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域中的赛博空间与人类境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赛博空间与人类境遇
作者:张东辉
来源:《创新》2019年第02期
[摘要] 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探讨赛博空间的现状与异化及其对人类境遇可能带来的挑战,应当是人的本质规定赛博空間的未来发展,而不是由赛博空间的发展来规定人的本质并左右人类的未来走向。
首先从西方思辨传统的角度探讨赛博空间的真实性与虚拟性所面临的困境,并坚定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性,然后根据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关于宗教与异化的理论对网络崇拜和宗教信仰进行比较,最后论证虚拟实践不是马克思意义上的实践,赛博空间的发展理当以人的实践品格和鲜活生命为根本宗旨。
[关键词] 赛博空间;虚拟性;真实性;宗教信仰;人的本质
[中图分类号] B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19)02-0020-08
所谓“赛博空间”(Cyberspace),主要是指通过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创造的一种由图像、声音、文字、代码等构成的网络系统,俗称虚拟空间、电脑空间、网络空间等,“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与作为‘机器生态’的网络的有机融合最终形成了拟社会化的‘网络社会’”[1]。
如今,赛博空间已然成为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和娱乐等各类生活的重要平台,对人的存在方式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马克思说过,自然是人类器官的延伸,“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2]。
麦克卢汉又将人类器官的这种延伸称之为媒介,进而区分出机械媒介和电子媒介,前者是人体个别器官的延伸,后者则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赛博空间作为电子媒介,对人类的智识展开了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极速延伸。
然而,反观当下,思索未来,赛博空间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人类将面临怎样的境遇?——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
本文尝试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角度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主要分成以下三个部分:一是仅从思辨哲学的认识论角度显得难以辨别赛博空间的真实性与虚拟性,相比之下,唯物史观的巨大优越性彰显无遗;二是从马克思的宗教与异化理论出发,对网络崇拜与宗教信仰进行比较;三是指出虚拟实践不是马克思意义上的实践,而如何给赛博空间的未来走向定位最终取决于我们对人类本质的规定。
我们通常也将赛博空间称之为“虚拟空间”,然而时至今日,“虚拟”这一修饰语在多大程度上仍是合适的呢?随着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与实际广泛应用,我们越来越迫切地感受到赛博空间的真实性和必要性。
同时,作为一种没有重量的空间,赛博空间的虚拟性似乎又是无可争议的,“它有物质,却没有重量;有图像和文字,却没有油彩和笔迹;它拥有实体却没有空间,拥有历史却没有时间”[3]。
因此,从根本上探讨赛博空间的亦真亦幻显得十分迫切。
尽管赛博空间是一个基于现实和想象的人造世界,而不是实际存在的现实世界,但它仍不失为一个可感知、可参与、可互动、可操作的网络世界。
概括地讲,赛博空间给我们创造的真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效用性的角度来看,赛博空间在很大程度上要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和作用,也就是说,它作为沟通主体与现实世界的一种新媒介和新工具,必定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手机软件轻松实现网上预订、网上支付、定位导航、社会交往等活动,使它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
不仅如此,赛博空间还能够像现实世界一样,成为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另类场所。
人们可以在虚拟社交平台上交朋结友、倾诉情感,在网络游戏中文韬武略、比武招亲、开疆拓土、建功立业。
现实生活中的平民身份并不妨碍一个人成为赛博空间里左右逢源并拥有众多“粉丝”的网络达人和成功人士。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赛博空间能够凭借技术手段做到以假乱真,颠覆实物与影像之间的明确界限。
如贝克莱所言,“存在即被感知”,当虚拟的实物像实物一样以同样的方式刺激我们的感官并使我们产生同样的知觉时,虚拟的实物对我们而言就会获得实物的同样地位。
贝克莱试图取消物与物的观念的区分,最终达到消解物而使人信仰上帝的目的。
世易时移,他的学说在赛博空间的虚拟现实中再次得到了有效印证。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全息技术,以影像的方式高仿真地模拟出一个苹果,不仅使试验者在视觉上产生真实苹果的外观,而且通过技术手段干预他的神经官能使他产生对虚拟苹果的知觉体验,包括嗅觉、味觉、嚼咽、果腹等。
通过这种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物与实物的界限被消除了。
电影《黑客帝国》(Matrix)形象地描述了未来人类将遭遇的场景,真实的人类被智能机器人囚禁在充满黏液的容器里,处于休眠状态,浑身插满管道,通过这些管道,智能机器人获取人类提供的生物能量,同时也向人类的大脑输送各种模拟信号,给他们创造出一个虚拟的赛博空间,使他们感觉自己生活在真实的现实世界。
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看,赛博空间让人置身其中信以为真,难以摆脱它带给人的真实感。
赛博空间就像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描述的那个洞穴的墙壁上投射的影像,我们则是那群被捆缚在洞穴中置身于影像世界的囚徒。
洞穴里的囚徒习惯了虚幻的影像而安之若素,赛博空间的芸芸众生也顺应了网络世界的游戏规则和价值观念,以自身特有的虚拟、匿名的方式塑造自我,实现自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终生被缚于洞穴的囚徒如何知道一切皆是幻象?在洞穴喻中,一个囚徒挣脱枷锁逃出洞外隐喻的乃是苏格拉底通过灵魂的直观,摒弃众人所熟知的可见世界而达到本真的理念世界。
众人已然沦为“常人”(das Mann),以熟知为真知,以雕像投射到洞壁的影像为实物而浑然不觉,缺乏灵魂转向的自觉与勇气,终生只能人云亦云,苟且偷安。
洞穴喻中的苏格拉底立足于洞外的世界而彻底否定了洞内世界的真实性,但囚徒们仍执着于洞内的世界,不能看到也不愿相信洞外的世界。
同样,置身于互联网之时代洪流中的一些人深陷赛博空间而难以抽身,不单是在科学技术的绑架下连真实与虚幻也分辨不清,甚至自觉或不自觉地沉溺于网络世界,信以为真。
既然赛博空间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难以分辨,既然有的人愿意相信赛博空间比现实世界更加精彩和有意义,结果就使人们对待赛博空间的态度变得像心理学问题,单纯取决于个人的信念,信之为真则为真,信之为假则为假。
从未来的视角来看,穿梭于现实空间与赛博空间的人们将在扑朔迷离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之间如何辨别,如何抉择?这不禁让人想起电影《盗梦空间》(Inception)中的场景,以两场对白为例:
—How could we ever acquire enough detail to make them think that is reality?
—When they are in dreams, they feel real world right. So when we wake up, we realize something was actually strange.
这场对白讨论梦境的真实性。
对话告诉我们,当我们处于梦境中的时候,我们感觉自己确确实实身处现实世界,只有在醒来后,才意识到某些东西的确有些怪异。
赛博空间的全身沉浸和身临其境给人营造的可以说就是梦境一般的世界,置身其中让人觉得就是生活在现实世界。
—They come every day to sleep?
—No, they come to be woken up, because the dream has become their reality. How would you say otherwise?
这场对白描述的是人们对梦境与现实的混淆。
有的人无法分清梦境与现实,甚至将梦境当作现实,而将现实当作梦境。
这部电影以令人惊叹的哲学深度启示我们,梦境与现实的差别原来这么近,近得令我们甚至难以加以区分。
赛博空间与现实世界的交错又何尝不是如此?
近代之初,笛卡尔发出了釜底抽薪似的追问:我们如何能够确认我们的生命不是一场梦境[4] ?按照他的看法,不论是令我们奔忙操劳的现实世界,还是让我们痴迷留恋的赛博空间,都是可以怀疑的,也许都只是一场梦。
面对赛博空间的亦真亦幻,思辨哲学仅从认知层面加以辨析顯得力不从心,却给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实践运用提供了契机。
或许立足于唯物史观中现实的人和实践的人的立场,我们能更好地界定、诠释和利用赛博空间。
赛博空间作为当今人类必不可少的重要媒介和工具,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方式,并在根本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然而,随着电子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赛博空间正日益蜕变为一支主宰人类的异化力量,这种主宰不单是指如今亿万民众被网络绑架,在各种场合,包括走路、驾驶、吃饭、睡觉、上课、开会、工作的间隙都被赛博空间所召唤与降服,更重要的是,赛博空间在未来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与现实世界抗衡和对立的新世界,并与人工智能完美结合,生成一支独立于人类、与人类竞争和对立甚至奴役人类的异己力量。
就像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所描绘的,赛博空间一方面消解着人类真实的生存空间,一方面又通过互为主体编织出新的意义之网,成为全新的意义共同体[5]126。
在此,本文从马克思以及费尔巴哈的宗教和异化理论出发,将网络崇拜与宗教信仰做一粗略的比较。
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共同主张,宗教乃是人自身的本质的对象化和异化。
费尔巴哈说:“人的绝对本质、上帝,其实就是他自己的本质。
”[6]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接受了费尔巴哈的观点,指出“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7]1-2。
而且,由人创造的宗教反过来命令人和指引人,给人的现实生活提供慰藉和意义。
同样,赛博空间是人的聪明才智的对象化和异化,人创造赛博空间是为了便利人的生活和促进人类文明,然而,赛博空间反过来成了主人,成了人类生活和工作的主宰以及人类情感和价值的寄托。
在互联网时代,许多人皆有网瘾,皆是网络的囚徒。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借“拜物教”一词构造出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概念,以表达商品、货币和资本这些原本属人的事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如何变成某种神秘的、超自然的活物,反过来支配人的命运,并受到人的崇拜。
我们不妨也将一些现代人对网络的痴迷与崇拜称之为“网络拜物教”。
基督徒心甘情愿地匍匐在上帝的脚下,甘做上帝的工具,一些现代人也沉沦于赛博空间不能自已。
就像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同时宗教生活反过来重新导致人的异化一样,网络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外化),同时网络生活也反过来重新导致人的异化。
苦难是信仰的催化剂。
在现实中越是苦难的人,在宗教中,尤其是在救赎宗教中就越是虔诚。
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用“苦难神义论”来说明这种情形[8]。
因此,马克思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7]2在宗教里,人无力抗争,不是改变诞生宗教的现实,而是寄希望于神的眷顾和末日天国,“人在上帝身上肯定了他在自身中加以否定东西”[6]59-60。
同样,精神空虚是网瘾的诱因。
在现实生活中越是失意和寂寥,在赛博空间中往往越发活跃和着魔,反之亦然。
这些人不是试图在现实世界中、在对象化的劳动中实现自我,而是寄情于赛博空间,在其中寻找意义。
我们用费尔巴哈的一段美文来描绘宗教和网络的信徒们:“为了使上帝富有,人就必须赤贫;为了使上帝成为一切,人就成了无。
但是,人并不为自己需要什么,因为他从自身取去的一切,并不在上帝里面损失掉,而是被保存在上帝里面。
人在上帝里面有其自己的本质,……人从自己那里取去的,人在自身中所缺乏的,他却以无比高的和丰富的程度在上帝里面享受到。
”[6]58-59
一些网络达人们,他们以其敏锐的先知先觉感受到来自互联网深处的神秘启示和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赛博空间,起初也像耶稣一般承受非议和排挤,却立志拯救人类于现实世界的苦难。
他们终于在自己的王国拥有无数的善男信女,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他们掌控着网络世界的话语权和真理的裁决权,并通过建立资本运作的网络平台,深深影响着每个人的世俗生活。
就像宗教势力每扩张一步,世俗力量就要退缩一步一样,赛博空间步步紧逼,蚕食着现实世界的领地。
从未来的视角来看,穿梭于现实空间与赛博空间的人们将在扑朔迷离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之间如何辨别,如何抉择?这不禁让人想起电影《盗梦空间》(Inception)中的场景,以两场对白为例:
—How could we ever acquire enough detail to make them think that is reality?
—When they are in dreams, they feel real world right. So when we wake up, we realize something was actually strange.
这场对白讨论梦境的真实性。
对话告诉我们,当我们处于梦境中的时候,我们感觉自己确确实实身处现实世界,只有在醒来后,才意识到某些东西的确有些怪异。
赛博空间的全身沉浸和身临其境给人营造的可以说就是梦境一般的世界,置身其中让人觉得就是生活在现实世界。
—They come every day to sleep?
—No, they come to be woken up, because the dream has become their reality. How would you say otherwise?
这场对白描述的是人们对梦境与现实的混淆。
有的人无法分清梦境与现实,甚至将梦境当作现实,而将现实当作梦境。
这部电影以令人惊叹的哲学深度启示我们,梦境与现实的差别原来这么近,近得令我们甚至难以加以区分。
赛博空间与现实世界的交错又何尝不是如此?
近代之初,笛卡尔发出了釜底抽薪似的追问:我们如何能够确认我们的生命不是一场梦境[4] ?按照他的看法,不论是令我们奔忙操劳的现实世界,还是让我们痴迷留恋的赛博空间,都是可以怀疑的,也许都只是一场梦。
面对赛博空间的亦真亦幻,思辨哲学仅从认知层面加以辨析显得力不从心,却给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实践运用提供了契机。
或许立足于唯物史观中现实的人和实践的人的立场,我们能更好地界定、诠释和利用赛博空间。
赛博空间作为当今人类必不可少的重要媒介和工具,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方式,并在根本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然而,随着电子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赛博空间正日益蜕变为一支主宰人类的异化力量,这种主宰不单是指如今亿万民众被网络绑架,在各种场合,包括走路、驾驶、吃饭、睡觉、上课、开会、工作的间隙都被赛博空间所召唤与降服,更重要的是,赛博空间在未来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与现实世界抗衡和对立的新世界,并与人工智能完美结合,生成一支独立于人类、与人类竞争和对立甚至奴役人类的异己力量。
就像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所描绘的,赛博空间一方面消解着人类真实的生存空间,一方面又通过互为主体编织出新的意义之网,成为全新的意义共同体[5]126。
在此,本文从马克思以及费尔巴哈的宗教和异化理论出发,将网络崇拜与宗教信仰做一粗略的比较。
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共同主张,宗教乃是人自身的本质的对象化和异化。
费尔巴哈说:“人的绝对本质、上帝,其实就是他自己的本质。
”[6]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接受了费尔巴哈的观点,指出“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7]1-2。
而且,由人创造的宗教反过来命令人和指引人,给人的现实生活提供慰藉
和意义。
同样,赛博空间是人的聪明才智的对象化和异化,人创造赛博空间是为了便利人的生活和促进人类文明,然而,赛博空间反过来成了主人,成了人类生活和工作的主宰以及人类情感和价值的寄托。
在互联网时代,许多人皆有网瘾,皆是网络的囚徒。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借“拜物教”一词构造出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概念,以表达商品、货币和资本这些原本属人的事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如何变成某种神秘的、超自然的活物,反过来支配人的命运,并受到人的崇拜。
我们不妨也将一些现代人对网络的痴迷与崇拜称之为“网络拜物教”。
基督徒心甘情愿地匍匐在上帝的脚下,甘做上帝的工具,一些现代人也沉沦于赛博空间不能自已。
就像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同时宗教生活反过来重新导致人的异化一样,网络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外化),同时网络生活也反过来重新导致人的异化。
苦难是信仰的催化剂。
在现实中越是苦难的人,在宗教中,尤其是在救赎宗教中就越是虔诚。
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用“苦难神义论”来说明这种情形[8]。
因此,马克思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7]2在宗教里,人无力抗争,不是改变诞生宗教的现实,而是寄希望于神的眷顾和末日天国,“人在上帝身上肯定了他在自身中加以否定东西”[6]59-60。
同样,精神空虚是网瘾的诱因。
在现实生活中越是失意和寂寥,在赛博空间中往往越发活跃和着魔,反之亦然。
这些人不是试图在现实世界中、在对象化的劳动中实现自我,而是寄情于赛博空间,在其中寻找意义。
我们用费尔巴哈的一段美文来描绘宗教和网络的信徒们:“为了使上帝富有,人就必须赤贫;为了使上帝成为一切,人就成了无。
但是,人并不为自己需要什么,因为他从自身取去的一切,并不在上帝里面损失掉,而是被保存在上帝里面。
人在上帝里面有其自己的本质,……人从自己那里取去的,人在自身中所缺乏的,他却以无比高的和丰富的程度在上帝里面享受到。
”[6]58-59
一些網络达人们,他们以其敏锐的先知先觉感受到来自互联网深处的神秘启示和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赛博空间,起初也像耶稣一般承受非议和排挤,却立志拯救人类于现实世界的苦难。
他们终于在自己的王国拥有无数的善男信女,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他们掌控着网络世界的话语权和真理的裁决权,并通过建立资本运作的网络平台,深深影响着每个人的世俗生活。
就像宗教势力每扩张一步,世俗力量就要退缩一步一样,赛博空间步步紧逼,蚕食着现实世界的领地。
从未来的视角来看,穿梭于现实空间与赛博空间的人们将在扑朔迷离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之间如何辨别,如何抉择?这不禁让人想起电影《盗梦空间》(Inception)中的场景,以两场对白为例:
—How could we ever acquire enough detail to make them think that is reality?
—When they are in dreams, they feel real world right. So when we wake up, we realize something was actually strange.
这场对白讨论梦境的真实性。
对话告诉我们,当我们处于梦境中的时候,我们感觉自己确确实实身处现实世界,只有在醒来后,才意识到某些东西的确有些怪异。
赛博空间的全身沉浸和身临其境给人营造的可以说就是梦境一般的世界,置身其中让人觉得就是生活在现实世界。
—They come every day to sleep?
—No, they come to be woken up, because the dream has become their reality. How would you say otherwise?
这场对白描述的是人们对梦境与现实的混淆。
有的人无法分清梦境与现实,甚至将梦境当作现实,而将现实当作梦境。
这部电影以令人惊叹的哲学深度启示我们,梦境与现实的差别原来这么近,近得令我们甚至难以加以区分。
赛博空间与现实世界的交错又何尝不是如此?
近代之初,笛卡尔发出了釜底抽薪似的追问:我们如何能够确认我们的生命不是一场梦境[4] ?按照他的看法,不论是令我们奔忙操劳的现实世界,还是让我们痴迷留恋的赛博空间,都是可以怀疑的,也许都只是一场梦。
面对赛博空间的亦真亦幻,思辨哲学仅从认知层面加以辨析显得力不从心,却给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实践运用提供了契机。
或许立足于唯物史观中现实的人和实践的人的立场,我们能更好地界定、诠释和利用赛博空间。
赛博空间作为当今人类必不可少的重要媒介和工具,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方式,并在根本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然而,随着电子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赛博空间正日益蜕变为一支主宰人类的异化力量,这种主宰不单是指如今亿万民众被网络绑架,在各种场合,包括走路、驾驶、吃饭、睡觉、上课、开会、工作的间隙都被赛博空间所召唤与降服,更重要的是,赛博空间在未来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与现实世界抗衡和对立的新世界,并与人工智能完美结合,生成一支独立于人类、与人类竞争和对立甚至奴役人类的异己力量。
就像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所描绘的,赛博空间一方面消解着人类真实的生存空间,一方面又通过互为主体编织出新的意义之网,成为全新的意义共同体[5]126。
在此,本文从马克思以及费尔巴哈的宗教和异化理论出发,将网络崇拜与宗教信仰做一粗略的比较。
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共同主张,宗教乃是人自身的本质的对象化和异化。
费尔巴哈说:“人的绝对本质、上帝,其实就是他自己的本质。
”[6]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接受了费尔巴哈的观点,指出“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7]1-2。
而且,由人创造的宗教反过来命令人和指引人,给人的现实生活提供慰藉和意义。
同样,赛博空间是人的聪明才智的对象化和异化,人创造赛博空间是为了便利人的生活和促进人类文明,然而,赛博空间反过来成了主人,成了人类生活和工作的主宰以及人类情感和价值的寄托。
在互联网时代,许多人皆有网瘾,皆是网络的囚徒。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借“拜物教”一词构造出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概念,以表达商品、货币和资本这些原本属人的事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如何变成某种神秘的、超自然的活物,反過来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