结段劳动技术教育的特殊性
•劳动与教育的理念和追求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涵
劳动教劳育动与技技术术教教育育
劳动 教 育
以劳树德 以劳增智 以劳健体 以劳益美 以劳促创新
技术教育
技术教育不仅在于使儿童理解并 有能力参与和应对技术日益发展和广 泛运用的世界,而且对儿童思维方式 和交往方式的影响及其大脑潜能开发 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
——体现了课程评价的科学性 ● 注意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功能区分
——注意了课程实施的协调性
综合形态的课程设置
• 劳动与教育被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 一个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 •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跨学科的学习领 域具有内在的综合性和外在的综合性 • 对学生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不仅 是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也是新 知识和新能力的综合运用。
• 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应该是有效的持续的互动,并不 一定需要回报。 • 在互动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依存,强调生产劳动 在社会的、美学的、文化的、经济的和个人的价值之框架 内的地位和作用 • 在各级教育中建立,加强和促进这种互动的行动,可 以包括教育课程和生产性,创造性和进一步发展的供应项 目的推广以及在教育机构内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 在学校和其它教育机构中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实现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互作用,包括生产劳动和在职学习两种 形式。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方式
在课程的学习方式上,由简单仿、 机械训练为主体转向学生主动参与下 的劳动体验、技能习得、技术探究为 主体。强调课程资源本身蕴含的促 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 育功能的实现。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活动设计
在课程的活动设计上,由追求技术 项目的逻辑性、完整性转向循序渐进基 础上的项目典型性、代表性。强调具有 典型意义的活动设计和学生学习经历, 提倡用作品制作或项目完成来引导学生 的技术学习活动。
综合实施
• 劳动与教育各个实施途径的沟通与结 合,形成教育合力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各领域学习活动 的统筹规划和有机协调 • 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内劳动、技术、 家政、职业准备几方面内容的融合 • 劳动技术、家政等学习活动中各具体 项目之间的贯通与融合。
突 出 重点
紧紧围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培养,选择教育内容和形式。在教育 内容上要选择富有教育价值,最具典型 意义,并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的载体
注意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劳动与 技术教育中的功能分区
• 学校家庭和社区都是实施劳动与技术 教育的教育资源,并负有一定教育使命的 教育主体
• 学校、家庭和社区在实施劳动与技术 教育的时候,各有自己的功能定位和区分, 不能互相混淆,防止学校教育功能的泛化 和扩大化
• 在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资源的选择 和利用,教育设施和教育基地的建设与管 理进行主体性区分
技术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的新概念
技术教育不仅是作为一种求职的途径, 作为向社会提供基本劳动力的技能与知识 教育,它还是新社会成员的基本教养,基 本思维方法,理解迅速变化的高技术时代 的总构架的关键因素。
不具备当代技术基本知识的人,个人 难以理解这个时代的变化,社会前进的重 大决策也失去估量决策利弊和推行正确决 策的公众基础。
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建议
整体规划 综合实施 突出重点 因地制宜
整体规划
• 国家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各地教 育行政部门,各学校具有劳动与技术教 育课程规划,课程开发、课程组织的责 任。
• 从课程改革的全局出发,对课程的目 标 、 内容,以及实施中涉及的人、财、 物等进行整体规划。
• 结合地方和学校的实际,优先开发相 应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 课程。
形成富有弹性的目标体系
• 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分成基础性和拓展 性两部分
• 基础性内容是完成各阶段劳动与技术 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体现课程的结构 性和不同地区条件的普适性
• 拓展性目标和内容可供各地选择,部 分内容体现了技术发展的方向性,不同 取向的教育目标和内容的选择使地方和 学校对课程的选择成为可能。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目标追求
在课程的目标追求上,由单一的工具 性的学科价值追求转向工具性价值与 发展性价值相统一的目标追求。强调 在形成一定技术能力基础上的共通能 力的发展以及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 成,追思劳动与技术教育对人的成长
和发展的贡献率。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选择
在课程的内容选择上,由注重具行 业性特征的生产性内容转向以生活为基 点、生活与生产相结合的课程内容取向。 强调学生的生活学习和生产劳动的体验, 强调基础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立 足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验基础,回归学 生的生活世界。
无
无
形
有形作品
形
物化
转化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 与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 应立足于时代的发展,强调学生劳动观 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养成,关注 学生发展为核心的以劳动促创新的多方 面的功能实现以及劳动教育多途径实施 和多学科渗透。
基础教育结段普通学校劳动技术 教育的特殊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成部分的劳动 与技术教育,是对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 养的教育,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 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和 经历的教育。
合
指导等方面内容的渗透和融合
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各个具体项目之间的整合
课程内容的结构性重组
•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最具开发潜力,最易受 科技发展影响,最应体现时特征的开放性学习 领域。 • 内容包括了劳动、家政、技术、职业准备 等教育内容,形成其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 既有一定独立性,又互相渗透的内容结构。 • 内容按排以学段定位,小学为“技术初步 和职业了解”初中定位为技术基础和职业引导 反映了其内容的现代性和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 技术教育
思
路
•国际上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一些看法
•对新课程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理解
•新课程中劳动与技术教育主要特点
•对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建设
国际上对劳动技术教育的一些看法
•劳动世界与教育世界应保持有效而持久的互动 对劳动的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相互作
用的原则 新认识给我们的启迪
拓展了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空间
• 将简易技术设技、技术产品说明书的 阅读、简易技术作品评价列入学习内容。
• 农业技术的学习内容从传统的作物栽 培、动物饲养向品种改良、技术试验、 产品贮存和加工、市场调研与营销等方 面扩展。
• 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与范围的拓展, 必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改变其传统 学习方式。
新课程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点
● 形成了综合形态的课程设置
——体现了课程发展的综合性 ● 进行了课程内容的结构性重组
——反映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代性和开放性 ● 建构了富有弹性的目标体系
——增强了课程目标和内容上的选择性 ● 拓展了劳动与技术的学习范畴
——凸现了劳动与技术学习中的实践性和创造性 ● 确立了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对劳动的新认识给我们的启迪
• 现代学校教育不是脱离或削弱劳动教育, 而是要不断连通或强化劳动教育 • 学校教育中的劳动,无疑主要应以当今 社会现实的生产劳动为“蓝本” • 对生产劳动价值的理解,仅从体力的、 道德的和经济的三维视角来看显然是不够 的,必须学会从美学的、文化的和个人的 价值等多重角度来理解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理念和追求
整体设计 目标追求 内容选择 学习方式 活动设计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整体设计
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上,由劳动为 基点的课程设计转向劳动与技术并重 的课程设计。注重增加劳动与技术教 育中的技术含量,强调劳动教育的多 渠道实施和多学科渗透以及多方面的 功能实现。
技术是发展人类文明的强大动力
美国《2061计划》
• 自从有人类存在,就有技术,实际上制造工 具技术一直被作为人类文化起点的主要证据
• 技术对世界不断增长的计划负有主要责任 • 青年人需要熟悉技术及其活力,了解其无所 不在和技术与它们将要生活和劳动世界的联系
• 普通教育应当以神圣的方式,把技术介绍成 我们的历史,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和我们未来的一 个组成部分,既要让人们有机会去体验技术,同 时又要抽象地学习它,把技术与伦理联系起来。
发展技术教育是改革当代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
39届国际教育大会的建议(1986)
• 进行适当的科学与技术入门教育是革新初等 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 如果要成功地实现我们的社会所必需的技术 变革,教育投入应被看作是一项优先之事。
• 科学与技术入门教育应致力于发展儿童诸如 创造性、批判性、客观性、严谨性此类的科学 态度,帮助儿童获得其智力和体力发展以及与 周边环境相适应的能力、技术和基本的科学与 技术知识。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在综合
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语文、数学、科学 内 (物理、 化学、生物、地理)、艺 术等 在 综 合 各教育视野的综合:经济的、伦理的、
审美的、环保的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外在综合
劳动与技术教育各个实施途径的沟通与结合
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各学习领域的统筹规划
在
和有机协调
综
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劳动、技术、家政、职业
在系列性活动的设计上依据不同的内容, 形成在教育中心上的不同安排,建构既 相联系,又相区别,既相衔接又有侧重 的体现内在教育规律的活动体系。
因地制宜
各地区、各学校应从自己的实际出 发,从教育的有效性出发,选择内容、 确定方式、按排和实施计划,在实现基 本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本土资源, 发挥地方优势,形成劳动与技术教育的 传统和优势。
• 基础教育应当以神圣的方式给青少年一代提 供技术教育
劳动的教育价值
并非任何劳动都具有教育价值,把 任何劳动都当成是有价值的就是把劳动 偶像化。学生的劳动只有与道德责任、 积极思维、审美追求和身体强健等多方 面紧密相连时,才会对精神生活产生积 极而深远的影响。
-苏姆霍林斯基
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相互作用原则
确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 根据课程特点形成旨在促进学生发展过 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 在初中 实行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合格 证书”制度,主要通过学生劳动与技术学 习“毕业作品”进行认证 • 毕业作品应包括主件(物化作品)和附 件(设计思路) • 引导学生设计、制作及其评价相结合的 技术学习策略的实现
对新课程中劳动与技术 教育的理解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涵重新界定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教育 基础教育结段劳动技术教育的特殊性
•劳动与教育的理念和追求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涵
劳动教劳育动与技技术术教教育育
劳动 教 育
以劳树德 以劳增智 以劳健体 以劳益美 以劳促创新
技术教育
技术教育不仅在于使儿童理解并 有能力参与和应对技术日益发展和广 泛运用的世界,而且对儿童思维方式 和交往方式的影响及其大脑潜能开发 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
——体现了课程评价的科学性 ● 注意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功能区分
——注意了课程实施的协调性
综合形态的课程设置
• 劳动与教育被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 一个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 •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跨学科的学习领 域具有内在的综合性和外在的综合性 • 对学生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不仅 是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也是新 知识和新能力的综合运用。
• 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应该是有效的持续的互动,并不 一定需要回报。 • 在互动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依存,强调生产劳动 在社会的、美学的、文化的、经济的和个人的价值之框架 内的地位和作用 • 在各级教育中建立,加强和促进这种互动的行动,可 以包括教育课程和生产性,创造性和进一步发展的供应项 目的推广以及在教育机构内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 在学校和其它教育机构中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实现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互作用,包括生产劳动和在职学习两种 形式。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方式
在课程的学习方式上,由简单仿、 机械训练为主体转向学生主动参与下 的劳动体验、技能习得、技术探究为 主体。强调课程资源本身蕴含的促 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 育功能的实现。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活动设计
在课程的活动设计上,由追求技术 项目的逻辑性、完整性转向循序渐进基 础上的项目典型性、代表性。强调具有 典型意义的活动设计和学生学习经历, 提倡用作品制作或项目完成来引导学生 的技术学习活动。
综合实施
• 劳动与教育各个实施途径的沟通与结 合,形成教育合力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各领域学习活动 的统筹规划和有机协调 • 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内劳动、技术、 家政、职业准备几方面内容的融合 • 劳动技术、家政等学习活动中各具体 项目之间的贯通与融合。
突 出 重点
紧紧围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培养,选择教育内容和形式。在教育 内容上要选择富有教育价值,最具典型 意义,并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的载体
注意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劳动与 技术教育中的功能分区
• 学校家庭和社区都是实施劳动与技术 教育的教育资源,并负有一定教育使命的 教育主体
• 学校、家庭和社区在实施劳动与技术 教育的时候,各有自己的功能定位和区分, 不能互相混淆,防止学校教育功能的泛化 和扩大化
• 在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资源的选择 和利用,教育设施和教育基地的建设与管 理进行主体性区分
技术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的新概念
技术教育不仅是作为一种求职的途径, 作为向社会提供基本劳动力的技能与知识 教育,它还是新社会成员的基本教养,基 本思维方法,理解迅速变化的高技术时代 的总构架的关键因素。
不具备当代技术基本知识的人,个人 难以理解这个时代的变化,社会前进的重 大决策也失去估量决策利弊和推行正确决 策的公众基础。
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建议
整体规划 综合实施 突出重点 因地制宜
整体规划
• 国家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各地教 育行政部门,各学校具有劳动与技术教 育课程规划,课程开发、课程组织的责 任。
• 从课程改革的全局出发,对课程的目 标 、 内容,以及实施中涉及的人、财、 物等进行整体规划。
• 结合地方和学校的实际,优先开发相 应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 课程。
形成富有弹性的目标体系
• 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分成基础性和拓展 性两部分
• 基础性内容是完成各阶段劳动与技术 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体现课程的结构 性和不同地区条件的普适性
• 拓展性目标和内容可供各地选择,部 分内容体现了技术发展的方向性,不同 取向的教育目标和内容的选择使地方和 学校对课程的选择成为可能。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目标追求
在课程的目标追求上,由单一的工具 性的学科价值追求转向工具性价值与 发展性价值相统一的目标追求。强调 在形成一定技术能力基础上的共通能 力的发展以及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 成,追思劳动与技术教育对人的成长
和发展的贡献率。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选择
在课程的内容选择上,由注重具行 业性特征的生产性内容转向以生活为基 点、生活与生产相结合的课程内容取向。 强调学生的生活学习和生产劳动的体验, 强调基础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立 足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验基础,回归学 生的生活世界。
无
无
形
有形作品
形
物化
转化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 与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 应立足于时代的发展,强调学生劳动观 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养成,关注 学生发展为核心的以劳动促创新的多方 面的功能实现以及劳动教育多途径实施 和多学科渗透。
基础教育结段普通学校劳动技术 教育的特殊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成部分的劳动 与技术教育,是对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 养的教育,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 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和 经历的教育。
合
指导等方面内容的渗透和融合
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各个具体项目之间的整合
课程内容的结构性重组
•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最具开发潜力,最易受 科技发展影响,最应体现时特征的开放性学习 领域。 • 内容包括了劳动、家政、技术、职业准备 等教育内容,形成其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 既有一定独立性,又互相渗透的内容结构。 • 内容按排以学段定位,小学为“技术初步 和职业了解”初中定位为技术基础和职业引导 反映了其内容的现代性和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 技术教育
思
路
•国际上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一些看法
•对新课程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理解
•新课程中劳动与技术教育主要特点
•对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建设
国际上对劳动技术教育的一些看法
•劳动世界与教育世界应保持有效而持久的互动 对劳动的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相互作
用的原则 新认识给我们的启迪
拓展了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空间
• 将简易技术设技、技术产品说明书的 阅读、简易技术作品评价列入学习内容。
• 农业技术的学习内容从传统的作物栽 培、动物饲养向品种改良、技术试验、 产品贮存和加工、市场调研与营销等方 面扩展。
• 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与范围的拓展, 必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改变其传统 学习方式。
新课程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点
● 形成了综合形态的课程设置
——体现了课程发展的综合性 ● 进行了课程内容的结构性重组
——反映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代性和开放性 ● 建构了富有弹性的目标体系
——增强了课程目标和内容上的选择性 ● 拓展了劳动与技术的学习范畴
——凸现了劳动与技术学习中的实践性和创造性 ● 确立了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对劳动的新认识给我们的启迪
• 现代学校教育不是脱离或削弱劳动教育, 而是要不断连通或强化劳动教育 • 学校教育中的劳动,无疑主要应以当今 社会现实的生产劳动为“蓝本” • 对生产劳动价值的理解,仅从体力的、 道德的和经济的三维视角来看显然是不够 的,必须学会从美学的、文化的和个人的 价值等多重角度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