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通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五年级数学《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通
用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第七章第三节《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法则,掌握小数加减运
算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进行
小数的加减运算。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
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
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小数点的对齐方法,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正确进行小数加减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小数加减法计算练习题、草稿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超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商品价格,
提出小数加法和减法问题。
2. 例题讲解(15分钟)
讲解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通过例题演示小数点的对齐
方法和计算步骤。
3. 随堂练习(10分钟)
学生完成随堂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小组讨论(10分钟)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提醒学生认真完成。
六、板书设计
1. 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
2. 小数点对齐方法
3. 例题及解答步骤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1)计算题:完成课后练习题15题。
(2)应用题:根据实际情景,编写两道小数加减法的应用题,并解答。
2. 答案:
(1)计算题答案:课后练习题答案。
(2)应用题答案:学生自行编写,教师批改后给出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
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小数加减法问题,提高学生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小数点的对齐方法
2.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3.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
4. 例题的选取与讲解
5. 作业设计中的应用题编写
一、小数点的对齐方法
在小数加减法运算中,小数点的对齐至关重要。
对齐方法如下:
1. 找到参与运算的小数中,小数位数最多的小数。
2. 以这个小数为基准,将其他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或补零),使所有小数的小数点保持对齐。
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如下:
1. 将小数点对齐。
2. 从最低位开始,按位进行加减运算。
3. 如果某一位相加结果大于等于10,向前一位进1;如果某一位
相减结果小于0,向前一位借1。
4. 保留小数点位置,将计算结果写出来。
三、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
1. 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能够自然引出小数加减法运算,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3. 设计富有层次感,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学习状态。
四、例题的选取与讲解
1. 例题应具有代表性,涵盖小数加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律。
2. 讲解时,注重步骤的详细阐述,使学生易于理解。
五、作业设计中的应用题编写
1. 结合实际生活,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
2. 题目难度适中,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答案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过程中,语言要清晰、准确,语速适中,确保每位学生都
能听懂。
2. 在强调重点和难点时,适当提高语调,引起学生的注意。
3. 适时运用停顿,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二、时间分配
1. 实践情景引入阶段,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避免过长而影响后
续教学进度。
2. 例题讲解阶段,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确保学生充分理解。
3. 随堂练习和小组讨论阶段,时间合理分配,保证每位学生都能
参与其中。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
2.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反馈。
3. 适时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四、情景导入
1. 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小数加减法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通过情景导入,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
数学的实用性。
教案反思
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实践性。
3. 加强课堂提问环节,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提高课堂互动性。
4. 课后反思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不断优化教案,提高教学
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