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明清之际的理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明清之际的理学反思
明清之际,士大夫们对心学提出了质疑,这种反思不仅仅在哲学层面,还在社会生活、伦理道德等多个领域。

其中,强调对自我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双重追求,形成了传统人格的另一特征。

所谓双重性即“我”和“群”,是指每个人的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又要注重“我”和“群”的统一。

明末清初,士大夫们认为心学空谈虚静,空疏无用,而朱子学虽然说得漂亮,却没有什么切实的功用。

由此,以陈确、湛若水、王廷相等人为代表的浙东心学传承者开始走向“务实”。

他们指出“虚静而无用,恐未能直达吾心”,提倡“经世致用”。

陈确甚至提出“当为天下之急务,正名分、定君臣、统纪纲、明赏罚,崇道德、法圣贤、保国家,乃致治之大端也”。

他们并不简单否定心学,而是试图将心学与实践相结合,促进了心学在清代社会政治领域中的转变,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种实用精神,集中体现在三方面,即求真、反理、存心。

求真,即追求真理,探寻事物的规律,它需要尊重事实,讲究实证,最终目标是服务于社会;反理,则意味着对既有知识和理论的扬弃,需要通过对现有知识和理论的否定性解读,建立起新的知识和理论体系;存心,即保持内心的纯洁,使良知与社会理想保持高度的一致,这也是儒学的核心内容。

求真是基础,反理是前提,存心是核心。

当然,这些思想都是建立在经世致用的基础上的。

第二个因素在于个体。

近年来学界有研究者指出,当时的士大夫虽然都信奉程朱理学,但并非人人如此,很多人并不把自己看做儒者,
很多人在修身、治学、处世、为官等方面有很多独到的见解。

他们尤其强调自我,不能做无益的事情,以及努力扩充自己的仁义礼智信,也就是要追求一种知行合一的境界。

尤其可贵的是,士大夫们能够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分析自己的短板和不足,不以“礼义廉耻”来禁锢自己的个性。

关键词:自我价值和利他主义相辅相成是传统人格的两大特征,他们还注重勤劳节俭,乐于助人。

陈确就特别注重民本,为此,他常说“天下者,公之天下也”,每次辞官归里时,他都会千叮咛万嘱咐自己的儿子,如果碰到天灾,还是要尽量减轻农民的负担。

可见,中国的士大夫都有爱护百姓、关心弱势群体的品格。

陈确更是一个典范,他于康熙十七年去世,年七十五岁,“持躬砥行,克己复礼,论者以为有吕范之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