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采盘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区同采工作面数目
缓倾斜煤层:综采 — 1 2个采面同采;普采 — 1 2个采 面同采。急斜煤层炮采: 2 3个采面同采。
采区生产能力AB(万t/a)
n
AB k1 k 2 Aoi i 1
式中:n — 同采工作面数,个;K1 — 采区掘进出煤系数, K1=1.1;K2 — 采面之间出煤影响系数,当n = 2时,K2 = 0.95; n = 3时, K2 = 0.90
适用条件: ➢ 煤层多,层间距1015m。
区段集中平巷与工作面超前平巷斜20,施工条件差; 辅运和行人不便(设绞车)
适用:15;层间距 1015m。
7 8
5
12
3 12
6
4 10
12
11
4 10
86
5
3 1
11
2 12
7
区段集中平巷与工作面超前平巷石门联系
6
3
11
机轨合一巷优缺点
少一条岩巷,省工程量,易维护;设备集中,易管 理;断面大,施工定向困难;中部车场轨道与输送机 交叉,交叉点施工复杂;上、下区段不能同采、通风 难解决。
适用条件
煤层多,产量大的采区。当前应用较少。
机轨双煤巷布置
机轨双煤巷布置
运输集中巷和轨道集中巷均置于下部薄及中厚
煤层中。
2
适用条件:
区段集中平巷与采区集中上山的联系
一般根据运输需要确定。
1. 集中“轨上”与集中 “轨巷”联系— 石门、 斜巷;
2. 集 中 机 巷 — 溜 煤 眼 —集中“运上”。
7 8
5
12
3 12
6
4 10
12
11
4 10
86
5
3 1
11
2 12
7
机轨双岩巷布置
机轨双岩巷布置优缺点
➢ 利于上、下区段同采,
7 8
7 8
6
5
9 4 10 3
12 11
2
1
施工方便;利用石门布置中部车场,辅运环 节少;行人方便。当很小时,石门长,工 程量大;运煤占设备多。适用: 的煤层;层间距1015m。
区段集中平巷与工作面超前平巷立眼联系
7
5 3 12 6
2 1
5
3 57
11
6
6
(a)
(b)
图 13-4 近水平煤层机轨合一巷及其联系方式
10~12m
20m 2
(a)
适用:生产能力小、服务年限短的采区。(t5a)
双岩上山
➢ 两条上山置于底板岩石中轨道上山 距煤层810 m;(图b) ➢ 运输上山距煤层1214 m;走向间 距:2025 m。
适用:开采单一厚煤层采区;煤层群 最下一层为厚煤层; CH4小的联合布 置采区普遍采用。
3
8~10m 1
确定采区走向长度主要影响因素
➢ 地质因素; ➢ 技术因素;
采区走向长度主要影响因素
➢运输;供电;经济因素
三、采区生产能力
采区生产能力:采区内同时生产的采煤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 产量之和,单位一般是万吨/年
采面生产能力A0(万t / a)
A0 = LV0 m c0 式中:L :采面长,m;V0:采面年进度,m/a;综采:1000 1200m; 普采: 600m;炮采:400 500m ;m : 采高,m; : 容重,t/m3;c0 :采面采出率,薄煤层0.97,中厚煤层 0.95 ,厚 煤层0.93 。
l 区= l采+2 l巷+ l柱 l巷=3 4.5m, l柱=0 20m
二、采区走向长度
加大采区走向尺寸的好处
➢ 相对减少上(下)山、车场及硐室的掘进工程量; ➢ 减少采区边界煤柱、上(下)山煤柱损失; ➢ 增大采区储量和服务年限,利于接替; ➢ 有利于采区和矿井合理集中生产,提高采区生产能力; ➢ 减少采面搬家次数。
(二)上山布置类型
(三)上山间位置关系
双煤上山
➢ 双上山置于下部薄及中厚稳定煤
1
层中;
➢ 走向间距2025m,两侧煤柱30 m。
20~25m
2
适用:下部有薄及稳定的中厚煤层;单一薄及中厚煤层。
一煤一岩上山
➢ 轨上沿煤层顶板布置;运上沿底 板岩层布置;
➢ 上山错距: 运上距煤层1012 m 运上、轨上走向距20 m。
(三)上山的层位与坡度
层位
➢ 对于联合布置采区,一般将上(下)山置于下部稳定的煤
层或底板岩石中,主要原因为:能适应煤层下行开采顺 序;提高采出率,煤损少;采区生产系统可靠,易维 护。 ➢ 特殊条件下,将上山置于煤层群的中部或上部,可能的 原因为:下部煤层底板接近富含水层,或底板岩石松 软,且很厚,不易维护。
7
5
8
6
3
4
12
11
1 煤层多,产 量大的采区。 当前应用较
少。
机轨合一巷优缺点
➢ 岩巷工程量小,掘进速度快,缩短准备时间;
➢ 利于上、下区段回采,分层回采;
➢ 受采动影响大,维护量大。
第二节 采(盘)区上下山布置
一、采区上山的位置选择 二、采区上山数目及其相对位置 三、采区上(下)山的运输
一、采区上山的位置选择
(一)煤层上山
煤层上山特点 掘进速度快,联络巷工程少,费用低; 超前探煤作用;当变 化时,坡度对输送机不利; 需留煤柱保护; 上山围岩是煤和 软岩;维护条件差; 上山与平巷的层面交叉,多开绕道工程; 受采动影响
改善维护状况的技术措施: 避免两侧采面同时接近上山;煤柱越宽,采动影响越小; 薄—30 m 厚—3040 m; 采用可缩性支护。
双岩巷相同标高布置
布置方式
7 8
5
92
43
1
6
10 11 12
联系方式
各 分 煤 层 超 前 平 巷 — 平 石 门 —3—平 石 门 和 溜 煤 眼—运输上山1; 各分煤层超前平巷—4 — 平石门 —— 轨道上山 2
机轨合一巷布置
机轨合一巷布置
胶带机和轨道布置在同一大断面岩巷内。
7
5
8
2
12
1
下山(向上运煤)7
刮板输送机 ➢ 型号:下链式;上链式。 ➢适应角度:向下运可达1828。 ➢ 阻力小,耗电低,能力大,事故少,易维护;下链式刮板 机:适用,原则防滑装置;适用范围大;运费略高于 胶带机,运输可靠。
自溜运输 ➢ 煤层或上山的 > 3时,均采用自溜; ➢ 对2的煤层,将上山置于底板岩石中,增大上山角度, =(303)、实现自溜; ➢ 搪瓷溜槽:> ,可自溜; ➢铸石溜槽:铁板溜槽,砼溜槽等,=30。
5
分层同采,生产能力大;
92
43
1
➢ 岩石工程量大,准备时 间长。
6
10 11 12
机轨双岩巷布置适用
(淮南实例)
➢ 煤层数多,生产时间长,煤巷难以维护。
双岩巷不同标高布置
布置方式
7 8
5 6
2 3 12
4 11
1
10
12
联系方式
各分煤层超前平巷—平石门—3— 平石门—溜煤 眼—运输上山1;
各分煤层超前平巷—平石门—4— 平石门—轨道上 山2
区段集中轨道平巷(集中轨巷) ——运送物料等。
布置区段集中平巷的目的 :减少分层区段平巷的维护时 间,降低维护费;布置能力大的集中运输系统,减少设备占有 数;分层同采,合理集中生产。
一、机轨分煤岩布置
布置方式: ➢ 运输集中平巷置于煤层底板岩石内; ➢ 轨道集中平巷置于煤层内。
优点: ➢ 易定向取直或分段取直,满足输送机要求; ➢ 本区段运煤,下区段回风、运送物料,服务时间 长,岩层中易维护; ➢ 实现分层同采,上下区段同采。
3
8~10m
1
12~14m
2
10~15m 10~15m (d)
8~10m 3
12~14m 1
10~15m 10~15m 2
三 岩上山
➢ 三岩上山均置于底板岩层中; ➢ 走向间距:1015m; ➢ 层位上1 和 3同层位,2低24m。
适用:煤层多,储量丰富,瓦斯大、水大的采区。
(四)采区边界上山
➢ 在采区边界设12条边界上山; ➢ 瓦斯大,采用Z、Y型通风时,两条需设回风边界上山; ➢ 往复式开采,不沿空留巷,区段煤柱护巷的往复式开 采,要求采区一翼开掘两条上山。
三、采区上(下)山运输
采区上(下)山任务
采区上(下)山担负采区的煤、矸、物料等运输;通风行 人、管线的通道。
近水平、缓倾和倾斜煤层运输上山中的运输设备类型
胶带输送机
优点:运输可靠,费用低;运距长。一般一部胶带输送机 运距可达300-500 m;功率大的可达500-1000 m;新型 胶带机:适于=28。 适用: 上山(向下运煤);
在下述条件下增加上山数目 ➢ 生产能力大的厚煤层采区,或煤层群集中联合准备的采区; ➢ 生产能力大,瓦斯涌出量大和水大的采区(下山采区); ➢ 生产能力大,常出现上、下区段同采的采区。增设通风上山。 ➢ “运上”、“轨上”均置于底板岩石中,需探明煤层情况, 提前掘进煤层内的采区上山。 ➢采用特采技术(如水砂充填)需设充填管道或泄水的采区。
绞车或无极绳牵引矿车运输 ➢ 生产能力小;运输不连续(间断式)、影响生产; ➢ 适用:轨道600mm,900mm与全矿大巷巷道轨距一致; ➢ 矿车:1t、1.5t、、3.0t、5.0t; ➢ 绞车:视上山、长度、生产任务等选用。
绞车滚筒直径与绳长
滚筒直径(m)
绳长(m)
1.2
600
1.6
800
2.0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及层间 联系方式
引言 机轨分煤岩布置 机轨双岩巷布置 机轨合一巷布置 机轨双煤巷布置
引言
煤层群联合布置采区,在煤层或煤组下煤层(或岩石中) 布置为区段内各煤层生产服务的巷道或为一个区段的几个煤
层或几个分层服务的平巷 ——区段集中巷 。 区段集中运输平巷(集中机巷) ——集中出煤。
(一)采区采出率
采区采出率= (采区工业储量 - 开采损失)/采区工业储量×100%
煤层
国家规定的采区采出率
厚煤层
≮0.75
中厚煤层
≮0.8
薄煤层
≮0.85
工作面采出率
工作面采出率=工作面实际出煤量/工作面实际储量×100%
适用条件 单一薄及中厚煤层采区,服务年限短;采两个分层的单一厚煤 层采区,煤及围岩稳定;煤层群联合布置采区,下部有维护条 件较好的薄及中厚煤层;服务时间短的专用通风或运煤上山。
(二)岩石上山
岩石上山布置: 岩性要求 布置于煤层底板稳定的岩层中,避免构造破坏;层 间距要求(h);距煤层1020 m。
上山的倾角(坡度)
一般与煤层倾角一致;当有变化时,力求使上山保持固定坡 度;为满足运输要求,岩石上山可穿层布置: 当 1520时,“运输上山”调为15,胶带机;
2030 时, “运输上山”调为30,煤自溜。
二、采区上山数目及相对位置
(一)上山条数的确定
采区上山至少两条:轨道上山—进风、辅助运输;运输上 山—运煤,回风 。
1000
2.5
1200
第三节 采区(盘区)参数
一、采区倾斜长度 二、采区走向长度 三、采区生产能力 四、采区采出率及采区煤柱尺寸
一、采区倾斜长度
➢采区倾斜长度在采区斜长在开拓部署时已定,大致为定值; ➢区段斜长:工作面长度+上下区段平巷宽度+护巷煤柱宽度; ➢ 回采工作面斜长影响因素: 受地质条件、技术条件(设备)、通风能力等因素影响; 当前开采技术条件,工作面长度为80-250m。 ➢ 区段数目 在保证采区斜长合理的前提下划分区段,n=采区斜长/区段斜 长,合理的n 是保证采区正常生产和接替的基础。当前,缓斜 煤层 n = 4 ~5(个);倾、急斜层 n =2 ~ 3(个)。
岩石上山优点和缺点: 维护费用低;煤损少。可跨上山采,加大采面连续推进长度; 生产系统可靠,通风条件好,易封闭采空区,防自燃有利;不 受煤层倾角影响,可定向按坡度取直掘进;能合理处理上山与 平巷的平面或立面相交工程,绕道工程量小。岩石工程量大;
岩石上山适用条件 单一厚煤层(3个分层),或近距煤层群联合布置;采区服务 年限3年以上; 岩石施工能力强; 煤层底板岩层较稳定,无 承压水。
12~14m
20~25m
2
(b)
8~10m
1
12~14m
2
10~15m 10~15m (d)
双岩一煤上山
➢ 走向间距1-3和 3-2为1015 m ➢层位上:1距煤层810m,2距煤 层1214 m ,3—沿煤顶(图d)
双岩一煤上山
适用:开采煤层数目 多,厚度大,储量丰 富的采区;瓦斯、水 大的采区。(图d)
式中:s — 巷道净断面,m2;v — 巷道允许最大风速,m/s; c — 日1t煤的供风量,m3/min/t;c1 — 风量备用系数,c1 = 1.2。
➢ 保证采区正常接替
AB
Z
Tn
式中:Z — 采区可采储量,t; Tn — 新采区准备时间,a。 每年生产的能力要小于准备出来的能力
四、采区采出率 及采区煤柱尺寸
AB的环节能力验算:
➢ 上山运输能力
T
A A
0 300
B
K
n
式中:An — 小时设备能力,t / h; k — 产量不均衡系数, K=1.2 1.3; T — 日出煤时间,h;0 — 运输设备正常工作 系数,0 = 0.7 0.9。
➢ 采区通风能力
300 24 60 v s
AB
c c1
缓倾斜煤层:综采 — 1 2个采面同采;普采 — 1 2个采 面同采。急斜煤层炮采: 2 3个采面同采。
采区生产能力AB(万t/a)
n
AB k1 k 2 Aoi i 1
式中:n — 同采工作面数,个;K1 — 采区掘进出煤系数, K1=1.1;K2 — 采面之间出煤影响系数,当n = 2时,K2 = 0.95; n = 3时, K2 = 0.90
适用条件: ➢ 煤层多,层间距1015m。
区段集中平巷与工作面超前平巷斜20,施工条件差; 辅运和行人不便(设绞车)
适用:15;层间距 1015m。
7 8
5
12
3 12
6
4 10
12
11
4 10
86
5
3 1
11
2 12
7
区段集中平巷与工作面超前平巷石门联系
6
3
11
机轨合一巷优缺点
少一条岩巷,省工程量,易维护;设备集中,易管 理;断面大,施工定向困难;中部车场轨道与输送机 交叉,交叉点施工复杂;上、下区段不能同采、通风 难解决。
适用条件
煤层多,产量大的采区。当前应用较少。
机轨双煤巷布置
机轨双煤巷布置
运输集中巷和轨道集中巷均置于下部薄及中厚
煤层中。
2
适用条件:
区段集中平巷与采区集中上山的联系
一般根据运输需要确定。
1. 集中“轨上”与集中 “轨巷”联系— 石门、 斜巷;
2. 集 中 机 巷 — 溜 煤 眼 —集中“运上”。
7 8
5
12
3 12
6
4 10
12
11
4 10
86
5
3 1
11
2 12
7
机轨双岩巷布置
机轨双岩巷布置优缺点
➢ 利于上、下区段同采,
7 8
7 8
6
5
9 4 10 3
12 11
2
1
施工方便;利用石门布置中部车场,辅运环 节少;行人方便。当很小时,石门长,工 程量大;运煤占设备多。适用: 的煤层;层间距1015m。
区段集中平巷与工作面超前平巷立眼联系
7
5 3 12 6
2 1
5
3 57
11
6
6
(a)
(b)
图 13-4 近水平煤层机轨合一巷及其联系方式
10~12m
20m 2
(a)
适用:生产能力小、服务年限短的采区。(t5a)
双岩上山
➢ 两条上山置于底板岩石中轨道上山 距煤层810 m;(图b) ➢ 运输上山距煤层1214 m;走向间 距:2025 m。
适用:开采单一厚煤层采区;煤层群 最下一层为厚煤层; CH4小的联合布 置采区普遍采用。
3
8~10m 1
确定采区走向长度主要影响因素
➢ 地质因素; ➢ 技术因素;
采区走向长度主要影响因素
➢运输;供电;经济因素
三、采区生产能力
采区生产能力:采区内同时生产的采煤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 产量之和,单位一般是万吨/年
采面生产能力A0(万t / a)
A0 = LV0 m c0 式中:L :采面长,m;V0:采面年进度,m/a;综采:1000 1200m; 普采: 600m;炮采:400 500m ;m : 采高,m; : 容重,t/m3;c0 :采面采出率,薄煤层0.97,中厚煤层 0.95 ,厚 煤层0.93 。
l 区= l采+2 l巷+ l柱 l巷=3 4.5m, l柱=0 20m
二、采区走向长度
加大采区走向尺寸的好处
➢ 相对减少上(下)山、车场及硐室的掘进工程量; ➢ 减少采区边界煤柱、上(下)山煤柱损失; ➢ 增大采区储量和服务年限,利于接替; ➢ 有利于采区和矿井合理集中生产,提高采区生产能力; ➢ 减少采面搬家次数。
(二)上山布置类型
(三)上山间位置关系
双煤上山
➢ 双上山置于下部薄及中厚稳定煤
1
层中;
➢ 走向间距2025m,两侧煤柱30 m。
20~25m
2
适用:下部有薄及稳定的中厚煤层;单一薄及中厚煤层。
一煤一岩上山
➢ 轨上沿煤层顶板布置;运上沿底 板岩层布置;
➢ 上山错距: 运上距煤层1012 m 运上、轨上走向距20 m。
(三)上山的层位与坡度
层位
➢ 对于联合布置采区,一般将上(下)山置于下部稳定的煤
层或底板岩石中,主要原因为:能适应煤层下行开采顺 序;提高采出率,煤损少;采区生产系统可靠,易维 护。 ➢ 特殊条件下,将上山置于煤层群的中部或上部,可能的 原因为:下部煤层底板接近富含水层,或底板岩石松 软,且很厚,不易维护。
7
5
8
6
3
4
12
11
1 煤层多,产 量大的采区。 当前应用较
少。
机轨合一巷优缺点
➢ 岩巷工程量小,掘进速度快,缩短准备时间;
➢ 利于上、下区段回采,分层回采;
➢ 受采动影响大,维护量大。
第二节 采(盘)区上下山布置
一、采区上山的位置选择 二、采区上山数目及其相对位置 三、采区上(下)山的运输
一、采区上山的位置选择
(一)煤层上山
煤层上山特点 掘进速度快,联络巷工程少,费用低; 超前探煤作用;当变 化时,坡度对输送机不利; 需留煤柱保护; 上山围岩是煤和 软岩;维护条件差; 上山与平巷的层面交叉,多开绕道工程; 受采动影响
改善维护状况的技术措施: 避免两侧采面同时接近上山;煤柱越宽,采动影响越小; 薄—30 m 厚—3040 m; 采用可缩性支护。
双岩巷相同标高布置
布置方式
7 8
5
92
43
1
6
10 11 12
联系方式
各 分 煤 层 超 前 平 巷 — 平 石 门 —3—平 石 门 和 溜 煤 眼—运输上山1; 各分煤层超前平巷—4 — 平石门 —— 轨道上山 2
机轨合一巷布置
机轨合一巷布置
胶带机和轨道布置在同一大断面岩巷内。
7
5
8
2
12
1
下山(向上运煤)7
刮板输送机 ➢ 型号:下链式;上链式。 ➢适应角度:向下运可达1828。 ➢ 阻力小,耗电低,能力大,事故少,易维护;下链式刮板 机:适用,原则防滑装置;适用范围大;运费略高于 胶带机,运输可靠。
自溜运输 ➢ 煤层或上山的 > 3时,均采用自溜; ➢ 对2的煤层,将上山置于底板岩石中,增大上山角度, =(303)、实现自溜; ➢ 搪瓷溜槽:> ,可自溜; ➢铸石溜槽:铁板溜槽,砼溜槽等,=30。
5
分层同采,生产能力大;
92
43
1
➢ 岩石工程量大,准备时 间长。
6
10 11 12
机轨双岩巷布置适用
(淮南实例)
➢ 煤层数多,生产时间长,煤巷难以维护。
双岩巷不同标高布置
布置方式
7 8
5 6
2 3 12
4 11
1
10
12
联系方式
各分煤层超前平巷—平石门—3— 平石门—溜煤 眼—运输上山1;
各分煤层超前平巷—平石门—4— 平石门—轨道上 山2
区段集中轨道平巷(集中轨巷) ——运送物料等。
布置区段集中平巷的目的 :减少分层区段平巷的维护时 间,降低维护费;布置能力大的集中运输系统,减少设备占有 数;分层同采,合理集中生产。
一、机轨分煤岩布置
布置方式: ➢ 运输集中平巷置于煤层底板岩石内; ➢ 轨道集中平巷置于煤层内。
优点: ➢ 易定向取直或分段取直,满足输送机要求; ➢ 本区段运煤,下区段回风、运送物料,服务时间 长,岩层中易维护; ➢ 实现分层同采,上下区段同采。
3
8~10m
1
12~14m
2
10~15m 10~15m (d)
8~10m 3
12~14m 1
10~15m 10~15m 2
三 岩上山
➢ 三岩上山均置于底板岩层中; ➢ 走向间距:1015m; ➢ 层位上1 和 3同层位,2低24m。
适用:煤层多,储量丰富,瓦斯大、水大的采区。
(四)采区边界上山
➢ 在采区边界设12条边界上山; ➢ 瓦斯大,采用Z、Y型通风时,两条需设回风边界上山; ➢ 往复式开采,不沿空留巷,区段煤柱护巷的往复式开 采,要求采区一翼开掘两条上山。
三、采区上(下)山运输
采区上(下)山任务
采区上(下)山担负采区的煤、矸、物料等运输;通风行 人、管线的通道。
近水平、缓倾和倾斜煤层运输上山中的运输设备类型
胶带输送机
优点:运输可靠,费用低;运距长。一般一部胶带输送机 运距可达300-500 m;功率大的可达500-1000 m;新型 胶带机:适于=28。 适用: 上山(向下运煤);
在下述条件下增加上山数目 ➢ 生产能力大的厚煤层采区,或煤层群集中联合准备的采区; ➢ 生产能力大,瓦斯涌出量大和水大的采区(下山采区); ➢ 生产能力大,常出现上、下区段同采的采区。增设通风上山。 ➢ “运上”、“轨上”均置于底板岩石中,需探明煤层情况, 提前掘进煤层内的采区上山。 ➢采用特采技术(如水砂充填)需设充填管道或泄水的采区。
绞车或无极绳牵引矿车运输 ➢ 生产能力小;运输不连续(间断式)、影响生产; ➢ 适用:轨道600mm,900mm与全矿大巷巷道轨距一致; ➢ 矿车:1t、1.5t、、3.0t、5.0t; ➢ 绞车:视上山、长度、生产任务等选用。
绞车滚筒直径与绳长
滚筒直径(m)
绳长(m)
1.2
600
1.6
800
2.0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及层间 联系方式
引言 机轨分煤岩布置 机轨双岩巷布置 机轨合一巷布置 机轨双煤巷布置
引言
煤层群联合布置采区,在煤层或煤组下煤层(或岩石中) 布置为区段内各煤层生产服务的巷道或为一个区段的几个煤
层或几个分层服务的平巷 ——区段集中巷 。 区段集中运输平巷(集中机巷) ——集中出煤。
(一)采区采出率
采区采出率= (采区工业储量 - 开采损失)/采区工业储量×100%
煤层
国家规定的采区采出率
厚煤层
≮0.75
中厚煤层
≮0.8
薄煤层
≮0.85
工作面采出率
工作面采出率=工作面实际出煤量/工作面实际储量×100%
适用条件 单一薄及中厚煤层采区,服务年限短;采两个分层的单一厚煤 层采区,煤及围岩稳定;煤层群联合布置采区,下部有维护条 件较好的薄及中厚煤层;服务时间短的专用通风或运煤上山。
(二)岩石上山
岩石上山布置: 岩性要求 布置于煤层底板稳定的岩层中,避免构造破坏;层 间距要求(h);距煤层1020 m。
上山的倾角(坡度)
一般与煤层倾角一致;当有变化时,力求使上山保持固定坡 度;为满足运输要求,岩石上山可穿层布置: 当 1520时,“运输上山”调为15,胶带机;
2030 时, “运输上山”调为30,煤自溜。
二、采区上山数目及相对位置
(一)上山条数的确定
采区上山至少两条:轨道上山—进风、辅助运输;运输上 山—运煤,回风 。
1000
2.5
1200
第三节 采区(盘区)参数
一、采区倾斜长度 二、采区走向长度 三、采区生产能力 四、采区采出率及采区煤柱尺寸
一、采区倾斜长度
➢采区倾斜长度在采区斜长在开拓部署时已定,大致为定值; ➢区段斜长:工作面长度+上下区段平巷宽度+护巷煤柱宽度; ➢ 回采工作面斜长影响因素: 受地质条件、技术条件(设备)、通风能力等因素影响; 当前开采技术条件,工作面长度为80-250m。 ➢ 区段数目 在保证采区斜长合理的前提下划分区段,n=采区斜长/区段斜 长,合理的n 是保证采区正常生产和接替的基础。当前,缓斜 煤层 n = 4 ~5(个);倾、急斜层 n =2 ~ 3(个)。
岩石上山优点和缺点: 维护费用低;煤损少。可跨上山采,加大采面连续推进长度; 生产系统可靠,通风条件好,易封闭采空区,防自燃有利;不 受煤层倾角影响,可定向按坡度取直掘进;能合理处理上山与 平巷的平面或立面相交工程,绕道工程量小。岩石工程量大;
岩石上山适用条件 单一厚煤层(3个分层),或近距煤层群联合布置;采区服务 年限3年以上; 岩石施工能力强; 煤层底板岩层较稳定,无 承压水。
12~14m
20~25m
2
(b)
8~10m
1
12~14m
2
10~15m 10~15m (d)
双岩一煤上山
➢ 走向间距1-3和 3-2为1015 m ➢层位上:1距煤层810m,2距煤 层1214 m ,3—沿煤顶(图d)
双岩一煤上山
适用:开采煤层数目 多,厚度大,储量丰 富的采区;瓦斯、水 大的采区。(图d)
式中:s — 巷道净断面,m2;v — 巷道允许最大风速,m/s; c — 日1t煤的供风量,m3/min/t;c1 — 风量备用系数,c1 = 1.2。
➢ 保证采区正常接替
AB
Z
Tn
式中:Z — 采区可采储量,t; Tn — 新采区准备时间,a。 每年生产的能力要小于准备出来的能力
四、采区采出率 及采区煤柱尺寸
AB的环节能力验算:
➢ 上山运输能力
T
A A
0 300
B
K
n
式中:An — 小时设备能力,t / h; k — 产量不均衡系数, K=1.2 1.3; T — 日出煤时间,h;0 — 运输设备正常工作 系数,0 = 0.7 0.9。
➢ 采区通风能力
300 24 60 v s
AB
c 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