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前模拟历史卷

合集下载

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含答案

2018/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终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到:“以政制言,中国自秦以下,即为中央统一之局,其下郡、县相递辖,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

此处“封建”是指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2.汉乐浪王盱墓发掘中,有漆杯出土,底有铭文:“建武三十一年,广汉郡工官造,乘舆髹洎木侠紵杯,二升二合,素工伯、髹工鱼、上工广、洎工合、造工隆、造护工卒史凡、长匡、丞頠、椽恂、令史郎主。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漆杯是由官营手工业生产B.漆杯生产中进行了专业分工C.漆杯的制作工艺复杂繁琐D.漆杯可从当时市场大量购得3.唐代白居易在《朱陈村》诗中写到:“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馀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下列对其解读错误的是A.农业生产以家庭为生产单位B.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自然恬适C.体现了古代自然经济的封闭性D.小农经济不受封建政府影响4.南宋诗人赵蕃在淳熙年间离开潭州乘船东归途中,发出感叹:“两岸多为激水轮,创由人力用如神。

山田枯旱湖田涝,惟此丰凶岁岁均。

”引发赵藩感慨的生产工具应是A.翻车B.水排C.筒车 D.风车5.有学者评述到:“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

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处于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

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

”下列事件发生在这场战争期间的是A.黄海海战B.反割台斗争C.淞沪会战D.台儿庄战役6.1864年春,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致电总理衙门:“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下列企业符合李鸿章意图的是A.江南制造总局B.上海发昌机器厂C.广东继昌隆缫丝厂D.上海轮船招商局7.1898年光绪皇帝上谕:“各省士民若有新书以及新法制成新器,果系足资民用者,允宜奖赏以为之劝。

历史-河南省南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历史-河南省南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南阳市2017年春期高中一年级期终质量评估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60分)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周时期,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D.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形成2.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这种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A.东汉 B.曹魏 C.唐朝 D.北宋3.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

这表明这一时期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4.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

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

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C.劳动力的商品化已经出现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普及5.《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

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此处的“市”是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地力自治的市镇C.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D.沿街开铺的晓市6.在明代以前,中国商人的经营活动多是单个的、分散的,没有出现具有特色的商人群体,是有“商”而无“帮”的。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南阳一中2017-2018学年春期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9分)1.五年一规划,是中国经济安排的一大特色。

“二五”计划大起大落,历程曲折,各年度的计划数字不断大幅调整变化,最后并无定稿。

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变化B.经济建设方针出现偏差C.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D.中苏关系的日益恶化2.下表是美国、日本和中国部分年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变化(单位:%),对该表AC.体制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D.福利开支增多使日本经济呈负增长3.一位学者说,中国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这主要是由于两国在建国初期某种相似性决定的。

这种“相似性”主要表现在A.都是社会主义国家B.都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之中C.经济形势都是异常严峻D.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4.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认为:“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行了“利改税”和“调节税”制度,力图给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大活跃商品经济B.从实践上确定了经济改革的市场取向C.对外开放加速了经济模式的有效转型D.改革初期“左”倾思想对经济有影响5.有学者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策A.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B.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D.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6.有数据表明,我国1986年户均土地规模为9.2亩,1990年下降为8亩,1997年又下降为7.65亩。

随着农村人口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少的人均土地面积和最初15年的承包权限的政策使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所以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的水平。

这一现象说明A.小土地所有制不适应时代发展B.家庭承包责任制不适应农村的发展C.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受阻D.个体经营不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的要求7.1987年9月,国务院颁布《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打击投机倒把分子。

【历史】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前模拟试题 (解析版)

【历史】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前模拟试题 (解析版)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前模拟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40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 汉唐时史书里一是及“兼并”,就带有贬义,比如“豪强兼并”。

到了宋以后,骂地主“土地兼并”的说法越来越少了,而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了。

这说明A. 历史解释随时代变化而发生变化B. 历史结论总是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C. 史书记载受朝代更迭的影响较大D. 同一现象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认识【答案】D【解析】宋朝时期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由于政策的变化导致对于“土地兼并”的看法发生变化。

因此,由于政策或观念的变化,对于同一现象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认识,故答案为D项。

材料所述不是历史解释,而是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不是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记载,而是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排除C项。

2. 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取》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儔,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该现象的影响是A. 利于手工业扩大再生产B. 推动自然经济解体C. 促使传统经济政策松动D. 阻碍社会经济转型【答案】D【解析】材料中说明无论官员还是工商业者都从事买田置业,这明显不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型,D正确;A与材料反映信息相反;B和C是外商企业刺激。

3. 据文献记载两宋时期。

“士大夫发迹垄亩,贵为公卿,谓父祖旧庐为不可居,……复以医药弗使,饮群难得,自村幢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郡者,亦多矣。

”又如奉化李雄飞之父。

“隆于教子,其徙城市,便二子之从师也”。

这主要反映了两宋时期A. 工商业市镇吸引大量人口B. 科举考试促进重学风气形成C. 城市职能呈现多元化特征D. 土地兼并导致农村经济萧条【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大量人口迁往城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采取“不抑兼并”的措施,导致农村大量人口迁往城镇,使农村经济萧条,故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工商业市镇对人口的吸引,故A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说明科举考试促进重学风气形成,故B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当时城市职能呈现多元化特征,故C 错误。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三第十九次文综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三第十九次文综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三第十九次文综考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 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春秋时期,郑国在泰山下有一块封地,叫作祊(beng )田,原为周王封给郑国作为祭祀泰山的费用;鲁国在许国有一块封地,叫许地(今河南许昌)。

公元前715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

这反映出( ) A. 经济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化 B. 诸侯国交往更注重现实利益 C. 诸侯国封地所有权观念淡漠 D. 礼法制度已失去普遍约束力2.北宋仁宗天圣元年,政府创立“交子务”,以36万贯铁钱为准备金,定期发行。

徽宗时,改交子为“钱引”,大量发行,但不备本金。

这一变化( ) A. 推动了古代货币形态的根本变革 B. 有利于宋代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C. 导致了北宋经济发展环境的恶化 D. 突破了我国传统经济观念的束缚3.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于2017年12月3日开播。

第一期节目中的石鼓是由北京故宫博物院选送的“中华第一古物”,学术界基本认同“石鼓乃秦物”,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文字最多的石刻文字,从字体看应该属于( )A. 小篆到大篆的过渡B. 大篆到隶书的过渡C. 小篆到隶书的过渡D. 大篆到小篆的过渡4.据材料对甲午战败原因合理的解释是( )A. 中国海军建制落后B. 中国海军力量分散C. 中国封建体制腐败D. 日本海军战斗力强5.1927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在民众暴动胜利的地方,应避免与列强发生直接冲突”,但时隔不到三年,中共中央则主张“会师武汉”,并在与英美的海军冲突中受挫。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共三套)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共三套)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共三套)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一)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3分,共90分)。

1. 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

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

这反映了汉朝 ( )A.开创了郡县制 B.铁官代行地方政务C.实行冶铁官营 D.铁器成为官方专用2. 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唐代农业生产的是()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 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清代苏州“全晋会馆”江苏盐城“盐商会馆”A. 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B. 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 会馆的产生表明“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束D. 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场所4. 1890年诞生的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从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

下列关于该厂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近代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是洋务派在“自强”旗号下创办的军事工业C.中国社会完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标志D.是洋务派在“求富”旗号下创办的民用工业5.甲午战争后“中国新式产业发展进入民营化为主阶段”,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洋务运动的诱导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D.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6. 1922年,北京、上海报纸举办了成功人士民意测验,投票选举“最景仰之人物”,晚清状元张謇得票最高。

张謇高票当选的最重要因素应该是( )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近代报纸非常普及 D.对近代民族工业贡献大7. 据《解放日报》报道,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

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配备’了!”这则报道应出现于( )A.1895-1911年B.1912-1919年C.1927-1936年D.1945-1949年8. 右图是我国某时期发行的一张股票,这类股票的发行推动了()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C.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的建立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9.斯科特《弱者的武器》:“农民的革命行为对于社会进步而言往往没有多大成效。

(解析版)河南省南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河南省南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南阳市2018年春期高中一年级期终质量评估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

稷之孙日叔均,始作牛耕。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

这说明A. 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B. 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C. 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D. 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意在强调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这也是材料的主旨,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历史记述的正误不一定需要考古发现佐证,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本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而非商周时期,商周时期是石犁而非铁犁,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 据记载,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泉州知州连南夫奏请:“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抽解物货,累价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

”阿拉伯商人蒲罗辛贩卖乳香达30万,纲首蔡景芳招诱船货,收息钱达98万,都各补授从九品“承信郎”官衔,赐予“公服履笏”。

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了A. 海外贸易满足了贵族的物欲追求B. 招徕外国货船可以增加官员政绩C.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民众崇尚洋货D. 政策调整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材料中说明鼓励外国商人从事商业贸易,“收息钱达98万”促进了政府财政收入,D正确;A中贵族需求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是促进海外贸易,不是招商引资,B错误;民众崇尚洋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

3. 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第十五次文综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第十五次文综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第十五次文综考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一、单选题 1.宋代城市出现许多店铺。

如《清明上河图》中可看到“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丞家药肆”等;《东京梦华录》也有“张家酒店”“东鸡儿巷郭厨”“郑皇后宅后宋厨”“王道人蜜煎”等记载。

这说明宋代( ) A. 工商业首创商标制度 B. 工商业大多集中在居民区 C. 城市坊市制度被打破D. 工商业经营已有品牌意识 2.《左传》记载,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晏婴。

晏婴献策回答:“唯礼可以已之”,若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

这表明先秦的“礼”是( ) A. 治国安邦的重要措施 B. 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C. 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 D. 强化等级秩序的手段3.1896年,李鸿章曾受命出使欧美,其公开所奉的训令为:“一、代表中国皇帝参加沙皇加冕典礼。

二、为俄、德、法出面干涉,因而收回辽东,向他们正式道谢。

三、向维多利亚女王和美国总统递送问候信。

四、向西方列强呼吁修订关税税则。

”实际上在每个国家都探讨了税则改革的问题。

据此可知李鸿章此次出访的主要背景是( ) A. 联络俄英法等钳制日本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C. 清帝国的财政陷入困境D. 各国面临贸易壁垒提升的风险4.1885年.清政府改台湾府为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

此举提高了台湾的战略地位,加强了东南海防。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前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前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前模拟考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汉唐时史书里一提及“兼并”,就带有贬义,比如“豪强兼并”。

到了宋以后,骂地主“土地兼并”的说法越来越少了,而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了。

这说明( ) A . 历史解释随时代变化而发生变化 B . 历史结论总是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 C . 史书记载受朝代更迭的影响较大 D . 同一现象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认识2.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取》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儔,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该现象的影响是( ) A . 利于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B . 推动自然经济解体 C . 促使传统经济政策松动 D . 阻碍社会经济转型3.据文献记载两宋时期.“士大夫发迹垄亩,贵为公卿,谓父祖旧庐为不可居,……复以医药弗使,饮膳难得·自村幢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郡者,亦多矣。

”又如奉化李雄飞之父.“隆于教子,其徙城市,便二子之从师也”.这主要反映了两宋时期( ) A . _工商业市镇吸引大量人口 B . 科举考试促进重学风气形成C . 城市职能呈现多元化特征D . 土地兼并导致农村经济萧条4.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 . 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B . 自给自足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C . 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D . 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5.早期史书把《河渠书》《沟洫志》列为专篇,后代治理黄河的文献汗牛充栋:地方史志大多将当地水源、河流、湖泊及其治理和利用的情况详加记载。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三)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三)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三)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每小题4分,共48分)1. 唐代《耒耜经》中记载的曲辕犁,构造更加复杂和完备,由犁底等11个部件组成,已能根据需要进行深耕和浅耕,以及调节耕地的宽窄,操纵便利。

这种记载表明A.古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B.封建政府重视农业科技C.重农抑商政策深入人心 D.农业动力发生深刻革命2. 西汉武帝时,南阳大盐铁商孔仅提出:“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盘”,并“总其原,一其价”;随后政府“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

这表明,西汉政府A.谋求与民间大商人合作经营 B.决心铲除地方经济的膨胀C.普及和推广冶铁煮盐的技术 D.希望实现国强民富的目标3. 1816年,英国阿美士德使团成员斯当在日记中描述了他所见到的中国:“到处显得平静安宁,我们看到的是满意的神情和幽默的兴致……人口如此庞大的国家乞丐如此之少真令人惊异。

”这表明该使团此行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英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 B.证实启蒙思想家笔下的美好中国C.帮助英国政府获取经济利益 D.了解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及物产4. 抗战时期,以四川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迅速发展,至1944年,其工厂占了国统区工厂总数的88.AC.使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平衡 D.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5. 自女子放足后。

适合三寸金莲的弓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代之以布鞋、胶鞋、皮鞋,其中洋式皮鞋尤为京津女子所喜爱。

女鞋需求的增多催生出了专门卖女鞋的坤鞋店,1930年代以后逐渐与男鞋合卖,“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

这体现了当时A.妇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 B.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C.辛亥革命的影响较为深远 D.男女平等成为社会新风尚6. 在1953年统购统销之初,国家规定:“农民在缴纳公粮和计划收购粮以外的余粮,可以自由存储和自由使用,……并可在农村间进行少量的互通有无的交易。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第十三次文综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第十三次文综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第十三次文综考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第I 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关于分封制的认识,下列选项史实、推论一致的是( )A. 史实:分封国的主要区域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推论:成康分封带有遏制商族残余势力,统治殷商遗民的目的B. 史实:诸侯带领周王所授之民向东迁徙,与当地原居民杂糅,初步打破了邦族界限推论:地缘政治向血缘政治转变C. 史实: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推论:秦朝以后中国历史上再无分封制D. 史实: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徭役、再分封推论:西周政治带有一定的民主性 2.《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文景时期商业发展状况时说“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这说明文景时期商业的发展( )A. 强化了政府的抑商政策B.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 瓦解了封建小农经济3.2017年4月1日,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

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

该历史现象表明( )A. 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B. 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C. 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D. 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4.明清时期的龙游商人积累了财富之后,乐善好施,如纸商傅元龙,“生平于地方事业颇能尽力,建凤梧书院,修通驷桥,明伦堂,鸡鸣塔,诸役咸与焉。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南阳市一中春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

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论点的是A. 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B. 世界贸易中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C. 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D. 苏州等地丝织行业出现“计日受值”【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的前夜指的应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阶段;明中叶以后,苏州丝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这种生产方式具备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故D项正确。

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不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表现,排除A。

白银流入中国说明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顺差,货币经济发展,但与设问不符,排除B。

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也不具备向近代转变的特征,排除C。

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理解“近代的前夜”的内涵,二是紧扣经济近代化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B. 推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C. 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D. 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基本的史学素养。

材料中主要反映了商人发财致富后购买田宅或从政这一历史现象,而一般情况下在论述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时需要从经济角度去思考。

中国古代的经济形式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就导致了以上现象的出现。

B项虽然正确,但不属于根本原因。

C、D没有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商人发财致富后购买田宅,且没有从经济角度去思考,可排除。

综上,本题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3.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B.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答案】C【解析】据材料“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棉花的种植遍及中国南北,棉布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棉纺织品对麻的冲击导致民间麻的种植量减少,故C项正确;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且材料未涉及官营手工业的问题,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才有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故B项错误;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是棉布,不是丝织品,故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前模拟历史卷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40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汉唐时史书里一是及“兼并”,就带有贬义,比如“豪强兼并”。

到了宋以后,骂地主“土地兼并”的说法越来越少了,而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了。

这说明A.历史解释随时代变化而发生变化B.历史结论总是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C.史书记载受朝代更迭的影响较大D.同一现象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认识2.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取》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儔,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该现象的影响是A.利于手工业扩大再生产B.推动自然经济解体C.促使传统经济政策松动D.阻碍社会经济转型3.据文献记载两宋时期。

“士大夫发迹垄亩,贵为公卿,谓父祖旧庐为不可居,……复以医药弗使,饮群难得,自村幢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郡者,亦多矣。

”又如奉化李雄飞之父。

“隆于教子,其徙城市,便二子之从师也”。

这主要反映了两宋时期A.工商业市镇吸引大量人口B.科举考试促进重学风气形成C.城市职能呈现多元化特征D.土地兼并导致农村经济萧条4.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5.早期史书把《河渠书》《沟洫志》列为专篇,后代治理黄河的文献汗牛充栋:地方史志大多将当地水源、河流、湖泊及其治理和利用的情况详加记载。

上述史实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A.农业经营环境的恶劣B.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C.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D.精耕细作的农耕方式6.1372年,政府颁布法令:“佃见田主,不论齿字,并如少事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则以亲属之礼行之”,改变元代佃户对地主“侍差如承官府”的情况。

这本质上反映了A.宗法制是处理农民关系的主要手段B.伦理思想影响深远C.政府法律上承认人身依附关系变化D.租任关系更加普遍7.一位外国学者在评论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时指出,小农是“经济人”,虽然中国的“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小农作为独立的“经济人”,效率是很高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的传统农业是脱离政府而独立发展的B.传统农业的贫乏表现为忽视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C.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农民有生产的积极性D.中国传统农业规模大,生产效率高8.中国古代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更多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

这说明中国古代A.小农经济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B.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C.古代农民缺乏商业致富的意识D.工商食官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9.从17世纪起,在源源不断地进入北美殖民地的英国移民中,大量移民是因圈地运动而丧失了土地无以为生的农民及因生活困苦而寻找出路的手工业者。

由此可知,殖民地移民A满足了美洲殖民地对劳动力的需求 B.导致了英国本土资本主义发展缓慢C.是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D.减少了英国社会秩序不安定的因素10.19世纪70年代,英国正在享受自由贸易、市场扩大带来的经济繁荣,这造成了英国对时代潮流认知的迟钝,最终丧失了工业领先的地位。

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是A.欧洲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B.政府全面干预经济C.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全面来临D.代议制确立和完善11.工业革命前,美国家庭的经济重担一般由男性承担,女性鲜有在外谋求职业者。

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800年就业女性仅占女性总人口的5%,到1850年已增长至10%。

这说明工业化A.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B.引起了大规模人口流动C.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结构D.改变了女性的婚姻观念12.从15世纪40年代开始,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日本九州,以物易银。

同时,西班牙在美洲开采的大量白银也经由马来西亚流向中国。

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A.政府推动白银货币化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C.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D.成为新航路开辟的最大受益者13.1889年张之洞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受托拟定办章程,提出招集商股的主张。

结果张之洞认为“商股恐不可恃,且多胶葛”,力主官办;而盛宣怀则坚持“商办者必处处打算,并使货美价廉”,“官办必致亏本”。

这反映了A.双方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B.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对抗C.官民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D.二者对时局的政见不同14.20世纪初,民国政府颁布了大量发展实业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这种做法A.有利于保障民族资本主义的合法地位B.有效遏制了外国资本主文对中国的侵略C.奠定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D.促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15.某学者认为:“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对中国在1929-1937年期间能“坚持下去”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B.国民政府滥发纸币C.美、英等对华倾销商品D.苏联快慨援助中国16.1882年商人何昆山在广州开办自来水公司,地方绅士以“有伤风水”为由极力阻挠,何昆山只好做罢,这反映了A.开办企业必须符合民间风俗B.民族工业产生的条件还不成熟C.详务企业惧怕民族工业与之争利D.封建束缚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17.“今天(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哪一家(中国)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上,被人遗忘……一捆捆机器轧的(来自)孟买的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

”这种现象反映的近代经济实质是A.民族工业的举步维艰B.孟买棉纱的质地优良C.手摇纺车的效率低下D.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18.下表是“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影响财政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近代工商业的发展B.农业种植结构优化C.政府财税政策变化D.新的社会阶级出现19.下表为1943年国民党经济部发布的“后方工业概况统计”中的部分数据,展示了主要经济部门中的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比例,据此可知A.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B.民营资本受到官僚资本的压制C.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加剧D.国家统制经济适应了形势的需求20.目前中国市场上不少洋品牌纷纷起上好听的中文名字,如可口可乐、标致、奔驰等。

这一现象表明A.中文已成为国际通用语言B.洋品牌只有用当地语言才能站稳C.中文品牌产品都由跨国公司在中国生产D.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深21.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是摆个地摊就能发财的年代,敢下海就能淘来第一桶金。

“大量公务员“下海”经商,社会上出现了“下海潮”。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正式确立B.国内供需矛盾较为突出C.政治体制剧变引发经济变革D.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变革22.有人把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第归纳为四个阶段: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

这些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调动农民生溯积极性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D.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2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它反映了A.小农经济封闭性的要求B.工业化水平高的要求C.农业必须走合作化道路D.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24.1984年,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

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

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背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5.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

“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果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B.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C.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D.确定海南全岛为经济特区26.有人把因通信技术发展而推动的民主现象叫做“媒介民主”。

“在传统上,政党是民众表达利益、愿望和要求的最重要的工具。

现在,媒介也作为政治参与工具出现。

民众过去主要通过政党来做的事情,现在也可以选择通过媒介的途径来做。

”材料旨在说明A.技术进步使媒介政治功能增强B. “媒介民主”逐步取代了政党民主C. “媒介民主”使人民当家做主D.媒介是政党与公众沟通的主要渠道27.1890年前后一位地主从浙江余姚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但从宁波乘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却一夜之间就到了。

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科技,材料主要反映出A.近代中国物质生活水平提高B.浙江周边地区的交通发达C.工业品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D.交通进步推动人观念转变28.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比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

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29.撒切尔夫人就任英国首相后,将20家大型国企私有化,包括捷豹汽车、英国电讯、英国石油及工厂和港口等。

这些公司在上市时,把股价故意定得偏低,并面向所有的人销售。

这一举措A.加强了国家干预力度B.扩大了市场机制的作用C.恢复了自由放任政策D.提高了国民的工资收入30.1923年蒋介石在参观彼得格勒时,就觉得这个城市“精神颓唐,士气消沉“。

同时他也注意到国有化造成集权过度,工厂缺乏有能力的管理者。

但他总体还是觉得“苏维埃政府……已有相当基础”。

材料表明当时苏联A.政治经济危机尚未破解决B.受西方封锁,人民生活困难C.新经济政策作用逐渐显现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较严重31.苏俄的一份文件中写道:“余粮的自由必须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

”这一政策的贯彻A.是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B.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面恢复发展C.适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新形势的需要D.推动了俄国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开展32.1957年7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的决议规定“从1958年1月1日起,完全取消集体农庄庄员等个人义务向国家交售一切农产品的制度,改由国营和集体农庄合作社商业系统来购买集体农庄庄员等个人手中多余的农产品。

”这一规定A.提高了农庄庄员的生产积极性B.推动了农业的集体化C.根本上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東缚D.改善了农业生产布局33.斯大林曾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工业的“殖民地”,强调“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