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 一轮复习 6生态环境的保护 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外来物种引入一定会危害生物多样性 B.新物种的诞生仅丰富了物种多样性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自然选择有关 D.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等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 解析:外来物种引入时,如果当地有其天敌或不适应当地环境, 则其种群数量不会大规模地快速增长,不一定会危害生物多样性,A 错误。新物种的诞生不仅丰富了物种多样性,也会丰富基因多样性和 生态系统多样性,B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 效措施,D错误。 答案:C
(3)侵入种引发生态危机的原因:占据 生态位 。如果迁入地环境
条件适宜,侵入种由于缺少天Βιβλιοθήκη 的控制,传播能力特别强,一旦传入,
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间内呈种群的
“J”型 增长。
[易错易混] 引进物种和入侵物种不完全一致:引进物种不一定 都会破坏生态环境,如玉米、马铃薯等对人们生产生活有利的物种也 是引进物种;人们一般把在新侵入地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对社会和生 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外来物种才称为入侵种。
C.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 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
D.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 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入侵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外来物种 入侵会给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地破坏,但外来物种并不是没有任何 利用价值;麋鹿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迁地保 护;在丹顶鹤的越冬区江苏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
(3)微生物的净化作用:是指微生物能够将许多有机污染物逐渐分 解成无机物,从而起到净化作用。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时主要通过物 理沉降和微生物的净化作用两个过程完成。物理沉降是利用过滤、沉 淀等方法去除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中个体比较大的污染物;微生物净 化是利用污水中的多种需氧微生物,把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CO2、 H2O以及含氮的和含磷的无机盐,使污水得到净化(如水体受生活污水 污染后河流的自净过程)。
(3)解决水体污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减少污水排放。对不可避免产 生的污水要集中到处理厂进行净化。通常的办法有物理沉降过滤、化 学反应分解等,最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利用微生物分解的办法降解。
1.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目前人口数量还没达到环境容纳量;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不完全适用 于人口的增长情况,人口的增长情况还有可能受到社会以及政策等因 素的影响;科技的进步固然可以缓解因人口增长而导致的资源短缺问 题,但却不能完全解决,例如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不可能因科技的 进步而得到解决的。 答案:D
1.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目前人口数量还没达到环境容纳量;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不完全适用 于人口的增长情况,人口的增长情况还有可能受到社会以及政策等因 素的影响;科技的进步固然可以缓解因人口增长而导致的资源短缺问 题,但却不能完全解决,例如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不可能因科技的 进步而得到解决的。 答案:D
3.生物净化作用 (1)生物净化是指生物体通过吸收、分解和转化作用,使生态环境 中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的过程,在生物净化中,绿色植物 和微生物起着重要作用。 (2)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绿色植物能 够在一定浓度的范围内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一公顷柳杉每个月 可吸收60 kg SO2;第二是绿色植物可以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和放 射性污染物;第三是许多绿色植物能够分泌抗生素,杀灭空气中的病 原菌,如悬铃木(法国梧桐)和橙、圆柏等。
5.外来物种入侵及其引发的危机
(1)外来物种入侵就是某物种从它的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途径
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人们把在新侵入地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对社会和 生态环境 造成严重危害的外来物种称为侵入种。
(2)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破坏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生态平衡; 使原生态系统的 生物多样性 受到严重威胁,即引发生态危机。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观考情 考纲考频] 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2.全球性的 环境问题(Ⅰ)[3年2考]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3年5考]
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目标 (1)现状:1982年,我国将 计划生育 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2001 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目前我国已 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人口 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 明显下降。 (2)目标:由于 人口基数 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增 长;我国人口发展目标是: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 14.5亿 以 内 ; 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15亿左右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2.无机N、P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 (1)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原因,如下图所示:
(2)引发的后果:“水华”(发生在池塘和湖泊中)和“赤潮”(发生 在海水中)发生。
2.无机N、P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 (1)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原因,如下图所示:
(2)引发的后果:“水华”(发生在池塘和湖泊中)和“赤潮”(发生 在海水中)发生。
4.河流受有机污染物污染的自动净化曲线分析
(1)有机物的变化:在污水注入点有机物达到 最高 , 然 后 在 细 菌 的作用下,逐渐减少。
(2)好氧性细菌的变化:随着污水的注入迅速增加达到最高值,随 着有机物的减少其数量也逐渐 下降 。
(3)溶解氧的变化:随着好氧性细菌的大量繁殖逐渐减少,随着藻 类的增加而逐渐增多。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2.生物多样性成因分析 (1)从分子水平看 DNA(基因)多样性―转翻―录译→蛋 直白接质原多因样 性→生物性状多样性 (2)从进化角度看 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 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 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 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2)间接价值 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 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 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3)潜在价值 指目前人们还不清楚的但肯定具有的巨大的使用价值。一种野生 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一个基因库就消失了,就无法再生,它的各 种潜在的使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及全球的环境问题 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1)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增长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人类活动 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人类应控制人口规模,合理利用 和开发资源;改进工艺设备,减少排放,治理污染;优化产业结构, 坚持可持续发展。
生物在环境污染过程中的净化作用
1.水污染: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 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对水的有效利用,危害 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造成水域污染的 污染物主要有无机污染物(无机N、P)、有机污染物(酚类化合物、有机 农药、洗涤剂等)、有毒污染物(重金属、农药)、放射性污染物等。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 人均耕地 减少,粮食需求量增加。 (2) 自然资源 被大量消耗。 (3) 环境污染 加剧。 3.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继续控制 人口增长 ; 加 大 保 护 __资__源__和__环__境__ 的 力 度 ; 监 控 和 治 理 江 河 湖 泊 及 海 域 的 污 染 ; 加 强 _生__物__多__样__性___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推进生态农业。 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1.生态环境问题类型及主要原因
2.特点:全球性。 3.影响:对生物圈 稳态 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 存和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1.含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 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 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2.实现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和资源,建立起人口、
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
协调与平。衡
四、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圈内所有植物、动物和 微生物 及 它们所拥有的 全部基因 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
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科研、美学价值。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功能,又称 生态功能 。 (3) 潜在价值 :未发现尚不清楚的价值。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 就地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 (2) 易地保护 :把待保护物种迁至动物园或植物园。 (3)利用 生物技术 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 (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外来 物种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①就地保护: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这是最有效 的保护措施。 ②易地保护:从原地迁出,在异地建立植物园、动物园、濒危动 物繁育中心。 ③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根本。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现代观点:两避免、两坚持 避免盲目掠夺式开发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避免禁止开 发和利用,坚持合理开发是最好的保护,如规定禁渔期和禁渔区、退 耕还林(草、湖)等。
2.环境污染的成因与防治
3.生物多样性锐减 原因:生存环境的 改变和破坏 ; 掠夺式 开发和利用;环境污
染;外来物种入侵等。
[知能拓展] (1)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这是环境问题 产生的根本原因。
(2)淡水湖泊和江河中由于氮、磷元素污染导致藻类及其他浮游生 物暴发,叫做水华。海湾水域形成的类似情况,叫做赤潮。这样的水 体污染会使渔业遭受重大经济损失,使邻近地域人们的饮水安全受到 直接威胁。
(4)藻类变化:随着有机物被分解成无机物,数量逐渐增加,随着 无机物的减少其数量 下降 。
(5)无机物的变化:随着有机物的分解逐渐 增加 , 随 着 藻 类 的 大 量繁殖而减少。
A.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 B.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Ⅰ、Ⅱ、Ⅲ C.据图可知人类能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D.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 [解析] 通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的分析,很容易发现 Ⅰ曲线是最理想的,可以说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Ⅱ、Ⅲ曲 线表示当人类的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环境就会对人类产生反 作用,人类的数量会大幅度下降,特别是Ⅲ曲线表明的情况最严重。 [答案] C
[答案] B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及环境污染 [例3] 近年来,黄河中下游流域水质富营养化严重,水体发绿发 臭时有发生,对渔业和居民生活用水构成严重威胁。请回答: (1)黄河中下游流域水质恶化主要是由蓝藻、绿藻引起的,从生态 系统的营养结构看,蓝藻属于________。为解决黄河中下游流域水体 发绿问题,有人建议在水体发绿时投放一定量的鱼苗。常见鱼类的食 性如下: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例2] 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 是( )
A.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 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
B.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 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