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政治重点掌握的考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届高考政治重点掌握的考点
2011届高考政治复习阶段重点掌握的考点
哲学部分:
一、实践(考点):
(1)含义:人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具体有两层意思: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即实践能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
①客观物质性。
表现在实践的构成要素即主体、对象、手段及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
②主观能动性。
指实践是一种有意识参与指导的活动。
③社会历史性。
指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实践因时而异、而变。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考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决定认识):【方法论】:要重视实践。
①实践是认识的(考点)。
任何认识最终都于实践。
(但获得认识的途径还可以是学习)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考点)。
原因:A实践能不断提出新问题、新要求;B实践能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实践能锻炼人的认识能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考点)。
原因: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考点)。
即认识成果不用于指导实践,则是没有意义的。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即实践能指导认识)。
正确认识对实践起积极反作用;错误认识对实践起消极反作用。
【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认识。
二、正确的认识——真理
(1)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认识分为真理和谬误。
谬误则是标志主观同客观不符合的哲学范畴)。
(2)特点:
①客观性(新考点):即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这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因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即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多个认识中,只有一个是真理)。
②条性(新考点):即真理有自己的适应条和范围。
(真理具有条性,因此,超出条,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这说明真理与谬误总是结伴而行。
)③具体性(新考点):真理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说的,是主观与客观具
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的特点(新考点):①反复性。
②无限性。
③上升性。
【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在实践中发现、检验、发展真理。
三、创新
1、hat: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
2、h:第一,创新是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要求;是发展普遍性要求,第二,创新的社会作用----民族进步的灵魂。
(1)辩证否定观(考点):
①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扬弃。
③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又是发展的环节。
【方法论】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创新的社会作用(考点):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①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其中,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③创新推动思维和化的发展。
3、h:①要创新,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②要创新,就要树立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突破落后的思想观念;
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四、社会发展:
(1)根本动力:社会两大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适合的上层建筑,推动经济基础的巩固;不适合的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2)直接动力::即社会两大基本矛盾的解决途径:
①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因为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性质是对抗性的);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直接动力是:改革(因为社会社会的基本矛盾性质是非对抗性的)。
【注】:改革的实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改革的目的是改变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3)规律: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4)主体:人民群众
化生活:
一、化的作用(考点):(个人、社会经济政治、国家三个角度)
1、对个人的作用(考点):
(1)化影响人:
①影响的两个:化环境和化活动;
②影响的两个表现: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影响人的思维方式、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③影响的两个特点: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2)(优秀)化塑造人:
①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注1】化对人的影响虽是潜移默化的,但不是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的。
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化影响,往往是主动感悟、自觉接受化熏陶的过程。
因此,为了接受健康向上的化影响,我们要主动营造良好的化环境,主动选择参与健康的化活动。
2、对社会经济、政治的作用(考点):
(1)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政治决定化,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2)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①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越重要。
B、为了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越越重要。
、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化产业迅速崛起,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作用越越突出。
②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3、对国家综合国力的作用:(考点)----新表述
化越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化越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泉,越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在综合国力中,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物质力量是基础,但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启发: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化创新(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化创新)
1、hat:化创新
(1)泉(考点):实践。
离开实践,化就会成为无之水、无本之木。
(2)动力(考点):实践。
①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推动化创新;
②实践发展为化创新提供更丰富的资和条。
(3)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推动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主体:人民群众。
因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2、h:为什么要进行化创新?
(1)必要性:①化创新是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②化创新是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2)意义(考点):①化创新能推动实践的发展。
②化创新能促进民族化的繁荣。
【注】化创新与实践:实践是化创新的泉、动力、目的、检验标准;化创新推动实践发展。
3、h:如何做出化创新?
(1)根本途径:立足实践(这也是化创作的基本要求)。
(2)基本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考点)。
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第一,不能离开传统,空谈化创新,否则化就会失去根基;第二,要体现时代精神,这是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考点)。
即不同民族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第一,交流中要海纳百川、取长补短。
即要吸收其它民族化的优秀成果。
第二,交流中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即要保持中华化的民族性。
(3)克服四种错误倾向(考点):①历史虚无主义(根本否定传统化)、②民族虚无主义(根本否定本民族化)、③守旧主义(固守传统化)、④封闭主义(固守本民族化)。
这就要正确把握好当代化与传统化的关系、以及民族化与外化的关
系。
三、中华民族精神
1、hat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优秀化传统的结晶)(1)基本内涵(考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核心(考点):爱国主义。
(3)特征(考点):时代性——即能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
2、h为什么要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作为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任务(考点):
(1)重要性:
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化的精髓。
即中华化的力量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上。
②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即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2)必要性(考点):①弘扬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要求。
②弘扬民族精神,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要求。
③弘扬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要求。
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3、h: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考点):
(1)、最重要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化的“主心骨”。
有了“主心骨”,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
(2)、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必须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辅相成)
(4)、必须正确对待外思想化的影响。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四、发展先进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明)
推动社会主义化大发展大繁荣
1、hat含义(考点):
(1)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
即发展以马’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化;
2、h:如何发展先进化(考点):推动社会主义化大发展大繁荣(1)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提高全民族的科学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2)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是:坚持先进化的前进方向。
【考点】:坚持先进化的前进方向,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在当代中国,牢牢把握先进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引领中国先进化前进
的旗帜。
在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3)极为重要的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推动社会主义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4)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世界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中心环节是:思想道德建设。
特别是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
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是非得失,提出
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凝聚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融入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
(6)极为重要的任务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7)重要任务是:发展教育、科学、化事业和化产业(教育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影响)。
(8)广大人民: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化修养。
要投身精神明的创建活动。
政治生活;
一、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考点):
(1)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注】:这不是要求立法平等,而是要求适法平等。
即要求做到:
①任何公民都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非指任何公民都享有同样的权利和履行同样义务);
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③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法律制裁
(2)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注】: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考点):不可分离:
①在法律关系上,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
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
的主体, 又是义务主体;
②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
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相结合的原则。
【注】:在中国,这二者利益根本上一致。
不一致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
二、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考点)
(1)民主选举:
要珍惜民主选举权利:h
A、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B、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怎样行使选举权,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2)民主决策:①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考点):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代表进入决策机关,实现间接参与决策。
②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考点):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公示制度、听证制度。
渠道依据作用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电话等充分民意反映是科学决策前提使决策反映社情民意
专家咨询制度论证会专家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社会公示制度公示享有知情权是公民参与决策前提提高决策透明度/公众参与度
社会听证制度听证会决策机关拟定方案可能存在不足使决策利民[注]:召开听证会应邀请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界代表、决策机关代表等人参加。
③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考点):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其次,有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再次,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最后,也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A、有助于决策者发扬民主,推进决策民主化;B、有助于决策者发扬民主,推进决策科学化;
、有助于公民自觉落实决策;D、有助于公民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和能力。
(3)民主管理(村务/社区事务):——即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
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的意义(考点):
这是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
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
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4)民主监督:(特指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
①民主监督的内容(考点):①批评权和建议权(当国家机关未切实履行职责时用)、②申诉权(当公民对处分、判决不服或受不公正待遇时用)、③检举权和控告权(当国家机关有违法、失职行为时用)
②民主监督的方式(考点):
A、信访举报制度(直接向国家机关或工作人员反映问题);
B、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向人大代表反映问题);
、舆论监督制度(向媒体披露问题。
媒体优势: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
D、其他新形式:监督听证会、网上评议政府、民主评议会等。
③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意义(考点):
A、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工作;
B、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
、有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的主人翁精神。
H:公民必须勇敢地、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即依法依规、有序参与)。
三、政府要接受监督(考点):
1、h:为什么要监督政府(考点):
(1)必要性:①我国权力属于人民。
②权力是把双刃剑。
所以要加
强监督,才能保障人民利益。
(2)意义(考点):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的必要保证。
①才能提高行政的水平和效率;②才能防止权力滥用,保证清正廉洁;
③才能作出正确决策;④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2、h:如何监督政府(考点):
(1)一靠健全的监督机制(民主和法制两个机制)——这是监督权力的关键所在;
(2)二靠全面的监督体系——包括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和行政系统外部监督。
①行政系统内部监督:指上级政府、政府内部监察部门、法制部门、审计部门的监督;
②行政系统外部监督:指人大及其常委会、中国共产党的监督、政协、司法机关、社会舆论、公众的监督。
【注】政府正通过政务信息公开制度(“阳光工程”)自觉接受监督。
(意义p48)
四、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中共执政方式(考点):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民主执政。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含义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化和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地位成功执政的前提执政的本质要求执政的基本方式
关系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互为前提。
依法执政是科学、民主执政的体现和保障。
【注】中共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
法律是在党领导下由人大制定的,是党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真实性内容与多样性形式的统一,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2、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
(1)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本质特征))
①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③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就要依法执政、立法、行政、司法)
(2)坚持四大民主制度: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六、联合国(考点):
(1)性质:世界上最具普遍性、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2)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
(3)作用:①维护世界和平,②促进世界发展,③实行人道主义援助。
但是,联合国也有局限性。
(4)原则:各会员国一律平等,履行宪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联合国与中国:①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②中国遵循其宗旨和原则;③中国支持其符合宪精神的工作;④中国参加其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活动: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中国坚持以平等互利实现共同繁荣;⑤中国支持其改革。
七、国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1)含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最主要是国家之间的关系)
(2)内容:政治、经济、化、军事关系等。
(3)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冲突等。
(4)影响因素(考点):国家利益(决定因素)
①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
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可能
引发冲突。
【注】:国家利益是一国制定外交政策的依据,也是一国对外活动的出发点。
()中国要坚定地维护国家利益(考点):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安全利益。
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因此,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义性。
为更好维护国家利益,中国要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不仅维护国家利益,而且尊重他国合理的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八、中国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外交政策:(1)含义: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2)影响因素:①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因素)。
2、中国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h:我国实行这一外交政策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并受国家力量影响。
(2)hat:内容(考点):
①基本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②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首要目标)、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宗旨)。
③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
【注】:独立自主就是: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表现:不与他国结盟、尊重别国
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等。
④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目标)
(3)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政策的原因(考点):①综合国力提高。
②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考点):
①含义:中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
②途径:A采取和平的方式谋发展;B为发展创造和平的环境;建设现代化国防。
③意义:有利于维护中国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注】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证。
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也永不称霸。
经济生活
各地一模和二模试卷图表题答案;教师总结的图表题解题方法;教师总结相关热点问题的答案内容。
时事:(2008年4月---2009年3月)
各地一模和二模试卷中时事题,教师总结时事及时事选择题,黄皮书后面所列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