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成功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的成功学
摘要:本文结合李鸿章的作为,试着分析李鸿章在官海沉浮40年,成为晚清军政重臣,其成功背后的原因——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阐释:智慧、坚忍、圆融。
一,智慧
打破成规、冒险犯难以及大胆行事是平庸和卓越两者之前的区别。只有敢于打破自己固有的圈子,才可能改变命运,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社会就像是一条流动着的河流,我们逆流而上,不进则退。所以说,安于现状、流于平庸就是自我毁灭。
19世纪,中国出现了“洋务”这个名词。在洋务派刚刚产生之际,受到了当时清政府内部主导力量顽固派的敌视反对态度,因此,许多洋务派创始人的下场都很悲惨。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清政府愈发感到危机、意识到学习外国技术的重要性。面对这种局面,以总理衙门大臣奕忻、两江总督曾国藩、闽浙总督左宗棠、直隶总督李鸿章为代表的新洋务派提出:应当抛弃陈腐的“祖宗之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制炮所,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的建设由此拉开序幕;1864年李鸿章在江苏设立西洋炮局;1865年江南制造局成立┈┈短短几年间,在李鸿章等洋
务派领导人的支持下,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体系基本建成。这是中国历史的一次大飞跃。李鸿章认为西方各国是以工商致富,由富而强,认为“求富”是“求强”的先决条件。
还有一件事,我们也能从中看出李鸿章创新的思想、打破陈规的智慧。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清廷上下无不恐慌,以为“电报之设,深入地下,横冲直撞,四通八达,地脉既绝……”李鸿章也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但时隔不久,李鸿章完全不理会地脉,他知道电报业蕴藏着极大地军事和民用价值,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上岸。
由于李鸿章的支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并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英国军事家富勒说过:“必须牢记,世界确实在变,因此,人类的智力必须跟上这种变化的步伐,我们必须保持头脑敏锐、活跃,不为传统束缚。”
二,坚忍
性格坚韧,老成持重。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得意淡然、失意坦然。就是说面对失败时,不就此沉沦,而是无论结果如何,心里依旧保持一份一如既往的恬淡与释然。人们总是习惯于得到而害怕失去。得到了,便会觉得可喜可贺;
失去了,就可叹可惜。然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的一生不可能永久地拥有什么,失去时你再悲伤也是徒劳的。有时为了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有时不得不“丢卒保车”。
1895年4月18日,当面颊缠着厚厚绷带的李鸿章带着《马关条约》草约,还有懊恼的心情回国时,发现自己早已成了“全民公敌”。老于世故的他一下子意识到自己成了该死的替罪羊,而他拖着年迈的身体,为这个腐朽的王朝、愚昧的国民所做的一起努力,都被无情地否定掉了。甲午战争的失败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李鸿章遭到全国上下的强烈抨击和痛诟。朝中要求惩办李鸿章的奏折如雪片般。然而,慈禧深知他的苦衷,碍于各方压力,只好革去其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要职,只保留了文华殿大学士的头衔。但凡是这种在官场上遇到如此大的挫折的人,多数都会抑郁一段时间。但是,李鸿章的心态却很好,他在贤良寺住了下来。从他数十载繁巨忙乱的政治生活中脱离了出来,过着修身养性的生活,落得了清闲自在。
李鸿章每天保持着军营里的作息时间,案无留牍,门无留宾。在贤良寺的日子里,李鸿章把每天练书法的时间增加了很多,他几乎每天上午要临摹颜真卿的《争座帖》和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看书、炼字、锻炼、吃饭、散步、睡觉成了他每天的功课。在此期间,他也经常自我反思。
他对自己的作为总出以下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既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修改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这段话既是对清廷的写照,也是对他整个人生的写照。
李鸿章纵横捭阖的一生不是运气垂青,而是由他老成持重而坚忍的性格决定的。性格坚忍的人能屈能伸,在遇见挫折时往往能笑对人生。
三、圆融
《命运论》中写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中国历来有一种罪叫做”
功高震主“。居高自傲的愚者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居功不傲的智者当然也不少见;有了功劳而不骄傲,反而放低姿态,就会化解别人的嫉妒,得以自保。《道德经》上也写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也就是说,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成名就而不自我夸耀。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功绩才不会泯灭。
在中法战争中,淮军将士奋勇当先,克敌制胜。1884年,法国舰队入侵我国领海,染指台湾。清政府急招力主抗法、在家养病的淮军大将刘铭传,督办台湾军务。8月,首战基隆告捷,大挫敌锋。名将王孝祺配合冯子材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后来侵略军头目孤拔连伤元气,死在了澎湖。胜仗之后,慈禧对淮军将领论功行赏。而李鸿章却暗道:树大招风,功高盖主,早就找人嫉恨,若是再加赏赐,难免会惹祸上身。于是,他赶紧站出来说:”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淮军将士领着大清的俸禄,为国尽忠理所应当,只要对受伤和牺牲的将士抚恤,不需要额外的赏赐。再说刚打完仗,国库空虚,十几万淮军将士的赏赐可不是小数。“慈禧听后,深感欣慰和高兴,并说道:”爱卿的一片为国忠心可以理解,可是一点不赏赐,也对不起流血牺牲的淮军将士们啊。“李鸿章一想:虽说推掉高官厚禄,可以为淮军博得好名声,但是,若是得不到赏赐,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必会士气大落。这样一思量,李鸿章便有了好主意。他说:“臣听说美国使臣刚进贡来108颗广玉兰。我们淮军将士当再高的官也是为国尽忠。不如太后赏赐给淮军广玉兰吧,我们淮军所在的江淮地区适合广玉兰生长,肯定会越长越繁盛。看到这些广玉兰,就能想着朝廷对臣等的恩典,也不枉了臣等包裹的忠心了。”于是,这些广玉兰便被运回了合肥,每位立功的将领都领导了广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