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土水土流失区不同治理措施水土保持与土壤改良效果研究
紫色土水土流失特点及调控范式
四、结 语
紫色土在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
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征,具有岩性 土、幼年性的非地带性特点,在水土 流失上具有径流系数高、坡面侵蚀为 主的特点,紫色土平均侵蚀强度高达 3 000~5 000t/(km2·a),已 严 重 阻 碍 了 区域生产力的发展,“以沟池凼路为 骨架,梯地果林相配套”的坡面径流 调控范式的应用将对紫色土分布区 水土流失防治起到积极的作用。 ■ 参考文献: [1] 托马 斯·S·库 恩 著 ,纪 树 立 ,等 译. 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 选 [M].福 州 :福 建 人 民 出 版 社 ,1981. [2]赵 健 ,高 强 .古 井 小 流 域 水 土 流 失 坡 面 径 流 调 控 治 理 研 究 [J].世 界 林 业 研 究,第 20 卷特刊,2007. [3] 郭廷辅,段巧甫. 径流调控理论是 水 土 保 持 的 精 髓 — ——论 水 土 保 持 的 特 殊 性[J].中 国 水 土 保 持 ,2001(11).
二、紫色土土壤侵蚀特征
1.径流系数高,坡面侵蚀为主 紫色土大多土层浅薄, 富含母 质碎屑, 有机质少, 结构水稳性弱,
易分散悬浮, 抗蚀力和抗冲力均弱。 容蓄水量少且渗透率低, 下为透水 性差的基岩, 故径流系数高,据对 10° ~25°不同 坡 度 的 紫 色 土 进 行 10 场 人 工降雨试验显示,在中大雨强状况下, 坡 面 径 流 系数 在 0.3~0.7 之 间 。 紫 色 土区大多数丘陵为砂岩和泥岩间层 组合, 抗风化侵蚀力不同而呈台阶 状坡面, 从坡麓至坡顶, 坡长被自 然台阶截断。 耕地分布在台面上呈 带状,且多沟垄种植,径流沿沟垄排 泄,故坡面上沟蚀不明显,以面蚀为 主,面蚀集中在坡耕地上。 据遂宁水 土保持试验站观测资料, 坡耕地坡 度 为 10°的年流失 土壤 5 100t / km2,流 失土层厚度 0.39 cm, 15°的年流失土 壤 8 745 t / km2,流失土层厚度 0.65 cm, 20 °的年流失土壤 11 610 t / km2, 流失 土 层 厚 度 0.86 cm,25 ° 的 年 流 失 土 壤 15 900 t /km2。
我国紫色土山丘区水土流失与治理途径
本 区范 围 , 起秦 岭 、 河 , 至海 南 , 起江 淮 地 区和 北 淮 南 东 浙江 , 至广 西 , 西 包括 湖 南 、 湖北 、 广西 、 广东 、 江西 、 福建 、 海
达 3 7. m, 7 k z占全流 域 总 面 积 的 7. , 2 8 5 % 土壤 侵 蚀 总 量达 7
到有 效 控制 。
1 四 川 盆 地 及 周 围 山 地 丘 陵 流 失 区 .
坡 度在 2 。 5 之 间 的坡 面 。 6 ~3 。
3 南 方 丘 陵 山 地 流 失 区 .
四川 盆 地 以盆 中丘 陵水 土流失 最 为严 重 。盆 中丘 陵主 要 是紫 色 土丘 陵 , 土地 面积 1 . 0 k 水 土流 失 面积 总 58×14 m , 达 77 .7×1 4 m2占 四川省 和 重庆 市 土壤 侵 蚀量 的 3 .%。 0k , 67 据 调查 ,处 在 四川 盆地 腹心 地带 的琼 江 流域水 和极 强度 流 失 面 5
本 区紫色 土丘 陵 山地 主要 分布 在 云南 省楚 雄 、 理 、 大 玉 溪、 昭通 、 思茅 、 曲靖 , 贵州 省北 部 、 部 、 西 西北 部 的赤 水 、 习
积 达 4 8 m 占土地 总 面 1 .%, 6k , 75 紫色 土丘 岗 区水 土流 失 面 积 占坡 地 面 积 9 %以 上 。 江 西 省 紫 色 土 丘 陵 山 地 面 积 5
作 层 。侵蚀 模 数达 6 8/(m ・) 6t k 。大部分 产沙 来 自紫 色土 a
及紫 色母 岩风 化碎 屑 。
2云 贵 高原 流 失 区 .
163 ×14 m , 0. 7 0h z占紫 色土 山丘 区面 积 7 %。湘 中紫 色土 丘 0 岗区水 土 流失 严 重 , 到处 是 光 山秃 岭 , 岩裸 露 , 失 面 积 母 流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对策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对策水土流失是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土壤水分和土壤中的有机质、养分等被迅速流失的现象。
它不仅对农田、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还可能引发洪涝、泥石流等灾害,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水土保持成为了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本文将探讨水土流失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水土保持的对策。
水土流失的原因:1. 人类活动:过度耕作、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人类活动对土壤造成了破坏,破坏了土壤的物理结构和稳定性,使土壤更容易发生流失。
2. 土地利用方式: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使得土地被大量开发,使得土壤裸露在大气中,雨水冲刷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3.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导致降水和温度模式的改变,使得土壤中的水分分布不均匀,造成土壤干旱和水分蒸发加剧。
水土保持的对策:1. 植被恢复:通过大规模种植乔木、灌木和草地等植物来恢复土壤的植被覆盖率,防止降雨对土壤的冲刷,稳定土壤。
2. 水土保持工程:修建梯田、梯坎、护坡等工程措施,以减缓雨水径流速度,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降低水土流失风险。
3. 合理施肥:合理使用农业化肥与有机肥,减少农业活动对土壤的负面影响,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
4. 持续发展农业:推广农业耕作方式与方式,如保护耕地,并采取合理的轮作、间作和休闲,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减少水土流失。
5. 加强科学知识普及:提高民众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水土保持的科学知识普及,引导民众采取正确的环境保护行动。
6. 政策与法律支持:建立健全的水土保持法律体系,并给予相应的经济、政策和技术支持,促进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综上所述,水土流失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应对水土流失,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水土保持对策,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工程、合理施肥、持续发展农业、科学知识普及以及政策和法律支持等方面。
只有通过综合性的措施和政策的实施,才能有效减轻水土流失的风险,保护土壤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于水土保持工作的现状及治理措施分析
关于水土保持工作的现状及治理措施分析水土保持工作是指通过合理的措施和管理手段,保护和改善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维持土壤的可持续利用能力,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
水土保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礼遇的基础,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农田生产、保护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土地资源稀缺且有限,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问题。
不合理的农业经营和过度投入使用化肥、农药等,导致了土壤环境的破坏。
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暴雨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使得水土保持工作面临更大的压力。
人工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土流失的问题,如过度开垦农田和乱采滥伐等行为。
针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现状和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要加强土地规划管理,合理划定农田、林地和草地的范围和用途,限制过度开垦和违法开发。
要加强农田的综合治理,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土壤的保持能力。
还需要加强水土保持设施建设,修建沟渠和护坡等措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要加大对农民和农业从业者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技能。
水土保持工作还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支持和参与。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监管和管理,设立相关的执法部门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政府还可以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水土保持重要性的认识,并提供相关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水土保持工作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对于保护土壤和水资源,预防自然灾害,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水土保持工作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包括加强土地规划管理、农田综合治理、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等。
政府部门也要积极参与和支持水土保持工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水土保持工作,才能保护和改善水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对策研究
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对策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类活动的不可持续性发展,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需要制定综合治理对策,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
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复杂性需要深入研究和监测。
通过科学的研究,了解土壤水分、植被状况、土地利用方式等影响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理对策。
同时,建立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以便及时采取对策。
其次,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在综合治理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上,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非常重要。
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法律制约,同时提供相应的政府支持和激励措施,鼓励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
第三,实施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种植方案。
土地利用和种植方案对于治理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起到重要作用。
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种植方案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风险,并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的植物和作物,开展人工种植和造林工作,不仅能改善土壤质量,还能提供生态系统服务。
第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民是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
因此,应通过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推动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可以通过政府的财政支持,培育农村产业,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和支持,鼓励农民参与到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治理中来。
第五,加强公众意识和宣传教育。
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度对于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至关重要。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如举办环境保护论坛、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活动等,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力。
综上所述,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的综合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农民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水土流失问题及治理对策
水土流失问题及治理对策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广袤土地上,水土流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
它就像一个悄然侵蚀大地健康的“病魔”,给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诸多困扰。
那么,究竟什么是水土流失呢?简单来说,就是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这一过程不仅导致土地的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还会破坏生态平衡,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一个重要因素。
比如,过度开垦荒地用于农业种植,或者在陡坡上进行耕种,这些行为使得土地失去了原本的植被保护,容易受到雨水和风力的侵蚀。
其次,过度放牧也是导致水土流失的“元凶”之一。
大量的牲畜在有限的草地上啃食植被,导致土地裸露,土壤结构遭到破坏。
再者,乱砍滥伐现象严重,森林面积不断减少。
森林作为大自然的“守护者”,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一旦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此外,一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活动,如修路、开矿等,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没有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也会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
从农业方面来看,土地肥力下降意味着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变差,产量减少,质量降低,这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和粮食安全。
对于生态环境来说,水土流失会导致河流、湖泊的泥沙淤积,降低水利设施的蓄水和防洪能力,增加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
同时,它还会破坏生物多样性,许多动植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
在经济发展方面,水土流失地区往往生态环境脆弱,投资吸引力不足,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理对策。
首先,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严格限制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和利用行为,对破坏水土资源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其次,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比如采用梯田种植、间作套种等方式,既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又能减少水土流失。
关于水土保持工作的现状及治理措施分析
关于水土保持工作的现状及治理措施分析水土保持工作是指为了保护和改善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综合性工作。
在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紧迫性,因为我国土地的退化程度比较严重,水土流失问题十分突出。
目前,我国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治理设施不完善。
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和山区,缺乏有效的水土保持设施,导致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水土保持意识不强。
一些农民仍然对水土保持意识不强,对于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和执行存在一定的困难。
部分地区由于人口过剩和农业过度开垦的原因,导致土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
水土保持管理和监管不力。
一些地方政府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监管不到位,导致了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治理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水土保持意识。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向农民讲解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治理办法,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增强水土保持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加强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
在农田、居民区和道路等地方加设护坡护堤,加强对水土保持设施的修复和维护。
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的覆盖面和质量。
加强农田管理,合理利用耕地资源。
通过实施合理施肥、轮作休耕和种植优良作物等措施,增强耕地的抗旱、抗风和抗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加强水土保持管理和监管力度。
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监管和执法效果,确保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进行。
虽然我国水土保持工作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加大投入力度,保护和改善水土资源,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就能够取得水土保持工作的明显成效。
水土保持工作的成功实施,可以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水土保持工作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
治理改善水土流失的方法
治理改善水土流失的方法水土流失是指地表土壤因为不可持续的农业和人类活动而遭受破坏,导致土壤的流失。
水土流失不仅对农田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还可能引发洪灾、下游水质恶化等问题。
因此,治理改善水土流失的方法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可以采取的方法。
首先,农业管理是改善水土流失的关键因素之一、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例如有机耕作和轮作制度,可以减少土壤面临的侵蚀风险,并提高土壤质量。
此外,合理的肥料施用和农药使用也是必要的,以避免化学物质对土壤质量的破坏。
其次,建立水土保持设施是改善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之一、例如,修建梯田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保水能力。
修建人工沟渠和拦河坝等水土保持设施,可以防止降雨引起的土壤侵蚀,将流失的土壤留在原地。
第三,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
合理规划水资源的利用和分配,确保农田灌溉水的供应。
同时,要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及时掌握水文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农田灌溉计划,减少过度灌溉造成的土壤流失。
第四,推行生态恢复和植被保护措施。
恢复生态系统可以增加土壤的稳定性和抵抗力,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在河流、河岸和山区等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可以采取植被护坡、河道整治等措施,增加植被覆盖度,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
此外,政府在治理改善水土流失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应加大法规制定和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惩罚,提高违法成本,有效减少不合理的农业和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破坏。
政府还应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水土保持的认识,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
在国际层面上,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
可以通过经验交流和技术转让,加强水土保持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此外,要加强全球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共同应对全球水土流失问题。
总之,改善水土流失需要多方合力,从农业管理、水土保持设施、水资源管理、生态恢复和植被保护措施等多个方面入手,同时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参与。
只有全面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才能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的应用与效果
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的应用与效果水土流失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严峻环境问题,它不仅导致土地资源的退化和减少,还会引发一系列生态失衡和自然灾害。
为了有效遏制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人类不断探索和应用各种治理技术。
这些技术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水土流失的危害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水土流失带来的严重危害。
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使土地变得贫瘠,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肥沃的表土被冲走,土壤中的养分也随之流失,这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巨大的损失。
其次,它会破坏生态平衡。
水土流失使得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许多动植物失去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再者,水土流失还会引发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失去植被保护的土地在暴雨等极端天气下,无法有效地涵养水分,大量雨水迅速汇集形成洪流,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二、常见的水土流失治理技术(一)植被恢复技术植被恢复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可以有效地减少雨水对地表的冲刷,同时植物的根系能够固定土壤,增强土壤的抗侵蚀能力。
在选择植被种类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应性强、根系发达的树种和草种。
例如,在干旱地区可以种植梭梭、沙棘等耐旱植物;在湿润地区可以选择杨树、柳树等。
(二)梯田建设技术梯田是在山坡上沿等高线修筑的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农田。
梯田的建设可以减缓坡面水流的速度,减少水土流失。
同时,梯田能够有效地蓄水保土,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在建设梯田时,要根据地形和坡度进行合理规划,确保梯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水土保持工程技术这包括修建谷坊、拦沙坝、淤地坝等工程措施。
谷坊是在沟道中修筑的小坝,用于拦截泥沙,抬高沟床,稳定沟坡。
拦沙坝则主要用于拦截山洪和泥石流中的泥沙,减少泥沙对下游的危害。
淤地坝可以在沟道中拦截泥沙,形成肥沃的坝地,用于农业生产。
(四)土壤改良技术通过施加有机肥、绿肥、秸秆还田等方式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和肥力,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策略
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策略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策略水土流失是指由于土地的表层土壤被风、水等自然力量冲刷和侵蚀,导致土壤的迁移和流失。
水土流失是当前世界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针对水土流失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治理策略。
首先,要加强水土保持意识的宣传教育。
通过广泛开展水土保持知识的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对水土保持重要性的认识。
可以组织一些宣传活动,如举办讲座、展览、宣传片等,向公众传递水土流失对环境和社会的危害性,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行动。
其次,要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水土保持的责任和义务。
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于违反水土保持法规的行为要进行严厉的处罚,以起到震慑作用。
第三,要推广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
传统的农耕方式往往会导致水土流失,因此需要引导农民采取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
例如,采用轮作、地膜覆盖、植被覆盖等措施,减少农田裸露面积,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第四,加强土地的水利设施建设。
建设排水沟、拦河坝等水利设施,改善土地的排水状况,减少水土流失。
此外,还应加强水库的建设和管理,合理调节水资源的利用,减少洪水的发生频率。
第五,加强水土保持技术研发和推广。
积极推动水土保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通过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水土保持的效果。
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让农民学会正确使用水土保持技术。
综上所述,水土流失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但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制定法律法规、推广科学农业生产方式、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和推广水土保持技术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治理水土流失问题,保护好我们的土地资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设美丽的家园。
种植油茶防治紫色土水土流失的技术和效益分析
种植油茶防治紫色土水土流失的技术和效益分析摘要紫色土因其透水性、持水性差等原因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存在治理成本高、难度大、林草生长慢的特点,一直是紫色土地区关注的焦点。
为获得较好的水土流失治理效果,并获取一定经济效益,紫色土的适生树种油茶被引入到紫色土水土流失治理中。
关键词紫色土;水土流失;治理;油茶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09-049-02紫色土母岩具有质地松散、易于崩解、富含矿质养分的特点,适宜旱地经济作物生长。
因此,极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
近些年,随着生态环境恶化的加剧,国家不断加大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力度,目前,植被建设是我国较为常用的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
近年来,重点水土流失地区――福建省宁化县逐步探索建立水土流失治理长效机制,积极发展油茶产业应对水土流失治理,使之成为紫色土流失区的一项长效治理模式。
本文就此展开探讨。
1 紫色土水土流失的危害1.1 紫色土的特性紫色土水土流失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水保生态建设的难点之一。
紫色土化学风化微弱,达不到富铝化阶段,土壤中矿物元素含量高,但紫色土土体较浅,深度40~50 cm,粘黏性差,在粗的土壤颗粒间都是大孔隙。
同时,土壤所含的有机质少,呈酸性,透水性、持水性不高。
宁化县是省内仅次于长汀县的第二大严重水土流失区,是全省水土保持一类县,水土流失面积达4.31万hm2,紫色土水土流失面积大且集中。
紫色土土层浅薄,土壤被水蚀后,侵蚀量大于成土量,土层逐年变薄,成了红石骨子土,甚至基岩裸露,治理难度大。
1.2 紫色土水土流失的危害紫色土水土流失,使含腐殖质的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
水冲沙压,冲毁农田,使大面积坡耕地支离破碎。
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导致大量泥沙汇入沟渠、河道,使中下游水库泥沙淤积、河道阻塞。
一方面造成河流水质浑浊,严重危害水土流失地工农业生产,限制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严重威胁到当地人民生产、生活水平和生命财产安全,对于当地和处在当地下游位置的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一定阻碍。
四川紫色土的改良利用措施
四川紫色土的改良利用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保持水土:以保持水土为重点,开展土、水、林综合治理。
比如改坡地为梯地,兴修蓄水池,造林绿化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旱地蓄水:通过旱地蓄水浇灌紫色土,以此弥补紫色土干旱缺水的弊端。
增施有机肥和氯、磷肥:通过增施有机肥和氯、磷肥,以此创造良好的结构和提高氮素的供应水平。
培肥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调节土壤养分供应,是提高紫色土利用效益的关键。
不同有机物料的培肥效果各异,如施稻草积累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优于黄花苜蓿,稻草施用量与有机质积累量呈极显著相关。
以上措施可以帮助改良和利用四川的紫色土,提高其肥力和利用效率。
关于水土保持工作的现状及治理措施分析
关于水土保持工作的现状及治理措施分析水土保持工作是指为了保护和改善土壤质量、防止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而进行的一系列措施。
水土保持工作的现状及治理措施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现状分析:1. 土壤质量下降: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田土壤的质量逐渐下降,主要表现为土壤肥力减弱、土壤结构疏松、土壤侵蚀加剧等问题。
2. 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的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由于植被破坏、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原因导致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土壤损失和土地退化。
3. 生态环境破坏:水土保持工作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了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水体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二、治理措施分析:1. 植被修复:植被是水土保持的第一道防线,通过植树造林、草地恢复等措施,可以增加土壤持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2. 林草畜联合经营:通过林地、草地、畜禽养殖的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同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 限制面源污染:加强农田、工地、道路等面源污染的治理,减少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污染物的输入,保护水资源的质量。
4. 加强水土保持设施建设:修建防护林、沟渠、梯田等水土保持设施,对于陡坡、易发生水土流失地区进行生物工程措施的建设,有助于减少水土流失。
5. 完善政策法规和管理机制:加强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落实,加强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形成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管理机制。
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较为严峻,但也有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通过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可以改善水土保持的现状,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探讨水土保持防治及治理措施
探讨水土保持防治及治理措施一、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因素水土流失与发生区域内地理环境相关,土壤松软,河流附近缺少植物等原因都会引发地质灾害。
水土流失通常发生在强风天气,表层土壤在水的冲击作用下逐渐流走,大于母质生成新土壤的速度,内部岩石层随之裸露出来,灾害发生区域便丧失了生长植物的能力。
自然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多数发生在春季,此时的植物覆盖率最低,受季风影响松软的土壤流失速度快。
冬季也是土壤流失的高发期,原因在于气候干燥,土地得不到植物保护。
2、人为因素人们在开发利用土地时,没有结合自然环境容纳量来计算,破坏树木植被在土地中种植农作物。
不但引发了水土流失灾害,农业生产量也因此而下降,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公路工程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建设阶段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以人为挖掘引发的塌陷。
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建设区域周边土地也很难再进行作物种植,裸露的土壤逐渐受到风雨侵蚀,稳定性也因此下将。
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发生几率最大,对地方建设产生影响。
二、水土保持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作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会涉及到土方挖掘、基层修筑等项目,施工后土壤紧密程度会有所改变,在发生大风强降雨天气时不能达到原有的防御能力,便引发水土流失灾害。
流失情况会随着使用时间增长而愈发严重。
工程建设阶段结合水土保持措施来进行,可避免此类问题发生,不但对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同时还能避免工程使用安全受到影响。
水利工程规模庞大,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土地是动植物生长存活的家园,制定科学完善的保护措施可维持物种多样性,也能够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形成具体长期发展潜质的工程规划。
应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法等法律的作用,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的监督力度,严格控制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现象,依法查处非法破坏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行为。
同时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形成人人参与保护、共同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局面,以促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水土保持施工设计服务方案中的土壤改良与保育技术研究
水土保持施工设计服务方案中的土壤改良与保育技术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大规模开发与建设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趋势。
然而,这种开发建设过程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土地破坏与环境灾害,如水土流失、滑坡等。
因此,水土保持施工设计服务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讨论水土保持施工设计服务方案中的土壤改良与保育技术的研究。
一、土壤改良技术的研究1.湿地建设湿地建设是一种有效的土壤改良技术,通过构建湿地系统,可以减缓水分流失,提高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
同时,湿地还可以吸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起到净化土壤的作用。
在水土保持施工设计服务方案中,可以根据土壤特性以及区域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湿地建设方式,提高土壤质量。
2.有机质的增加有机质的增加是改良土壤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添加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持水能力,增加土壤的肥力,并改善土壤结构。
在水土保持施工设计服务方案中,可以根据土壤质地和营养需求,选择合适的有机质添加量,并合理安排施肥时间,以达到最佳的改良效果。
3.化学改良化学改良是通过添加化学物质来改善土壤的性质。
例如,可以添加石灰来中和土壤的酸碱度,改善土壤肥力;或者添加草酸盐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贮水能力。
在水土保持施工设计服务方案中,应根据土壤分析结果和目标要求,选择合适的化学改良方法,确保土壤改良效果最佳。
二、土壤保育技术的研究1.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一种常见的土壤保育技术,通过种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植物,可以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并保持土壤的肥力。
在水土保持施工设计服务方案中,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选择适合的植被种类,并合理安排种植密度和模式,以增强土壤保持能力。
2.覆盖保护覆盖保护是一种重要的土壤保育技术,通过覆盖物的使用,可以有效地防止土壤暴露在外界环境的侵蚀下,减少水分流失和土壤侵蚀。
在施工设计服务方案中,可以采用覆盖材料(如防护布、草皮、植物秸秆等)覆盖土壤表层,达到保水保肥的效果。
农田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研究
农田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研究一、概述农田水土流失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耕地的破坏性过程,给农业生产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农田水土流失治理技术逐渐走向成熟,进一步提升了世界耕地的质量和可持续农业生产能力。
本篇文章将从优化耕地环境、加强水土保持、增强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优化耕地环境1. 矿物修复技术矿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土地改良方法,采用最先进的技术修复土壤。
该技术常用于重金属污染和酸性土地修复,帮助土地恢复肥沃,增加施肥效果,并提高作物产量。
2. 土地整治技术土地治理是改善土地结构和质量的行动,包括制造肥料、改进排水和渗透,以及其他土地管理措施,以提高农田生产、提高土地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
通过土地整治,提高了耕地的利用水平、减轻了土壤侵蚀、促进了生物多样性和保护了环境。
三、加强水土保持1. 绿色工程技术绿色工程技术是指通过生态系统服务,采用绿色措施,如绿色景观、雨水收集、太阳能利用等,进行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的综合治理技术。
绿色工程技术在水土保持治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保护土壤,还可以提供较好的生态系统服务,并减少水土流失。
2. 植被种植技术植被种植技术是通过植物的生长和地下结构的形成来增强土壤保护,减少水土流失和改进生态系统状态的一种可持续的土地治理技术。
事实上,植被维护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首选技术之一。
四、增强农业生产1. 转型耕种技术转型耕种技术是一种传统的耕种方式,通常用于减少对土地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通过转型耕种,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和提高作物产量。
转型耕种技术对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减少农药使用和提高粮食产量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常见的转型耕种技术有轮作、间作、直播和稻瘟抗性品种的使用等。
2.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农田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创新是实现水土保持的核心所在。
近年来,一些新的技术和农业管理理念的出现,如合理使用化肥和机械化农业、节水灌溉和良种良法农业等,有效地解决了耕地质量和自然环境的问题。
紫色土的改良与利用
紫色土的改良与利用
作者:暂无
来源:《湖南农业》 2020年第7期
湖南省农药检定所(410005) 廖莉佳
湖南省紫色土面积较大,超过145万公顷。
4—6月份湖南省降水量较大,能够满足绿豆、
玉米等农作物对雨水的需求;但雨量集中同时会加剧水土流失,尤其是紫色土流失。
7—9月份
高温天气使得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紫色土地表蓄水以及保水能力较差,地下水资源匮乏,易
发生土壤侵蚀等现象。
紫色土坡耕地作为农业生产主要区域,其土壤改良与利用措施如下。
实行合理耕作方式根据湖南省紫色土丘陵山区的气候条件,优化耕种方式,实行分带轮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提升紫色土的复种指数。
农作物的间套复种形式可以参考高秆与矮秆、豆科
与禾本科作物等组合,如小麦、玉米、甘薯(或小麦、玉米、豆类)等间套组合。
在种植过程中,注意在坡耕地实行等高种植,必要时采用秸秆覆盖方式,可有效减少紫色土水土流失。
人工补植造林种草适宜有一定土层或母质层的紫色土丘陵坡地,即轻中度水土流失地。
可以通过等高种植香根草、黄荆条、牡荆等植物的方式,促进恢复植被,初步改善淋分结构,形成“植物活篱笆”。
同时,落入紫色土中的枯枝落叶,不仅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同时还能
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实现改土保水的效果,提高土地生产力。
因此,可因地制宜种植相应的
农作物、人工牧草或果树等。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不同恢复阶段土壤水文特征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不同恢复阶段土壤水文特征陈孙华【摘要】By using the space series to replace time courses,four typical sample plots,grassplot (Ⅰ),frutex and grassplot (Ⅱ),frutex (Ⅲ) and arbor and frutex (Ⅳ) communities in similar and typical sites in the sloping-land with purple soils in Hengyang, Hunan Province, China, standing for four different successive stages were selected to explore the soil characteristics, soil water-holding and permeability capacity. The soil bulk density andtotal soil porosity (0 - 60 cm) for 4 succession stages were different. The soil bulk density increased (p>0. 05), and the total porosity and non-capillary porosity decreased (p<C0. 05)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 The sequence of the average soil bulk density was in the order of (Ⅰ)> (Ⅱ)> ( Ⅲ ) > (Ⅳ ) (p<0. 05), and the sequence of the average soil porosity was (Ⅳ) >(Ⅲ)>(Ⅱ)>(Ⅰ) (p> 0. 05). The sequence of the soil average early permeability rate was (Ⅳ) >(Ⅲ)>(Ⅱ)>(Ⅰ), with the range of 1. 90 to 81. 57 mm/min. The average stable permeability rate was (Ⅳ) (51. 53 mm/min) > (Ⅲ)rn(1.17 mm/min)>(Ⅰ) (1. 00 mm/min)>(Ⅱ ) (0. 90 mm/min), The sequence of non-capillary was (Ⅳ )> (Ⅲ)>(Ⅱ)>(Ⅰ ). The sequence of the precipitation retained in soil was (Ⅳ) (150. 5 mm)>(Ⅰ) (143. 61 mm)>( Ⅱ ) (137. 38 mm)>(Ⅲ ) (124. 24 mm).%以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不同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方法,选用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草坡恢复阶段(Ⅰ)、灌草恢复阶段(Ⅱ)、灌丛恢复阶段(Ⅲ)与乔灌恢复阶段(Ⅳ),通过调查取样和试验分析,对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特性、土壤蓄水性能、土壤渗透性能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容重与土壤孔隙度(0~60 cm)差异明显,且土壤容重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土壤总孔隙度与毛管孔隙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p<0.05),土壤容重均值大小顺序为:草坡恢复阶段(Ⅰ)>灌草恢复阶段(Ⅱ)>灌丛恢复阶段(Ⅲ)>乔灌恢复阶段(Ⅳ)(p<0.05),土层的总孔隙度的变动均值的大小顺序为:乔灌恢复阶段(Ⅳ)>灌丛恢复阶段(Ⅲ)>灌草恢复阶段(Ⅱ)>草坡恢复阶段(Ⅰ)(p >0.05);各演替阶段土壤平均初渗速率的大小顺序为:乔灌恢复阶段(Ⅳ)>灌丛恢复阶段(Ⅲ)>灌草恢复阶段(Ⅱ)>草坡恢复阶段(Ⅰ),范围为1.90~81.57 mm/min,土壤平均稳渗速率由大至小的顺序为:乔灌恢复阶段(Ⅳ)(51.53mm/min)>灌丛恢复阶段(Ⅲ)(1.17 mm/min)>草坡恢复阶段(Ⅰ)(1.00 mm/min)>灌草恢复阶段(Ⅱ)(0.90 mm/min);各演替阶段土壤非毛管持水量由大至小的顺序为:乔灌恢复阶段(Ⅳ)>灌丛恢复阶段(Ⅲ)>灌草恢复阶段(Ⅱ)>草坡恢复阶段(Ⅰ),土壤涵蓄降水量的大小顺序为:乔灌恢复阶段(Ⅳ)(150.5 mm)>草坡恢复阶段(Ⅰ)(143.61 mm)>灌草恢复阶段(Ⅱ)(137.38 mm)>灌丛恢复阶段(Ⅲ)(124.24 mm).【期刊名称】《西北林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8)002【总页数】5页(P48-52)【关键词】演替阶段;土壤孔隙度;土壤渗透性;土壤水文特征;衡阳【作者】陈孙华【作者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学院,湖南衡阳42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4.7林草植被下土壤层的水文特征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及治理措施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及治理措施研究的开题
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中国是一个拥有广袤土地和多样化自然资源的国家,但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为了解决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中国政府启动了一系列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的工作。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分区和治理措施,对于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中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划分标准及方法探讨。
3、中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示范案例分析。
4、中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治理策略研究,提出可行性建议。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和专家咨询等多种方法,综合分析数据和信息,逐步深入突破问题。
四、研究预期成果
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几个预期成果:
1、深入分析中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制定治理措施提供参考。
2、研究并制定中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划分标准及方法,为分区治理提供基础。
3、分析并总结中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示范案例,为推广经验提供借鉴。
4、提出针对中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治理策略,积极推进中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色土水土流失区不同治理措施水土保持与土壤改良效果研究
作者:张元光黄锦祥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6年第15期
摘要:紫色土水土流失区不同治理措施水土保持与土壤改良试验结果表明,与裸露地比较,坡改梯、百喜草、胡枝子径流量分别减少了82.46%、25.03%、32.77%,侵蚀量分别减少了99.67%、98.43%、98.99%,同时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降低了土壤容重,从而改善了土壤肥力状况。
关键词:治理措施;水土保持;土壤改良;紫色土水土流失区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832029
福建省宁化县地处闽江、赣江、汀江三江源头,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水土流失历史长、面积广、程度重、危害大,宁化县水土流失面积达3.52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4.62%,是福建省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之一。
更以宁化县西部地区的石壁、淮土2乡镇的紫色土水土流失面积大且集中、流失程度剧烈、治理难度大而闻名福建省,紫色土水土流失面积达1.7万
hm2,占宁化县水土流失面积48.3%。
由于紫色砂页岩易风化,保水差,夏季地表温度过高,植被极难恢复。
严重的水土流失给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危害,也严重阻碍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为加速水土流失区的治理工作,笔者从2011年起,开展了紫色土水土流失区不同治理措施水土保持与土壤改良效果研究,优化适宜于紫色土区域的治理模式,为大面积紫色土水土流失区治理提供技术依据。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宁化县石壁镇禾口村37林班1大班4小班,E116°30′41″,N26°14′57″,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年平均气温为18.1℃,极端低温为-8.2℃,≥10℃活动积温5.397℃,无霜期246d,年降水量1.71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试验地海拔350m,坡向东南,坡度10~15。
土壤为侵蚀紫色土,无表土层,土壤肥力低,土壤有机质为1.07% ,速效氮
10mg/kg,速效钾 80 mg/kg,速效磷痕迹量,pH值4.9,土壤容重1.37 g/cm3。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设计
在试验区内分别设置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种植区、胡枝子(Lespedeza Formosa)种植区、坡改梯区与裸露地对照4个试验小区,每个小区面积100m2(长20m×宽5m),各试
验小区下方设2m3(长2m×宽1m×深1m)的沉沙贮水池,以收集流失的泥沙和径流水。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
2.2 试验方法
2011年3月15日,按常规种植方式分别种植百喜草和胡枝子,种植后及时浇水,种植15d后及时检查、补植,各小区种植后管理措施相同,不施肥。
坡改梯采取前埂后沟,梯壁种植百喜草。
对照处理为宁化县西部区裸露。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测定项目
测定项目包括降雨量、径流量、侵蚀量、林草生长情况(林草鲜生物产量、覆盖度)、土壤改良状况。
2.3.2 测定方法
径流量、侵蚀量。
每次降雨后进行观测。
林草鲜生物产量。
于每年的10月进行1次,草被产量测定在每个小区上中下选择面积为4m2(长2m×宽2m)的3个样方,每个样方刈割后称其鲜重。
胡枝子产量测定是将小区内胡枝子全部刈割称其鲜重。
覆盖度测定。
于每年的10月进行1次,采用对角线段法测定。
土壤养分测定。
土壤样品于2015年10月采集,其土壤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速效氮采用碱解扩散法测定,速效磷采用硫酸高氯酸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测定,速效钾采用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计法测定,土壤容重采用环刀法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区植被生长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坡改梯小区、百喜草种植小区、胡枝子种植小区植被覆盖度平均分别为72.4%、82.0%、77.0%,鮮生物产量平均分别为3.0 t/hm2、15.4 t/hm2、15.5t/hm2。
3.2 不同治理措施对径流量的影响
从表2、图1可以看出,不同治理措施与对照裸露地比较,可不同程度的减少地表径流,坡改梯、百喜草、胡枝子小区与裸露地比较径流量分别减少了为82.46%、25.03%、32.77%。
对各处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从表中可见,F值>F0.01(3 16),说明各处理间对径流量影响极显著。
也就是说,坡改梯、百喜草、胡枝子等不同治理措施对径流量有极显著影响。
3.3 不同治理措施对侵蚀量的影响
从表4、图2可以看出,不同治理措施与对照裸露地比较,可大大降低土壤的侵蚀,坡改梯、百喜草、胡枝子小区与裸露地比较侵蚀量分别减少了为99.67%、98.43%、98.99%。
对各处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从表中可见,F值>F0.01(3 16),说明各处理间对侵蚀量影响极显著。
也就是说,坡改梯、百喜草、胡枝子等不同治理措施对侵蚀量有极显著影响。
3.4 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速效磷痕迹量
从表6可以看出,不同治理措施与裸露地比较,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得到提高,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坡改梯、胡枝子、百喜草小区的有机质分别为2.38%、1.75%、1.86%、1.07%,比裸露地提高了121.5%、63.6%、73.8%;速效氮分别为18mg/kg、21mg/kg、15mg/kg、
10mg/kg,比裸露地提高了80.0%、110.0%、50.0%;土壤容重分别为1.08g/cm、1.19g/cm、1.25g/cm、1.37 g/cm,比裸露地降低了21.2%、13.1%、8.8%。
但本研究中,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速效钾含量影响力较小,坡改梯、胡枝子、百喜草、裸露地分别为76mg/kg、78mg/kg、80mg/kg、80mg/kg。
4 小结与讨论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提高植被覆盖度,减少地表径流量,降低土壤的侵蚀量,但胡枝子对减少地表径流量影响力较小。
因此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由于紫色土水土流失区植被稀少,仅少数马尾松“老头林”,表土裸露,采取以草先行的治理模式,能够迅速地提高植被覆盖度,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量和侵蚀量,从而控制水土流失。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速效氮的含量,改良土壤质地,从而改善土壤肥力状况,但对速效钾含量影响力较小。
据此在研究区进行土壤肥力状况评定时,可以利用有机质因子作为衡量土壤肥力状况的简化指标。
参考文献
[1]范淑英,吴才英,曲雪艳.野葛及百喜草对红壤陂地水土保持与土壤改良的效应[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4):192-193.
[2]左长清,李小强.红壤丘陵区陂改梯的水土保持效果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4(6):80-81.
[3]喻荣岗.侵蚀红壤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土壤改良效果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2(7):40.
[4]徐明岗,文石林,高菊生.红壤丘陵区不同种草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与生态环境效应[J].水土保持学报,2001(1):76-77.
[5]刘光菘.土壤理化分析与剖面描述[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