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选出下列词语,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 宸翰(chén) 怯弱(qiè) 沸反盈天(fèi)
B. 盥沐(guàn) 蹙缩(cù) 少不更事(gēng)
C. 咀嚼(jué) 吞噬(shì) 瘦削不堪(xiāo)
D. 戳穿(chuō) 踝骨(huái) 按捺不住(nà)
2.下列词语不含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韶光 愚玩 孽根祸胎 百无聊赖
B. 寒暄 戏谑 功名利禄 生拉硬拽
C. 俨然 尘芥 蜂涌而出 漫不经心
D. 潦倒 脉搏 惴惴不安 走头无路
3.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平时所过的早就是捉襟见肘的生活,更哪有什么余钱来做归国的路费呢?
B.不管你遇到怎样的困难,作为你的朋友,我们都将鼎力相助,帮你顺利渡过难关。
C.表面卑躬屈膝、曲意逢迎的人,往往会背后逢人说项,极尽造谣毁谤之能事。
D.如果家庭教育依然熟视无睹男孩体质变差的事实的话,那么可怕的男孩危机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学生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
B.王夫人丧子后好不容易再次得子,无论从母性本能还是从自身权益出发,王夫人对宝玉都弥足珍贵。
C.几天前,他刚接待过包括省委书记在内的一批省市领导来到县里,专门调研返乡农民工问题。
D.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科学无禁区,不过并非没有科学伦理的规范。
5.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全书共120回,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作。
B.鲁迅早期的小说集有两部,即《呐喊》和《彷徨》,小说《故乡》、《祝福》均出自《呐喊》。
C.海明威是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和记者,也是当时“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D.“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老子》,“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五种儒家经书。
科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冷眼看“热词”
“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
“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的爆发。
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9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
在这种现实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
而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
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
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
显然,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
在网络日益被营运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通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
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
弱势的普通民众当然无法与“专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被就业”、“被代表”、“被平均”等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非只是消极的拒绝。
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
这种激情来自每
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
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6.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 “热词”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
B.“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爆发,这与现今社会的传播媒介无关。
C.“打酱油”、“被××”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关。
D.一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才会成为“热词”。
7.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在网上能自由地发表意见,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受各类网络运营者的操控,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
B.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了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者操控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
C.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相关问题最终得到彻底解决,并使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
D.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的社会关怀,主要来自个人直觉和判断,其舆论价值容易因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而受到影响。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一种政治表达可能之间存在着联系。
B.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纵者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后出现的热词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
C.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说明人心深处仍存社会良知,但其讽刺意味削弱了反映社会“杯具”现实的力量。
D.热词在中国互联网上的流行有着中国特色,是网络政治化的具体体现,可能会促进政治民主的发展。
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孙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百里而趣①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②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
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孙子筹策③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
……悲夫!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
②白:刮去树破使白木露出。
③筹策:谋划。
9.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去:离开
B.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 蚤:通“早”
C.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烛:照亮
D.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希望。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素悍勇而轻齐 B.遂成竖子之名
劳苦而功高如此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C.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D.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其孰能讥之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
B.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
C.借用俗语,阐述“能行”和“能言”的关系,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D.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
第II卷(117分)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补写下列名句(10分)
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飞湍瀑流争喧,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
(杜甫《咏怀古迹》)
______________,幽咽泉流冰下难。
(白居易《琵琶行》)
如何四纪为天子,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马嵬》)
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____。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______________,强于污淖陷渠沟。
(曹雪芹《红楼梦》)
桐花万里关山路,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
诗歌鉴赏(8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谒金门 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
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注】李好古:南宋词人。
本词有些版本在词牌之下有一题目:“怀故居”。
(1)这首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
(2)“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文学作品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红山楂
矫友田
校园的西北角儿,有一小片山楂林。
那是多年以前,一些毕业前的学生栽种的。
到了秋天,那些山楂树上,就挂满了绿色的“弹珠”。
渐渐地,那些绿色的小果儿,开始泛出红晕,像女孩羞涩的面孔,躲在叶丛中,注视着一些青春朝气的身影。
一些淘气的同学,在山楂果儿还未熟透的时候,便会偷偷采摘一把,然后带到教室里,像儿时弹琉璃球一样弹着玩。
即使那些喜欢吃零食的女生,也不屑将它们塞入口中;因为她们的口袋里,从来就不缺口香糖.话梅果儿。
偶尔,她们只是相互恶作剧地将那些酸得发涩的山楂果儿咬碎,而后,将它们吐掉。
他的性格有些孤僻。
总是喜欢独自到那片山楂林旁,静静地思考,或者阅读。
每次,见到滚落在教室墙角的山楂果儿,他就会弯腰拾起,并将它们保存起来。
尽管学校总务处的负责人,早已在山楂林旁竖上了“切勿采摘”的牌子,但是那些喜欢恶作剧的学生,仍会趁着晚自习的时候,悄悄下楼去采摘。
一天,他们的班主任带着一份通知书走进教室,她是一位身材胖胖,面容温善的中年教师。
通知书的内容,是安排他们班在下午的时候,将那一片山楂林砍掉。
听了之后,他蓦地站了起来,不解地问:“张老师,为什么要砍掉那些山楂树呢?”
他莽撞的举动,令同学们感到有些惊讶。
而张老师并没有生气,她只是温和地一笑,解释道:“因为经常有一些不自觉的同学,去采摘山楂果儿,并扔得到处都是,校领导对此很恼火——”
下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拥向那一小片山楂林,惟有他呆在教室里。
有些同学发现他的眼里竟闪动着泪花……
从此,那片山楂林从校园里消失了。
他变得愈加沉默了。
时而,同学会发现他失魂落魄地站在那一个空荡荡的角落,在思考着什么。
年终的联欢会,眼看就要举行了。
为了将联欢会办得隆重一些,几名班干部经过磋商,决定将班费全部用来装饰教室,而食品和饮料啥的,则由同学们自备。
联欢会那天,各式各样的水果.饮料和小食品摆满了桌子。
他带来的礼品,竟是一兜大煞风景的山楂果儿。
几个舍友都清楚那些山楂果儿的来历,那是他在同学们砍完山楂树之后,独自到现场,一个一个从地上捡起来的。
然后,他将那些山楂果儿洗干净,放在更衣橱里“捂红”的。
没有一位同学,愿意去拿一颗酸酸的山楂果儿吃,尽管它们已经红得那么诱人。
同学们竞相登台表演节目,待到他上台的时候,他说他要为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多年以前,有一个家境贫寒的小男孩,他们一家只靠山上的那片山楂林子维持生计。
每天,他的父母都要上山侍弄那一片山楂林子,期待着秋天果儿红时,能够有个好收成。
果儿熟时,他的父母就会将采摘的山楂果儿挑到几十里的山外卖掉,再用所得的钱维持生活和孩子的学费。
然而几年后,山楂果儿的身价陡然跌落了,很少有人喜欢吃山楂了。
在山楂红了的时候,小男孩再也见不到父母那挂满汗珠的笑脸。
天蒙蒙亮的时候,父亲便挑着一担山楂果儿到山外去了。
当天黑父亲赶回来时,筐子里的山楂果儿常常是原封不动。
父亲经常蹲在那一片山楂林旁,一袋接一袋地抽着旱烟。
终于有一天,父亲狠了狠心说:“咱们把那山楂树砍了吧——”
母亲苦苦哀求道:“咱不能犯傻呵,山楂林可是娃儿的学费。
俺想过了,咱可以把山楂果儿做成糖葫芦卖,或许还能多卖几个钱哩。
”
于是,母亲学会了做糖葫芦。
晚上,她忙着做糖葫芦;白天跟丈夫一起,扛着插满糖葫芦的草靶,步行几十里到小镇上卖。
就这样,那些山楂果儿养活了他们一家,也把那男孩送入了大学。
然而在去年冬季一个风雪交加的一天,扛着草靶的母亲被一辆失控的汽车撞倒了,再也没有醒来……
讲到这里的时候,他忍不住哭了;继而,他拿起一颗山楂果儿,塞入嘴里咀嚼起来,说:“你们也许不知道,她就是我的母亲——”
此时,张老师站了起来,她也拿起一颗红山楂吃了起来,眼里噙着泪花说:“这红红的山楂果儿,就是父母的心呵!来,让我们重新体味一下父母的心吧!”
转眼之间,那一兜红红的山楂果儿,被同学们抢光了。
最后一个节目是张老师的,她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大字:“我
15.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开头写他的性格.行为与众不同,暗示了“他”与山楂之间有一定的因缘和情感联系。
B.独自来到山楂林,拣起散落的山楂果,不解的询问老师,山楂树被砍时闪动泪花,这些描写,反映了他对山楂的深厚感情。
C.山楂果成就了他的今天,也带走了他的母亲。
他为同学们讲的故事有力地生华了小说的主旨。
D.“红山楂”是母爱的写照,也是人性美的体现。
小说最后写红山楂果儿被同学们抢光,说明大家从中受到震撼。
E.小说选材巧妙,情节曲折离奇,以情动人,读起来让人深感沉重,又倍感温暖。
16.本文在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主要特色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4分)
?
17.作者为什么要以“红山楂”为题?试从情节和主题方面加以分析。
(4分)
18.简要分析张老师这个人物形象并探究其作用。
(6分)
?
六、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9.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在空白处补写两个句子,使全文语意贯通,并要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3分)
在探索的路上,迈出第一步是非常可贵的。
第一步,是春寒料峭时,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勇敢者,第一步是一块通向成功的基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写一段描述你国庆大假期间旅游见闻感受的话。
要求:有文采,有意蕴。
(3分)
21.写一幅对联,评价《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中任意两个人物形象。
(4分)
七、作文(60分)(任选做一题)
(1)相信奋斗的力量!
——俞敏洪
请根据你对这句话的感悟,自拟题目,自行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2)以“_________________的秋”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不得套作,抄袭。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高2012级2013——2014学年上期
10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二、
6.B 解析 网络是使热词产生的重要工具。
7.B 解析 参照第三段“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的说法。
A “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的说法曲解原意,变或然为必然。
B的答题区域在第四段,C和D的答题区域在第六段。
C“相关问题得到最终解决”无中生有。
D“主要来自”说法与原文不符。
原文说: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不会受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的影响。
8.C 解析 原文没有有关的论述,词语的讽刺意味往往意味着辛辣地讽刺现实。
13.(1)沧海月明珠有泪 (2)无边落木萧萧下
(3)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4)崖转石万壑雷
(5)环佩空归夜月魂 (6)间关莺语花底滑
(7)不及卢家有莫愁 (8)白帝城高急暮砧
(9)质本洁来还洁去 (10)雏凤清于老凤声
14.
(1〕借物抒情。
借燕子无家可归,表现了国家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社会现实。
(2)作者说如果东风能把敌人吹走,那就把东风封为万户侯。
表达了作者渴望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以及对统治者苟安江南,不思抗敌的愤慨之情。
五、
15.CE
16.①插叙的结构艺术;? ②对比(衬托)手法,分析略。
17.全文围绕“红山楂”展开叙事,由“玩山楂和拾山楂”“砍山楂和护山楂”等一系列情节构成;红山楂是母爱的写照,凝聚了父母的爱心,闪烁着血色母爱,还闪动着能使冰冻之心变温暖的人性美的火花。
解析 本题是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
句子的仿写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意提供的语句的修辞特点,二是注意提供的语句在内容上的联系,三是注意提供的语句的语体特点,四要注意前后是否有衔接关系。
20.略
21.略
七、作文 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