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泰县第一中学新高考语文的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永泰县第一中学新高考语文的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提升文创竞争力有必要“两头走”
①故宮又上了头条——因为预约“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的人数过于火爆,故宫官网被网友“瘫痪”了。

近年来,故宫在文创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比如,故宮文创携手世贸以“快闪店”的形式登陆上海,独特的展览形式和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年轻人。

故宮的做法给上海打响文化品牌、提升文创竞争力,可以带来不少启示。

②21世纪,城市之间的竞争已从综合竞争力演变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构建城市品牌成为挖掘城市内在价值、在城市竞争中实现差异优势的重要举措。

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拥有独特的文化特质和资源,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在此汇聚。

改革开放以来,也创造了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文化产品。

但冷静来看,上海现有的文化产业链是不完整的。

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文化与品牌断裂、文化与大众割裂,导致上海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上缺乏足够多的核心竞争力。

③如何做出真正有内涵、能推广的文化品牌,如何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城市文化品牌?结合现实挑战,有必要“两头走”:一头做精做深,尊重传统,提升文化文艺价值;另一头与市场对接,把传统和当代文化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老百姓更接近艺术,更愿意体验文化。

④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需要尊重传统,并将其内涵进行充分阐释和挖据。

这就需要通过作品、人、环境三大要素来实现,即通过作品本身内涵的挖掘、文化工作者思想引领的加强、科技文化融合手段的环境支撑三个要素来实现。

⑤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并以建筑、路名、符号等形式将各种故事隐藏于上海城市的各个角落。

这正是精品创作的直接源泉。

同时,对经典作品再创作也是一种有效手段。

例如,在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可以看到很多致敬经典、追缅先烈的作品。

⑥古往今来,文化都是靠匠人精神传承的。

匠人精神之于文化,是引领和指导,更是生根发芽的根基。

杨致俭古琴制作技艺工作室就是一个例子。

⑦从深层次来看,全球范围内正在发生的技术革命与200多年之前的工业革命有着本质区别。

它是建立在互联网逻辑基础之上的信息革命,而信息态的虚拟价值恰恰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

文化与科技融合,本质上是创意与创新融合,是以科技推动创意的质量和产业化。

技术能够提升文化创意设计的表现力和创作力、提高创意设计的效率和质量,这在影视制作、游戏、会展、广告、主题公园、建筑设计等行业尤为明显。

⑧文化品牌的另一头应该与市场对接,把传统和当代文化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上海存在一批质量过硬的文化品牌,如许多老字号产品过硬,但缺乏将产品推向更大市场的契机;不少演出院团拥有好的文艺作品、文创产品,却缺少能够帮助这些好作品、好产品实现产业化的人才,更缺乏能够挖掘和提供这类人才的机制和平台。

⑨文化品牌的打造,在关注内涵提升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市场、受众的需求及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加何将文化创作与现代文化消费整合是文化领域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对外传播角度来看,大部分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依然停留在“京剧和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如果想扩大文化品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影响力,离不开文化的现代化、产业化:要实现文化上的自我突破,也离不开文化的现代化、产业化。

⑩日前,文化产业化的首要发展目标是使文化产业回归市场本位。

而要让文化产业回归市场本位,首先要靠人才、不仅要引进好的创造型人才,而且要培养和引进具有营销、广告、中介、经营等相关能力且能把传统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源转化为畅销产品的人才。

这样的人才是文化和市场需求的纽带,是文化产业大众化的关键。

⑪平台也是一个关键要素。

平台是将创作、表演、企业、媒体、受众嫁接在一起,生产出市场喜闻乐见又兼具实用价值、审美价值的产品,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关所在。

在这一方面,上海民营院团的发展正在提供借鉴和经验。

它们的创作活力和创作质量深刻带动了艺术潮流,体现出强劲的市场爆发力。

特别是,一些年演出场次破万的数据,更说明它们受到了不同群体的喜爱。

⑫就发展模式而言,平台资本的多元化也是成功的基础要素。

国家艺术基金的注入、大企业的投资和众筹赞助,多元化的“输血机制”使得民营院团的发展拥有强劲势头以及后劲。

⑬文化要活起来,还需实现不同文化资源之间、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等的嫁接,这就要有完善的机制作为保障。

上海的张江文化创意园区就是典型的机制带动文化产业发晨的案例。

在张江文创区,探索、钻研、合作是三个明显特质。

前两者意味着对市场的把控与前瞻,后者则是文化资源的整合与重构。

⑭在做活做新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不能把精品化和大众化割裂开来。

精品化是大众化的基础,只有具有真正文化内涵的作品,才能被老百姓所认可;大众化是精品化的检验,只有老百姓易于接受的文化作品,才能长久地流传下去。

我们要通过精品化将当代作品转化为经典作品,再通过大众化、市场化将经典作品转化为大众易于接受的作品。

只有这样,才能带来经济价值,又能满足老百姓的精神追求,从而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

(选自《解放日报》2019年2月26日)(1)第⑫段中的“输血机制”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上海有一批老字号文化品牌尚未与市场对接。

B.提升老字号文创竞争力的关键就在科技人才。

C.现有机制对老字号文创竞争力的提升有待完善。

D.打造文化品牌必须及时关注市场的需求与变化
(3)下列选项中,根据最后一段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不具有真正文化内涵的作品老百姓也有可能认可。

B.当代作品精品化是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C.只要有文化品牌的精品化就能实现文化产业的价值。

D.提升文创竞争力必须先走大众化,然后再走精品化。

(4)结合文意,列举一个“文化产业回归市场本位”的成功例子,分析其成功的主要因素。

(5)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代书法“文化缺失”论的逻辑指向
伴随改革开放以来书法事业的蓬勃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突显,这当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对当代书法文化内涵缺失有所担忧的论调。

学者们在文章中不同程度地对当代书家传统文化修养的缺失、当代书作文化价值的弱化、当代书法展览中的文化失语症等现象提出了批评。

若具体分析,当代书法“文化缺失”论的指向有两个基本维度:一是作者的文化身份;二是作品的文字内容。

首先,学者对当代书法缺乏文化内涵的判断,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书写者文化身份的不认同。

我们知道,传统书法家的构成是以文人为主体的,而时至今日,书法家的构成是比较多元的,既有专业化、职业化的书法工作者,也有在政界、学界、商界从事各类工作的书法创作者,他们与传统文人的知识结构相比较,对古文字的学习与使用,对古文经典的记忆与理解,对古典文学的创作与欣赏,都是令人远逊古人之处。

正因如此,众多学者提出书家要多读书,增加古文与古诗词的学习与创作,这自然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但也应明确,读书多是不可能直接带来书法境界提高的,否则,当代最有成就的书家应该是著作等身的文史哲专家了。

“文化缺失”批评对当代书法的文化价值提出质疑的另一个方向集中于书写的文字内容方面。

当代书法文字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缺失主要体现在展览书法中的文字硬伤与内容抄录现象。

有专家指出,包括“国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获奖提名和获奖作品都难逃作品硬伤和扣分的厄运,在57位获奖提名的作者中有41位因作品有硬伤被扣分。

而在文化考试中找枪手作诗,或作诗平仄押韵不能合律的又不在少数。

文字硬伤包括错别字的出现、繁简体的混乱、多音多义字的误用等方面,无论历史原因如何,在书法展览中出现都是不应被容忍的。

而关于书法抄写古诗词还是自作诗词的难题,同样困扰着当代书坛。

早期的被我们现代人当作书法作品的书迹则基本是用以记录、传播文字内容的实用书写。

宋元之际,文人遣兴的书写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书家在作品中抄录前人名篇或自作诗词的现象才日益普遍,“诗书一体”的理念才逐渐为人所接受。

即便如此,是否书写自作诗词,并不能成为一件书法作品是否成功的必然依据。

有能力的作者当然可以写自作诗。

如果技法水平高,自作诗词则是锦上添花;如果创作能力低,即便内容是自作的,也不过是抄录记载的普通书写。

脱离了实际使用功能的毛笔书写对应着丧失了语言环境的文言诗词,当代书法“写什么”的确是个很费思量的问题。

有鉴于此,书坛出现了“情境书法”“阅读书法”“居室书法”等倡导,其目的就是用以规避展厅书法带来的审美疲劳,凸显书法的实用和欣赏的群众基础,回归书斋式可赏可读的书法创作模式。

(摘编自王晓亮《“文化缺失”批评语境下当代书法高效教育的担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以来,书法事业虽能蓬勃发展,但是当代书法的文化内涵缺失,文化价值弱化。

B.要改变当代书家文化修养缺失的现状,就应当倡导多读优秀的古典文化作品,并学习和
创作。

C.在书法展览中,文字硬伤是指出现错别字、繁简体混乱、多音多义字误用等现象。

D.当前已经找到了规避展厅书法带来的审美疲劳的有效方法:“情境书法”“阅读书法”“居室书法”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首先转述了学者们针对当代书法文化缺失的批评,他们认为文化缺失表现为两个基本维度。

B.文章第二段论证了学者对书写者文化身份的不认同,很大程度上确立了他们对当代书法缺失文化内涵的判断。

C.文章第三段列举具体事例,证明了当代书法的文化缺失在展览中的文字硬伤和内容抄录上的体现。

D.为了论述当代书法“文化缺失”论,文章先论述背景,接着分析“文化缺失”论的两个基本维度,思路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当代书法作者,都是有深厚文化修养的饱学之士,就一定会带来书法意境的提高。

B.如果将书法作者书写自作诗词,作为评判书法作品成功的依据,将促进书法界诗词的繁荣。

C.文人遣兴的书写意识从宋元时期逐渐深入人心,“诗书一体”的理念才为人接受。

D.用毛笔书写丧失语言环境的文言诗词的书法作品,可以规避书法带来的审美疲劳。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快闪是一种以创意、幽默、奇观为重要元素的亚文化活动,旨在“用颠覆性的表演震撼顺从的城市人群”。

2003年,美国人比尔·瓦斯克在纽约市区发起了首次快闪活动,随即它便乘着新媒体发展的东风魔力般席卷全球,成为当代城市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快闪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20至30岁的青年。

这一人群的社交网络最具流动性,喜欢结识新朋友,不一味强调社交关系的稳定性,在快闪活动中,社交媒体一对多、节点式的传播特征,进一步扩大了流动性社交的优势,使得在短时间内动员大量陌生人参与成为可能,而不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组织机制。

在大型密集而人口异质的城市中心,年轻人巧妙地利用新媒体工具进行活动策划、人员调度,可以打破城市生活的日常节奏,打造出临时性的公共空间。

快闪类型多样,先后出现过离散型、游戏型、政治型、商业型等不同种类。

其内容或是一种娱乐狂欢,或是表达对日常生活的批判,抑或是宣传某种新观念、新产品。

学者们对其评价也是态度各异。

批评者认为它肤浅幼稚,只是纯粹的社交性游戏并且缺乏严肃理性的实践目标;指责它干扰城市正常秩序,增加城市治
理成本;甚至担心快闪族被未知组织者利用,从而引发社会混乱。

赞赏者则认为,快闪降低了社会参与的门槛,创造了一种平等民主的社交形式;它以戏剧化的方式重塑了人们的城市空间体验,并拓展了公共表达的形式。

爱国歌曲快闪活动合理借鉴了快闪亚文化“情境创设”的理念和充满活力的形式,并通过有效的策划和组织为其注入了深沉的内容和情感,提升了审美品格,展现了亚文化参与构建主流话语的无限可能。

注入意义,内容主流化。

有别于快闪亚文化的无意义传统,爱国歌曲快闪活动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背景,是一份献给祖国的特别礼赞。

所唱曲目虽多为老歌,但因其爱国情感浓烈、社会普及度高,且经过全新编排,更能直达人心,引发共鸣。

活动在娱乐性、可近性上获得了青年的认同,同时也突破了理论界对其肤浅性、破坏性的指责,以轻盈的姿态为爱国主旋律注入了清新的活力。

精心策划,形式审美化。

各地的快闪都非常注意天气、场所、布景、道具、领唱人物的选择和设计,以彰显其地域特色、历史风韵、建设成就和时代精神。

活动多在人流如织的公共场合惊奇发生,以知名人士、行业精英、青年学子富有个人魅力的独唱或互动演唱启幕。

在悠扬旋律的感染下,成百上千的在场群众从好奇驻足到自觉加入,最终发展为共情共鸣的集体合唱。

主办方通过多机位抓拍、精美剪辑和专业和声,最后完成声画语言绚丽、情感逐渐开华的优雅叙事。

创设情境,行动剧场化。

社会哲学家芒福德认为:“城市不仅创造了剧场,它本身就是剧场。

”爱国歌曲快闪系列活动通过艺术行为、教育主题的巧妙嫁接,在司空见慣的城市居所中创设出富有诗意的剧场氛围,使现场群众在偶遇的“戏剧”情境中经历了一场融欣赏、体验、共情、参与于一体的审美实践。

而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的接力传播则将剧场效应进一步扩散,形成了跨时空的情感震颤和价值认同,引发了全国范围内一场又一场表达爱国激情的快闪风潮。

(摘编自邹举、周玥《青年亚文化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新情境》,《中国教育报》2019年6
月13 日)(1)下列关于文中“快闪”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快闪”对城市文化具有颠覆性,使城市人群受到震撼,是一种亚文化活动。

B.参与“快闪"活动的主体人群不一味强调社交关系的稳定性,因而具有很大的流动性。

C.“快闪”可在短时间内动员大量陌生人参与,不再依赖传统意义上的组织机制。

D.“快闪”因肤浅幼稚、干扰城市的正常秩序,因而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指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三段从多角度介绍“快闪”活动,为下文论述中心论点做铺垫。

B.文章介绍了学者们对“快闪”活动的不同看法,使论证更为全面客观。

C.文章后三段以平行并列结构论证了“快闪"活动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创设新情境。

D.文章在论证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分析说理、例证、对比、引证等论证手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爱国歌曲快闪”活动所唱曲目必须是普及度高的富有浓烈爱国情怀的老歌,这样才能直达人心,引发共情共鸣,获得围观者的认同和主动参与。

B.“快闪”活动表面上似乎是临时的、偶然的,但依然是有策划、有组织的,“快”与“闪”的特点,也使它难以被有效监管,因此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C.“快闪”活动自身所产生的影响力还是很有限的,要想扩大影响力,还应吸引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加入接力传播,不断扩散。

D.“快闪”虽然是一种亚文化,但“爱国歌曲快闪”活动为构建主流话语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新情境,开拓了新思路。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京剧脸谱,是中国京剧中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序。

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

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脸谱不是某个人凭空臆造的产物,而是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体验、综合,以及对剧中角色的不断分析、判断,做出评价,才逐步形成的一整套完整的艺术手法。

而脸谱的演变和发展,同样离不开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体验,对角色的分析、判断和评价。

脸谱艺术的发展与中国戏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大约在十二至十三世纪的宋院本和元杂剧的演出中,就出现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块白斑的丑角脸谱。

净角脸谱由来已久,相传在中国戏曲发展之前,南北朝和隋唐乐舞节目中就有了“假面歌舞”,这“假面”就是脸谱的鼻祖。

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大面》出于北齐。

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

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麾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

”这是齐人表演兰陵王戴面具击敌乐舞的记载。

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贵州省兴义地区布依族村民喜爱的古老地方戏,仍有戴艺术面具演出的习惯,这可算是脸谱历史中的活化石。

但随着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戴艺术面具演戏越来越不利于演员面部的表演,艺人们就用粉墨、油彩、锅烟子直接在脸上勾画,这样就逐渐产生了脸谱。

当时,戏班以露天演出为主,离戏台较远的观众往往看不清演员的面部表情,而勾上脸谱使观众在远处就能一目了然。

到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当京剧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法后,京剧脸谱也在吸收各地剧种脸谱优点的基础上,经几代著名演员和戏剧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硏究、加工提高、创新改革,得到充分的发展。

图案和色彩愈来愈丰富多彩,各种人物性格的区分也越来越鲜明。

一般说来,脸谱中,红色描绘人物的赤胆忠心,义勇无比;紫色象征智勇刚义;黑色体现人物具有忠耿正直的高贵品格;水白色暗喻人物生性奸诈、手段狠毒;油白色则表现自负跋扈的性格;蓝色寓意刚强勇猛;绿色勾画出人物的侠肝义胆;黄色寓意残暴;老红色多表现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将。

京剧脸谱的用色虽分类型,但也不是绝对的,仍有很大灵活性。

如红色,在《三国演义》戏里用来表现关羽,是为了象征其性格;但在《法门寺》里,太监刘谨的红脸,则是肤色的夸张,表现其养尊处优、权压朝臣的地位。

又如《水浒》戏里梁山泊头领晁盖,是“黄老三块瓦脸”,这里的黄色不是象征残暴,而是表示他面色发黄,对照印堂勾出一个红光的形象,堂堂正正,一看就知是位起义英雄。

这都是前辈艺术家在色彩表现性格方面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摘编自魏鑫《京剧脸谱艺术》)(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演员的面部化妆是京剧脸谱中的一种程序,脸谱具有突出剧中人物性格特征,使观众能通过目视人物外表来窥其心胸的艺术功能。

B.脸谱艺术发展与中国戏曲发展关系密切,脸谱的产生早于京剧。

如南北朝和隋唐乐舞“假面歌舞”中的“假面”就是脸谱鼻祖。

C.脸谱的产生有其原因,那就是戴艺术面具越来越不利于演员的面部表演,艺人们就用粉墨、油彩等在脸上勾画,以示丰富多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