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资料1 学习祖国医学 学习中医后对“肠痈”的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8年资料1 学习祖国医学学习中医后对“肠痈”的体会
中医的肠癰病因说,不外如下各点:①寒温不适,喜怒无度,邪正相干。说明发病与环境精神的突变,影响植物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紊乱。②饮食所致,或由于饥饱,肠胃痞塞,传送失调,运化不通,造成气血凝滞,败血濁气壅遏。
③湿热瘀血流入小肠。④其他。古代医家能在这方面的探讨和推论是可贵的,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以及缺乏科学检查的帮助,一般地以邪气来解说,在肠癰病里又强调“痞塞”“传送运化”“瘀血”等致病的理论。为便于中西医双方能结合探讨,不妨举一下西医对引起阑尾炎的病因说法加以对照。在这里应该感到惊愕,古代医家的许多论点是符合现代学说的,单就以“痞塞”“瘀血”这两点而论在西医方面还未足够重视,在中医早已有了发展,现先就阑尾炎的解剖、病因谈一谈:
阑尾的解剖阑尾是人体的退化结构,开口于盲肠的末端,状如蚯蚓,粗细类似鹅毛杆,长度平均8厘米,最长达20厘米,最短为2厘米,甚之仅能辨认出盲肠部的膨出;其管腔狭小(内腔横径1一0.5糎)。婴儿期阑尾和盲肠的交界
处成漏斗形,渐渐变成显明的分界,造成一个半月形黏膜皱襞。阑尾的构造与肠壁不同之点为纵肌围绕而成。
阑尾的黏膜富有滤泡构造,其功用极似扁桃体,亦易起炎性肿张。自5岁至30岁为滤细胞旺盛时期,此后便渐衰退萎缩,阑尾的蠕动比肠管迟缓,其血运供给是经阑尾系膜的回结肠动脉,由同名静脉以入门静脉。
阑尾的病因阑尾炎多系由盲肠传播的一种局部传染病,一切急性与慢性肠炎实为阑尾炎的主要起因,但也有由血行传至的。诱发阑尾发炎的因素有:①因阑尾细长,居于右髂窝盲肠的下端,较易滞积粪便而发炎。②阑尾的蠕动迟缓而微弱,使阑尾的内容物滞积不易排出、遭之分解发酵,因其毒素的作用减低抗力。③不规则的生活,屡发肠炎和慢性肠蠕动迟缓所致。④异物进入阑尾腔,如毛发、鱼刺、果核、粪石、肠寄生虫(蛲虫、蛔虫等)、食物颗粒等,阻塞或刺激阑尾粘膜,诱发炎症的病理变化。(5)伤风感冒所致。⑥其他如外伤等。
病理机转
巢氏病原“肠癰者,由寒温不适,喜怒无度,使邪气与营卫相干,在于肠内遇热,加之血气蕴积,结聚成痈,热积不散,血肉腐败,化而为脓。”
皇汉医学“中医说瘀血意义,瘀即污秽之谓,血是血液,则所谓瘀血者,即变化而为非生理的血液也。以现代的新说解释之,所谓瘀血者,则不惟已失血液之用,反为有害人的毒物,既为毒物即须排除于体外,虽片刻亦不能容留之,瘀血且失抗菌性,而等于血液培养之瘀血,适宜于细菌之寄生繁殖,不惟容易诱致各种细菌,使成各种炎性病。”
所谓瘀血,便是促使某部血流缓慢和血管舒缩神经麻痹血流停止的一种血液循环障碍;其时毛细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高度扩张,被黏成一片的红血球所充满。瘀血可因血液在输出性静脉中的流出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而起,它也可以与血液流动途径中所存在的阻碍无关,此种瘀血是各种强烈作用的后果,例如便秘干燥。这些障
碍初时在有关的毛细血管中促使血流的力量减弱,血流极为缓慢,红血球瘀滞于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中;由于红血球不能继续前进,所以越来越多的蓄积起来,充满血管内,同时毛细血管和静脉高度扩张(瘀血前状态),以后由于血管舒缩神经完全麻痹,以及血管壁紧张度丧失,血液的流动渐行停止即成瘀血。瘀血的后果各种不一,如果该部位的血管壁和血液中还没有发生特别深刻的损害,那末在瘀血的原因除去以后血液的流动便能恢复。血管壁和血液内有剧烈变化时,瘀血就成为不可逆性,于相应部位的组织发生坏死,同时输入性动脉发生强烈的反射性病变,该部组织的动脉血液供应也受到损害,这种情形常加速坏死的发生。
又说:“盖腹腔者,为身体中最大之腔洞,而受容最多之血液,故若有瘀血当较他部为尤多,且其一部又为骨盆,腔,为身体中最下部位之腔洞,而因缺少运动,若有瘀血停滞最易沉坠于此部。”“由门静脉之存在,依解剖生理为所示,此静脉有司腹腔内诸脏器组织之静脉血,与由肠管所吸收之乳糜输送于肝脏之任务,然此静脉无他静脉所有之瓣膜装置,因之不惟不能促使血液
之前进,且不得阻止其逆流,又为此静脉下流之肝内静脉,为通过无数分枝而充实之肝实质内,其抵抗面甚大,由此关系,此静脉之血压极微弱,动辄于起始部有逆流情势,故若一有瘀血,将使此血压绝无或生阴压,即呈逆流,为此静脉本源之内诸脏器组织血管内,瘀血沉着。”
以上也说明了阑尾及其邻接器官等所处于的解剖部位与致成瘀血的有关因素。又因廻盲部的血管装置,动脉分枝较多于静脉分枝,因此也易于某种原因的影响下造造瘀血。中医所称之“气血凝滞”也就统括了以上所说的一部份道理。
外科正宗“……肠胃痞塞,运化不通,气血凝滞而成。”大肠是消化管的最末一段,包括盲肠、结肠及直肠三大段,大肠的运动最缓,在盲肠、升结肠和横结肠的前半段其主要的运动方式是蠕动及逆蠕动,从小肠移来的物体在此反复的来回移动,停留很久,由原来流动性的物体到渐渐变浓,如果肠管值此因某种原因而蠕动减弱发生机能障碍,这种常见现象也可认为同那些维持正常蠕动的因素——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的作用不足或缺乏有关,其时神经机能障碍以及进入
肠管内的食物的性质具有最重要的意义,蠕动减弱也是因神经机能障碍而起,总之无论什么性质的肠蠕动减弱均能引起便秘,由于便秘粪质在大肠内停滞腐败和发酵等多种病理变化,以致最后发生炎症。炎症是机体对于有害动因所发生的复杂的反射性反应。当然这一系列的变化阑尾也避免不了罹患。其他食物和消化产物也都能抑制肠管的运动招致肠壁的瘀血,血循受阻,组织缺氧,局部抵抗减低,于是细菌乘虚入侵,而酿成炎症。
症状与诊断
金匮“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
外科启玄卷五:“凡肠内生痈(中略),其病小腹重,按之痛,小便如淋时时汗出,恶寒,身皮错,腹皮急,如肿左甚者,小肠痈,右甚者,大肠痈,脐疮或脐出脓,或大便脓血。”
外科正宗“(上略),发热恶寒……腹急渐肿,按之急痛,大便坠重,小便涩滞若淋,……初起未成脓时,小腹殷殷作痛,俨似奔豚,腹中胀满不食。”
薛立斋“……小腹疼痛……小便不利,脓壅滞也,……大便或脐间出脓。”
医学纲目卷十九“肠痈为病,小腹重而强按之则痛,便数似淋,时时汗出,复恶寒,身皮甲错,腹皮急如肿状,其脉数者,小有脓也。巢云:洪数者,已有脓,脉若迟紧者,未有脓,甚者腹胀大,转侧有水声,或脐生疮,或脓自脐出,或大便出脓血。”以上是中医文献中所记载肠痈的症状,现与近代阑尾炎的临床观察作一初步的对照,如下:
(1)腹痛与压痛中医谓:“小腹殷殷作痛”,“小腹疼痛”,“按之即痛”,“按之急痛”。
阑尾炎腹痛,一般先起于上腹部或脐周围隐痛或钝痛,常为持续性的,当炎症侵害到阑尾壁时,症状逐渐加剧,几小时后腹痛局限于右下腹部,如果发炎的阑尾邻累输尿管或膀胱时,便伴随泌尿系的牵引或放射痛,并又有如中医称作的“便数似淋”,“便淋刺痛”的尿路刺激症状。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