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类型学视角下汉英旅游翻译的信息重组策略——以大慈恩寺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翻译研究
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
文本类型学视角下汉英旅游翻译的信息重组策略——以大慈恩寺简介的翻译为例
戴朝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420)
摘要:文本类型理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文本类型是决定翻译方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本类型学的出现为翻译研究开辟
了新视角。基于文本类型理论的言内标准,文章从语法、句法、逻辑、语义和跨文化的角度分析大慈恩寺简介译本中的缺陷,提出旅游文本翻译的两大信息重构策略:语言简洁化;逻辑清晰化。结论表明信息重组以后的译文更能凸显旅游文本功用。
关键词:文本类型学;言内标准;旅游文本;汉英翻译;信息重组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39(2016)16-0094-03
旅游文本的翻译是连接中西方文化的纽带,发挥着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桥梁作用。不过,当今的旅游文本翻译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就包括内在逻辑关联的缺乏,因未能走出原文框架的束缚而显得“形散”而“神也散”。作为译文的接受者,外国游客也往往因此而看得云里雾里。
事实上,旅游文本具有信息性、诱导性和匿名性的特征(丁大刚,2008:15),其翻译应以有效传递信息为目的,而不是进行简单的字符转换。因此,旅游文本翻译要求译者正确对待原文,注重原文本内部的逻辑与内涵。为了保证译文的流畅和通顺,译者应在译前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分析和重组。本文拟从文本类型学的角度出发,以大慈恩寺简介的翻译为例,探讨信息重组策略在汉英旅游文本翻译的作用。
1理论依据
赖斯根据文本的功能把文本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信息型(informative )、表情型(expressive )和操作型(operative )。根据其文本类型理论,信息型文本主要呈现的是事实、信息、和观点等,其语言特点是逻辑性较强,文本的焦点是内容而不是形式,因此翻译时应用直白的语言传递原文的信息和概念。表情型文本用于表达信息发送者对人对物的情感和态度,其语言具有美学的特征,侧重点是信息发送者及其发送的形式,因此翻译时应采用仿效法,以使译文忠实于原文。操作型文本旨在说服读者并使其采取行动,其语言形式通常具有对话的性质,侧重感染的效果,因此翻译时可用顺应的方法以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Munday,2001:74-75)
同时,赖斯还将这三种功能与其对应的语言特点、文本类型和各自使用的交际环境联系起来。这三者的关系可以通过图1表示出来:
图1文本类型的功能、特点及其相应的翻译方法(根据
Munday,2001:74)
文本类型语言功能语言特点文本焦点译文目的翻译方法
信息型描述事物和事实
逻辑性侧重内容传递指示内容语言直白,简洁明了
表情型表达情感与态度
审美性侧重形式传递审美形式仿效,忠实原文
操作型感染接受者对话性侧重感染效果唤起所需反应顺应,等效
此外,赖斯还罗列了一系列言内和言外的指导标准来评估译文的充分性。其言内标准涉及的参考因素主要有语义、词汇、语法和风格特点等,言外标准包括情景、主题、时间、地点、接受者、发出者及情感暗示等因素(Munday,2001:75)。
2大慈恩寺简介译文评析
旅游文本的种类繁多,旅游景点介绍、电视广告、告示牌、宣传栏,旅游手册不一而足,这些文本主要起着外宣和推介旅游景观的作用。本文中所选取的大慈恩寺中文简介为旅游景点介绍,其语言比较简单、直白,所含的审美形式较少。根据文本类型学,该简介可以归类为信息类文本,译文也应用直白且无冗余的语言传递原文的信息和概念。尽管译者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文信息进行了加工处理,其译文依然缺乏内在的逻辑,不少句子读起来让人十分费解。基于赖斯的言内标准,笔者下面主要从语法、句法、逻辑、语义和跨文化角度对该译本进行评析。2.1语法分析
译该文中的语法问题主要体现为语法错误和搭配不当。
语法错误主要是冠词和介词的误用。在译文中,“Empress Wende ”前面加了定冠词“the ”,而其后面的“Empress Wuzetian ”则没有定冠词的修饰,这两个地方体现了译者使用定冠词时的不一致性。在一般情况下,形容中国古代帝王(或是皇后)是不需要用定冠词修饰的,如Emperor Taizong of the Tang Dynasty (唐太宗)。在介词的使用上,译文的最后一句犯了低级的语法错误。在英文中,具体到某一天的日期用的介词是on 而不是in ,而译文的“in 4March 1961”却理直气壮地用了“in ”,这着实让笔者感到十分诧异。从搭配的角度看,译文中也存在不少搭配问题。
例1:The original pagoda was constructed with five storeys in India style.
“be constructed with ”一般接建筑物的构成材料,而译文中的该短语后面接的却是楼的层数。笔者查阅了现代英语用法词典,并在谷歌上进行了一番检索,但未能找到类似的用法。值得提出的是,该句中的“India style ”同样犯了基本的语法错误。2.2句法分析
例2:There were 300monks lived in the temple.该句的谓语动词是“were ”,后面却又出现了“lived ”,也就
收稿日期:2016-06-19修回日期:2016-07-19
作者简介:戴朝(1994—),男,江西乐平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口译。
94
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Overseas English海外英语
2016年8月
是说同一句话出现了两个谓语动词。将其改为“There were 300monks living in the temple”才符合句法规则。
此外,译文中的句子结构问题使得部分句子读起来十分拗口且缺乏层次感。
例3:The temple with13yards and1897magnificent rooms was broad in scale.
该句中的with结构充当的是插入语成分,放在句中过于冗长,读起来也十分拗口。而且其谓语“was”后面的内容十分简短,导致该句的结构“中间重,两头轻”,读起来没有层次感。2.3逻辑分析
译文的部分句子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衔接也十分突兀。
例4:The temple with13yards and1897magnificent rooms was broad in scale.It occupied an area of more than24hectares. There were300monks and priests lived in the temple.It was the most famous temple in Chang’an city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这一小段话的前三句描述的是寺院的规模。细读一下,我们不难发现这三句话间的逻辑并不是连贯的。按照正常的逻辑顺序,译者应该先介绍寺庙的总面积,然后描述寺院的内部房舍,最后概述这些房舍的居住情况,这样的一个逻辑顺序才比较容易让读者接受。而这三句话结束后紧接着就说到了寺院的“famous”,这就更让人觉得奇怪了。介绍完规模后怎么就忽然说到寺庙的“famous”了?而且下文所讲的内容是玄奘修建大雁塔一事,不管是从这句话的前言还是后语来看,这个寺庙的“famous”都显得十分突兀。此外,这个“famous”还存在着对原文的不忠。中文介绍中仅提到大雁塔在唐代的长安城规模最大,并没有表达“大雁塔在唐代最为有名”之意。这样看来,“famous”一句实有画蛇添足之嫌。
2.4语义分析
译文中多处表达语义不明。
例5:The body of the pagoda is a square brick pagoda in the range of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 and the Tang style.It is a mod⁃el piece of Buddhist architecture.
这两句实在让人十分费解。什么是“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in the range of”在这里想表达什么?pagoda怎么会是square的?这些都是笔者在读到这句话时产生的疑惑。几遍下来,笔者仍然没有读懂。将译文和原文对照后,笔者才“恍然大悟”。这句话虽然在语法和句法上是正确的,但是却表意不明,颇有几分中式英语的味道。而忽然出现的“model piece”更是让人不知道译者到底想表达什么,而且后一句从逻辑连贯的角度上看也显得很突兀。
此外,用词不当也会使译文语义混淆,如例4中的“monks and priests”。priest一词大多指西方的教士和牧师,在这里跟monk搭在一块儿多少有些不伦不类的味道。这样的用词很可能会使外国游客产生这样一种疑惑:“中国在唐代就有牧师了?而且人数还如此之多!”
2.5跨文化
一般而言,中文作者在创作时,心中的对象仅为国内读者,并不包括外国读者,因此中文作者和中文读者之间的这种默契不会天然的存在于中文作者和外国作者之间。(陈珊珊,2008: 34)而这就要求除了良好的双语能力,译者同时还要拥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能够对文化有所缺省的部分进行补偿。外国游客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很多时候会不理解旅游文本的意思,故而我们要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注释以方便理解。
例6:It was the most famous temple in Chang’an City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原文译者并没有看出其中的文化缺省,而直接把自己的理解转嫁给译文读者,认为外国读者像中国读者一样了解历史更迭,朝代变迁。比如唐朝也许很多人都知道,但未必知道西安是古都长安,是唐朝的首都。所以改译以后的译文采取了加注的方式。下文的武则天以及后文的五代十国和万历年均应当
做此处理。
3大慈恩寺中文简介翻译的信息重组策略
从以上评述中不难看出,大慈恩寺简介的译文并不是一个
逻辑连贯、语义清晰的文本。这反映了该译本的作者对信息的
处理不够得当,在未对原文信息进行充分处理的情况下就开始
了翻译工作。在原文质量不高的情况下,如果译者也一味地忠
实,其译文的质量必定会大打折扣。
原文质量不高,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文字质量差,
如松散累赘、逻辑混乱、事实错误;第二,不符合目的语的文化
与行文习惯,充斥无效信息(刘季春,2007:290)。这两方面的
表现事实上和赖斯的言内标准是背道而驰的。
要达到信息类文本的言内标准,应当对原文的行文结构,
内涵以及文化缺省加工处理,在掌握原文的同时,跳出原文,对
原文进行修改,转化为英语文本。译者只有在把握原文逻辑的
基础上才能使其译文独立成篇,而当今英国翻译理论家Mona Baker曾强调译文独立成篇的重要意义(2000:128)。由此看来,把握原文的信息和逻辑对于保证译文质量至关重要。笔者
认为,为了保证译文的质量,译者应对原文信息进行重组,剔除
原文中的无效信息,以使语言简洁化、逻辑清晰化。
3.1语言简洁化
和英语相比,汉语在行文过程中容易出现大量的语义重复
的现象。这种重复既指实际表达略有差别,但是实际指代的概
念并无多大区别的重复,也包括两者实际语义大量交叉现象。
而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在英语中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译者
在翻译过程当中,要首先对原文有所取舍,整理原文,力求语言
的简洁。
例7:当年大慈恩寺是唐代长安城内规模最大的一座寺院,
寺内重楼复殿,云阁洞房,共十三院一千八百九十七间,占地面
积三百六十余亩,为城南晋昌坊的一半,曾住有僧侣三百余人。
分析:这句话存在着冗余的信息。“十三院一千八百九十七
间”实际上包含了前面所提到的“重楼复殿,云阁洞房”,这两个
成分为包含性重复。原文作者这样描述的初衷在于突出寺院
规模之大。倘若译者直接按照原文忠实地翻译,其译文很容易
会充斥大量冗余的信息,同时也会使得成分间的从属关系不明
晰。
例8:玄奘,姓陈名袆,俗称“唐僧”,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
人,生于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卒于唐麟德元年(公元664
年),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佛学家、旅行家和翻译家,游学取
经,共历时十七年,行程十万里,经一百一十个国家。他把中国
的文化传到印度等国,又从印度带回六百五十七部梵文经典,
在大慈恩寺辛勤翻译佛经十一年,并创立了佛教的一大支派
——慈恩宗。
分析:该例选自文中第二段,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玄奘的个
人事迹。事实上,原文的重点在于介绍大慈恩寺的历史演变,
玄奘西行的事迹并不是该简介的重点,但是原文作者却把大量
的笔墨放在了玄奘的丰功伟绩上。因此,译者翻译的时候应对
该段的冗余信息进行舍弃。
3.2逻辑清晰化
汉语是一门注重意合的语言,即意味着在汉语中,整体行
文的逻辑和形式都是不明显的。而相比之下,英文则重形合,
句子之间的衔接严谨且具有明显的逻辑性。因此,在汉英翻译
的过程中,找出汉语原文的逻辑显得尤为重要。逻辑是“翻译
者的最后一张王牌”(钱歌川,2011:9),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
者要在准确理解原意的基础上,抽丝剥茧,寻中出句与句之间
内在的逻辑关系并按英语的行文方式进行重写,在重组信息的
时候做到逻辑清晰化。
在例7中,原文先提到了寺院的规模最大,接着介绍寺院
房舍的数量,然后却忽然说到了寺院的总面积,最后介绍了寺
院的居住情况。从严格意义上说,这样的一个介绍顺序是不符
合逻辑的。比较严谨的衔接顺序应该是:总面积→规模最大→
95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