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学案】12-13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单元评价检测(三)精练精析 岳麓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评价检测(三)
第五、六单元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前苏联最后一位总书记在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

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基础薄弱
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C.东欧剧变的直接冲击
D.西方国家长期的经济封锁
2.邮票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既是历史的记载,又是现实的纪念。

方寸之间浓缩大千世界。

下图是一组斯大林逝世一周年的纪念邮票。

该邮票发行时,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3.下列主题中,最符合20世纪50—80年代末苏联、匈牙利等国历史的是()
A.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B.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D.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4.2012 年是苏联“剧变”21周年。

提到这次“剧变”,我们有许多关于苏联解体的不同解说。

其中,“领导人因素说”一直是最有影响的“主流”说法之一。

苏联解体时的领导人是()
A.赫鲁晓夫
B.戈尔巴乔夫
C.叶利钦
D.勃列日涅夫
5.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相同之处有()
①使人民生活得以改善②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改革③使中央集权得以加强④引起国家的各种矛盾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东欧国家跟随苏联走上了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

东欧各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主要原因是()
A.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
B.苏联的干预
C.没有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D.西方国家的敌视
7.(2012·泰安学业考)引发“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并统一”等现象出现的历史事件是()
A.华约建立 B.东欧剧变
C.苏联解体 D.美苏争霸
8.(2012·达州中考)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动荡,出现了雪崩式的政治变化。

下列选项与此无关的是()
A.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
C.中苏关系恶化
D.改革成效不大,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9.有位历史学家撰文写道:“……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了什么?俄罗斯是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这句话中“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即()
A.二月革命
B.十月革命
C.东欧剧变
D.苏联解体
10.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是()
A.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崩溃
C.政治版图发生重大变化
D.社会制度发生改变
11.苏联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后,我国却在社会主义大道上阔步前进,说明()
A.我国已成为一个强国
B.社会主义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选择的道路不妥
D.社会主义最终战胜了资本主义
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法西斯主义被摧毁
B.帝国主义力量被削弱
C.社会主义力量增强
D.被压迫民族的觉醒
13.(2012·河南模拟)有“东方瑞士”之称的克什米尔地区是印度和巴基斯坦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争斗最激烈的地区,致使两国关系一直紧张的历史根源在于()
A.美、俄两国为争夺霸权而各自支持一方
B.两国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不同
C.两个国家都是有核国家,互不信任
D.英国对印度实行分治政策
14.非洲这片充满灾难与饥饿的大地,伴随着殖民侵略的历史缓慢成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里出现了一股新的潮流,这一潮流的核心是()
A.思想解放
B.发展经济
C.资产阶级革命
D.民族独立
15.某校准备邀请一学者作报告,下列适合出现在海报“内
容”中的是()
A.《蒙巴顿方案》出台
B.巴以边界划定
C.纳米比亚独立
D.巴拿马收回巴拿马
16.巴拿马政府领导人托里霍斯曾说:“目睹一个外国国旗
插在自己国家的心脏,谁能忍受这种屈辱呢?”这里的“外
国国旗插在自己国家的心脏”指的是()
A.英国占据苏伊士运河的主权
B.美国占据苏伊士运河的主权
C.英国占据巴拿马运河的主权
D.美国占据巴拿马运河的主权
17.某同学从印度、纳米比亚、古巴等国家的独立及发展史中提炼出下列学习主题。

其中最恰当的是()
A.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C.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殖民废墟上的重建
18.2012年5月15日,是巴勒斯坦人第64个“灾难日”,数
千名巴勒斯坦人举行纪念活动,并与以色列军队发生冲突,造
成20多名巴勒斯坦人受伤。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争夺的实
质问题是()
A.以色列的建国问题
B.巴勒斯坦问题
C.领土争端问题
D.水资源问题
19.1948年5月,就在以色列国宣布建立的第二天,埃及、伊拉克等国组成的阿拉伯联军,宣布对以色列进行“圣战”。

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

从阿拉伯联军打着与以色列作战的旗号中可以看出,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之一体现
在()
A.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宗教信仰的不同
B.外国势力的插手
C.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D.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
20.(2012·河池中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中东地区多次发生战争,长期动荡不安,令世人关注。

中东地区长期动荡的关键是()
A.恐怖组织 B.印巴冲突
C.巴以冲突 D.大国争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2分,第24题14分,共50分)
21.在学习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有关内容时,张明同学做了如下笔记。

由于粗心出现了五处错误,请你帮他找出来并改正。

(10分)
苏联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国家权力分散,1990年底,苏联解体。

从1987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也风云突变;由于各国执政党的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也随之发生改变;东欧剧变后,南斯拉夫一分为三。

错误: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苏联)农业总产值已经接近1940年的水平,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还超过了战前的水平,但是粮食生产停滞不前,长期处于落后状态,1950年全苏联的粮食产量仅有81 200万吨,比1940年还少440万吨。

……1950年后,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下降,工业消费品严重不足,
农民负担沉重……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

——《世界近现代史教师教学用书》材料二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
(1)苏联是何时在谁的领导下成立的?(2分)共存在了多少年?(1分)
(2)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你认为苏联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材料二中的苏联领导人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结果如何?(2分)
(4)结合材料,说说我国的经济建设应吸取什么经验和教训。

(1分)
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人民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他们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赢得主权。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是印巴分治图。

(1)印度是于_________年实行印巴分治的,印度的首任总理是________。

(2分)
(2)请问此政治形势产生的主要历史背景是什么? (2分)
图二是1982年8月,为支持和声援纳米比亚人民的正义斗争,我国邮电部发行的一套《纳米比亚日》纪念邮资封面。

(3)非洲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最先开展的地区是______,“非洲独立年”是______,这样称呼是因为这一年有______个国家赢得了独立。

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

(4分)
(4)图三人物是______,他领导古巴革命取得胜利,使古巴走上了___________道路。

(4分)
24.2011年5月24日,美国《世界日报》发表社论说,美国总统奥巴马罕见地发表了关于中东问题的政策演讲,要求以色列退回到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前的领土,以推动
巴以问题的解决。

阅读右图,回答问题。

(1)结合地理位置,请判断这属于哪个地区。

(1分)这个地区备受世人
担忧和关注的原因有哪些?(2分)
(2)图中的政治形势产生的主要历史背景是什么?(2分)
(3)1948年,该地建立了哪一个国家?(1分)导致了哪次战争的爆发?
(1分)
(4)你认为战争能否解决双方冲突?(1分)根据所学知识,谈谈近年来,
中东和平问题有哪些进展。

(2分)
(5)请你预测一下中东和平问题的前景,并为促成中东和平提出一条合
理的建议。

(4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描述反映了苏联人民生活比发达国家差得多,链接所学可知根本原因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故答案选B。

2.【解析】选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于1953年逝世,赫鲁晓夫1953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

由此判断“斯大林逝世一周年的纪念邮票”是赫鲁晓夫担任领导人时发行的。

3.【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给出的限定条件链接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苏联、匈牙利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

4.【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苏联“剧变”,链接所学知识可知1991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故本题选B。

5.【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导致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政治改革使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故①③不符合题意。

6.【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四项都是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的原因,但主要原因是没有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7.【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再现史实和分析问题能力。

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均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20世纪80年代末,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社会危机,1989年下半年,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变化,疆域重新划分。

8.【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东欧局势出现了雪崩式的政治变化指东欧剧变。

A项是东欧剧变的外因,B项是东欧剧变的根源,D项是东欧剧变的内因。

中苏关系恶化与东欧剧变无关,故答案选C项。

9.【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苏联政治、经济、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1991年底,苏联宣告解体。

与题意相符,故答案选D项。

【概念链接】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苏联解体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

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方针、政策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西方国家的长期和平演变战略是外部原因。

10.【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是东欧各国和苏联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由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11.【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中国在社会主义大道上阔步前进说明根据本国国情建设社会主义,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2.【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本原因”应从主观方面寻找,故答案选D项。

B项是客观原因,A、C两项是干扰项,与题意无关。

13.【解析】选D。

长期以来,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实行印巴分治。

印巴独立后,遗留下不少严重问题,如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等,造成了印巴之间的严重对立。

14.【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针对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掀起了民族独立的浪潮,非洲的殖民体系一步步走向瓦解。

15.【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海报的主题是“西方国家与非洲关系史”,选项中只有纳米比亚是非洲国家,在1990年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殖民压迫而独立。

16.【解析】选D。

理解题干中材料的含义,知道这是巴拿马人民反对美国对巴拿马运河及运河区主权的侵犯。

所以此题中的事件指的是“美国占据巴拿马运河的主权”。

17.【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的国家名称及其独立、发展史,判断其主题应该是D 项。

A 项中的殖民扩张与史实不符合,B、C两项与题干中的史实无关。

18.【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几十年中陆续形成的领土争端是巴以之间争夺的实质问题。

19.【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大部分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犹太人信奉犹太教,阿拉伯联军的组成及其“圣战”的旗号,表明了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宗教信仰的不同,这是中东地区矛盾复杂的原因之一。

20.【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两点:一是中东地区长期动荡的原因。

二是长期动荡的关键。

中东地区长期动荡的原因:领土问题主权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大国干预等。

其中巴以冲突是中东长期动荡的根源,A、B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不是关键原因,故选C项。

21.答案:错误:勃列日涅夫;改正:戈尔巴乔夫。

错误:1990年底;改正:1991年底。

错误:1987年;改正:1989年。

错误:资本主义;改正:社会主义。

错误:一分为三;改正:一分为五。

2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反映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或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带来的消极影响,第(2)题可从材料中总结。

材料二中人物是赫鲁晓夫,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题。

第(4)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1922年,列宁。

69年。

(2)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或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3)措施: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加强民主和法制,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经济上,大胆改革计划经济
体制,减少中央集权,增加地方自主权,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

结果: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对后来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由于政策上的连续失误和一些不切实际的提法,给苏联党和国家带来了许多问题。

(4)经济建设必须适合国情,实事求是;坚持正确的改革,及时调整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等。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运用能力,图一考查印巴分治的有关知识。

图二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民族独立的有关知识。

图三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相关知识。

答案:(1)1947 尼赫鲁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印度再次出现民族独立运动高潮。

(3)北非 1960年 17 欧洲殖民者奴役非洲几百年的历史结束
(4)卡斯特罗社会主义
2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和历史再认再现能力。

考查的是中东问题的有关内容。

由图片中的“耶路撒冷”“以色列”等可以判断这一地区应属于巴勒斯坦地区。

再结合所学内容,即可解答第(1)(2)(3)(4)题。

第(5)题先肯定战争不能解决巴以双方冲突,然后可围绕战争只能给人民带来灾难,要真正解决中东问题,必须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谈判等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巴勒斯坦地区。

干戈不息、地区动荡。

(2)联合国大会决议在此地建立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家。

(3)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立。

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4)不能。

1991年,中东和平会议终于在“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基础上举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第一次共同坐到了谈判桌前。

1993年,巴以双方在华盛顿签署了巴勒斯坦首先在部分地区实现自治的原则宣言,中东地区的和平出现了曙光。

(5)巴以不断发生的暴力冲突、时断时续的和谈,表明中东和平的实现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中东问题不能用武力解决,要化干戈为玉帛;以土地换和平;对话而不是对抗,以民族的宽容真正地挽回和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