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全部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及分值:
填空题(15)、单项选择题(20)、名词解释(20)、简答题(30)、论述题(15)
---------------------------
《语言学概论》复习要点:
一语言学
语言学的基本任务就是研究语言的规律,使人们懂得关于语言的理性知识。

中国的语文学---研究古代书面语文言文,成就体现为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

印度的语文学---研究记载宗教典籍的梵文,在语音和语法上取得辉煌成就。

希腊罗马欧洲---古典拉丁文,语法、修辞和逻辑研究成就卓著。

中国、印度、希腊罗马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二语言与谱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

人类语言估计大约有5000到7000种。

联合国正式批准使用的工作语言: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和汉语六种。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根据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一般认为世界上的语言按其亲属关系可以分为十几或二十几个语系,其中比较知名的有印欧语系、汉藏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等十大语系。

汉语是我国汉民族的共同语,属于汉藏语系。

印地语(Hindi language)是印度的两种官方语言之一,属印欧语系中印度伊朗语族印度语支,是由古梵语发展而来的一种现代印度-雅利安语言。

从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号,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母语日”。

三语言是符号系统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1、语言(Language)和言语(Speech)
语言和言语的概念是由索绪尔提出的。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开创了二十世纪现代语言学的新局面,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真正的科学。

言语动作和言语作品,可统称为“言语”(SPEECH)
说话时使用的符号工具,则才是“语言”(LANGUAGE)
(1)“语言”和“言语”是从口头交际活动或者说从言语活动这样的社会现象中区分出的两个因素。

语言是使一个人能够理解和被别人理解的全部语言习惯,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成员约定俗
成共同使用的部分,是均质的,是言语活动的社会部分。

而言语是个人“说话”的具体的行为和结果,在每个人的发音、用词和使用的句子结构等方面体现出个人的特色。

(2)“语言”是从言语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全社会约定俗成的一个均质的系统,有内在的一致的规律,而“言语”很难找到内在一致的规律。

语言是工具,言语是运用工具及其结果。

语言学通过言语去探究语言。

2、书面语和口语
古往今来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头的形式,只有少数语言有相对应的文字表现的书面形式;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书面语不但只能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并且迟早要随着口语的发展演变而发展演变。

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3、语言是符号系统
语言的符号特性
1、语言符号有“能指”和“所指”。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e. Saussure)
语言符号中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声音称为“能指”;语言符号中由特定声音表示的意义称为“所指”。

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好比是一张纸的正反两面,不能分开。

2、语言符号是“约定的”和“任意的”
“约定”指人为的某些规定或共同认可的某些习惯。

“任意”是说用什么符号表示什么意义是不需要什么道理的,只要大家都认定或者习惯就行。

3、语言符号既是“不变的”又是“可变的”
最开始的时候用什么实体表示什么意义是约定的和任意的,但是一旦这种对应关系固定下来,也就不能轻易改变了。

如果符号本身随意改变或者每个人都随意改变符号,那人们就听不懂互相说的是什么,语言也就从根本上丧失交际工具的作用了。

但是又正因为语言符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所以也就不会一成不变。

语言的结构特性
从语言结构的角度来看语言的系统
1、语言结构是“线性”的和“离散”的
语言符号的结构必须是按照时间顺序成一条线的样子排列,这就是语言结构的线性特征。

正因为语言符号是一个一个出现的,所以语言符号又可以分解还原成本来的一个一个的符号,这就是语言符号的离散特征。

2、语言结构是有“层次”的和分“层级”的。

语言的层次性是构成语言结构的核心条件,使人类的语言符号真正成为有严密规则的系统。

3、语言结构是“组合”的也是“聚合”的。

从语言结构线性的不同位置看,语言符号相互怎样配搭的问题,即“A+B+C+D+E”这样的问题,靠“组合关系”来管,组合关系是建立语言符号排列规则的基础。

从语言结构线性的某个位置看,语言符号相互能不能替换的问题,即“a1+a2+a3+a4+a5……=A”这样的问题,要靠“聚合规则”来管,聚合关系是建立语言符号归类规则的基础。

语言结构中的每个成分,“竖着看”,处于能跟别的成分相互替换(聚合)成类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是潜在的,就像机器零件分门别类存放在仓库里,备用;“横着看”,处于跟别的成分相互连接(组合)成构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是现实的,就像按照图纸寻找各种适合的零件,最后组装成某一台机器。

有了“组合”和“聚合”这一对语言结构特性,就有可能最终找到抽象的语言规则,建立起抽象的语言结构模式。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两种最根本的关系,是组成语言系统的一个纲,是我们观察、分析、归纳错综复杂的语言现象的一把总钥匙。

四、语音
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用于人与人之间交际和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

任何语言都是靠语音才成为一种语言的,才能作为一种活的语言而存在。

赵元任提出了声调的“五度制调符”,称为“声调字母”,适用于一切声调语言,已为国际多数学者所采用。

汉语普通话的四声调值标为[55]、[35]、[214]、[51]。

人对语音的感知表现就是语音的心理属性。

人类听觉感知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概括性。

语音是一种具有特定社会交际功能的声音,语音的社会属性是与一般声音向区别的本质属性。

语音的表义功能在本质上是社会赋予的,是一种社会约定。

音节是语音的各种表现形式中可以感知的最小单位,因此也就是语音分析的最基本单位。

对汉语的音节进行分解分析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角度和结果:
一种是“声韵调分析”,即把音节分解成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这就是汉语独有的“声韵系统”;
另一种就是“元辅音分析”,即把音节分解到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这是各种语言都使用的“音素系统”。

音位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一种语音单位,或者说音位是特定语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归纳音位的原则
一是对立原则。

凡两个音素,如果可以出现在完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并且可以区别语音形式的意义,这两个音素之间就具有一种“对立关系”。

二是互补原则。

凡两个音素,如果各自有自己的出现环境或者说从不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这两个音素之间就具有一种互补关系。

三就是“语音近似原则”。

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就叫作“音位区别特征”。

每个音位都可以分解为几个区别特征,音位之间的对立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区别特征之间的对立。

音位就是一组区别特征的集合。

五、语汇
语汇和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一样,是语言结构系统的一个要素。

语汇或者词汇作为语言学的术语,是一个特定的集合概念,是词和语的汇集。

它只指一种语言中全部词和语的整体,而不是指具体的一个一个的词或语。

只要客观事物中有某种概念,就一定会有某个相应的词语来表达它,这方面,所有的语言都一样,这就是语汇的普遍性。

词语对客观事物的表达与概念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又有许多不同,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词语往往反映某个民族对事物的独特认识,在这方面不同语言就可能有明显的差异,这就是语汇的民族性。

语汇是语言系统各要素中最易变和最活跃的部分。

语汇的变化不是随心所欲的,它要受到社会约定和语汇系统的严格制约,也有极强的稳定性的一面。

“语汇系统的制约”指某些系统性强的基本词语一般都处在一定的语义集合关系即“语义场”中,不能随意破坏。

活跃性使得语汇的个体元素不断地增加和更替,这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稳定性使得语汇的基本成分和整体系统保持了固定和平衡,保证社会交际能够正常进行。

语汇系统既包括词,也包括语。

词和语都具有“意义凝固、形式固定,最基本的语言单位”的特点。

词的语法学分类主要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如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助词等。

而词的语汇学分类根据的是词的构造形式,词的语音形式,以及词的来源、地位、用途等。

“语”的定义就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但意义比较凝固,又经常作为一个整体单位使用的固定词组或熟语性语言片段。

其主要类型就是:专有名词,北京大学;成语,春光明媚;惯用语,戴高帽;谚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等。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共收录常用词语56008个,包括单音节词3181个,双音节词语40351个,三音节词语6459个,四音节词语5855个,五音节和五音节以上词语162个。

“基本词”是整个语汇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特点:一是产生的历史悠久;二是使用范围广;三是构词的能力强。

基本词中除了代词和虚词,大部分词都成为构成新词的基础语素。

基本词具有任意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而一般词具有理据性、民族性和活跃性等特点。

语素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

“的”和“-S”也有某种意义,而且从音义结合的角度不能再分解,所以是语素。

字(外语中是字母,汉语中是汉字)是文字单位,音节是语音单位,语素是语汇单位(同时也是语法单位)它们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简单对应起来。

a.类语素形式(书、走、好、美、大等)是成词、自由、不定位和实义语素;
b.类语素形式(如吗、了、的等)是成词、粘着、定位和虚义语素;
c类语素形式(企、机、民等)是不成词、粘着、不定位和实义语素;
d类语素形式(-子、-儿、-头)就是不成词、粘着、定位和虚义语素。

词是比语素高一级的单位。

词的构造过程,从语素与词的关系角度看包括两种情况:
一种是单个语素直接形成词,统称“成词”,包含两个小类:一是语素不改变形式就形成词,叫直接成词;二是语素改变形式后成为词,叫作转化成词。

这些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都叫单纯词。

另一种是语素与语素相互组合而构成词,统称“构词”。

包括两个小类:一是语汇构词(语素与语素相互组合而构成新词,即狭义的构词,合成词。

这是各种语言中最常见的词的构造方式,主要包括:复合构词、附加构词和重叠构词三种。

);二是语法构词(语素与语素组合不构成新词,但具有一定的语法作用。

即构形,可看作广义的构词。

各种语言中最常见的词的构造方式。

主要包括:复合构词、附加构词和重叠构词三种。

一是陈述式复合词。

Earthquake地震、Sundown日落、胆怯、性急、祖传、口吃等。

二是偏正式复合词。

Girlfriend女友、Greenhouse温室、Sleepwalk梦游、布鞋、汉语、狂热、重视等。

三是支配式复合词,例如,pickpocket扒手、Carryall旅行提袋、丢脸、悦耳、动人、缺德等。

四是并列式复合词,例如,Downfall、道路、裁缝、动静、学习、教学等。

汉语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补充式复合词,例如,改善、证实、纠正、打动、抓紧等。

构成词的语素多于两个的,其内部按照组合的先后顺序形成不同的层次,是上述几种类型的合成词的多次组合。

例如,播种机/ 偏正式、支配式。

UN-GENTLE-MAN-LY 派生、派生、偏正。

六、语法
语法规则本质上是说本族语的人头脑中潜在的一种直觉知识,也可以说是人们说话时的一种约定习惯。

语言学家对于人们组词造句的语感或习惯进行研究后做出的归纳和说明,这才是所谓的“语法规则”,或者叫作“语法学”。

语法规则的性质和特点
语法作为人们说话时组词造句的规则,有以下一些主要的性质和特点。

A.语法规则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所谓“抽象”指的是对具体东西进行类的概括。

语言中词语和句子无限多,不可能为每个词语和每个句子都去建立一条规则,这时就需要把各种现象归类。

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对人们说的话中的单位、结构和关系的某
种类的概括。

比如“桌子、书包、电影、思想等词语,虽然意思不同,但根据某种共同特点,比如大都能受数量词修饰,就可以建立“名词”这个类:这是从词的用法对语法单位类别的抽象。

再如“搬桌子、背书包、看电影、谈思想”等语言片段,它们的具体意义也不同,但结构形式都是“动词+名词”,而且两个词语之间的关系都是动作行为涉及某个事物,就都可以归为"动宾结构":这是从结构形式对语法关系类别的抽象。

又如英语动词像"look(看)、teacher(教)、wash(洗)"等,后面都可以加上"-ed"表示动作发生在过去的意义,加上"-ing"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的意义;汉语动词像"放、贴、挂"等,后面都可以加上"着"并在"桌上放着几本书"这样的存在句中表示动作后状态持续的意义:这些是从形态或格式对语法意义类别的抽象。

正因为语法规则具有抽象性,它才成为一种概括的规则,即语法不必去管一个一个具体的词语和句子,而只需处理一类一类的现象。

这就有点像数学符号和公式,它不管具体数字是什么,伹各种数字又要按照公式代入。

有了抽象的语法规则,人们在说话时才可能由此及彼、以类相从,在由各种类别构建的单位、结构和关系的框架内造出一句一句合格的话来。

B.语法规则具有强大的递归性
所谓"递归"指的是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

语言中句子格式和长度各种各样,即使抽象也不可能不断增加新的规则,这时就还需要让一种规则多次起作用。

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一种有限手段可以反复使用的规则。

正因为语法规则具有递归性,它才是一种简明的规则,即不必建立许多不同的规则,只需重复使用有限的几条规则就能管住大量的现象。

这也就像数学运算,小学时学到的加减乘除等最基础的运算规则,即使到了高等数学阶段仍然用得着;某个或某些规则在开始算一道题的时候有用,算到后面时可能还有用。

有了递归的语法规则,人们在说话时才可能举一反三、以简驭繁,用数量有限的规则手段造出一句一句无限多的话来。

C.语法规则具有严密的系统性。

所谓"系统"指的是语法规则具有推导性和解释性。

语言中的每一条语法规则并不是独立起作用的,一条规则之外往往还有另一条规则制约。

例如一般都说汉语"把"字句的结构规则就是把本来在动词后边的宾语名词前移到介词"把"后,即构成"名词+把+名词+动词词组",如
"我洗干净了衣服。

---我把衣服洗干净了"。

"他摔碎了花瓶。

---他把花瓶摔碎了"。

其实光这么说还不够,因为有的句子不能这样变换,如:
"他喝醉了酒。

---*他把酒喝醉了"。

"我听烦了说教。

---*我把说教听烦了"。

原因就在于其中还受另一条规则的制约,即如果"把"字句中动词词组是动补结构,其中的补语必须是用来陈述"把"后边名词的,在符合这一条规则的基础上才能应用前一条规则。

比如能说"衣服干净了"、"花瓶碎了",所以前两句的变换能成立,不能说"*故事烦了"、"*酒醉了",所以后两句的变换就不成立。

进一步说,因为可以说"我烦了"、"他醉了",所以后两句中的主语反倒可以放到"把"后构成把字句,如"这故事都把我听烦了","这点酒就把他喝醉了"。

可见用两条规则就要比用一条规则更能准确地说明"把"字句的构造形式。

当然对某一种复杂的句式来说,两条规则也可能还不够用,那么这时就一定还需要另外一些规则。

可以说所有语法规则都是这样互相联系着并共同起作用的。

正因为语法规则具有系统性,它才又是一种有解释力的规则,即语法规则实际上环环相扣,这一条规则往往受另一条规则制约,或者说另一条规则可以补充这一条规则。

这还是像数学运算,在运用某一条运算规则时又不能违反另一条规则,或者说某条规则在特定条件下就不能用了。

有了系统的语法规则,人们在说话时才能形散神聚、变而不乱,造出一句一句复杂多样但又严密有序的话来。

D.语法规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所谓"稳定"指的是语法规则与语音、语汇这样一些与地域差异、社会发展关系十分紧密的语言要素比较起来,变化现象比较少,变化过程也十分缓慢。

从语法变化的现象看,很多语法规则可以说是根深蒂固,多少年一直保持了下来。

以汉语为例,距今三千多年前甲骨文中就有"癸卯卜,其自东来雨"这样的刻辞,这跟现代汉语的句子格式没有太大区别。

《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论语》中"温故而知新"等名句,在今天读来仍是琅琅上口,理解起来也不大费力。

外语也是如此,比如拉丁语的语音和词汇从古代到现代印欧语系各语言已有很大变化,甚至今天的人已经不会说也看不懂了(这与它们的词语要随着读音而发生拼写变化有关),但拉丁语名词有性、数、格,动词有时、体、态,造句有一定的格式等等,在现代印欧语中却并没有什么太大改变。

从语法变化的过程看,实际上即使十分微小的语法现象的出现或更替,都得经过语法系统内部的重新调整,甚至长时间的拉锯战才可能完成。

比如据考证,汉语的"把"字句式从最初出现到现在成为最常用的句式前后差不多经过了一千多年,而且现在这种变化还在缓慢进行中。

再如本来英语跟德语、俄语等印欧语系的语言一样,名词都有全套格标记,所以语序和句法结构形式在语法规则中并不重要,但后来英语名词的格标记慢慢都消失了,现在只剩下少数几个代词还有主格、宾格等的区别(如"I、me、my、mine(我、我的)"),因此也就越来越需要依据成分位置来判定主语、宾语、定语,这时语序和句法结构形式就成为重要的语法手段了。

英语语法的这种转变过程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至少在几代人之中是感觉不出来的。

正因为语法规则具有稳定性,它才更成为一种有效的规则,即规则一旦形成就不大能随意增加或废止。

这也就像数学中大家认可的运算符号或一些基本定理,除非特别需要或有特定条件就不可能轻易改变。

有了稳定的语法规则,在相当时期和范围内人们在说话时才可能心照不宣、运用自如,造出一句一句能够顺利进行交际和相互理解的话来。

语法形式的类就叫作“语法手段”。

语法手段可以分成“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两大类。

“词法手段”主要包括“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和“词的重叠”三个小类。

“句法手段”主要包括“虚词”、“语类选择”、“语序”和“句调”四个小类。

语法意义的类就叫作“语法范畴”。

语法范畴也可以分成“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两大类。

“词法范畴”主要有“体词属性范畴”和“谓词属性范畴”两大类。

“体词属性范畴”主要指由名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

综合性语言中的名词都有词形变化,主要表示四种范畴意义,即“性”、“数”、“格”和“有定无定”。

“谓词属性范畴”主要指由动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

综合性语言中的动词也都有词形变化,主要表示的范畴意义有“时”、“体”、“态” 和“人称”的一组特征。

词法既然是形态学,顾名思义应只研究跟词的形态变化有关的现象,即只是构形问题。

像俄语名词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别,有阳性、阴性和中性等性的区别,还有主格、宾格、属格等格的区别等,动词的形态变化甚至包括时、体、态、式、形动词、副动词等横竖交叉共一百多种形式,这些都是典型的构形现象。

但由于印欧语言中构词单位、构词方式和词类等也都无不与形态变化有关,像英语
“slow / slowly / slowness”
三个词的意义都是"慢",伹由于形态变化不同,所以构词可以看作是词根加词尾变化,词类可以分别划归形容词、副词和名词,这样构词问题和词类问题也就都成了词法的一部分。

及至后来很多语言的构词现象和词类现象与形态变化脱钩了,如现代英语中很多词类的原形已没有区别,
如“water(水/浇水)、fire(火/点火)”
就既是名词也是动词。

还有些语言如汉语本来就没有形态变化,
如“房子、木头”中的词缀“子、头”都不是严格的名词词尾变化;
“吃了、吃过”也不是动词的形态变化而是动词后面加独立的助词;动词、名词等词类也没有足以相互区别的形态标志:这些现象其实就不再是构形问题,而是句法问题了。

但受传统语法分类的影响,至今很多语法书仍把构词和词类问题归入词法。

但实际上在汉语这样的语言中词法问题并不像印欧语那么重要,而相反像语序、虚词、结构等句法问题应该在语法中占更多分量,所以划分词法和句法对汉语就不一定适合了。

从构词和造句看,词既是构词的最终单位,又是造句的基本单位;从造句和表达看,句子既是造句的最终单位,同时又是表达的基本单位。

词和句子是既能联系低一级单位又能联系同一级单位的语法单位。

词是造句层级聚合类和组合类的核心单位,句子是表达层级聚合类和组合类的核心单位。

也可以说词和句子是既能联系聚合规则又能联系组合规则的语法单位。

“词”和“句子”在语法结构中最重要。

把所有这些可能或不可能的位置加起来,就得到了汉语词的一组聚合位置,这就叫作词的“分布”。

词类就可以根据这种分布来确定。

词类就是根据一类词的所有聚合位置的总和即分布来确定的。

词组的聚合类有两种分类法:
一种是分为“体词性词组”和“谓词性词组”。

另一种是分为“向心词组”和“离心词组”。

向心词组指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词组中心语功能的词组。

离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不等于词组中任何成分的功能的词组。

句子的聚合:“句类”的划分
句子的类型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最重要的有句型类、句式类、功能类和简繁类等四种。

“历时语法”指的是从语法发展变化的角度纵向地和动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些语法现象在特定时间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和规律。

比如一提到古代汉语,大家都会想到“之、乎、者、也”这一套语气词,但在现代汉语(特别是口语)中它们却已经全部消失,并变成“的、了、呢、吗”等另一套语气词了。

为什么原来的一套语气词会被新的一套语气词所取代,这中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