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育的学科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美术教育的学科特点

小学美术是一门“技术”学科。它有着自己来自悠久历史累积的经验和技巧,有着具有自己规律性的独特而多样的法门与规则,有着自己自成体系的学科基础与渊源。总之,其充实的“技术”性限定了其技巧性,使其具有了丰满的“肉体”。一门技术但凡建立之后都会有自己一个具有继承性和延展性的发展,而美术学科同样如此。从古老的原始社会的简单图形和勾画开始,美术教育就有了显而易见的技术化取向。在原始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某个地区、某个种族、某种文化的特殊风格。考古上也往往通过这些绘画风格来判断这是哪个区域,某个时期,什么风格的遗址。可见绘画技术在成立初期在各地区就有了自己约定俗成的东西——个自的绘画准则与技巧,这就是承载了当地民族文化特色和相应文化技巧的某种绘画风格。某种风格形成后,在特定时空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保证了它的可传承性。当一种美术风格形成后,由于这种可传承性,因此它可以具有星火传递的性质。具体的这种传承,这种风格的相对稳定是靠什么来做到的,那就是古老而朴素的美术教育。从美术形成风格之始,原始的美术教育就已经产生,并不断的发挥着作用。“技术性”既让美术教育在一定时空内的相对稳定有了可能性,便于继承和传播,也让美术教育变成了具有根基的“实在”学科,同时还为技巧的改进、风格的演化创造了基础。在相对稳定的同时,美术教育也是伴随着绘画技巧在原来基础上的创新与演进不断变化发展的,并会衍生出不同特色的分支,使的绘画风格和美术技巧在纵向发展的同时在面的延展性上不断拓展,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繁复的体系。

小学美术教育受美术教育法则的约束,完全继承了美术教育自身发展历史中所形成的规律。有自己相对稳定的一面,也有不断扩充、发展的一面。它既要教授学生最基本的先人长时间累积的美术知识与绘画技巧,使得学生具有美术的基本思维与绘画的基础。这体现了“技术”的相对稳定性的一面。因为它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它的可教授的有效效果才可以清楚地显现。另外,小学美术教育还要不断地创新与发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要顺应人们的新要求,时代的新趋势,改良或加入一些新元素,以求不落伍于时代。

其次,小学美术教育还是一个提高审美情趣,引领人观感走向,提高人综合素质的“灵魂”学科。

通过对美术的学习,通过对鉴赏的了解,通过对美术作品创造过程艰辛的体味和成功的喜悦的享受。学生对美的认识加深了,审美的情趣提高了,综合素质也相应的得到了提升。并且

通过美术教育,学生的美育层次也得到了相应提高,使学生能更好的识别趣味的优劣,脱离低级趣味,对高雅的艺术产生一定的情感。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小学美术教育,肯定不是单单教授小学生怎样进行简单的绘画的课程。我们要把课程内容综合化、丰富化,使小学美术教育课程具备它本所应该有的且被我们精心设计的美育功能。

小学是人生打基础的阶段,儿童时代所受的教育,及其周边环境的熏陶对成年后的精神领域影响极大。这些影响包括人格健全、价值观的合理性、世界观、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农村物质、文化生活相对匮乏,家长的文化素养和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如果学校不能充分利用资源对学生展开审美情趣的培养,帮助学生们提高趣味层次,摒弃低层次的情趣,那学生在学校之外基本上没有进行这方面熏陶的可能。农村既缺少这方面的资源,大多数家长也缺少这样的意识。在我国国民素质尚低的今天,提高国民素质和觉悟已成为我国继续向前发展、全面提升内涵所必须面对又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广大的农村,又由于其人口基数大、较为分散、物质文化资源匮乏、人口的文化素质不高等原因成为我国提高人口素质的重点。要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美育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和手段。而在广大的农村,遍布各处的小学通过进行较高质量的美术教育来渗透美育功效就成为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一个重要的且可行的切入点。小学美术教育的“灵魂”学科特点也将凸现的更加清晰。

再次,小学美术教育是一个为生活点缀色彩,让人感受丰富生活,体味创造乐趣的“营养”学科。

孩子们的生活本应该是,而且定然是丰富多彩的。丰富多彩的“应该”是人心所向、是理想、是祝愿,但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是定然。我们之所以追求“定然”,是因为为了孩子们美好而多彩的生活我们一定要创造,去努力实现这种美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孩子们的天性是烂漫的,但较重的课业负担和各种显性、隐性的竞争,使孩子们较早陷入到了枯燥的繁忙中。在农村加上较为匮乏的文化生活资源,孩子们的文化生活更为单调。而小学美术教育则在这单调中飘溢着它独特的色彩,孩子们通过这样一个较为轻松的课程不但学会了绘画技巧,而且学会了欣赏美和创造美。且这个课程是十分注重手脑结合的,在完成作品、进行鉴赏时,有一个手、脑、视觉共同的协调参与。一幅作品的完成,视觉需仔细观察,手需合理运动,思维需积极构思。一幅“美”的创造,绝对是建立在理论之上的一次真实而积极的实践体验。小学生们通过小学美术教育课程,不但学会发现美、鉴赏美,而且通过实践创造美。使得自己的学习生活获得了许多文化课之外的乐趣,并实在的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实践力和综合素质。因此说这门课程具有为学生们提供营养的特色并不为过。

最后,小学美术教育是一个处在主流与边缘之间,让孩子们进行学习调节的“调谐”学科。

小学美术不是主科,没有主科那样的地位和受校方与家长的重视程度,不会被放在学校课程中的主导位置。小学美术教育是一个向边缘靠拢的学科,但还没有被完全边缘化,至少大部分学校还是要开这门课程的,并保证一定的课时量,孩子们还真实地能从这门课里感受到一些乐趣。绝大多数学校安排这门课程的动机中,除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外,往往还有如下的诉求——那就是孩子们如果一直上较为好费脑力的主科会产生很强的倦怠心理,影响学习动机和主动性。而在主科中间穿插一些像美术、音乐这样的副科,让孩子们寓教于乐的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不但不会影响主科学习,还会阶段性的减弱学生们对主科的厌倦,重新凝聚精力,保证主科的学习效果。可见小学美术教育在发挥自己独特教育作用的同时,还在谐调主科学习中发挥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而,它具有“调谐”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