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专题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第二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教学案新人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发挥市场作用的事实,我们党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2.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突破了把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3.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的目标,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彻底突破了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框架。

4.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明确指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48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识记·探究层级]
1.提出的必要性
(1)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经济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面对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发挥市场作用的事实,我们党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2.提出的意义
打破了我国过去由计划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打开了缺口。

上图材料预示着当时农村即将实行什么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为什么会给农村带来巨大的变化?
[提示]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即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农民的日子渐渐富裕起来。

[理解·应用层级]
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
(1)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其对立面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不是计划经济。

当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时,就叫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

(2)计划经济是指资源的配置主要依靠国家的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来实现,这种经济就叫计划经济。

它不是一种经济形态。

而只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和手段。

(3)计划和市场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中必须坚持的。

计划与市场各有优势和特点,也有不足和局限。

两种手段有机结合,可以做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

❶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具体阐述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内涵。

以下对这一内涵理解正确的是( )
A.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体制表明计划与市场是对立的,有时以计划经济为主、有时以市场调节为辅
B.有计划的生产和流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
C.计划经济为主等于指令性计划为主,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都是计划经济的具体形式
D.市场调节为辅说明指导性计划主要用行政手段来实现
解析:中共十二大具体阐述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内涵:“我国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

有计划的生产和流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

同时,允许对于部分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不作计划,由市场来调节,计划经济不等于指令性计划为主,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都是计划经济的具体形式;指导性计划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指令性计划必须运用价值规律来实现。

”A、C、D三项错误。

答案:B
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识记·探究层级]
1.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突破了把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2.对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入城市。

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经济运行模式,要求实现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统一,表明我们党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不再把市场调节置于从属和次要的地位。

[理解·应用层级]
计划与市场的比较
比较计划市场


计划是发挥政府
在资源配置中的
作用,弥补市场调
节的不足,计划的
过度干预会阻碍
市场的优化配置
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就
是通过供求变化、价格变化和人们的竞争,来调节资源配置的。

根据价值规律要求,市场上某种商品供不应求,商品价格上升,
获利就增大,就会吸引人们增加对这种商品的资源投入,反之,
则减少资源投入。

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导着生产经
营者,使人、财、物等社会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

市场调节也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❷社会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的主要区别在于( )
A.是否通过市场中介进行调控
B.是否通过企业进行调控
C.是否实行政企分开
D.企业是否有自主经营权
解析: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都属于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具有直接调控的特点,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具有间接调控的特点,如通过市场中介、财政、税收、利率等进行调控。

B项属于二者的共同点,C、D两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A
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识记·探究层级]
1.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党的十三大以后,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我们突破了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2)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的目标,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彻底突破了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框架。

[理解·应用层级
]
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
时间理论(观点) 意义
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
“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
打破了我国过去由计划一统天下的
局面,为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打开
了缺口
十二届
三中全会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突破了把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对立
起来的传统观念十三大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经济运行模
式,要求实现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统一
不再把市场调节置于从属和次要的
地位
十四大
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
改革的目标
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彻底突破
了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框架—————————————————————————————————————
误区:市场经济属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属于社会主义
警示:(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它们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而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2)计划和市场是现代经济运行中普遍采用的调节经济的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3)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更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
❸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目标的是( )
①党的十三大②党的十四大③打破了我国过去由计划一统天下的局面④标志着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彻底突破了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框架
A.①④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目标,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彻底突破了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框架,故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不符合题意。

答案: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
1.传统认识
长期以来,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西方学者,都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把市场经济作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将二者看作社会制度的范畴。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伟大意义
(1)明确指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

(2)消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

(3)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❹下列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明确指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B.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
C.指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任何区别
D.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
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C项观点错误,应选。

答案:C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50
[命题点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
[例1] 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的深化表现在( )
A.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
B.完全由市场调节的生产和交换,只限于小商品、部分农副产品和服务修理行业,它们在国民经济中只起辅助作用
C.国家调控企业,企业引导市场
D.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不再把市场调节置于从属和次要的地位
[解析] 十三大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要求实现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统一,表明我们党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不再把市场调节置于从属和次要的地位。

A、B 两项为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对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内涵的具体阐述,不符合题意;C项的观点错误。

[答案] D
[命题点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例2]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总理穆加贝时,曾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作过评价。

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简述邓小平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认识的创新及其意义。

[解析] 本问有两个小问题,既要把邓小平的认识与以前的认识相比较,说明邓小平的创新之处,又要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说明邓小平理论创新的意义。

[答案] (1)邓小平认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消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84
一、选择题
1.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经济,配置资源有两种手段( )
A.行政命令和计划调节
B.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
C.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
D.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

计划和市场调节都属于资源配置的手段。

A 项讲的是手段之一——计划调节。

C项讲的是经济形态不是调节手段。

D项错误地颠倒了主次地位,故选B项。

答案:B
2.计划和市场( )
A.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
B.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中
C.属于基本制度的范畴
D.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
解析:计划和市场是两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它们可以存在于同一社会制度中,不属于基本制度的范畴,也就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

A、B、C三项观点错误。

因此选D项。

答案:D
3.北京市交通拥堵形势日益严峻,机动车呈现“高速度增长、高强度使用、高密度聚集”的态势。

为缓解北京的交通拥堵问题,北京市首次提出采取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并举的措施,依法调控小轿车的合理使用,降低小轿车的使用量和出行比例。

备受海内外关注的中国首都北京采用机动车摇号方式控制小汽车增长属于政府运用________手段控制机动车增长。

( )
A.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 D.计划手段
解析:采用机动车摇号方式控制小汽车增长属于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控制机动车增长。

答案选C。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C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 )
①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②消除了把计划和市场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③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④直接使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的意义,①②③正确。

理论的确立不能直接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要靠具体的生产实践,故④错误。

答案:A
5.邓小平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这表明( )
①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②计划和市场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③社会主义以计划经济为主,资本主义以市场经济为主④计划与市场的多少,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⑤计划和市场可以共存,具有互补性
A.①⑤ B.①
C.①④⑤ D.①③④⑤
解析:此题考查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明确指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隶属于社会制度的。

二者都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互补性。

答案:C
6.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被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的根本原因是( )
A.市场经济体制总是优越于计划经济体制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
C.随着条件的变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D.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把握限制词“根本原因”。

只有C符合题意。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7.20世纪50年代以来,粮票一直是我国城镇居民获得口粮的主要凭证,它对保证城镇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称“神州第一票。

”近几年来,广东、海南、浙江、上海等城市逐渐出现收藏粮票热。

粮票收藏爱好者认为,粮票可能成为一种历史文物,今后,年代越久远,就越宝贵。

运用经济学常识回答:
(1)粮票命运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什么变化?
(2)如果取消了粮票,你认为怎样保证满足城镇居民对粮食的基本需求?
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思考题,考查的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的一种现象,目的在于强调市场的主要作用。

在市场上要保证粮食供应,必须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答案:(1)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粮票“命运”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
反映了我国计划直接管理的领域显著缩小,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日益增强。

(2)发展粮食生产,搞好国家对粮食供求的宏观计划指导。

8.1978~1984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年增长,增长率由1978年的6.7%上升到1984年的13.6%,呈明显提高态势,最高年份1979年为19.2%。

而这一阶段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为6.6%。

(1)上述材料表明了什么问题?
(2)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问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第(2)问进一步考查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1)1978~1984年期间,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都有增长,但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城镇居民增长速度快。

(2)①这一时期,我党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论断,打破了我国过去由计划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打开了缺口。

②在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经济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③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例如增加农产品的收购,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