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7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50讲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编自王义康《唐代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试探》
[问题1]根据史料一,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提示]以军事征服为基础;给少数民族首领授予官职、纳入官僚系 统;给予少数民族地区较高的自治权;设置州县加强对民族地区治理; 重视民族的平等与融合。
[史料二]宋朝的民族关系主要是与北方的契丹、女真、党项、蒙古 等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之间的关系。北宋面临来自北方的契丹族建立的 辽、西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的威胁,战争不断。景德元年(1005年),北 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之后双方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 平。北宋末年,女真族建立的金灭辽,随后发动了对北宋的战争,并攻 占开封。北宋灭亡后,宋室南渡,建立南宋。此后,南宋与金长期对 峙,或战或和。蒙古灭金后,南宋面临的主要威胁是蒙古国及之后的 元。景炎元年(1276年),元军攻下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灭亡。
2.评价 (1)朝贡制度确立了区域内相对固定的经济文化交流机制和模式,在 维护地区和平的基础上,促进了文化交流和共同繁荣,形成了儒家文化 圈。 (2)朝贡贸易是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的,往往“厚往薄来,倍偿 其价”。 (3)朝贡贸易通常体现出炫耀国力的意味,是国人“一国独尊”心态 的反映。这一制度是以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它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 而走向消亡。
3.海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流 (1)隋朝常骏到达赤土国(马来半岛南部)。 (2)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 (3)宋朝海路交通发达,开辟了由_明__州___(今浙江宁波)到日本和朝鲜 半岛的航路,以及泉州到南海的航路。
[特别提示]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对外交往发展繁荣与中国国内政治、 经济等社会状况变动息息相关,伴随着国内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 港口城市逐渐发展起来,政治环境的变化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赋税结构, 商税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一时之间,对外交往繁盛。
[问题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 基本思想。
[提示]基本思想:对传统“华夷观”进行创新和发展;从“中外一 体”的认识出发,积极治边;坚持“恩威并施”与“因俗而治”相结合 的治理原则。
[拓展] 1.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形式 (1)民族迁徙:如魏晋时期少数民族的内迁、三次大规模的北民南 迁。 (2)民族战争:如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 的战争;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战争。 (3)友好交往:如唐朝与回纥间互派使节,北宋时期榷场的设置,明 朝后期与蒙古的互市。
(二)元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 1.___1_6_8_9___年,中俄就双方边界订立《尼布楚条约》。 2.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清朝政府拒绝了英国使 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拓展]对朝贡体系的认识 1.特点:以儒家价值为基础的区域性国际体系;不平等性,与中 华帝国具有君、臣等级色彩;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形成政治、经济 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和平主义性质,崇尚睦邻友好。
3.解体原因:西方殖民扩张的冲击;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厚往薄 来的封建体制;清朝国力的衰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等。
考点探究·释难点
主题一 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中国古代民族政策 [史料一]贞观三年,太宗派兵十万征讨东突厥,擒拿颉利可汗,东
突厥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 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 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此外,东突厥诸酋长“皆拜将军、中 郎将,步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太宗说:“诸部落悉归化,我略 其旧过,嘉其从善,并授官爵,同我百僚,所有部落,爱之如子,与我 百姓不异。”
〔概念阐释〕 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设置的管辖机构。西域都护作为管 理西域的最高长官,其主要职责在于守境安土,协调西域各国间的矛盾 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骚扰,维护西域地区的社会秩序,确保丝绸之 路的畅通。
(4)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5)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 屯田。
3.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 长期并立。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对外交往 1.背景:隋唐时期,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 交流活跃。 2.陆路交流 (1)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管理与西域商人的往来。 (2)唐朝与大食的接触,使中国技术传入阿拉伯地区。
线索二: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宗教改革以及民族意 识的觉醒,近代欧洲民族国家逐步形成。在国家利益冲突、战争之中, 国际法和外交制度建立。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国际法遭到严重 破坏,但战后国际法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建立了世界上由主权国家 组成的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与联合国。
第50讲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图解历史〕
唐朝边疆主要民族
[特别提示]羁縻政策 所谓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 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 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首 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地 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 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所谓羁縻政策,实际上就是以怀柔 安抚为主、武力震慑为辅,恩威并施的政策。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礼部及__鸿__胪__寺___。 (2)隋朝时,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 (3)加强岭南地区各族统治。 (4)加强了与__流__求__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概念阐释〕 土司制度: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统治办法,设立宣 慰司、土知府等各级行政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 允许其世袭。他们对辖区内的行政有自主权,但必须效忠朝廷,按时向 朝廷缴纳贡赋,调兵从征,职位的继承必须经过朝廷的批准。
3.清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清朝设立__理__藩__院___,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3)通过_军__事___斗争平定噶尔丹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 西北边疆。 (4)清政府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_驻__藏___办事大臣。 (5)在西南,清政府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__改__土__归__流__”。
[问题2]依据史料二,概括宋朝民族关系的特点。 [提示](1)宋朝与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形成并立 局面。 (2)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有战有和。 (3)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宋朝始终处于劣势。 (4)两宋都是被少数民族政权灭亡的。
[史料三]满族入主中原建立起统一的大帝国后,面对众多的民族和 广袤的国土,在边疆治理上摈弃传统的“华夷观”。在调整满汉关系的 同时站在“中外一体”的角度上精心地笼络少数民族上层,以积极的态 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清政府一方面坚 持“恩威并重”,另一方面积极奉行“因俗而治”的传统政策,并在此 基础上大胆创新,从长远角度看,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发 展。
主干梳理·理思路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秦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北逐匈奴,修长城;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等。
(二)汉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民族关系 (1)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汉初对匈奴采取_和__亲___政策。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东汉窦宪胜 北匈奴。 (3)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置西域__都__护__府___。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元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背景:①元朝结束辽、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存和 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②元朝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 的__差__别__对待政策。
(2)表现 ①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 _藏__族___事务。 ②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__行__省__,征发赋役。
[拓展]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 (1)边疆民族区域不断拓展。 (2)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边疆民族地区开发进程加快。 (4)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融合进程加快。
2.对外关系 (1)陆路经河西走廊、西域向中亚、西亚延伸。 (2)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今广东徐闻)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_印__度___ 南部。 (3)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赐给倭国国王“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 枚。
第十七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线索一:先秦时期,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到 秦朝形成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代统治者通过和亲、册封、 会盟、设置机构等措施,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统一多民族国家 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 关系进入新的时代。秦汉以后,随着陆海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外关系逐 步发展,至隋唐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但明清以后,中国 对外关系逐步由开放走向了闭关自守。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方针,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目标定位·明考向 主干梳理·理思路 考点探究·释难点 典例研析·立标杆
目标定位·明考向
课程标准
素养考向
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了解历代的民族政策和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 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
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 2.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
[特别提示]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进行管辖和开发的实质是封建生产 方式、政治制度向边疆地区扩展的过程,通过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开 放,加强了中央政权和边疆政权间的政治、经济联系和交往,在客观上 促进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生产方式传播到边疆,对于加速边疆地区 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2.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明朝有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还有提督__四__夷__馆___。 (2)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九边”。 (3)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__马__市__。 (4)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南设_土__司_。 (5)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法王”“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 等机构。
[拓展] 1.明清对蒙古、东北、西南民族管理的不同点 (1)蒙古:明朝是由对立走向和平,清朝则是联蒙制汉。 (2)东北:明朝中后期对东北都是实行压迫政策,而清朝注重团结地 区间主要势力。 (3)西南:明朝对西南民族实行土司制度,清朝前期沿袭土司制度, 但雍正之后实行“改土归流”。
2.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特点 (1)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抗外来侵略联系在一起。 (2)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民族政策恩威并重。在坚决镇压分裂叛乱活动的同时,对少数民 族地区一般都实行安抚政策,还通过联姻、册封等方式加强联系。 (4)民族政策具有继承性,沿用前代民族政策并有所发展。
2.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__会__盟__。 (3)南诏王曾多次被唐朝加封并遣子弟入唐学习。 (4)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 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 (5)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外关系的体制
关系与对外交往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
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 代的民族政 策和边疆管 理制度,以 及中国古代 处理对外关 系的体制
素养考向 3.从“史料实证”的角度,了解朝贡制度是中国历代王 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也是中国古代的 外交关系体制 4.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到朝贡制度是中国传统 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 5.从“家国情怀”的角度,了解中国历代王朝为我国统 一以及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的贡献,认识古代中国的外交 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问题1]根据史料一,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提示]以军事征服为基础;给少数民族首领授予官职、纳入官僚系 统;给予少数民族地区较高的自治权;设置州县加强对民族地区治理; 重视民族的平等与融合。
[史料二]宋朝的民族关系主要是与北方的契丹、女真、党项、蒙古 等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之间的关系。北宋面临来自北方的契丹族建立的 辽、西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的威胁,战争不断。景德元年(1005年),北 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之后双方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 平。北宋末年,女真族建立的金灭辽,随后发动了对北宋的战争,并攻 占开封。北宋灭亡后,宋室南渡,建立南宋。此后,南宋与金长期对 峙,或战或和。蒙古灭金后,南宋面临的主要威胁是蒙古国及之后的 元。景炎元年(1276年),元军攻下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灭亡。
2.评价 (1)朝贡制度确立了区域内相对固定的经济文化交流机制和模式,在 维护地区和平的基础上,促进了文化交流和共同繁荣,形成了儒家文化 圈。 (2)朝贡贸易是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的,往往“厚往薄来,倍偿 其价”。 (3)朝贡贸易通常体现出炫耀国力的意味,是国人“一国独尊”心态 的反映。这一制度是以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它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 而走向消亡。
3.海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流 (1)隋朝常骏到达赤土国(马来半岛南部)。 (2)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 (3)宋朝海路交通发达,开辟了由_明__州___(今浙江宁波)到日本和朝鲜 半岛的航路,以及泉州到南海的航路。
[特别提示]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对外交往发展繁荣与中国国内政治、 经济等社会状况变动息息相关,伴随着国内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 港口城市逐渐发展起来,政治环境的变化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赋税结构, 商税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一时之间,对外交往繁盛。
[问题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 基本思想。
[提示]基本思想:对传统“华夷观”进行创新和发展;从“中外一 体”的认识出发,积极治边;坚持“恩威并施”与“因俗而治”相结合 的治理原则。
[拓展] 1.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形式 (1)民族迁徙:如魏晋时期少数民族的内迁、三次大规模的北民南 迁。 (2)民族战争:如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 的战争;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战争。 (3)友好交往:如唐朝与回纥间互派使节,北宋时期榷场的设置,明 朝后期与蒙古的互市。
(二)元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 1.___1_6_8_9___年,中俄就双方边界订立《尼布楚条约》。 2.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清朝政府拒绝了英国使 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拓展]对朝贡体系的认识 1.特点:以儒家价值为基础的区域性国际体系;不平等性,与中 华帝国具有君、臣等级色彩;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形成政治、经济 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和平主义性质,崇尚睦邻友好。
3.解体原因:西方殖民扩张的冲击;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厚往薄 来的封建体制;清朝国力的衰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等。
考点探究·释难点
主题一 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中国古代民族政策 [史料一]贞观三年,太宗派兵十万征讨东突厥,擒拿颉利可汗,东
突厥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 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 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此外,东突厥诸酋长“皆拜将军、中 郎将,步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太宗说:“诸部落悉归化,我略 其旧过,嘉其从善,并授官爵,同我百僚,所有部落,爱之如子,与我 百姓不异。”
〔概念阐释〕 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设置的管辖机构。西域都护作为管 理西域的最高长官,其主要职责在于守境安土,协调西域各国间的矛盾 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骚扰,维护西域地区的社会秩序,确保丝绸之 路的畅通。
(4)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5)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 屯田。
3.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 长期并立。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对外交往 1.背景:隋唐时期,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 交流活跃。 2.陆路交流 (1)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管理与西域商人的往来。 (2)唐朝与大食的接触,使中国技术传入阿拉伯地区。
线索二: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宗教改革以及民族意 识的觉醒,近代欧洲民族国家逐步形成。在国家利益冲突、战争之中, 国际法和外交制度建立。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国际法遭到严重 破坏,但战后国际法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建立了世界上由主权国家 组成的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与联合国。
第50讲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图解历史〕
唐朝边疆主要民族
[特别提示]羁縻政策 所谓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 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 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首 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地 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 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所谓羁縻政策,实际上就是以怀柔 安抚为主、武力震慑为辅,恩威并施的政策。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礼部及__鸿__胪__寺___。 (2)隋朝时,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 (3)加强岭南地区各族统治。 (4)加强了与__流__求__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概念阐释〕 土司制度: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统治办法,设立宣 慰司、土知府等各级行政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 允许其世袭。他们对辖区内的行政有自主权,但必须效忠朝廷,按时向 朝廷缴纳贡赋,调兵从征,职位的继承必须经过朝廷的批准。
3.清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清朝设立__理__藩__院___,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3)通过_军__事___斗争平定噶尔丹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 西北边疆。 (4)清政府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_驻__藏___办事大臣。 (5)在西南,清政府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__改__土__归__流__”。
[问题2]依据史料二,概括宋朝民族关系的特点。 [提示](1)宋朝与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形成并立 局面。 (2)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有战有和。 (3)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宋朝始终处于劣势。 (4)两宋都是被少数民族政权灭亡的。
[史料三]满族入主中原建立起统一的大帝国后,面对众多的民族和 广袤的国土,在边疆治理上摈弃传统的“华夷观”。在调整满汉关系的 同时站在“中外一体”的角度上精心地笼络少数民族上层,以积极的态 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清政府一方面坚 持“恩威并重”,另一方面积极奉行“因俗而治”的传统政策,并在此 基础上大胆创新,从长远角度看,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发 展。
主干梳理·理思路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秦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北逐匈奴,修长城;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等。
(二)汉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民族关系 (1)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汉初对匈奴采取_和__亲___政策。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东汉窦宪胜 北匈奴。 (3)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置西域__都__护__府___。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元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背景:①元朝结束辽、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存和 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②元朝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 的__差__别__对待政策。
(2)表现 ①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 _藏__族___事务。 ②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__行__省__,征发赋役。
[拓展]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 (1)边疆民族区域不断拓展。 (2)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边疆民族地区开发进程加快。 (4)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融合进程加快。
2.对外关系 (1)陆路经河西走廊、西域向中亚、西亚延伸。 (2)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今广东徐闻)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_印__度___ 南部。 (3)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赐给倭国国王“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 枚。
第十七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线索一:先秦时期,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到 秦朝形成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代统治者通过和亲、册封、 会盟、设置机构等措施,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统一多民族国家 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 关系进入新的时代。秦汉以后,随着陆海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外关系逐 步发展,至隋唐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但明清以后,中国 对外关系逐步由开放走向了闭关自守。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方针,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目标定位·明考向 主干梳理·理思路 考点探究·释难点 典例研析·立标杆
目标定位·明考向
课程标准
素养考向
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了解历代的民族政策和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 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
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 2.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
[特别提示]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进行管辖和开发的实质是封建生产 方式、政治制度向边疆地区扩展的过程,通过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开 放,加强了中央政权和边疆政权间的政治、经济联系和交往,在客观上 促进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生产方式传播到边疆,对于加速边疆地区 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2.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明朝有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还有提督__四__夷__馆___。 (2)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九边”。 (3)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__马__市__。 (4)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南设_土__司_。 (5)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法王”“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 等机构。
[拓展] 1.明清对蒙古、东北、西南民族管理的不同点 (1)蒙古:明朝是由对立走向和平,清朝则是联蒙制汉。 (2)东北:明朝中后期对东北都是实行压迫政策,而清朝注重团结地 区间主要势力。 (3)西南:明朝对西南民族实行土司制度,清朝前期沿袭土司制度, 但雍正之后实行“改土归流”。
2.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特点 (1)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抗外来侵略联系在一起。 (2)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民族政策恩威并重。在坚决镇压分裂叛乱活动的同时,对少数民 族地区一般都实行安抚政策,还通过联姻、册封等方式加强联系。 (4)民族政策具有继承性,沿用前代民族政策并有所发展。
2.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__会__盟__。 (3)南诏王曾多次被唐朝加封并遣子弟入唐学习。 (4)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 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 (5)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外关系的体制
关系与对外交往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
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 代的民族政 策和边疆管 理制度,以 及中国古代 处理对外关 系的体制
素养考向 3.从“史料实证”的角度,了解朝贡制度是中国历代王 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也是中国古代的 外交关系体制 4.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到朝贡制度是中国传统 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 5.从“家国情怀”的角度,了解中国历代王朝为我国统 一以及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的贡献,认识古代中国的外交 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