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导学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习目标】
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特点和价值;
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学习重难点】
重点华文化在交流中的发展。

难点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知识导航
1.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佛教文化传入
(1)过程:
①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③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④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
①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②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
(1)明末清初
①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②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③《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④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3)晚清(19世纪中叶):
①背景: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
②特征:西学的传播渠道大大增加
③影响: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4)民国初年(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①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②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③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近代中国人学习方不断深化的过程】
学技术、器物:学军事、工业技术,如新思想萌发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的主张,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学制度、体制:①学西方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启蒙思想家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的君主立宪主张,学习英国、日本君主立宪制度;②学西方民主共和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卢梭的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学说,学习美国、法国民主共和制度;③学习无产阶级专政制度:中国无产阶级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学思想、观念:①学民主和科学,如新文化运动;②学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

以俄为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走自特色的道路:①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革命实践;②建设道路:以探索时期到新时期的建设实践与探索。

2.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汉字影响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本国的文字。

儒学传播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流行。

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佛教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
传播到发展。

政治制度(1)朝鲜: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2)日本:7世纪,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3)越南: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4)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科技发明(1)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

(2)火药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4)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移民文化(1)14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2)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扩大和加深中华文化的影响。

东学明清西学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华文化也在欧洲得到传播并引起热烈反响,形成“中国热”,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两次西学东渐的比较】
西传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
1.对外传播范围广:中华文化有着很强的辐射性,东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南及东南亚各国,西达地中海和欧洲,在世界广大的范围内都留下了中华文化的鲜明烙印。

2.对外传播多渠道: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至地中海沿岸,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中外商贾、使者、僧徒、教士在这条通道上络绎不绝,不仅将中国丰富的物产带到西亚和欧洲,也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传播到西方。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物质贸易和文化交流。

3.随着封建王朝国力的强弱而时有盈缩:唐朝国力空前强大,陆路和海路交通畅达,对外文化交流也颇为繁盛。

两宋时期,海上贸易非常兴盛,航线远至西亚、非洲等地。

元代疆域辽阔,对外交往频繁,同亚、非、欧等大洲的国家多有往来,陆上和海上的交通都很发达。

清代虽然西学东渐,但中华文化并没有停止向世界各地传播的脚步,在海外依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4.与日本、朝鲜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日本、朝鲜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

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

【全面认识西学传入的影响】
(1)学术:中国传统学术的基本框架“经、史、子、集”完全被打破,许多传统的学术受到西学的冲击,有的逐渐没落,有的吸收西方学术而加以改进,到民国时期,整个西方式的学术体系架构大致成型。

(2)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许多成分,则被以西方的标准重新估定其
价值,部分诸子百家思想获得重新重视,而儒家思想及一些民间的风俗信仰文化,则受到强烈的批判。

(3)政治:议会制、民主制度、新的国家概念等制度和思想,对于晚清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4)思想观念:晚清西方商战思想的传入,提高了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更加促成传统社会秩序的瓦解。

西方个人主义等思想的传入,使得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家庭、家族、地域为中心的社会基层开始逐渐瓦解。

(5)经济:新的经济思想的传入,使得一批知识分子愿意投入实业,而民族主义思想则有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6)社会生活:新的西方科技事物,如电影、广播等逐渐改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包括一些被视为迷信的民间信仰、缠足风俗、传统形式的婚姻等都逐渐被废除。

达标检测
1.1893年,琉球王国学生开始到国子监学习。

清代时特设琉球学馆于国子监内,作为琉球王国学生读书和生活的居所。

他们在中国学习儒学、天文、地理、医学、音乐、绘画、冶炼、造船、铸钱、烧瓷、制茶、制糖等。

这可用于说明( )
A.对外开放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C.琉球王国大力弘扬中华文化
D.中国与琉球民间交流内容丰富
2.越南人阮攸于清嘉庆年间出使中国时,接触到中国的古典文学,并对当时流行的“才子书”很感兴趣,其中就有《金云翘传》。

由于这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当时越南的社会状况极为相似,因此,阮攸回国后借用中国《金云翘传》的题材,创作出以自己的坎坷遭遇为主的《金云翘传》。

这可用于说明( )
A.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
B.世界文化发展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C.中越文化在互鉴中不断发展
D.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系不断加强
3.中华文化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

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B.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C.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
D.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公元五至八世纪,神道教吸收中国儒家与佛教学说后,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从简单的对地方神灵的崇拜,到富有政治意义的对太阳女神(天照大神)和皇室的敬仰,一直是日本人对政府和社会的重心。

据此可知( )
A.日本消极学习外来文化
B.儒教和佛教在日本完成了本土化
C.儒教和佛教不受日本人欢迎
D.日本学习外来文化服务于本土文化5.1811~1911年间,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人合译了大量“汉文西书”,内容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物理学等,其中出现了圣经、行星、国会、文艺复兴等术语。

译书活动( )
A.源于西方列强的武力侵略
B.开启中国天文学的近代化
C.扩展了国人对西方的认知
D.旨在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
6.两汉时期,儒学的“五经”伴随着汉字已传播至朝鲜,之后朝鲜参考中国的韵书,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西晋时期,汉字伴随着儒家思想与中国化的佛教东传入日本,后来日本根据自己语言的发音并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出了假名。

据此可知,汉字的传播( )
A.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
B.消除了东亚地区的交流障碍
C.提升了有关国家的文明程度
D.促使宗藩关系体系最终形成
7.法隆寺位于日本奈良,据传始建于607年,历遭焚毁,屡屡重建。

法隆寺是佛教木结构寺庙,其建筑风格是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式样。

工匠多是百济人。

据此可知( )
A.法隆寺是日本神道文化典型代表
B.法隆寺是大化改新的成果
C.直接交往是中日交往的主要方式
D.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