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第二次月
考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猫的卷毛与直毛
B. 狗的长毛与白毛
C. 柑桔卵形叶片和圆形果实
D. 豌豆的高茎与豌豆的红花
【答案】A
【解析】
【分析】
相对性状指同一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详解】猫的卷毛和直毛是相对性状,A正确;狗的长毛和短毛、白毛和黄毛是相对性状,B 错误;柑橘叶片和果实形状属于不同性状,不是相对性状,C错误;豌豆的高茎和矮茎、红花和白花是相对性状,D错误。
故选A。
2.在孟德尔进行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比例关系的是( )
①F1产生雌雄配子的数量比②F2性状分离比③F1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④亲本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⑤F2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⑤
D. 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孟德尔进行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为杂合子,孟德尔提出,F1产生配子时,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裂,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F1产生两种配子,比例是1:1;F1测交,子代出现两种表现型,比例是1:1,据此分析。
【详解】①F1产生雌配子的数量比雄配子的数量多,①错误;
②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杂种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②错误;
③F1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③正确;
④亲本杂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④错误;
⑤F2的性状分离比为3:1,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不是1:1,⑤错误;故符合题意的是③,D正确。
3.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有人在两个小桶中分别放了10个、50个玻璃球,各自一半用字母D或d标记。
下列对他这种做法的评价,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 玻璃球数量多的桶代表雄性生殖器官
B. 连续抓取了几次DD组合,不应舍去也要统计
C. 桶内两种球的比例必须相等,即标记D、d的小球数目比例必须为1:1
D. 两个小桶玻璃球数量不同会影响配子出现的概率,从而导致实验结果误差增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性状分离比的实验中,两只小桶分别模拟雌雄生殖器官,每只小桶中的两种小球比例应该相同。
【详解】一个精原细胞可以形成4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只能产生一个卵细胞,故可以用小球多的模拟雄性生殖器官,A正确;不能舍去,每次都要统计,B正确;每只小桶内两种球分别模拟的D、d,比例必须相等,C正确;两只小桶内的小球数目可以不同,D错误。
故选D。
4.科学研究过程一般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等。
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与孟德尔“发现问题”无关的现象是
A. 子一代植株都是高茎而没有矮茎
B. 子二代植株中矮茎又出现了
C. 子二代植株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D. F1测交,后代植株出现1:1的比例
【答案】D
【解析】
【分析】
孟德尔所用的研究方法是假说演绎法,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
题和分析问题。
【详解】孟德尔通过高茎和矮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通过观察现象提出了问题:子一代植株为何只有高茎而没有矮茎?子二代植株中矮茎为何又出现了?子二代植株中高茎和矮茎的性状分离比为何是3:1?A、B、C都是孟德尔发现的问题,F1测交,后代植株出现1:1的比例,是孟德尔对假说的实验验证过程,不是提出的问题,D正确。
5.基因型为Aa的种子,在阳光下发育为绿色植株,在黑暗处发育为白色植株,这说明( )
A. 环境条件改变了基因型
B. 种子在发育过程中发现了性状分离
C. 基因型决定表现型,表现型与环境条件无关
D.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的表现型受基因控制,也受环境的影响。
【详解】环境只是影响了植株的表现型,不能说明改变了基因型,A错误;性状分离指杂种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种子发育成的植株不属于后代,故不属于性状分离,B错误;基因型决定表现型,表现型还受环境的影响,C错误;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6.番茄紫茎对绿茎是显性性状(用A、a表示),缺刻叶对马铃薯叶是显性性状(用B、b表示)。
让紫茎缺刻叶亲本与绿茎缺刻叶亲本杂交,子代植株数是紫茎缺刻叶321,紫茎马铃薯叶101,绿茎缺刻叶310,绿茎马铃薯叶107。
若这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两亲本的基因型是
A. AaBb×AaBB
B. AaBb×Aabb
C. AABb×aaBb
D. AaBb×aaBb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运用判断显隐性关系的两种方法判断两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比;能运用后代分离比推断法推断亲本的基因型。
【详解】由题意“紫茎缺刻叶亲本与绿茎缺刻叶亲本杂交,子代植株数是紫茎缺刻叶321。
紫茎马铃薯叶101,绿茎缺刻叶310,绿茎马铃薯叶107”,经统计可知,子代中紫茎:绿茎=1:1,则亲本相应基因型为Aa×aa;缺刻叶:马铃薯叶=3:1,则亲本相应基因型为Bb×Bb;故紫茎缺刻叶亲本为AaBb,绿茎缺刻叶亲本为aaBb,选D。
7.下面是对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象的理论解释,阐明其遗传实质的是 ( )
A. 不同性状受不同对等位基因控制
B. 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C.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原因之一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现代解释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等位基因可以控制不同的性状,而它们之间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非等位基因不一定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同源染色体上也有非等位基因,但是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能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现代解释可知,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C正确;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但是不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D错误。
8.蝴蝶的体色,黄色(C)对白色(c)为显性,而雌的不管是什么基因型都是白色的。
棒型触角没有性别限制,雄和雌都可以有棒型触角(a)或正常类型(A)据下面杂交实验结果推导亲本基因型是( )
亲本:白、正常(父本)×白、棒(母本)
雄子代:都
是黄、正常雌子代:都是白、正常A. Ccaa(父本)×CcAa(母本) B. ccAA(父本)×CCaa(母本)) C. ccAa(父本)×CcAa(母本 D. CcAA(父本)×Ccaa(母本)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黄色(C)对白色(c)为显性,而雌的不管是什么基因型都是白色的,雌和雄都可以有棒型触角(a)和正常类型(A ),所以白、正常(父本)的基因型为ccA-,白、棒(母本)基因型为—aa。
在根据子代雄性中只出现了黄色,可知母本白色基因型为CC,根据子代雌雄个体的表现型均为正常触角类型,可知亲本雄性个体关于触角的基因型为AA。
综合分析,可得出答案。
【详解】Ccaa(父)×CcAa(母)→子代中,无论雌雄都具有正常型和棒型触角,与题意不符,A错误;ccAA(父)×CCaa(母)→子代中,雄性个体都是黄、正常;雌性个体都是白、正常,与题意相符,B正确;ccAa(父)×CcAa(母)→子代中,无论雌雄都具有正常型和棒型触角,与题意不符,C错误;CcAA(父)×Ccaa(母)→子代中,雄性个体的体色既有黄色也有白色,与题意不符,D错误。
故选B。
9.有关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豌豆的黄色与绿色、圆粒与皱粒)杂交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孟德尔对F1植株上收获的556粒种子进行统计,发现4种表现型的比接近9:3:3:1
B. 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产生的YR卵细胞和YR精子的数量之比约为1:1
C. 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产生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D. 黄色与绿色、圆粒与皱粒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故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即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才能体现自由组合。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而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必需是非同源
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详解】孟德尔将纯合的黄圆和绿皱个体杂交得到的子一代均为黄圆,子一代自交得到子二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接近9(黄圆):3(黄皱):3(绿圆):1(绿皱),其中F1植株上收获的种子为F2,所以对F1植株上收获的556粒种子进行统计,应有4种表现型,比例接近9:3:3:1,A正确;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将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数量比接近1:1:1:1,但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其中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B错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产生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不能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若黄色与绿色、圆粒与皱粒的遗传各自遵循分离定律,不能推出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为当控制这两对性状的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或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时,单独研究每一对均遵循分离定律,而只有当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时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故选A。
10. 在进行减数分裂实验过程中,确认同源染色体的主要依据是
A. 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成的两条染色体
B. 能联会的两条染色体
C. 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染色体
D. 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详解】A、同源染色体不是复制而成的,而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A错误;
B、同源染色体的两两配对叫做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B正确;
C、形态和大小都相同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C 错误;
D、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来自父方的第2号染色体和来自母方的第3号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点睛】易错点:D选项中“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虽然与概念中说法相同,但还须明确同源染色体是来自父方和母方同一号的染色体。
11.某基因型为AaBb的雄性动物,其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过程中某个时期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
B. 细胞中有1个四分体、4条染色体
C. 该细胞分裂后最终形成4种类型的精细胞
D. 细胞中A与A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出现了同源染色体的联会配对现象,应该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图像。
【详解】该细胞染色体联会配对,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图,是初级精母细胞,A错误。
一个四分体由一对同源染色体组成,图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因此有2个四分体、4条染色体,B错误。
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该细胞最终形成精子是4个两种,C 错误。
细胞中A与A是在姐妹染色单体上,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 正确。
【点睛】区分一个精原细胞和多个精原细胞产生精子的种类,一个AaBb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AB、ab或Ab、aB两种类型的精子,基因型为AaBb的雄性动物产生的精子种类为AB、ab、Ab、aB4种精子。
12.关于四分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四分体出现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B. 每一个四分体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四个染色单体
C. 染色体的交叉互换现象发生在四分体时期
D. 经过复制的同源染色体都能形成四分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由于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使得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四个染色单体,这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又叫一个四分体。
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对称的位置上可能发生片段交换,这种交换可使染色体上连锁在一起的基因发生重组,据此答题。
【详解】四分体是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后形成的,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A正确;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含有4条染色单体,B正确;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而引起基因重组,C正确;四分体是由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才能形成的,故经过复制的同源染色体不一定都能形成四分体,如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形成四分体,D错误。
故选D。
13.下图表示雄果蝇进行某种细胞分裂时,处于四个不同阶段的细胞(Ⅰ一Ⅳ)中遗传物质或其载体(①一③)的数量。
下列表述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是()
A. Ⅰ一Ⅳ中①的数量比是2:2:1:1
B. ②代表染色单体在减数第1次分裂结束时消失
C. Ⅱ所处阶段可发生染色体数目加倍
D. Ⅲ代表初级精母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①为染色体,②为染色单体,③为DNA;根据Ⅳ中数目可知,这种分裂方式为
减数分裂;Ⅰ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Ⅲ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详解】A. Ⅰ-Ⅳ中①的数量分别为8、8、4、4,数量比是2:2:1:1,A正确;
B. ②代表染色单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时消失,B错误;
C. Ⅱ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错误;
D. Ⅲ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代表次级精母细胞,D错误。
14.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均可使用卡诺氏液染色后观察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变化
B. 都先用低倍镜找到分裂期细胞后,再换高倍镜仔细观察
C. 都可通过观察染色体的位置、数目判断细胞的分裂时期
D. 着丝点分裂后,分布在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组成一般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的相关知识,由于题干给出的相关信息太少,这就要求我们依据教材实验,梳理相关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解答。
【详解】卡诺氏液适用于一般植物组织和细胞的固定,常用于根尖,花药压片及子房石蜡切片等,所以把根尖放在卡诺氏液中浸泡,以固定细胞的形态,A错误;显微镜观察时,都先用低倍镜找到分裂期细胞后,再换高倍镜仔细观察,B正确;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因此可以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存在状态可判断细胞所处时期,C正确;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分布在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组成一般相同,D正确。
15.关于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都进行不均等的细胞质分裂
B. 精子形成过程中需要变形,卵细胞不需要变形,其余完全相同
C. 四分体形成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
D. 要形成100个受精卵,至少需要50个精原细胞和100个卵原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精子与卵细胞形成的区别:
【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初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形成的个大的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个小的细胞为第一极体,次级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细胞质也不均等分裂,形成的个大的细胞为卵细胞,个小的细胞为第二极体,A正确;精子形成过程中需要变形,卵细胞不需要变形,另外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可形成4个精细胞,而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除此不同外,形成的场所也不相同,B错误;四分体形成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C错误;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可形成4个精细胞,经过变形形成4个精子,而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要形成100个受精卵,至少需要25个精原细胞和100个卵原细胞,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以及受精作用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精子和卵子的发生,掌握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只要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对于此类试题,考生要学会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16.下列关于生物学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萨顿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B. 孟德尔通过实验证明了配子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
C.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实转化因子是DNA
D. 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4、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A错误;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没有证明配子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B错误;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C错误;赫尔希和蔡斯以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D。
17.萨顿依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以下哪项不属于他所依据的“平行”关系()
A. 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成对存在,在配子中都只有成对中的一个
B. 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也自由组合
C. 每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
D.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2、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3、基因、染色体来源相同,均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4、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相同。
【详解】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在配子中都只有成对中的一个,这说明基因和染色体之间有平行关系,A不符合题意;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也有自由组合,这也体现了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平行关系,B不符合题意;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或两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遗传片段。
一条染色体上携带着许多个基因,但这不属于萨顿的假说,C符合题意;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这体现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平行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关知识,特别是萨顿将基因与染色体进行类比推理的过程,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对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平行关系进行判断,但要考生明确类比推理得到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还需要实验验证。
18.下列关于提出假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结果的观察和统计分析基础上,提出遗传因子的有关假说
B. 萨顿通过对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类比推理,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C. 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提出DNA是遗传物质
D. 格里菲思发现S型死菌使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提出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成功的原因主要有:(1)选材:豌豆.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
(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
(3)运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假说演绎法)。
(5)具有热爱科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萨顿通过对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类比推理,发现基因和染色体在行为上存在一致性,故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但并未对其进行实验证明。
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通过比较实验后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大小,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格里菲思发现S型死菌使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提出了S型死菌含有转化因子能使R型活菌转为为S型活菌。
【详解】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通过观察实验和统计分析,提出遗传因子的有关假说,故A正确;萨顿根据蝗虫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比较,发现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从而推论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故B正确;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然后再用未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被标记了的大肠杆菌,从而得到被标记的T2噬菌体,然后再利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和32P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通过比较实验后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大小,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故C正确;格里菲思发现S型死菌使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提出了S型死菌含有转化因子能使R型活菌转为为S型活菌,并未提出DNA是遗传物质,故D错误;综上所述,选D项。
【点睛】假说演绎法是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内容,其一般步骤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检验-得出结论,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利用果蝇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以及沃森和克里克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DNA的半保留复制等实验均运用到了假说演绎法。
19.下列是三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中能够排除伴性遗传的是
A. ①
B. ②
C. ①②
D. ①③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