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新版) 新人教版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新版) 新人教版

2019高一期末考试试题历史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初砍山,众木尽噘。

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上述耕作方式是A. 刀耕火种B. 铁犁牛耕C. 耜耕D. 耦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

材料中“砍山”“众木尽噘”“明日雨作,乘热下种”说明这种耕作方式特征是:放火烧山,用草木灰作为肥料,是典型的“刀耕火种”。

B意味着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排除;C即石器锄耕,排除;D是两牛犁耕法,排除。

故本题选择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刀耕火种2. 李成贵在《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中写道:“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小农”成为“最重要的变量”的原因是A. 人口数量较大B. 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C. 地域分布广泛D. 封建土地所有者【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赋役的主要来源是小农,故“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故B正确;人口数量并不等于赋税收入,这不是主要原因,故A错误;小农的地域分布,不是影响赋税收入的直接因素,故C错误;在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发展使很多小农失去土地,不再是封建土地所有者,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小农……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封建国家的赋役的主要来源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版新人教版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版新人教版

2019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墓葬中,河北兴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

河南新郑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A. 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 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C. 铁器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D. 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2.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A.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 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 农民生活艰难困苦3.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

这种“自治的社会”形成的根源是()A. 地方制度的不完善B.宗法制的深远影响C.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D. 中央集权的削弱4.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

《匍说》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

这表明()A. 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B. 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 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D. 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5.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和政府约定:商人不背叛公家,公家不得干涉商人营业。

这反映当时()A. 商业经营的社会环境较为宽松B. 工商食官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C. 政府的商业经营政策完全放开D. 商人可以和地方政府分庭抗礼6.在宋代,“发展众多,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交换市场,是沟通城乡的桥梁”。

以上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A. 草市B. 夜市C. 晓市D. 街市7.郑和下西洋与麦哲伦航海是东西方航海活动的代表,但两者在对世界的影响上差别巨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是()A. 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B. 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C. 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D. 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8.明代张居正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60分)1.《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在仲春“后率外内命史蚕于北郊”的记载。

汉朝以后逐渐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

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以民为本”2.汉代书籍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是()A.男耕女织 B.注重施肥C.铁犁牛耕 D.精耕细作3.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只漆杯最有可能出自()A.家庭手工业 B.田庄手工业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4. 按明代规制,地方四品以上官员禁止经商。

然而明代中叶以后,地方臣子们纷纷“下海”。

嘉靖时,内阁首辅徐阶就在老家华亭蓄养了许多织妇,做起了纺织生意。

这说明,明代中叶以后()A.轻商意识淡化 B.经济模式变化C.内阁地位上升 D.吏治惭趋腐败5.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以上现象对当时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A.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B.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C.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D.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繁荣6.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情况表明()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7.下列四条曲线反映了近代中国四种经济力量的发展演变过程,其中最能体现进步潮流的经济形态是()A、①B、②C、③D、④8.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版新人教版(1)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版新人教版(1)

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一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红楼梦》中记载:“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这种祭祀和家宴活动的积极意义是()A. 增强对祖先的崇拜和迷信B. 强化家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C. 强化传统教育和宗法制度D. 悼念逝者,寄托哀思2.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A. 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B. 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C. 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D. 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逐步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含义是()A. 宪法由君主主持制定B. 君主按宪法选举产生C. 议会由君主负责召集D. 君主权力受宪法制约4.“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这首民谣应出自( )A. 鸦片战争时期B.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C.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5.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A.已经出现铁犁牛耕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6.魏国李悝曾对当时的粮食产量估计说,一亩地(约当今三分之一亩)在平常年景,可以产粟一石半……平常年景一家种地百亩所产粮食,够全家一年半食用。

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7.“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

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

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版人教版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版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图周代分封的诸侯国中,王族之间可以相互通婚的有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2.唐中宗神龙二年,将全国分为十道,派遣官员巡察各地,长官称道巡察使。

下列官职的设置意图与道巡察使最接近的是A.三司使B.刺史C.参知政事D.同平章事3.内阁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是清雍正帝时期的军机大臣,他们①须亲自处理文书②只能承皇帝旨意办事③无权参与军国大政④由朝中重臣推举任用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4.公元前246 年,秦国开始兴修某大型灌渠。

“渠成,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材料所述的水利工程位于右图中的A.甲B.乙C.丙D.丁5.浙江慈溪唐五代秘色瓷窑址的发掘,使人们得以进一步认识“夺得千峰翠色来”名句所赞美的一类瓷器。

有学者认为秘色瓷是当时这类瓷器的上佳之品。

“这类瓷器”是A.青瓷B.白瓷C.唐三彩D.釉下彩绘瓷6.顺治年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

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

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材料表明A.中国开始实行“海禁”政策B.“迁海令”是为了抵御西方殖民侵略C.中国民间正常赴海外经商的路径被禁绝D.“迁海令”是重商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产物7.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这一主张A.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B.体现了对孔子“德治”思想的发挥C.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D.具有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8.有学者认为,朱熹的学说只能对“士”及其以上的人来讲,对于不识字者毫无意义,而陆九渊则同时对“士”和一般民众立教。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版新人教版(1)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版新人教版(1)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一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红楼梦》中记载:“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这种祭祀和家宴活动的积极意义是()A. 增强对祖先的崇拜和迷信B. 强化家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C. 强化传统教育和宗法制度D. 悼念逝者,寄托哀思2.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A. 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B. 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C. 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D. 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逐步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含义是()A. 宪法由君主主持制定B. 君主按宪法选举产生C. 议会由君主负责召集D. 君主权力受宪法制约4.“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这首民谣应出自( )A. 鸦片战争时期B.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C.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5.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A.已经出现铁犁牛耕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6.魏国李悝曾对当时的粮食产量估计说,一亩地(约当今三分之一亩)在平常年景,可以产粟一石半……平常年景一家种地百亩所产粮食,够全家一年半食用。

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7.“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

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

人教版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时量: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层次一:1.西周初年,周天子封功臣姜尚于齐,封武王弟康叔于卫,封殷商后代微子于宋。

这反映的古代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B.郡县制C.分封制D.行省制2. 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的皇帝制度首创于()A.夏朝B.商朝C.秦朝D.汉朝3.下列属于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①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②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③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④采取九品中正制选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它()A.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B.符合当时社会实际并最终得以实现C.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D.表达了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的要求5.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A.中共三大召开B.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C.北伐战争开始D.武汉国民政府成立6.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军过后”(长征胜利)结束于()A.1934年B.1935年C.1937年D.1936年7.2017年年1月,教育部对教材修改明确规定,将中国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

下列关于中国14年抗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展开抗日武装斗争B.日本侵略者犯下了南京大屠杀等滔天罪行C.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D.抗战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8.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举行了全国性反攻。

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是()A.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B.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C.东北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D.人民解放军展开渡江战役9.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A. 1955年万隆会议B.1954年日内瓦会议C.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10.1992年,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和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了著名的“九二共识”,其核心内涵是()A.“和平统一”方针B.海峡两岸加强经济合作的愿望C.“一国两制”构想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1.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进行改革。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 人教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 人教

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高一历史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1.答第I 、II卷之前,考生务必将相关项目填涂在答题卡内。

2.所有题目的答案必须写在对应的答题卡内。

3.所有答项必须字迹工整,否则将酌情扣分。

4.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同学有意,校规无情;遵守考纪,必备素养;自信答题,收获满满!第I 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1. 观察下列图片,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的信息是:………………………………………()A.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C.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D.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2. 观察下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A.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B.唐宋时期私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C.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在东部地区D.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辐射全国3.中国古代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更多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

这说明中国古代:…………………………………………()A.小农经济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B.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C.古代农民缺乏商业致富意识D.工商食官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4.1793年英使来华觐见乾隆,两国互赠礼品,清单如下:国家礼单天体运行仪、望远镜;座钟一架、奇巧椅一对;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英国数门、军舰模型;英国的土特产若干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中国匣和各色食品是:……………………………………………………()A.英国轻工业发展快,中国农业高度发达B.英国军事工业发达,中国手工业繁荣C.英国天文成就突出,中国市民生活丰富D.英国进入工业文明,中国处在农耕社会5.马克思认为,新航路的开辟“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新版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新版

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文科)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早期史书把《河渠书》《沟洫志》列为专篇,后代治理黄河的文献汗牛充栋;地方史志大多将当地水源、河流、湖泊及其治理和利用的情况详加记载。

上述史实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 )A.农业经营环境的恶劣B.重农抑商的指导思想C.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D.精耕细作的农耕方式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

这一时期的改革( )A.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B.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C.废除了西周以来的井田制度D.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3.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

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迫切需要。

构成这段文字的是()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B.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4.有学者研究发现,唐代城市道路功能单纯,主要满足城市交通需要。

到了宋代,城市道路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两旁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道路宽度缩小。

这种情况一直廷续到明清。

这种变化反映了( )A.手工业发展使商业繁荣B.城市建筑风格的质变C.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D.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5.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

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雇佣劳动已经普及C.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6.明朝中后期,福建“多植甘蔗、桑树,耗地已三分之一,烟草之植,耗地十分之六七,粮食虽丰年也不能自给,仰粟于外,上吴越而下广东。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新的生产关系兴起B.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D.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7.清朝时,山西商人在青海、北京、云南、湖南、广东等地贸易和经商。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新版(1)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新版(1)

2019高一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共计50分)1.下图是某考古资料对秦汉时期的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

该图客观上反映了秦汉时期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C.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2.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

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

这体现了A.政府鼓励早婚和人口繁衍B.民间抵制政府的早婚规定C.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D.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观念3.桑弘羊(西汉武帝时治粟都尉、大司农)实施“笼盐铁”后,大规模的私营作坊的发展受到限制……地方诸侯的收入大幅度减少。

可见,桑弘羊的措施A.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B.遏制了盐铁走私的现象C.从经济上打击了王国力量D.稳定了盐铁的价格4.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南朝开始推行的“轮番上役”的制度被北朝采用,大致每个工匠每年服役2个月,在此基础上,南北朝又差不多推行了雇佣工匠的制度。

这表明A.官营手工业地位被私营手工业取代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C.国家分裂阻碍手工业发展进步D.民族融合加强推动了政策调整5.在西汉社会中,“以末致财”的大商人,虽然家资数千万乃至万万,但仍须“用本守之”。

这一现象A.打击了商人的经商热情B.加速了农民的破产流亡C.抑制了地方的割据势力D.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高一年级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6.16世纪中期,英国大部分的呢绒、德国的金属制品和织物、德法两国的酒、西班牙的羊毛、葡萄牙和意大利来自东方的香料以及波罗的海地区的小麦,都运到尼德兰(荷兰)的安特卫普(港口城市)成交。

这反映出A.西欧国家商业繁荣B.新航路开辟推高了欧洲的物价C.荷兰贸易出现顺差D.世界贸易中心移至大西洋东岸7.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人的休闲(指人们对可自由支配时间的使用)方式从随意休闲日益发展成为定时休闲。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Ⅱ)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Ⅱ)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Ⅱ)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试题说明】:班级姓名座号1、答卷前,考生先把学校、班级、姓名、座号填在试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上。

2、选择题每题选出答案后,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中。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圆珠笔,按各题要求答在试卷相应的位置上,不得使用铅笔和红笔。

考生必须保持答卷的整洁、工整,考试完毕,只须交回答题卡。

4、本试卷分A B 两卷(理科学生只做A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文科学生A卷和B卷都要做,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提示:以自信的心态去对待这次新的挑战,不高估自己,也不贬低自己,认真对待,尽吾志而无悔。

A卷第Ⅰ部分(选择题,共30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1.B 诗中反映的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是一种封闭式经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不可能促进商品流通,故③不正确。

2.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土地制度是()A、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B、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C、封建君主土地私有制D、封建自耕农土地私有制2.B 商殃变法承认土地私有,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土地制度。

3.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B、“扬一益二。

”(扬州商业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天下第二)C、“苏湖熟,天下足。

”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3.C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杈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A.规模宏大B.不计成本C.精耕细作D.分散经营2.“(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

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

”材料叙述的是一种()A.灌溉工具B.播种工具C.插秧工具D.运输工具3.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秦岭一线。

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考中进士者淮河以南却占了95.2%。

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源于()A.北方政局动荡B.北方人民南迁C.对外贸易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4.“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礼记》中这段话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种手工业经营形态?()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5.元代时,中国的棉纺织技术与近代英国一样都进行了技术革新,但在中国没有引发与英国相同的革命性效应,反而为自闭创造了条件,其根源是中国()A.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B.农民的购买力低下C.科举抑制了技术创新D.政府轻视技术革新6.宋神宗开征“侵街钱”,宋徽宗征收“侵街房廊钱”,无疑默认了侵街行为的合法性。

宋朝实施上述措施的主要意义是()A.维护了社会治安B.加强了中央集权C.促进了商业发展D.减轻了商人负担7.明朝中期,在江南地区的濮院镇,“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余若丝绸牙行,若市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

这主要表明,当时江南一些市镇()A.商帮活动比较频繁B.丝绸消费数量急剧增大C.丝织技术全国领先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8.新航路的开辟让欧洲各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名称,如“黄金的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

部编人教版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下册历史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下册历史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历史试题 第1页(共12页) 历史试题 第2页(共12页)部编人教版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及答案高一 历史(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辑于公元前21世纪前期的《苏美尔王表》记录了最早的国王们的统治顺序和年代,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最早的国王们的统治时期异乎寻常的长;有些国王考古证据丰富、完整,但在王表中却无一字记载。

这说明( )A .文献史料是历史解读的必要依据B .文献史料须与考古资料相互印证C .传世文献记载为真实历史的存在D .西方史学家治史更重视考古发现2.有学者指出,罗马海外殖民地容纳了罗马殖民者和当地人,一个个殖民地也就充当了罗马和当地发生接触的门户。

它让从属于不同聚落和文化的族群混杂而处,对罗马世界观向外延展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该学者意在说明,罗马的海外殖民( )A .促进了殖民地希腊化进程B .扩大了罗马帝国的统治范围C .推动了宗主国文化的传播D .解决了殖民者与当地人间矛盾 3.近现代欧洲历史学家汤普逊曾说:“尽管说欧洲中世纪的封君封臣制散发着腐朽而恶劣的臭味。

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它的存在使得欧洲社会从早期尚武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渐渐转化为服从法律、忠诚守纪的近现代西方法律精神,封君封臣制在欧洲中世纪的社会时代起到了关键的过渡作用。

”下列属于该学者对于封君封臣制度观点的是( )①是导致欧洲中世纪晚期黑暗政治的罪魁祸首 ②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③在欧洲社会制度的演变之中扮演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④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A .①③B .②④C .①④D .③④ 4.1221年,日本后鸟羽上皇(天皇的父亲)号召各地封建主起来声讨幕府。

同年5月22日,幕府一方的北条泰时率18骑从镰仓逃出,5月25日就集结起军士19万骑。

不久,幕府军打败了后鸟羽上皇。

由此可推知,当时日本( )A .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B .幕府体制下主从关系牢固C .大化改新导致皇权衰微D .封建庄园制经济陷入衰退 5.1609年荷兰的格劳秀斯发表《海洋自由论》,主张海洋应自由利用;1635年英国的塞尔登发表《海洋封闭论》,则认为英国君主有权占有四周的海洋。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度下学期泗县二中高一期末检测卷历史一、选择题1.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ﻭ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2.据清代史书记载:“上自绅富,下自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对上述材料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产物 B.是重农抑商政策带来的后果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3.下列言论中不能反映重农抑商政策的是( )A.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B.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D.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4.某地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发掘出的随葬文物有以下物品,请判断此古墓的大致年代()①丝织品②景德年间瓷罐③唐三彩④哥窑瓷瓶⑤珐琅彩A.唐朝 B.北宋C.南宋D.清朝5.下图中的生产工具分别出现在什么朝代()A、汉朝和唐朝B、春秋战国和汉朝C、三国时期和唐朝D、都是唐朝6.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③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别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7.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素材主要有:“从工场到工厂”、“火烧圆明园”、“洋务运动”、“逐渐缩小的世界”等其所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晚清政府的自救B.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C.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D.工业文明下的世界8.有学者认为:“没有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年)的中兴和辉煌,英国要成为世界上首次资产阶级革命和首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是难以想象的。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人教版 (4)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人教版 (4)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下图是我国河北武强的木版年画,从中可以看出统治者()A.关心百姓疾苦B.重视农业生产 C.实行仁治天下 D.推广先进技术2.清康熙雍正年间,湖州双林镇陆续建有绢业会馆,并有新旧之分。

这些会馆具有的特征是()A.最早起源于宋元时期 B.是政治活动场所C.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D.发行交子以利商品流通3.宋朝以来的江南地区,城市里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

数百年后,该地区一些城镇拜财神习俗日益浓厚。

这表明当时的江南()A.经济功能明显增强 B.经济对社会的影响力上升C.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D.朝廷藉此强化财富思想4.两宋时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而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苏湖地区指江浙地区,湖广地区指洞庭湖流域)这种变化说明()A.江浙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出现转型的趋势B.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湖广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之地D.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5.明成祖时,徽商……或以捐纳的方式,谋取“功名”虚衔,以保护子孙后裔科举“光宗耀祖”。

清雍正时,废除贸易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

这说明()A.富商大贾难成革新的力量 B.功名是富商大贾最终目的C.海禁松弛仍有诸多的限制 D.重农抑商的观念根深蒂固6.据记载,1500—1620年间,欧洲的物价平均涨了300%—400%。

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A.贸易发展迅速B.金银大量流入C.商品供不应求 D.世界市场形成7.阅读如下“三角贸易”简图。

据此推断,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大陆()A.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 B.与欧亚非诸洲联系密切C.逐渐开始了社会转型 D.人口组成发生较大变动8.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

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新版 人教版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新版 人教版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2019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和答题卡,试题自己保留,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45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广东南海霍韬的《霍氏家训》(田圃)说:“人家养生,农圃为重,末俗尚浮,不力田,不治圃,坐与衰期。

”力言“非力耕不得食”,“子侄不可不力农作”。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A. 霍氏家训严格B. 极端排斥商品经济C. “以农为本”观念根深蒂固D. 强调劳动获得财富【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的主旨可以看出《霍氏家训》极力劝导子侄从事农业生产,这说明“以农为本”观念根深蒂固,可以直接选出C项来。

2. 据考证,秦汉时期维持一日两餐生活,上午用餐大致在9点左右,下午用餐则在15点左右。

直到汉末,曹操享用“一日三餐”都是尊荣。

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甚至四餐。

据此可知汉代以后A. 古人健康水平呈上升趋势B. 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更为丰富C. 各地区贫富分化现象减轻D. 农民普遍贫困现象愈演愈烈【答案】B【解析】材料说明古代秦汉时期实行一日两餐到三餐以及至于后来的四餐,说明汉代以后物质生活更加丰富,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故B正确;健康水平无法体现,故A错误;贫富分化从材料难以分辨,故B错误;生活平困与材料意思相反,故D错误。

3. 据记载,宋神宗时(汴京)工商业者与居民杂处。

商店可以随处开设。

市民面街而居……京城内各种手工作坊、商店、货摊林立,车马拥挤,行人不能驻足。

每一交易。

动辄千万。

这表明北宋汴京A. 商业税收是政府主要财政来源B. 商业交易额为古都市商业之最C. 市场上汇集了世界各国的商品D. 商业活动打破坊市制度的界限【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工商业者与居民杂处,商店可以随处开设,市民面街而居……京城内各种手工作坊、商店、货摊林立”,说明北宋时期政府放宽对商业活动的控制,商业活动打破了唐代坊市制度的界限。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2.美国史学家柯文在《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中,论述了历史学家笔下的义和团、经历者的义和团和神话的义和团。

这表明作者()A.全盘质疑义和团运动的真实B.认为神话的义和团毫无价值C.多视角多途径研究历史问题D.肯定亲历者的资料都真实可信3.“不应该单单从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制度的对抗这个角度来处理东西方之间的关系。

”下列新中国外交方针政策可支持这一论断的是: ()A.另起炉灶B.“一边倒”C.反对美帝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公元前3世纪后期,秦统一六国后修订并完善了《秦律》;此时的罗马法律朝着万民法方向发展。

这两种法律()A.都适应了统治范围扩大的需要B.都以维护地主阶级利益为目的C.都体现了自然平等的法学理念D.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5.“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缔约国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

”这段文字出自()A.《华沙条约》B.《北大西洋公约》C.《联合国家宣言》 D.《凡尔赛和约》6.“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在这场“商业革命”中()A.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C.形成区域性商帮D.广泛使用金属货币白银7.2008年5月,广东省南澳县海域又发现一艘明代的沉船“南海二号”。

考古工作者从该船上整理出大量珍贵文物。

这些文物中不可能有()A.大量白银货币B.粉彩开光花尊C.五彩镂空云凤纹瓶 D.精美的棉布船帆8.明朝中期,苏州东城“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下学期泗县二中高一期末检测卷历史一、选择题1.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2.据清代史书记载:“上自绅富,下自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对上述材料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产物 B.是重农抑商政策带来的后果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3.下列言论中不能反映重农抑商政策的是()A.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B.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D.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4.某地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发掘出的随葬文物有以下物品,请判断此古墓的大致年代()①丝织品②景德年间瓷罐③唐三彩④哥窑瓷瓶⑤珐琅彩A.唐朝B.北宋C.南宋D.清朝5.下图中的生产工具分别出现在什么朝代()A、汉朝和唐朝B、春秋战国和汉朝C、三国时期和唐朝D、都是唐朝6.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③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别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A.①②B.①③C.②③ D.③④7.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素材主要有:“从工场到工厂”、“火烧圆明园”、“洋务运动”、“逐渐缩小的世界”等其所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晚清政府的自救 B.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C.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D.工业文明下的世界8.有学者认为:“没有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年)的中兴和辉煌,英国要成为世界上首次资产阶级革命和首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是难以想象的。

”在下列英国创造的所谓“中兴和辉煌”中,属于伊丽莎白时代的是()A.建立了英属北美殖民地 B.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C.产生了早期启蒙思想 D.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9.《世界知识画报》2004年第一期的文章《一棵树和一座古城──马六甲掠影》中有一幅插图:马六甲河口兀立着一艘西欧人首次远航至马六甲附近时的巨大木船,尽管经历沧桑依然保存完好。

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出这艘船最有可能是属于谁的?()A.迪亚士B.哥伦布C.达·伽马 D.麦哲伦10.读下图:“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它反映的是()A.土地改革运动B. 农业合作化运动C.“大跃进”运动D.“文化大革命”运动11.建国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为此,我国()A.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开展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建设C.开展了大跃进运动 D.改革经济体制中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因素12.在2010年1月13日的海地大地震中,中国驻海地维和部队的8名官兵被埋。

中国积极参加维和行动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一特点()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C.重视经济外交和不结盟外交D.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3.2008年是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在纪念座谈会上,胡锦涛指出:“他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在国际社会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荣誉。

”下列各项不属于周恩来外交思想或外交实践的是()A.提出“一边倒”外交方针 B.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14.下列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的是A.梭伦改革 B.克里斯提尼改革 C.伯利克里改革 D.亚历山大二世改革15.下列观点符合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器械艺也B.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D.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16.日本“大政奉还”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日本历史上所产生的最主要的成果是()A. 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B. 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C.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D.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第II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其《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形象指出“穷则变,但人们认识‘穷’往往是从头破血流的失败开始的。

”也就是说,每一次变都是外来侵略推动的产物。

近代中国的思想进化,是“欧风美雨”的产物,是西方催化的结果。

陈旭麓先生还说,如果认为近代中国思想进化只是“欧风美雨”的产物,那是大错特错的。

这个“欧风美雨”对于风烛残年的中国社会是“和风细雨”,注入了生机;但这个“欧风美雨”更是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在这个腥风血雨中,国人自省,国人自强,是推动近代社会进化的内在动力。

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的主要的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18.诺贝尔奖自1901年首届颁发,已历经百年。

探究其历史,有利于我们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认识20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诺贝尔自然类奖(包括物理、化学、生理学、医学奖)表一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获奖人数统计表(1)请说出上图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获奖理由。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表一所反映的20世纪世界科技发展趋势。

(6分)主题二:诺贝尔经济学奖根据美国最近几年的经验——成长缓慢、生产力降低——使人怀疑如果我们继续授予政府前所未有的权力……迟早一个更大的政府会毁灭我们因市场自由而取得的繁荣,以及独立宣言中信誓旦旦的人类自由。

正如没有一个社会能够完全以命令原则来经营,一个社会也不可能完全靠自愿的协同合作来推动。

……相反地,以自愿交易为主的经济制度,却有足够的潜力同时促进繁荣与人类自由。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2)据材料概括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核心观点,(4分)并结合当时的经济背景,说明诺贝尔奖评委会为什么在1976年授予弗里德曼经济学奖。

(4分)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可以从多种维度来考察。

当我们对这两种政治文化从宏观上作一个粗略的观察后,有一种现象令人十分醒目。

这里权且将其概括为“一”与“多”。

无疑,这是一对模糊的概念,这里用来概括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特征。

它们包括这两种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道路、它们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层面的表现以及隐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深处的政治思维定势和政治心态。

——丛日云《“一”与“多”: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分析》材料二在上书光绪帝的的奏折中,康有为摘引了《孟子》和《周礼》中的相关内容,证明了自己主张的“君民共主”符合“先王之制天下,与民共之”的古训。

其后的孙中山指出:“我们定要为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不只是我们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们革命的时候所万不可少的。

”——《中国近代史》(商务印书馆)材料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是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的一次伟大的创举,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方向,中国革命是十月革命的继续,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不能离开中国的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抽象化。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宏伟成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果。

——于沛《十月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和希腊具有“一”与“多”两种个性特征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基本表现,(2分)分析形成这两种不同政治制度差异的自然地理环境。

(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主张在近代中国建立的政治制度,(2分)分析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出现的特点。

(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的含义(2分),说明中国近现代史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取得的主要思想理论成果。

(3分)三、简答题20.在20世纪近一半的时间里,冷战不仅塑造了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卷入冷战国家的发展。

阅读以下材料:1993年年末,比尔·克林顿曾脱口而出地说:“啊,我想念冷战。

”确实,二战后美苏两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除了给一些国家提供发展机遇外,还给了美国国力发展以多方面的刺激。

有一个美国人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对于美国这样具有多样性的国家,只有外部的各种挑战可以使它团结起来”。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

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

现在看来仿佛是一种奇思异想,许多美国人在50年代和60年代把两种制度的竞赛锁定为一种显示优越性的。

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受到苏联挑战的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找到了帮助那些受压制者的‘国家安全’的理由。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冷战的后果”为主题进行论证。

(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以内)21.毛泽东曾对一个外国来访者说:“……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

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其中“孵出小鸡”的准确理解是A.进行土地革命 B.发动秋收起义 C.开创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D.召开遵义会议22.近代前期,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

据此回答:(1)中国近代史是从哪一年开始的?(2分)(2)列举列强侵华战争的名称(列举3次即可)。

(6分)(3)对应写出战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名称。

(6分)(4)上述战争及不平等条约分别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6分)参考答案1.D2.D3.B4.D5.A6.B7.D8.B9.D10.C11.B12.A13.A14.A15.D16.B17.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