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工业促进局
2005年8月
目录
前言 (1)
一、“十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现状 (2)
(一)工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2)
(二)“十五”工业发展经验回顾 (4)
(三)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6)
二、“十一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8)
(一)良好的国内宏观环境给北京发展带来契机 (8)
(二)北京仍处于工业化推进阶段 (8)
(三)国际产业转移为北京工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9)
(四)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有利于加快工业布局调整.. 9(五)环保要求与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约束条件进一步
强化 (9)
(六)京津冀经济圈的发展拓展了北京工业发展空间 (10)
三、“十一五”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及发展目标.. 10
(一)指导思想 (10)
(二)发展战略 (11)
(三)发展目标 (13)
四、“十一五”工业发展空间布局 (16)
(一)以中关村科技园为主体,打造环城高新技术产业带. 16 (二)以重点新城发展为依托,构筑东南部现代制造业发
展带 (16)
(三)以房山与燕化为基础,构建西南石化新材料产业集
聚区 (17)
(四)以郊区县市级开发区为基地,实现工业园区化发展. 17 五、
“十一五”工业系统循环经济发展要点 (18)
(一)以“减量化”为核心,推进企业层面清洁生产 (18)
(二)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建设生态型工业园 (18)
(三)以“再利用、资源化”为重点,促进再生资源产业
化 (19)
六、“十一五”产业发展重点 (19)
(一)大力提升电子信息、汽车产业竞争优势 (19)
(二)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突破 (26)
(三)加快生物工业和医药产业培育壮大 (29)
(四)保持都市工业稳定增长 (31)
(五)推进传统基础产业调整改造 (36)
七、政策与措施 (39)
(一)继续加大工业投入,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 (39)
(二)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
设 (40)
(三)推进开发区(基地)建设,加快产业专业化、集群
化发展 (40)
(四)实施品牌战略,全面提升品牌竞争力 (41)
(五)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制造业国际化 (41)
(六)完善服务支撑体系,促进产业融合 (42)
(七)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集约利用机制 (42)
(八)发展总部经济,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43)
(九)加强产业发展导向,引导工业结构调整 (44)
前言
本世纪前二十年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北京市落实“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全面实施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构建现代国际城市基本框架、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当前,北京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工业仍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仍将是全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和重要驱动力量。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北京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选择。
为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促进北京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提升北京城市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功能集成的产业发展格局,使北京工业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推动“十一五”时期北京社会与经济的全面发展,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适用范围和领域为北京市工业,实施期限为2006年-2010年
一、“十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现状
(一)工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1、工业经济总量显著增长,对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明显
2000年至2004年,北京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增长显著。
全市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2707.4亿元,增至2004年的4880.9亿元,年均递增15.87%,提前完成“十五”计划目标。
工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745.3亿元增至2004年的1290.2亿元,年均递增14.71%,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由2000年的213.5亿元增至2004年的377.7亿元,年均递增15.33%。
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保持在30%左右,2004年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3.4%,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是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部门,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外贸出口的重要领域,解决城乡居民就业的重要渠道。
工业的发展已成为保持北京经济快速增长、稳定就业、发展服务业的内在需要。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多点支撑局面初步形成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以电子,信息、汽车、机电、生物医药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实现快速增长,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占比分别由2000年的50.21%、44.16%提高到2004年的53.79%、49.03%。
“十五”期间,汽车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机电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异军突起,2000-2004年的年均递增率分别为44.36%、21.74%、26.61%。
2004年,汽车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机电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9.8%、19.2%、4.6%,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8.5%、23.1%、8.1%。
现代制造业四大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9%。
全市工业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3、工业投资增长较快,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工业投资实现快速增长。
2000年至2004年,全市工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97.3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8.5%。
其中2004年,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4.5亿元,同比增长54.6%,达到十年来最高水平。
2000年至2004年,全市工业累计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422户,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亿美元。
中芯国际、京东方TFT-LCD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始发挥作用,已成为北京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北京现代汽车三期技改、奔驰汽车项目等一批在建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首钢150万吨冷轧、燕化1000万吨炼油及乙烯工程改造等重点推进项目,将为“十一五”北京工业发展提供新的后劲。
4、工业布局调整初见成效,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形成
“十五”期间按照北京工业布局调整规划的要求,一方面加快了城市中心区工业企业向郊区县转移的步伐,截至到2003年底,城区工业企业已累计完成搬迁面积796万平方米,全市四
环路以内的工业企业占地比重已从1999年的8.74%下降到2003年的6.29%;另一方面,全市工业有序向开发区(基地)集中,电子信息、汽车工业、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和医药四大产业基地和工业开发区产业整体聚集效应逐步形成。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全市
28个工业开发区入区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302.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7.2%;实现工业增加值432.7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4.4%;实现利润162.6亿元,实现税收50.25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的52.3%、23.7%。
工业开发区(基地)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已逐步成为北京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增长点。
5、现代制造业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初步形成,资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十五”期间全市工业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制造业。
现代制造业(四大产业)的能源、水等资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万元增加值能耗从2000年的0.44吨标煤降至2003年的0.36吨标煤,万元增加值取水量从2000年的——吨降至2004年的——吨。
2004年除五大高耗能行业之外的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72%,而能源、水消耗量分别占全市工业的16%、23%,初步形成了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
(二)“十五”工业发展经验回顾
1、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北京工业
“十五”期间,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北京工业的发展,在第九次党代会上做出了“振兴北京现代制造业”的重大战略决策,确定了北京市工业发展的战略方向、目标,统一了思想认识,为北京工业“十五”期间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战略基础。
2、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
“十五”期间,北京工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有目标、有选择地引进了现代汽车、中芯国际、京东方TFT-LCD等一批重大项目,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链发展,逐步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强有力地拉动了以电子信息、汽车、机电、生物医药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的增长,既形成了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又按照现代制造业发展战略的要求调整了北京工业结构。
3、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吸引资金支持工业发展
“十五”期间,北京市采取了多种措施鼓励支持北京工业发展,
设立专项资金,采用资金跟进、补助、贴息等多种方式,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有效引导投资方向,以企业投资为主体,吸引社会多方资金投入,工业投资实现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北京工业快速发展。
4、注重资源集约化利用
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充分认识到北京市资源、环境对工业发展的约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进行工业结构调整,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能源、土地、水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鼓励企业节地、节水、节能,出台了指导开发区发展的相关意见,对资源集约利用提出明确的、严格的标准,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求,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
5、重点发展高新技术
“十五”时期,北京工业继续发挥人才、科技优势,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建设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有效提升现代制造业的技术含量,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转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低
全市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还带有很强的规模扩张特征,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未得到根本性转变。
尽管全市工业结构趋向合理,但经济增长主要还是由投资拉动,经济效益提高不显著。
目前区域竞争的核心要素已从区位、生产要素及基础设施等比较优势转向知识、创新和高素质人才等竞争优势。
经济增长的动力源面临从主要依靠投资推动转向主要依靠创新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2、龙头企业较少,产业集群发展相对薄弱
“十一五”期间,我国进入WTO过渡期后期,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程度将进一步加深。
国内企业更加直接的面临着国际市场和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国内竞争也将更多表现为国际竞争。
目前全市工业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品牌的大型龙头
企业较少,缺少大批产业带动作用强的骨干企业,产业链不够完善,缺乏高效、协作、规模效应突出的产业集群。
3、五大高耗能行业资源消耗水平仍然较高,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虽然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五个行业在节能、节水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但其资源消耗量仍长期保持较高水平,2004年五个行业的工业增加值仅占北京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8%,耗用了全市工业84%的能源和77%的水。
五大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水的消耗量占全市工业同类指标的比重较大,不能完全适应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和资源供给条件,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4、工业开发区产业定位不明确,集约化水平不高
部分工业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集约化水平不高,缺乏应有的产业特色,致使对产业的定向吸引力明显不足,不能形成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不能构建地区产业链和利用产业链招商,影响了整个区域竞争能力的提升。
5、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体系不够完善,技术转化率不高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体系发展尚不成熟,未形成完整、高效的创业孵化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
目前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尚不完善,风险投资进入、退出的渠道不畅,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缺乏富有活力的创业服务环境,导致
技术成果转化率不高,影响了北京人才优势、科技优势的充分发挥。
二、“十一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良好的国内宏观环境给北京发展带来契机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将进入新一轮的增长期,国内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有利于北京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全面落实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切实把中央精神与北京市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北京工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008年奥运会为北京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将有效提升北京国际形象,利用奥运需求促
进产业结构优化,拉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有利于实施奥运品牌战略,创建世界知名品牌,加速北京工业的国际化发展。
(二)北京仍处于工业化推进阶段
当前,北京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亟待提高制造业的增值程度和技术含量,工业化与郊区城市化有待进一步发展。
“十一五”期间,是北京率先实现现代化和构筑新型产业体系的重要阶段,也是北京向工业化中后期推进的关键时期。
制造业仍将是全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和重要驱动力量,北京制造业不断提升和稳定的阶段将是不可逾越的。
制造业的发展是推动城市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出口、增加财政收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第三产业
稳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三)国际产业转移为北京工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深化,产业链进一步细分,使国际产业加快了向我国和北京转移。
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与外地比,北京在自然资源禀赋和劳动力成本方面均不具备优势,不适合承接劳动密集型及资源密集型的产业。
但北京自身的信息优势、智力和科技资源优势、交通和区位优势、以及作为市场中心的辐射和示范作用,有利于北京抓住国际产业转移产业链重要环节,在城区承接总部机构、研发、服务等高端环节,在郊区开发区(基地)承接制造业的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和配套,成为跨国制造厂商的主要承载体。
(四)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有利于加快工业布局调整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在北京工业布局调整过程中,以“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新格局构建为切入点,加快产业布局调整,推动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臵。
实现加速发展国家级开发区,重点建设市级工业开发区,使开发区(基地)成为北京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以提高郊区工业承载能力为重要手段,加速工业扩散,推进郊区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步伐。
(五)环保要求与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约束条件进一步强化
北京自然资源匮乏,水资源短缺,能源基本依靠外埠供给,
土地资源供求矛盾加大,对工业发展形成约束。
因此,北京工业必须转变增长方式,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发展节约型工业,推进工业集约化发展,建立严格的准入标准,以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六)京津冀经济圈的发展拓展了北京工业发展空间
作为全国三大经济中心区域之一,京津冀经济圈具备支撑工业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有利于北京地区的高新技术成果在周边地区实现产业化;有利于北京地区利用产业链的新型分工关系,掌握高端;有利于为北京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摆脱劳动力、土地和水资源不足的制约,并为北京工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原材料供给和更大的产品市场。
三、“十一五”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北京工业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围绕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首都资源与环境的客观要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提升支柱产业竞争优势、加快培育壮大新兴战略产业、推动都市工业稳定增长、加快基础产业调整改造,打造产业链、培育产业群、建设产业带,促进北京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大
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推进郊区工业化进程,实现北京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空间发展、资源环境的协调统一。
(二)发展战略
1、围绕首都经济发展总目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强市战略
“十一五”期间,按照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总体部署,北京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围绕首都经济发展总目标,北京工业必须结合北京市的资源特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坚持首都经济发展方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零引入”与内涵
式发展,对外有选择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抓住制造业高端,成为现代制造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拓展工业新的发展空间;对内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优化升级,推进北京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方向发展,实现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强大、现代制造业领先的战略任务。
2、发挥首都科技与人才优势,实施以创新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战略
“十一五”期间,北京要充分发挥首都科技与人才优势,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创新机制和创新体系。
通过建立以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企业创新体系,以产学研联合为纽带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以行业和区域技术中心为载体的共性技术开发体系,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形成市场为
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中介为桥梁、政府大力扶持的创新构架,实现从知识创新向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拓展延伸,进而推动整个区域创新发展,提升北京城市国际竞争力。
3、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实施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十一五”期间,北京工业要继续调整优化结构,彻底淘汰“五小”企业和退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要转变增长方式,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加快再生资源产业化发展,促进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
要以技术创新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形成技术支撑体系,使工业经济增长具有“高科技、高效益、高效率、高规模、高循环,以及低成本、低消耗、低(零)排放、低(零)污染、低(无)毒性”的“五高五低”特征,实现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循环经济和工业可持续发展。
4、以新城建设为契机,实施工业化带动郊区城市化发展战略
“十一五”期间,北京工业化进程要结合城市整体修编的要求,统筹区域及城乡产业的协调发展,实施以新城建设为代表的分区域的城市发展策略,发挥工业基础性作用,积极引导产业向发展带转移和
集中,通过推进郊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扩大就业渠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
进一步整合现有各级开发区,引导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发挥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郊区相关产业的发展,积极培育郊区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壮大郊区经济实力,推进郊区城市化发展,逐步使郊区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北京工业要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体,同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大力发展都市工业的新型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空间布局,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带和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产业集群发展,推进工业开发区产业集约化发展,以发展资源节约型工业为产业发展方向;突出自主创新,实行品牌战略,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全面提升北京工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2、总量目标
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到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000亿元左右;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超1000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率达到13%左右。
到2008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000亿元;到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翻一番,达250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率达到12%左右,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保持在30%左右。
3、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技术等级和经济效益,促进现代制造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到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及交通设备产业、机电产业、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都市产业和基础产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26.6%、17.7%、14.6%、4.3%、10.9%、25.9%,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及交通设备产业、机电产业、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四大产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04年的49%达到56%以上。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十一五”期间,抓住首钢搬迁机遇,通过发展精品钢材工作,带动相关行业发展;对石化行业进一步调整改造,延长高附加值、有市场前景的下游产品链。
坚决关闭“五小”企业,淘汰一批与首都经济发展特点、国家产业政策不符的行业,逐步推出一批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的非优势行业。
4、工业布局调整目标
到2010年,北京工业布局将形成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载体,促进以研发设计为主的高新技术聚集;以近远郊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为载体,发展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环境友好的现代制造业,形成从市中心到郊区产业链有序分布,相对集中,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合理的工业布局体系。
2010年,环城高新技术产业带将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集聚地;现代制造业将完成从城区向郊区的转移,北京工业进
一步向开发区有序集中,新增工业用地向开发区集中,适当扩大开发区规模。
2010年,开发区(基地)将成为北京工业的主要载体,其工业总产值将由2004年全市工业比重的50%左右提高到70%左右。
5、技术创新目标
“十一五”期间,要实现由技术引进到技术创新的转移,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完善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培育技术成果转化市场。
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和增加值要分别占全市工业的---%、----%。
抓住2008年北京奥运会机遇,加强奥运工业产业促进,实施品牌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力争在“十一五”末期北京工业实现----个中国品牌和----个国际知名品牌,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6、资源利用减量化目标
“十一五”期间,大力发展耗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
到2010年,全市工业万元产值水耗、能耗进一步降低,分别降至----万元/立方米、----万元/吨标煤;全市工业万元增加值水耗、能耗进一步降低,分别降至----万元/立方米、----万元/吨标煤。
工业废水排放100%达标,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减少60%。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