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影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 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三省六部制 【启思导学】
观察“唐朝三省位置图”, 你能发现关于唐朝三省 的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 官署位置不同,职能分工不同:中书省和门下省作为中央的决策和审 议机构,负责草拟、审核皇帝诏令。要随时备皇帝诏问,其位置设在宫城的 太极宫内。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位于皇城中心。 三省分立,职能明确;相权三分,加强皇权。
明立意 本题以两税法的内容为切入点,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考查两税 法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抓关键 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这就意味着 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故选B项 两税法征收的标准在于“资产”“田亩”,即实际纳税能力与田亩
课前篇 自主预习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创立:曹魏时期,由中正官评定人才等级,朝廷依此授官。 (2)发展趋势: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 看重家世。 (3)评价: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科举制 (1)背景: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2)发展 隋建立后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时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时 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时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旧唐书》
情境解读材料一主要反映了唐朝租庸调制的内容及特点,与之相联系的是 均田制;材料二反映了唐朝两税法的有关内容,与之相联系的是土地兼并严 重。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反映了我国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归纳该税制的特点。 (2)与材料一反映的税制相比,材料二反映的税制有哪些方面的进步? 提示 (1)按丁征税;以实物税为主,或实物地租;纳绢代役,称为庸;贵族官僚 享有免交租庸调的特权。 (2)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比按丁征税合理,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 制;贵族、官僚、行商均要征税,扩大了纳税面,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素养达标
1.史料实证——唐朝官吏选拔的多元性 (2021·安徽江淮名校联考)唐代科举除设明经、进士等常举科目外,还设置 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临时性的制举科目,包括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 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这表明唐代( ) A.士族阶层开始衰落 B.科举取士具有随意性 C.平民政治地位提高 D.官吏选拔具有多元性
明立意 本题以唐代科举科目的具体分类为切入点,从“史料实证” 的角度考查官吏选拔的多元性特征
抓关键 依据题干可知,唐朝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之下又分若 干种,由此可见唐代官吏选拔具有多元性,故选D项 “开始”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项;随意性的表述不符合史
排干扰 实,科举制有利于保证选拔人才的公平、公正,排除B项;从 材料中无法体现平民政治地位的提高,排除C项
素养史论
1.史料实证——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区别
项目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土地产权 政府对民授田,土地不可买卖 政府不再授田,土地自由买卖
征税原则 税额一定,人民较有预算
税额不定,符合实际
征收项目 分田赋、力役和贡品,税项分明 分户税和地税,手续简化
课税对象 有主户、客户之分,迁徙后仍须 无分主户、客户,一律在定居
重才 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对品德的考察,
轻品 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消极 官本位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
影响 思想 今还有消极影响
禁锢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抵制了新知识新学
思想 科的渗透和发展;压制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3.历史解释——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 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草拟(中书省)、审核 (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使其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 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了部门牵制与机构 运转。 (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布的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 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旧唐书》
材料二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 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 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 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 历十四年(即公元779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
课堂篇 探究学习
主题一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情境体验
材料一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 免……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 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 科,放宽录取标准。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唐朝在遇到重大或复杂的军国大事时,特殊情况下可召开百官会 议讨论,它通常受到宰相控制,宰相往往都拥有较大的决定权,但需皇帝最 后批准……皇帝和宰相召开百官决策会议的目的,除了可以提供决策时的 参考外,主要还是寻求整个统治集团对自己政策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三、赋税制度 1.租调制 (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 一定的徭役。 2.租庸调制 (1)内容:唐初,赋税征收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称为庸。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 保障。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情境解读材料一阐述了隋朝将官吏任免权和选举权收归中央,开始推行并 发展科举制。材料二讲述了唐朝通过召开百官会议,对军国大事进行集体 决策的特点。两段材料反映了隋唐时期选官制度和中枢权力运作机制逐 渐走向成熟。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2)史学家钱穆指出,唐代“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据材料二并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钱穆的观点。 (3)综合材料一、二,指出隋唐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 提示 (1)官吏任免权和选举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逐步 放宽录取标准。 (2)三省宰相共议军国大事: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 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宰相拥有较大决定权;皇帝批准决策; 决策需要统治集团的支持与参与。 (3)通过制度创新,使选官制度和中枢权力运作机制趋向成熟。
素养史论
1.历史价值观——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2.唯物史观——全面认识科举制的影响
影响 项目
史实阐释
社会整 打破了世袭传统,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
合功能 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积极 推动儒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 学发展 与繁衍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农民的主要负担 (1)税:按土地多少和等级(有时包括财产)交纳(通常是纳谷物); (2)赋或调:按户或人口、丁口交纳(通常是纳纺织品); (3)役:包括徭役(每年一段时间无偿参加国家工程建设)和兵役,一般是按男 丁轮派; (4)庸:有时政府允许农民纳物或钱代替徭役,称为“庸”或“免役钱”; (5)租:无地佃农不纳税,但要向地主交地租;均田制下的农民实际也是国家 的佃农,要向国家交“租”。
(2)局限性 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 ②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 重。
3.时空观念——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 (1)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财产为主转变,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 的人身控制松弛。 (2)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可以纳绢代役。 (3)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5)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
抓关键 从示意图来看,隋唐六部职能在南北朝的政府机构中已有 雏形,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承继关系,故选D项 南朝的吏部职能与北齐、隋唐不完全相同,排除A项;B项
排干扰 表述与示意图不符,排除;吏部演变最终是集中而非分散,排 除C项
获答案 D
主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 各二 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 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 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之 制……悉免课役。
向原籍缴税
地登记,按贫富缴税
征税次数 每年征收一次
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
课税形式 以实物缴纳
以钱计算税值,再折交实物
2.唯物史观——对两税法的评价 (1)进步性 ①两税法统一了税制,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保证了国 家财政税收;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 ②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③扩大了征税面,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 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④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
影响 巩固国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对统一意识形态的需要,强化了君 家统一 主专制,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和社会的稳定
影响 项目
史实阐释
积极 影响
推动世 界文明
早在唐朝时,其选才的方法就被东亚文化圈的国家所采用, 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近代西方
国家所吸收,并改造成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2.确立:隋文帝时,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 又彼此制约。 3.演变 (1)职责: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 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2)一体化趋势:唐太宗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 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4.意义: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 产生了深远影响。
获答案 D
2.时空观念——隋唐三省六部制对前朝的承继 (2021·吉林松原月考)某学者在研究三省六部制时,制作了如下示意图。对 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吏部演变稳定从而发生变化 B.户部与兵部的演变过程完全吻合 C.礼部演变由单一到分散繁杂 D.隋唐六部制与前朝存在承继关系
明立意 本题以某学者的研究示意图为切入点,从“时空观念”的角 度考查隋唐六部制与前朝的承继关系
素养达标
家国情怀——两税法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021·吉林白山月考)公元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一年分夏季和秋季 两次纳税。每户按人丁资产多寡缴纳户税,按田亩多少缴纳地税,并取消租 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国家财政收入明显增加。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 A.加重农民的赋税负担 B.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使大商人必须纳税抑制了土地兼并 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
3.两税法 (1)目的:解决财政困难。 (2)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3)内容 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 杂役。 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影响 ①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 制。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 化与创新
第二单元
历史
内容索引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标定位 了解隋唐时 期的制度变 化与创新以 及在历史上 的作用
素养解读
(1)通过了解隋唐中枢权力机制和选官制度的创新, 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构建历史发展的前 后联系,探寻历史发展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2)通过了解两税法,归纳我国赋税制度的发展趋 势,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