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前儿童发展与儿童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 劳伦兹的关键期理论
(一)成熟势力说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和儿科医生阿诺德∙格 塞尔博士
主要观点: 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成熟和学习。 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而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 种促进作用。 实验:双生子爬梯实验
(一)成熟势力说
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他们的身高、 体重、健康状况都大体相同。
(三)行为主义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刺激替代
经典条件反射——前苏联生理学家 巴甫洛夫1901年提出。在研究狗的 消化腺分泌时意外发现。
巴甫洛夫的狗
(三)行为主义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刺激替代
给我一打婴儿,在良好的由我做主的 环境中,无论他们的天资、能力、父母的 职业和种族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 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或者是乞 丐、小偷。
微观系统: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 接环境。 中间系统:各微观系统之间的联 系或相互关系。 外层系统:地方政府、社区、学 校、宗教场所、地方媒体等社会 机构。 宏观系统:文化、亚文化、社会 环境。 时序系统:把时间作为研究个体 成长中心理变化的参照体系。
(七)劳伦兹的关键期理论
1.关键期的概念 关键期是指一个系统在迅速形成阶段,
案例分析: 4 岁的琪琪在多次看到9岁的哥哥因吃东西前不洗手而被妈妈批评,尤
其是在一次因不洗手而被妈妈剥夺了吃他们最爱吃的零食之后,她逐渐知 道了“饭前一定要洗手”的道理。
而在哥哥和自己因自觉洗手而被妈妈表扬之后,她更是每次吃东西之 前都会自觉地去洗手。而她原来跟她的哥哥一样,向来都是放下玩具就拿 东西吃。
(一)成熟势力说
启示 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 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 要耐心地等待,不要违背孩 子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要违 背孩子发展的内在“时间 表”,人为地通过训练加速 孩子的发展。
成语故事:
揠苗助长
(二)精神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奥地利弗洛伊德(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自我”是理智的,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 部分,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理想化的自我,像一个道德监督者,告诉人什么是道德的, 什么是不道德的。“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 是非现实的,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 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快乐原则)——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内驱
力、反射 自我(现实原则)——人格中有意识的、理性的部
分 超我(道德原则)——人格结构中的“良心”成分
(二)精神分析理论
“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 乐,避免痛苦,-想要干什么,就要干什么。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 觉察。
学前儿童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有规律地 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生理发展是指学前儿童机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包括形态的增 长和功能的成熟。。
心理的发展是指婴幼儿的认识过程、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 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儿童年龄越小,其身体 发展和心理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愈大。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儿童发展观
图式:即认知结构。 同化: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 现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的过程。 顺应: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图式或认知结构, 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平衡:个体保持认知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的内在倾向性。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三)行为主义理论
3.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在社会化中的作用: 1.攻击性行为 2.性别角色的认识 3.亲社会行为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儿童发展观
皮亚杰(瑞士日内瓦)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 实质: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 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三)行为主义理论 2.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化
斯金纳箱
(三)行为主义理论 2.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化
(三)行为主义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区别:
•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
• 斯金纳、斯金纳箱
刺激 在先 , 行为在后
行为 在先 , 刺激在后
(三)行为主义理论 3.社会学习理论 案例分析 : 一个4、5岁的孩子,经常坐爸爸的车外出,每逢堵车或有人超车时, 爸爸总是口出不逊,张嘴就骂,不是骂警察就是骂别的司机。一天, 妈妈放学接他,正见他站在幼儿园门口对另一个小朋友口吐狂言: “小子!你给我等着,明天老子就收拾你,小兔崽子,敢惹你大爷 我!”妈妈吃惊小小的孩子竟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为什么案例中的孩子会出现这样的言行?
代号为T在他出生后的第48周开始练习爬楼梯, 48周的小孩刚开始学会站立,或者仅会摇摇晃晃 勉强行走。格塞尔每天让这个孩子练习10分钟。 经过孩子的跌倒、哭闹的过程,孩子经过了6周辛 苦的训练后,终于学会了独自爬楼梯。代号为C在 他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
两个孩子都练习到他们满54周的时候,T练了8 周,C只练了2周。虽然第二个孩子的学习时间短, 但达到的效果却不差,而且第二个孩子还总想和第 一个孩子一比高下,表现出更强的学习欲望。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未形成客体永恒的概念 (2)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性、自我中心主义(三山实 验)、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数量、液体、体积、形状)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具有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出现抽象思维,同成熟 成年人的思维相当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 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要把握 好学习的最佳期限。
儿童对于世界的理解是通过他们与成人及其他儿童一起解决问题 的互动中获得的。
(五)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4.教育启示
维果茨基(苏联)
(五)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2.最近发展区
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 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注重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强调了教学的主导作用,认为教育应 走在发展的前面。
(五)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3.学习的最佳期限
(五)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1.内化学说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的发展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 (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 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 过程。 “一切高级心理机能都是内化了的社会关系。” 儿童主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决定着儿童的心 理发展。
(1)建立新型的因材施教观 (2)鼓励儿童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3)重视交往在教学中的作用 (4)注重游戏和探索的教学方法
(六)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学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观把儿童发展视为儿童个体本身与周围多层次环境 关系的复杂系统交互作用的结果。 代表人物:布朗芬布伦纳(美国) 系统从里到外分别是: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 和时序系统
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决定作用——环境决定论
华生
(三)行为主义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刺激替代 华生是最先倡导行为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之一,其认为可以通过研
究构成环境的刺激来全面理解发展的过程;通过有效控制个体的环境, 就有可能塑造任何行为。
• 理论观点: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
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美国心理学家,是新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有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
分割的过程。
(依据人一生中出现的心理社会问题将人格分为八个阶段)
(依据:人一生中出现的心理社会问题)
(二)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的启示: (1)重视幼儿人格的发展,强调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后续的影响。 (2)根据儿童人格发展的阶段,提供适宜的活动和回应。 (3)游戏和艺术活动是幼儿表达情绪、情感的重要途径。
(三)行为主义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刺激替代 小艾伯特(阿尔伯特)实验——华生
(三)行为主义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刺激替代
评价: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否认了遗传的作用; 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重视对儿童情绪的研究。
(二)精神分析理论
2.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化
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观点: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箱)和强化(强化、 惩罚、消退) 斯金纳认为: 只是由外在刺激而引发的反应称为“应答性反应”——个体无意、随意、 不自觉地行为 个体主动发出的、受到强化的反应称为“操作性反应”——有意、有目 的的行为
学前教育学
22423218
1
2
第二章
3
学前儿童发展与儿童观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科学儿童观
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问题导入
明明一岁半的时候,经常把他婴儿时坐的童车推着玩。有一天, 不知是好奇,还是想重新体验坐车的感觉,明明扶着墙壁,借助小凳 子终于自己坐进了小车里。然而,此时的明明并不知道坐在车里的自 己是推不了车的,他使劲用双手推着车的两侧,可是无论他怎么努力, 车子依然停在原地不动。明明急得面红耳赤,最后终于忍不住大哭起 来,而且还一边哭一边朝站在不远处静静观望的妈妈喊着:“妈妈, 推推‘你’吧!妈妈,推推‘你’吧!”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3.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1)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无律阶段 (2)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对偶故事法(服从权威、行为结果判断好坏、绝对化倾向、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惩罚) (3)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7-12岁)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4.教育启示
(1)教育应配合儿童的认知发展顺序 (2)以儿童为中心,大力发展儿童的主动性 (3)重视活动在教育中的作用 (4)注重游戏和探索的教学方法
(二)精神分析理论
(二)精神分析理论
(2)弗洛伊德的性欲阶段理论 口欲期(0-1岁):婴儿学会吮吸乳房和奶瓶 肛欲期(1-3岁):学会控制和排泄大小便 性器期(3-6岁):俄狄浦斯情节的产生 潜伏期(6-11岁):性本能消失,社会价值观念、道德观念
的形成 生殖期(两性期,12岁以后):发展趋向稳定
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的时期。(敏感期、 最佳期) 2.关键期的证据 劳伦兹与鹅(印刻现象)、狼孩、猪孩
(七)劳伦兹的关键期理论
劳伦兹用鹅做了一个实验。在小鹅出生,鹅蛋开始破裂时, 劳伦兹将鹅妈妈抱开,当小鹅从蛋壳里钻出来时,劳伦兹出现在 小鹅的身边。之后,这群小鹅将劳伦兹当做了妈妈,排成队跟在 他身后。尽管鹅妈妈在一旁“嘎嘎嘎嘎”地呼唤,它们也不理会。 小鹅们一路跟着劳伦兹,不管他走到哪里。劳伦兹走上土坡,小 鹅们犹豫着停下脚步,劳伦兹挥动下手臂,小鹅们就冲上了土坡, 奔向劳伦兹。
问题:为什么一岁半的明明“你、我”不分呢?儿童的身心发展按 照什么样的顺序进行?
一、学前儿童发展的含义
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指个体生理、心理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 化的过程,它是个体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的过程,既有量的变化也 有质的变化。
一、学前儿童发展的含义
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三)行为主义理论
3.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实质: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 习得某些行为。
波波玩偶实验(1961年 关于攻击性暴力行为研 究)
(三)行为主义理论
3.社会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1.儿童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学习。——观察学 习、模仿。 2.儿童在观察学习过程中除了替代强化外,还存在自我强化。 (1)替代强化:即学习者不一定自己亲自产生或接受强化,而只是看到他 人的成功或受到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 (2)自我强化:即学习者以自我评价的个人标准来强化自己的行为。 3.儿童会通过对他人自我表扬和批评的观察、对自己行为价值的评价,逐渐 发展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 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二、学前儿童发展的特点
定向性和顺序性 连续性和阶段性 不平衡性 个体差异性 整体性
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三、学前儿童发展理论
(一) 成熟势力说
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二) 精神分析理论
(三) 行为主义理论
(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五)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六) 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学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