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名词_动词交融模式的历史形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词类的无意识导致使用上的多功能 , 是不是就是说汉语的实词用法就是混沌一片 , 毫无 因而体 类的特点规律可循了呢? 也不是。表事物的词在表达中更多地被用来做谈论的话题, 现出名词的特点; 表动作的词在表达中主要用来陈述话题 , 体现的是动词的特点。至于使用上 “客串” , “能这样用但不经常这样用 ” , 的多功能, 更多表现为 属于 就是说, 每个词都有自己的
31从陈述发展出来的15表动作状态表具体动作状态与动作状态名称表转指的名词表与动作有关的状态坏死客死?死亡死脑筋死敌劈杀杀手损伤负伤发射点射喷射?射手32从事物发展出来的表事物表事物的组成表事物的相关状态表相关的变化33对动名交融模式的分析331空位的说明沈家煊先生2009认为汉语的动词名词至今仍是具体范畴使用范畴还没有完全化为句法范畴
中国语文 2012 年第 1 期( 总第 346 期)
汉语名词 、 动词交融模式的历史形成
吴 长 安
提要
*
汉语造词有两个特点: 一是造词不关注词、 语的区别, 二是造词过程中类的改变的无意
识。这两个特点也是汉语现有词类样态形成的前提 , 并与汉语形态不发达有着直接关系 。 在 名词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个表现 : 1 ) 单音词时期动词的指称和转指主 此基础上形成的动词、 要是构成性的。2 ) 双音化时代实现性转指占主体 , 而指称则表现为: A. 从原单音动词的角度 看是实现性的; B. 从双音词本身看是构成性的 。3 ) 这些双音词表指称: A. 在原单音动词之上 再添加一个音节而来; B. 语义特点是陈述并能指称一个具体的动作或行为 , 也是单音动词意 义的细化和实化; C. 语法功能具有做主、 宾语与谓语双重功能; D. 这批词不仅数量大, 而且还 在不断产生, 具有放性的特点。我们把这批词称为表事词 。 汉语动词、 名词之间交融模式 的形成主要就是源于这批词的存在 。 关键词 词类意识 陈述 指称 表事词 交融模式
2012 年第 1 期 · 19·
与静态的方法相比, 其不同点是造词时没区别开, 使用时却区分开了, 也同样可以完成表达的 。 使命 对汉语来说, 这种意识从一开始就不像英语那么清晰。 其中原因既有上面谈到的汉语词 、 “物 ” — —事物做话题和指称动作 类观念的深刻影响, 也由于汉族人“事” 不分的间接驱动 ⑤ — 行为做话题也没有清晰的区分。因而表现这两个方面差异的手法在单音词时代和双音化时期 办法相通而性质不同。我们下面来逐一分析。 2. 1 单音词时代动词的自指与转指 我们先看一下古代单音词时代人们是如何来完成动作行为的指称任务的 。
《马氏文通》 的出版, 标示着汉语语法学的建立。 但是, 语法学的诞生并没有因此影响并 带来人们表达上语法手段的变革 。特别是词类表达上, 变化的只是研究者开始按照西方语言 汉语并没有随着语法学家们研究的带动而在表述词类上有所变化 , 的特点寻找汉语的词类了, 依然是一个音节负载着意义去组合 ( 个别合成语素是例外 ) , 并没有在类的差异上给予更多的 语法手段的关注。而英语词在使用上类的差异是根深蒂固的 , 人们日常说话时往往强化着这 “热开水” 种词类意识。比如 water, 要表达 时用 boiling water, 这时的 water 是表述一种事物, 所 “这块地得到这些河流的浇灌 ” ( The land was watered by these rivers ) 以要用原型; 而在表达 “土地是 ‘被’ 的意思时, 说话人就会意识到 浇灌” 的, 因而使用 was watered 就是母语者自然而 然的表述形式。当然由于笔者缺少英语母语的感觉, 不知道操英语的母语者在说“热开水 ” ( boiling water) 和 “近海” ( near waters) 时, 是否会有可数和不可数这样清晰的感知能力, 但意 识肯定是有的 ① 。 因此我们说, 汉语表达中不关注词的类与类之间差异的情况是古已有之 , 延续至今 ② 。 尽 、 “儿 ” 、 管人们在词类意识的隐形驱使下, 也在表述中自然地形成了一些词类标记 ( 像“子” “头” “求区别 ” 等) , 但这些标记的产生是表事物、 表动作、 表状态深刻差别的驱动, 是表达中 的 自然产物, 一些经常用来表事物的音节慢慢发展成了词头或词尾 , 但这在词汇发展中还没有成 ③ 为主流 , 还不是人们的自觉语言手段。虽然我们谈到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有词类意识时也能 但语法表现却难以形成明显、 可操作的语法规则, 同时, 汉语表达讲求“义尽为 举出很多例证, , 界” 就是有必要区别时才区别, 不求形式上的统一, 因而汉语里的这些标记形式比较零散, 不 成体系。这样的词类样态的形成有着深刻的造词的根源 , 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1 不注重 “词” “语” 跟 的区分 不同文化、 不同生活习性的语言社团造词的取向是有差异的 。作为游牧民族, 蒙古语里对 于牲畜的关注就比其他民族精细, 在词汇里有着很丰富的表现, 仅牲畜的“毛皮 ” 就用几十个 1983 ) 。但无论注重哪个方面, 词来区分( 宋振华、 刘伶, 词是表示事物、 动作、 状态等的最小单 , 。 , 、 、 位 这是大多数语言所体现出来的 究其原因 只有把事物 动作 状态分解到最小单位, 在表 达中才能根据这个最小单位的不同 ( 类的不同 ) 而标注性、 数、 格、 时、 体、 态等限制标记, 使表 达更准确, 因为这些形态要标记到这些最小单位上才能准确表达相关的意思 。 汉语表达的精 细化并不依赖这些形态标记, 因而在最小单位上也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 。根据我们的观察, 汉 语与英语对什么是一个词的不同义项 、 什么是不同的词而应该分化造词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差 异。英语造词是围绕一个事物或一个动作来观察的 , 比如表示“睡觉 ” 就是围绕动作 sleep 来 asleep ( 这两个词 进行的, 表示睡觉这件事的时候用 sleepiness, 表睡觉的状态的时候用 sleepy、 “昏睡( lethargic sleep )” 、 “沉睡 ( deep 的位置分工和使用分工更能体现英语的造词关注 ) , 至于 sleep )” 、 “酣睡( sleep soundly) ” 都不另外造词, 而用表述 ( 即词组 ) 来完成。 汉语不是通过给
· 18· 中 国 语 文
词加形态来体现表达的精确, 因而造词上也就无需过多关注词 、 语的界限, 出现给概念造词、 为 、 , , , 、 判断造词 为推理造词等多种情况 表现在语言上 就是为词造词 为词组造词 为句子造词等。 《说文解字 》 “马” 下计 112 字( 词) , 绝大部分是马的具体动作、 状态以及马行走、 马得病等等, 用现在的眼光看, 应该都是用词组或句子来描述而不用造字 ( 词 ) 的方式表达。 像“骊马白胯 ” 、 “马后左足白也 ” 、 “骏马已壬申日死乘马忌之” 、 “马八岁也” 、 “马行顿迟” 、 “马行徐而疾 也 、 “代课” 、 “摹刻” 、 “军垦” 、 “屯 也” 等等, 现代汉语里这样的词也造 ( 保留 ) 了不少, 像“兼课” ” 、 “围垦 ” 、 “林垦” 垦 等等, 每个词都是一件事的过程, 或是做一件事的方式、 特点, 在英语里则 用描述性语言 来 说 明, 有 的 甚 至 要 用 很 长 一 段 话 才 能 说 清 楚 ( 比 如“围 垦 ” 英语表达就是 enclose tideland for cultivation) 。不关注字词表义是否 “最小” , 掩盖了词的类的清晰度。 1. 2 造词过程中类的改变的无意识 同源孳乳是汉语造词的途径之一 。而不关注词的功能类别的直接后果就是孳乳造词过程 “戋” 中类的改变的无意识。比如: 汉语从 的词皆有“小” 义, 沿着“小” 义同源孳乳而产生的词 有: 线, 丝缕之小者; 笺, 竹简之小者; 钱, 农器及货币之小者; 贱, 价值之小者; 盏, 酒器之小者; 浅, 水之少者; 溅, 水所扬之细沫; 践, 轻踏; 残, 伤毁所余之小部; 饯, 小饮; 諓, 小巧之言; 牋, 木 简之小者; 俴, 物不坚密……我们看到: 这一组词的扩张是循着各种意念的“小 ” 来造词的, 虽 “小” 、 “小者 ” 然也有词性转化的新词, 但并不是着眼 本身来造的, 比如“使 …… 小” 等等, 而是 “ ” , “ ” “ ” , 依然循着各类物体 小 的思路延伸 从为 物体的小 造词顺延成为 方式的小 造词 因而不 “践、 经意地改变了词性, 像 饯” 等。 可以说, 我们的古人对这种词性的改变是无意识的, 而这 种造词中词性转变的无意识反映了人们指称与陈述差别的自觉程度 。这种造词的类的无意识 导致使用上也无类的意识, 即延续到今天所说的使用的多功能 。 二 汉语动词的自指与转指
④ 。至于动词较之名词更容易充当客串的角色 , “本用” , “活用” 有时也客串为 这是动词自身 的特点决定的: 动作行为既可以理解为动作本身, 也可以理解成动作行为形成的这件事, 这是
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一个是陈述动作, 一个是称说即指称动作。陈述动作行为在很多语言里 都形成了我们通常说的动词, 而对于指称动作来说不同语言社团的认识差异是非常大的。 而 且, 在表达上, 这两个方面同指一个动作行为, 联系密切, 因而在如何区别它们的问题上, 操不 。 同语言的人们的认识是有差异的 比如英语采取两种方法显示这种差别 , 一是静态的方法, 即在动词的基础上, 通过加词缀 等改变词形的办法另造一个名词 , 像表示“丢 ” 的动作用动词 lose, 表示“丢 ” 这件事时造了个 “死” “死” “丢” 名词 loss; 表示 的动作用动词 die, 表示 这件事时造了个名词 death, 就是说, 既有 “死” 和 的动作, 也有其名称, 二者的差别在造词时就区别开了。 二是动态的方法, 其中的第一 种办法是: 如果没有动词对应的表动作这件事的名词产生 , 表达需要时就在动词原型的基础上 加 ing, 构成一个动名词, 也可以显示这两类词的差别; 第二种办法是: 用作名词时就按名词的 规矩加单复数标记, 用作动词就按动词的规矩加过去式、 进行时、 完成时等的标记, 如 print。
* “句子功能” 2009 ) 、 本文曾在 国际学术研讨会(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 第十六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
2010 ) 上宣读, 会( 香港城市大学, 并提交给北京大学汪锋主持的汉语词类网上讨论会 ; 沈家煊先生多次审阅 并提出详细的建议, 为拙文的不断修改付出了很多心血 ; 尹世超 、 罗自群、 马彪诸位先生也提出了很好的修 改意见; 博 士 生 张 健 军 对 初 稿 的 写 作 出 力 颇 多 ; 本 文 还 获 得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科 研 究 规 划 基 金 项 目 ( 09YJA740016 ) 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2012 年第 1 期 · 17·

引言
2009 ) 提出的汉语名词、 沈家煊先生( 2007 , 动词关系的新主张, 引起了学界同行的广泛关 注。沈文将多年来汉语学界对于词类问题的诸多矛盾争议归纳为两个困境 : “词有定类 ” 其一, 在胡明扬( 1995 ) 的基础上将词类确定中的二难选择描述为 : 做到 就“类 , “类有定职” “词无定类” ; 无定职” 做到 就 “简约原则” “扩展规约” , “扩展规约” “简约原则” 。 其二, 满足 就违背 满足 就违背 , , 对于困境一 沈文从跨语言的共性特征出发 提出了词类与句法成分间的关联标记模式 ( correlated markerness) , 认为汉语与印欧语实质上都遵从了这一相同模式 , 只是标记性的具体 表现方式有所不同。同时也认为关联标记模式不完全解决问题, 因为词类除了有连续性还有 , 沈文将汉语实词的类属关系总结为“包含模式 ” 即形容词作为 离散性的特点。对于困境二, , 一个次类包含在动词之中, 动词本身又作为次类被名词包含, 而印欧语则是“分立模式 ” 名、 “包含—分立” 动、 形三大类相互独立, 小有交叉; 这种 模式的对立根源于认知上“构成—实现 ” 投射关系的区分。沈先生用全新的观念和方法, 对现代汉语词类研究中许多令人困惑的难题
予以解答, 对于走出两大困境的羁绊和今后汉语词类的研究工作无疑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 我们在沈先生研究的启发下, 对汉语词类问题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提出汉语名词、 动词的 “交融模式” , 并从其形成的动因入手, 指出汉语存在一批表事词, 而名词、 动词交融的主要原 因就在于表事词的存在。 如无特别说明, 本文谈动词时把形容词考虑在内 。 一 汉语词类形成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