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江苏省无锡市丁蜀学区2018届中考数学一模试卷((有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无锡市丁蜀学区2018届九年级中考一模试卷
数学
一、单选题
1.﹣5的倒数是()
A. B. ±5 C. 5 D. ﹣
【答案】D
【考点】有理数的倒数
【解析】【解答】:﹣5的倒数是﹣,故答案为:D.【分析】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可知答案。
2.函数y=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
A. x≠2
B. x≥2
C. x≤2
D. x>2
【答案】A
【考点】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解析】【解答】由题意得,
2-x≠0,
∴x≠2.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母不能为零列出不等式,求解即可。
3.分式可变形为()
A. B. C. D.
【答案】D
【考点】分式的基本性质
【解析】【解答】分式的分子分母都乘以﹣1,得.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分式的变号法则,分子、分母、分式本身,同时改变其中任意两处的符号,分式的值不变,即可得出答案。
4.已知A样本的数据如下:72,73,76,76,77,78,78,78,B样本的数据恰好是A样本数据每个都加2,则A,B两个样本的下列统计量对应相同的是()
A. 平均数
B. 方差
C. 中位数
D. 众数
【答案】B
【考点】平均数及其计算,中位数,方差,众数
【解析】【解答】A样本的数据如下:72,73,76,76,77,78,78,78,B样本的数据恰好是A样本数据每个都加2,从而得出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要发生变化;从而得出答案。
【分析】B样本中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比A样本要增加2,只要方差不变.
5.若点A(3,-4)、B(-2,m)在同一个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则m的值为()
A. 6
B. -6
C. 12
D. -12
【答案】A
【考点】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
【解析】【解答】解: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 ,
把A(3,﹣4)代入得:k=﹣12,
即y=﹣,
把B(﹣2,m)代入得:m=﹣=6,
故答案为:A.
【分析】首先将A点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求出k的值,得出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再将B点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即可求出m的值。
6.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但不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A. 等边三角形
B. 平行四边形
C. 矩形
D. 圆
【答案】A
【考点】轴对称图形
【解析】【解答】解:A、只是轴对称图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符合题意;B、只是中心对称图形,不合题意;
C、D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不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以及等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圆的性质解答.7.如图,AB∥CD,则根据图中标注的角,下列关系中成立的是()
A. ∠1=∠3
B. ∠2+∠3=180°
C. ∠2+∠4<180°
D. ∠3+∠5=180°
【答案】D
【考点】平行线的性质
【解析】【解答】A、∵OC与OD不平行,∴∠1=∠3不成立,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OC与OD不平行,∴∠2+∠3=180°不成立,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C、∵AB∥CD,∴∠2+∠4=180°,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AB∥CD,∴∠3+∠5=180°,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二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同位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由于OC与OD不平行,故∠1=∠3不成立;由于OC与OD不平行,故∠2+∠3=180°不成立;根据AB∥CD,从而∠2+∠4=180°,根据AB∥CD,故∠3+∠5=180°,从而可得答案。
8.如图,A,B,C是⊙O上的三点,且∠ABC=70°,则∠AOC的度数是()
A.35°
B.140°
C.70°
D.70°或140°
【答案】B
【考点】圆周角定理
【解析】【解答】解:∵A、B、C是⊙O上的三点,且∠ABC=70°,∴∠AOC=2∠ABC=2×70°=140°.
故选B.
【分析】由A、B、C是⊙O上的三点,且∠ABC=70°,利用圆周角定理,即可求得答案.
9.如图,梯形ABCD中,AD∥BC,对角线AC、BD相交于O,AD=1,BC=4,则△AOD与△BOC的面积比等于()
A. B. C. D.
【答案】D
【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解答】∵AD∥BC,
∴△AOD∽△COB。
∴。
∵AD=1,BC=4,
∴。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所截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得出△AOD∽△COB,根据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边的平方即可得出S△AOD∶S△COB=
10.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AB∶BC=3∶2,∠DAB=60°,E在AB上,且AE∶EB=1∶2,F是BC的中点,过D分别作DP⊥AF于P,DQ⊥CE于Q,则DP∶DQ等于()
A. 3∶4
B. ∶
C. ∶
D. ∶
【答案】D
【考点】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解析】【解答】连接DE、DF,过F作FN⊥AB于N,过C作CM⊥AB于M,
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得出,
即AF×DP= CE×DQ,求出AF×DP=CE×DQ,设AB=3a,BC=2a,
则BF=a,BE=2a,BN= a,BM=a,FN= a,CM= a,
求出AF= a,CE=2 a,代入可得a•DP=2 a•DQ,
即DP:DQ=2 :.
故答案为:D.
【分析】连接DE、DF,过F作FN⊥AB于N,过C作CM⊥AB于M,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得出S △DEC = S △DFA = S 平行四边形ABCD,从而得出AF×DP=CE×DQ,设AB=3a,BC=2a,进一步表示出BF,BE,BN,BM,FN,CM,从而求出AF,CE,再代入AF×DP=CE×DQ即可得出DP:DQ的值。
二、填空题
11.分解因式:2x2-4x=________.
【答案】2x(x-2)
【考点】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
【解析】【解答】利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2x 2-4x=2x(x-2).【分析】利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提出各项的公因式2x,再将剩下的商式写在一起作为一个因式。
12.去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8 200 000 000元,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支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这个数据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________元.
【答案】8.2×109
【考点】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大的数
【解析】【解答】解:8 200 000 000=8.2×109.【分析】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大的数,一般表示成a ×10n,的形式,其中1 ≤∣a ∣<10, n是原数的整数位数减一。
13.一次函数y=2x-6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________.
【答案】(3,0)
【考点】一次函数图像与坐标轴交点问题
【解析】【解答】把y=0代入y=2x-6得x=3,所以一次函数y=2x-6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3,0).【分析】根据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点,知该点的纵坐标为0,把y=0代入y=2x-6得x=3,从而的到处答案。
14.命题“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的逆命题是________命题.(填“真”或“假”)
【答案】假
【考点】命题与定理
【解析】【解答】原命题的逆命题为: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为全等三角形,则这个命题为假命题.【分析】首先将原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然后根据原命题与逆用的关系,将原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交换位置得到其逆命题: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为全等三角形;再根据已有知识判断此命题显然是假命题。
15.如图,△ABC中,CD⊥AB于D,E是AC的中点.若AD=6,DE=5,则CD的长等于________.
【答案】8
【考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勾股定理
【解析】【解答】解:如图,∵△ABC中,CD⊥AB于D,E是AC的中点,DE=5,
∴DE= AC=5,
∴AC=10.
在直角△ACD中,∠ADC=90°,AD=6,AC=10,则根据勾股定理,得
CD= = =8.
故答案是:8.
【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得出AC=10.再根据勾股定理得出CD的长度。
16.如图,□ABCD中,AE⊥BD于E,∠EAC=30°,AE=3,则AC的长等于________.
【答案】4
【考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解析】【解答】如图,在直角△AOE中,
,
∴.
又∵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
【分析】在直角△AOE中,根据余弦函数的定义得出OA的长,再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得出AC的值。
17.如图,已知▱OABC的顶点A、C分别在直线x=1和x=4上,O是坐标原点,则对角线OB长的最小值为________.
【答案】5
【考点】点的坐标,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解析】【解答】当B在x轴上时,对角线OB长的最小,如图所示:
直线x=1与x轴交于点D,直线x=4与x轴交于点E,
根据题意得:∠ADO=∠CEB=90°,OD=1,OE=4,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OA∥BC,OA=BC,
∴∠AOD=∠CBE,
在△AOD和△CBE中,
∵∠AOD=∠CBE,∠ADO=∠CEB,OA=BC,
∴△AOD≌△CBE(AAS),
∴OD=BE=1,
∴OB=OE+BE=5;
故答案为:5.
【分析】当B在x轴上时,对角线OB长的最小,直线x=1与x轴交于点D,直线x=4与x轴交于点E,根据题意得:∠ADO=∠CEB=90°,OD=1,OE=4,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得出OA∥BC,OA=BC,根据二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得出∠AOD=∠CBE,然后利用AAS判断出△AOD≌△CBE,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得出OD=BE=1,根据线段的和差得出结论。
18.在如图的正方形方格纸中,每个小的四边形都是相同的正方形,A,B,C,D都在格点处,AB与CD相交于O,则tan∠BOD的值等于________.
【答案】3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
【解析】【解答】解:方法一:平移CD到C′D′交AB于O′,如右图所示,
则∠BO′D′=∠BOD,
∴tan∠BOD=tan∠BO′D′,
设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a,
则O′B= ,O′D′= ,BD′=3a,
作BE⊥O′D′于点E,
则BE= ,
∴O′E= = ,
∴tanBO′E= ,
∴tan∠BOD=3,
故答案为:3.
方法二:连接AM、NL,
在△CAH中,AC=AH,
则AM⊥CH,
同理,在△MNH中,NM=NH,
则NL⊥MH,
∴∠AMO=∠NLO=90°,
∵∠AOM=∠NOL,
∴△AOM∽△NOL,
∴,
设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a,
则AM=2 a,NL= a,
∴=2,
∴,
∴,
∵NL=LM,
∴,
∴tan∠BOD=tan∠NOL= =3,
故答案为:3.
方法三:连接AE、EF,如右图所示,
则AE∥CD,
∴∠FAE=∠BOD,
设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a,
则AE= ,AF= ,EF= a,
∵,
∴△FAE是直角三角形,∠FEA=90°,
∴tan∠FAE= ,
即tan∠BOD=3,
故答案为:3.
【分析】根据平移的性质和锐角三角函数以及勾股定理,通过转化的数学思想可以求得tan∠BOD的值,本题得以解决.
三、解答题
19.计算:
(1);
(2)(x+1)2-(x+2)(x-2).
【答案】(1)解:原式=3﹣4+1=0
(2)解:原式=x2+2x+1﹣x2+4=2x+5
【考点】算术平方根,完全平方公式及运用,平方差公式及应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合并同类项法则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算出根的意义,乘方的意义,0次幂的意义,分别化简,再按有理数的加减法计算即可;
(2)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及平方差公式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即可。
20.解答题
(1)解方程:.
(2)解不等式组:
【答案】(1)解:由题意可得:5(x+2)=3(2x﹣1),
解得:x=13,
检验:当x=13时,(x+2)≠0,2x﹣1≠0,
故x=13是原方程的解。
(2)解:解①得:x>﹣1,
解②得:x≤6,
故不等式组的解集为:﹣1<x≤6
【考点】解分式方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解析】【分析】(1)先去分母,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再解整式方程得出方程的解,并检验得出答案;
(2)解出不等式组的每一个不等式,再根据大小小大中间找得出答案。
21.如图,已知:△ABC中,AB=AC,M是BC的中点,D、E分别是AB、AC边上的点,且BD=CE.求证:MD=ME.
【答案】证明:△ABC中,
∵AB=AC,
∴∠DBM=∠ECM,
∵M是BC的中点,
∴BM=CM,
在△BDM和△CEM中,
,
∴△BDM≌△CEM(SAS),
∴MD=ME.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等边对等角得出∠DBM=∠ECM,然后利用SAS判断出△BDM≌△CEM,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得出MD=ME.
22.某区教研部门对本区初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提问和表达,
A从不 B很少C有时D常常E总是
答题的学生在这五个选项中只能选择一项.下面是根据学生对该问题的答卷情况绘制的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
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该区共有________名初二年级的学生参加了本次问卷调查;
(2)请把这幅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3)在扇形统计图中,“总是”的圆心角为________.(精确到度)
【答案】(1)3200
(2)解:“有时”的人数为3200-96-320-736-1344=704(人),图见下
(3)151°
【考点】用样本估计总体,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
【解析】【解答】(1)96÷3%=3200(人);(3)×100%=42%【分析】(1)由条形统计图及扇形统计图可知:A类学生有96人,其所占的百分比是3%,用96÷3%即可得出该区初二年级的学生参加了本次问卷调查的人数;
(2)用该区初二年级的学生参加了本次问卷调查的人数-A类的人数-B类的人数-D类的人数-E类的人数即可得出C类的人数,根据人数补全条形统计图;
(3)用360°×E类所占的百分比即可得出在扇形统计图中,“总是”的圆心角。
23.综合题
(1)甲、乙、丙、丁四人做传球游戏:第一次由甲将球随机传给乙、丙、丁中的某一人,从第二次起,每一次都由持球者将球再随机传给其他三人中的某一人.求第二次传球后球回到甲手里的概率.(请用“画树状图”的方式给出分析过程)
(2)如果甲跟另外n(n≥2)个人做(1)中同样的游戏,那么,第三次传球后球回到甲手里的概率是________(请直接写出结果).
【答案】(1)解:画树状图:
或:列表:
∴P(第2次传球后球回到甲手里)==.
(2)
【考点】列表法与树状图法,概率公式
【解析】【解答】(2)第三步传的结果是n3,传给甲的结果是n(n-1),第三次传球后球回到甲手里的概率是,
故答案为:.
【分析】(1)根据题意列出树状图,由图知:共有9种等可能的结果,其中符合要求的结果有3种,根
据概率公式即可得出答案;
(2)第三步传的结果是n3,传给甲的结果是n(n-1),根据概率公式,就可以得出第三次传球后球回到甲手里的概率。
24.如图,OA=2,以点A为圆心,1为半径画⊙A与OA的延长线交于点C,过点A画OA的垂线,垂线与⊙A的一个交点为B,连接BC
(1)线段BC的长等于________;
(2)请在图中按下列要求逐一操作,并回答问题:
①以点________为圆心,以线段________的长为半径画弧,与射线BA交于点D,使线段OD的长等于;
②连OD,在OD上画出点P,使OP的长等于,请写出画法,并说明理由________.
【答案】(1)
(2)A;BC;解:∵OD= ,OP= ,OC=OA+AC=3,OA=2,∴.
故作法如下:
连接CD,过点A作AP∥CD交OD于点P,P点即是所要找的点.
依此画出图形,如图2所示.
【考点】勾股定理,作图—复杂作图,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解析】【解答】解:(1)在Rt△BAC中,AB=AC=1,∠BAC=90°,∴BC= = .故答案为:
.(2)①在Rt△OAD中,OA=2,OD= ,∠OAD=90°,∴AD= = =BC,∴以点A为圆心,以线段BC的长为半径画弧,与射线BA交于点D,使线段OD的长等于.
依此画出图形,如图1所示.
故答案为:A;BC.
【分析】(1)在Rt△BAC中,利用勾股定理即可得出答案;
(2)①在Rt△OAD,∠OAD=90°,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D的长,发现AD的长度=BC的长度,于是得出结论:以点A为圆心,以线段BC的长为半径画弧,与射线BA交于点D,使线段OD的长等于;②根据线段OA,OC,OP,OD的长度,可以得出OA∶OC=OP∶OD,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从而得出作法:连接CD,过点A作AP∥CD交OD于点P,P点即是所要找的点.
25.某校计划购买一批篮球和足球,已知购买2个篮球和1个足球共需320元,购买3个篮球和2个足球共需540元.
(1)求每个篮球和每个足球的售价;
(2)如果学校计划购买这两种球共50个,总费用不超过5500元,那么最多可购买多少个足球?
【答案】(1)解:设每个篮球和每个足球的售价分别为x元,y元,根据题意得:,解得:
(2)解:设足球购买a个,则篮球购买(50﹣a)个,根据题意得:120a+100(50﹣a)≤5500,整理得:20a≤500,解得:a≤25.
答:最多可购买25个足球
【考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鸡兔同笼问题
【解析】【分析】(1)设每个篮球和每个足球的售价分别为x元,y元,根据购买2个篮球和1个足球共需320元,购买3个篮球和2个足球共需540元.列出方程组求解即可;
(2)设足球购买a个,则篮球购买(50﹣a)个,根据购买足球的费用与购买篮球的费用之和不超过5500元,列出不等式,求解即可得出答案。
26.如图,直线x=﹣4与x轴交于点E,一开口向上的抛物线过原点交线段OE于点A,交直线x=﹣4于点B,过B且平行于x轴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点C,直线OC交直线AB于D,且AD:BD=1:3.
(1)求点A的坐标;
(2)若△OBC是等腰三角形,求此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答案】(1)解:如图,过点D作DF⊥x轴于点F.
由题意,可知OF=AF,则2AF+AE=4①.
∵DF∥BE,
∴△ADF∽△ABE,
∴= ,即AE=2AF②,
①与②联立,解得AE=2,AF=1,
∴点A的坐标为(﹣2,0)
(2)解:∵抛物线过原点(0,0),
∴可设此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2+bx.
∵抛物线过原点(0,0)和A点(﹣2,0),
∴对称轴为直线x= =﹣1,
∵B、C两点关于直线x=﹣1对称,B点横坐标为﹣4,
∴C点横坐标为2,
∴BC=2﹣(﹣4)=6.
∵抛物线开口向上,
∴∠OAB>90°,OB>AB=OC,
∴当△OBC是等腰三角形时,分两种情况讨论:
①当OB=BC时,设B(﹣4,y1),
则16+ =36,解得y1=±2 (负值舍去).
将A(﹣2,0),B(﹣4,2 )代入y=ax2+bx,
得,解得.
∴此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x2+ x;
②当OC=BC时,设C(2,y2),
则4+ =36,解得y2=±4 (负值舍去).
将A(﹣2,0),C(2,4 )代入y=ax2+bx,
得,解得.
∴此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x2+ x.
综上可知,若△OBC是等腰三角形,此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为y= x2+ x或y= x2+ x.
【考点】二次函数的应用
【解析】【分析】(1)过点D作DF⊥x轴于点F,由抛物线的对称性可知OF=AF,则2AF+AE=4①,由DF ∥BE,得到△ADF∽△ABE,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得出即AE=2AF②,①与②联立组成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出AE=2,AF=1,进而得到点A的坐标;
(2)先由抛物线过原点(0,0),设此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2+bx,再根据抛物线过原点(0,0)和A点(-2,0),求出对称轴为直线x=-1,则由B点横坐标为-4得出C点横坐标为2,BC=6.再由OB>OC,可知当△OBC是等腰三角形时,可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当OB=BC时,设B(-4,y1),列出方程,解方程求出y1的值,将A,B两点坐标代入y=ax2+bx,运用待定系数法求出此抛物线的解析式;②当OC=BC时,设C(2,y2),列出方程,解方程求出y2的值,将A,C两点坐标代入y=ax2+bx,运用待定系数法求出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27.如图1,菱形ABCD中,∠A=60°,点P从A出发,以2cm/s的速度沿边AB、BC、CD匀速运动到D终止,点Q从A与P同时出发,沿边AD匀速运动到D终止,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s).△APQ的面积S(cm2)
与t(s)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由图2中的曲线段OE与线段EF、FG给出.
(1)求点Q运动的速度;
(2)求图2中线段FG的函数关系式;
(3)问:是否存在这样的t,使PQ将菱形ABCD的面积恰好分成1:5的两部分?若存在,求出这样的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解:由题意,可知题图2中点E表示点P运动至点B时的情形,所用时间为3s,则菱形的边长AB=2×3=6cm.此时如答图1所示:
AQ边上的高h=AB•sin60°=6× = cm, S=S△APQ= AQ•h= AQ×3 = ,解得AQ=3cm. ∴点Q的运动速度为:3÷3=1cm/s.
(2)解:由题意,可知题图2中FG段表示点P在线段CD上运动时的情形.如答图2所示:
点Q运动至点D所需时间为:6÷1=6s,点P运动至点C所需时间为12÷2=6s,至终点D所需时间为18÷2=9s.因此在FG段内,点Q运动至点D停止运动,点P在线段CD上继续运动,且时间t的取值范围为:6≤t≤9.过
点P作PE⊥AD交AD的延长线于点E,则PE=PD•sin60°=(18-2t)× ,
S=S△APQ= AD•PE= ×6×(−+ )= .
∴FG段的函数表达式为:S= (6≤t≤9)
(3)解:菱形ABCD的面积为:6×6×sin60°=18 ,
当点P在AB上运动时,PQ将菱形ABCD分成△APQ和五边形PBCDQ两部分,如答图3所示.
此时△APQ的面积S= AQ•AP•sin60°= t•2t× = ,
根据题意,得= ,
解得:t= s,
当点P在BC上运动时,PQ将菱形分为梯形ABPQ和梯形PCDQ两部分,如答图4所示.
此时,有S梯形ABPQ= S菱形ABCD,即(2t-6+t)×6× = ×18 ,
解得t= s,
答:存在,当t= 或时,使PQ将菱形ABCD的面积恰好分成1:5的两部分.
【考点】与一次函数有关的动态几何问题,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动态几何问题
【解析】【分析】(1)由题意,可知题图2中点E表示点P运动至点B时的情形,所用时间为3s,则菱形的边长AB=2×3=6cm.此时如答图1所示: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可知AQ边上的高h=AB•sin60°,根据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得S=S△APQ= AQ•h,从而列出方程,求解得出AQ的长度,根据速度邓毅路程除以时间得出答案;
(2)由题意,可知题图2中FG段表示点P在线段CD上运动时的情形.如答图2所示:点Q运动至点D 所需时间为:6÷1=6s,点P运动至点C所需时间为12÷2=6s,至终点D所需时间为18÷2=9s.因此在FG段内,点Q运动至点D停止运动,点P在线段CD上继续运动,且时间t的取值范围为:6≤t≤9.过点P作PE ⊥AD交AD的延长线于点E,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得出PE=PD•sin60°,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由S=S△
= AD•PE,得出s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
APQ
(3)首先算出菱形的面积,当点P在AB上运动时,PQ将菱形ABCD分成△APQ和五边形PBCDQ两部分,如答图3所示.此时△APQ的面积S= AQ•AP•sin60°,根据PQ将菱形ABCD的面积恰好分成1:5的两部分,列出关于t的方程,求解得出t的值;当点P在BC上运动时,PQ将菱形分为梯形ABPQ和梯形PCDQ
两部分,如答图4所示.此时,有S梯形ABPQ= S菱形ABCD,从而列出方程,求解得出答案。
28.如图,C为∠AOB的边OA上一点,OC=6,N为边OB上异于点O的一动点,P是线段CN上一点,过点P分别作PQ∥OA交OB于点Q,PM∥OB交OA于点M.
(1)若∠AOB=60º,OM=4,OQ=1,求证:CN⊥OB.
(2)当点N在边OB上运动时,四边形OMPQ始终保持为菱形.
①问:的值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变化,求出其取值范围;如果不变,请说明理由.
②设菱形OMPQ的面积为S1,△NOC的面积为S2,求的取值范围.
【答案】(1)解:过P作PE⊥OA于E.
∵PQ∥OA,PM∥OB,∴四边形OMPQ为平行四边形.
∴PM=OQ=1,∠PME=∠AOB=60º,
∴PE=PM·sin60º=,ME=,
∴CE=OC-OM-ME=,∴tan∠PCE==,
∴∠PCE=30º,∴∠CPM=90º,
又∵PM∥OB,∴∠CNO=∠CPM=90 º,即CN⊥OB
(2)解:①-的值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
设OM=x,ON=y.∵四边形OMPQ为菱形,∴OQ=QP=OM=x,NQ=y-x.
∵PQ∥OA,∴∠NQP=∠O.又∵∠QNP=∠ONC,∴△NQP∽△NOC,∴=,即=,
∴6y-6x=xy.两边都除以6xy,得-=,即-=.
②过P作PE⊥OA于E,过N作NF⊥OA于F,
则S1=OM·PE,S2=OC·NF,
∴=.
∵PM∥OB,∴∠MCP=∠O.又∵∠PCM=∠NCO,
∴△CPM∽△CNO.∴==.
∴==-(x-3)2+.
∵0<x<6,由这个二次函数的图像可知,0<≤ .
【考点】二次函数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
... 【解析】【分析】(1)根据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得出四边形OMPQ 为平行四边形.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得出PM =OQ =1,在Rt 三角形PME 中,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得出PE 的长,进而得出ME 的长,根据线段的和差得出CE 的长,在Rt 三角形PEC 中,根据正切函数的定义得出∠PCE 的度数,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得出∠CPM ,根据二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得出∠CNO =∠CPM =90 º;
(2)①的值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设OM =x ,ON =y,根据菱形的四边相等得出OQ =QP =OM =x ,NQ =y -x .然后判断出△NQP ∽△NOC ,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得出QP ∶OC=NQ ∶ON ,从而得出关于x,y 的方程,根据等式的性质及等量代换即可得出答案;②过P 作PE ⊥OA 于E ,过N 作NF ⊥OA 于F ,根据菱形的面积即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表示出S 1,S 2,进一步得出S 1,S 2之比,然后判断出△CPM ∽△CNO ,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得出PE ∶NF =CM ∶CO=(6-x)∶6,从而得出 S 1∶S 2=-
(x -3)2+,根据
0<x<6,由这个二次函数的图像即可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