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设计(优选8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教学设计(优选8篇)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文档、教学教案、企业文案、求职面试、实习范文、法律文书、演讲发言、范文模板、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job reports, work reports, resignation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es, lesson plan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蒹葭》教学设计(优选8篇)
导语读一读。
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
3.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
二。
吟读。
《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
3.聆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
4.学生吟读。
5.教师点评学生的吟读。
三。
译读。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
1.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
2.教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3.学生小组译读练习。
4.学生译读交流。
5.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四。
研读。
(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成功的基础。
)《蒹葭》一诗玲珑剔透,令人遐想,美不胜收。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鉴赏诗歌的艺术美,感受古典文化的神韵。
1.方法
介绍:回忆鉴赏《关雎》艺术美的方法,迁移到本诗的鉴赏。
2.推荐选题,供学生选读。
研读选题如下:《蒹葭》的音乐美(理解《蒹葭。
》用韵,叠词及重章叠句方面的特色。
)《蒹葭》的绘画美(理解《蒹葭》兴的运用所营造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
)《蒹葭》的情感美(理解《蒹葭》用以景托情手法来表现强烈、细腻、丰富、执着感情的特色。
)。
(学生也可自定选题,如:《蒹葭》的含蓄美《蒹葭》的朦胧美。
3.学生分组研读,教师巡回指导。
4.研读交流,教师相机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点拨。
五。
美读。
通过美读,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完美地再现诗歌描绘的艺术形象。
1.播放配乐朗读。
2.播放音乐,学生自由美读,互听互改。
3.学生配乐美读交流,全体鉴赏。
4.美读成诵。
六。
作业:1.制作《蒹葭》的朗读录音带。
有条件的可以配乐。
2.任意选择诗句,扩展成一段话,描绘出意境。
板书:
导语设计
导语: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现在一起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
再读诗歌,想象诗歌的绘画美。
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
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
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
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3.分析比兴手法,明确:比兴—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三)三读,感受结构美(重章叠句的作用)。
下面再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诗歌,请注意各章之间的特点。
然后说说这幅画中写出了哪些人物?哪些景物?哪些情节?
明确:《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
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
为了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
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憧憬___的情感。
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焦急____的情感。
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失望___的情感。
四、探究与研讨,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学习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比兴,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
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
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
生动性。
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
声又是叠韵。
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
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为霜、未浠、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
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
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
和日丽中。
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
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
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附:板书设计
蒹葭白露道伊人
苍苍
萋萋
采采为霜
未晞
未已长
跻
右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矣
写景思人
蒹葭白露伊人
情景交融蒹葭
蒹葭变化:苍苍——凄凄——采采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变化:为霜——未浠——未已时间推移,心情焦急和惆怅地点变化:长——跻——右——央——坻困难重重,想见心情急切
教学反思:
今天讲了《诗经》中的《蒹葭》,看着孩子们被吸引了,很是高
兴。
现在大致回忆一下上课的过程:
一同学读课文,注意要读准确。
(先给别读,再齐读)
二我把一些重点字词写到黑板上,让学理解记忆(近义词或反义词放在一起,以便学生掌握词义)
苍苍萋萋采采未晞未已水之湄水之涘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跻右水中坻水中沚
三边读边口译课文,两人为一组交流。
四通过读,我们想到了一副美丽的画面。
用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描绘一下,并写写自己通过读感悟到了什么。
(在练习本上写)
学生们在回答时加上了一些想象。
紧接着我让他们谈感受到了什么?孩子们说到了主人对爱人追求中的可望而不可及,还谈到了他是惆怅的,对爱人感情是浓烈的,他是执着的。
紧接着我又问可望而不可及是喜还是悲?孩子们说是悲,我谈自己的观点这也许是一种喜吧,因为他一直在追求美好的路上。
我让孩子们继续思考:这里的伊人仅仅是所爱的人吗?学生们能谈出这也许代表理想或者梦想。
我说这又何尝不是很多人一生的写照呀。
一生都在追求梦想的路上。
这时铃声响了,我还是问道:三小节的内容几乎是重复的,那能不能去掉两小节。
学生说不行,那样感情就不强烈了。
我说这样看似重复,实际又不是完全重复的写法就是重章叠句,它的表达效果就是渲染感情,增加诗歌的音乐美。
本来觉得一节课处理这首诗时间会很宽松,结果时间很紧张。
看得出孩子们是在逐步进入文章,没有当堂成诵实在是有些遗憾。
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个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
也许多年之后,他们经历一些事后,再想起这首诗会会意的微笑吧。
《蒹葭》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3、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2、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板书蒹葭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4、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
在学习的。
同时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
2、学生试读。
读准字音,把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正音,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感受诗的节奏美。
三、学生交流资料,译读全诗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小组交流,自学全诗。
3、汇报自学成果。
四、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
1、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
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
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画面之美。
五、三读,感受结构美
1、下面再请同学们再来读一遍诗歌,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
3、《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达逐渐强烈的感情。
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叠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六、情读,感悟诗中情
1、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边,直呆到太阳东升。
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静寂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他的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请你在朗读中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学生练读。
2、指名读,评议。
3、全班诵读。
七、课堂小结
1、《诗经》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对情感的感悟,让我们用心来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2、全班齐读。
(板书设计)
蒹葭
情景交融
《蒹葭》教案篇八
(课题)《诗经蒹葭》的艺术特点赏析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教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复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习《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中国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在我们深入探讨《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之前,让我们再次复习一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出示幻灯片,限点击出问题,请同学们一起回答,正确后再点击出答案,并加以总结。
(本部分约用时5分钟)
问题1 《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
回答1 《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5XX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
问题2 《诗经》的六义按音乐类型和艺术特色各是什么?
回答 2 《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从音乐类型上分的,后三者是从艺术特色上分的。
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抒情。
问题3 《诗经》共有多少篇?风、雅、颂各有多少?
回答3 《诗经》共305篇,其中风共15国风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分为商颂5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共40篇。
问题4 人们常常风骚并提,它们各指什么?
回答4 所谓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风(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乃至文学的代称。
问题5 《诗经》是中国诗歌、文学史上什么流派的源头?
回答 5 《诗经是指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问题6 《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哪一部分?
回答6《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秦风》。
导入正课
1、让我们再次齐声背诵一下《诗经蒹葭》,并感受一下这首诗在各个方面的特色与美。
提示一下,这首诗的特色与美是全方位的,大家既可以从《诗经》固有的艺术特色,如赋、比、兴,如结构形式特点上寻找,也可以从其他的艺术特点,如分析诗歌常用的系列术语,如意象的营造上寻找。
2、给同学5分钟按照小组进行讨论,如果讨论热烈可以适当延长3分钟,在同学讨论同时走进各个小组进行聆听、指导,要求学生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点有所深入即可。
3、小组讨论结束,进行汇报发言。
由每一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介绍本小组结论。
大致来说,以下几点由于前面已经提到,应该多能
回答出:
a、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
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多带来的无尽的惆怅。
b、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
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
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以下特点需要同学结合已经学过的《诗经》结构上重章叠句、叠词的特点和本诗所表达的感情,体会出这种形式上的特点在为内容、抒情服务时的作用。
这种作用有类属化阅读价值,有举一反三之效,因篇而异,特别重要。
c、通过重章叠句的运用、押韵、叠词,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齐整、音律的优美,使之琅琅上口,收到一咏三叹之效;另一方面,通过三次重复溯洄、溯游、宛在、所谓伊人,在水。
以及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都侧面刻画出了诗人等待时间之长、追求之坚持不懈,并通过这种复现增加了全诗惆怅凄迷的兴味。
最后,与本诗营造的意象有关,需要先介绍本诗意象,然后再介绍意象的概念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广泛运用:
d、本诗以蒹葭起兴,由看见河岸边芦苇的绵长细韧想到了对伊人的感情,使诗人如痴如醉之情与秋雾迷离之景浑然合一;结合下文的反复追寻而不得,非常成功地营造出一种萧疏清冷、彷徨凄切的意
境,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创了蒹葭悲凄肃杀的意象,为后人所师法。
e、描写了河水的苍茫浩淼、飘忽不定,更写出了它把诗人与伊人隔绝造成的痛苦与无奈,结合《诗经》其他篇目(如《周南》的《汉广》)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成功地创造了无情水阻隔有情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设天堑的意象,东汉之《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即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同时更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滥觞。
f、善于营造意象。
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
西方近现代艺术极其注重意象的营造:绘画、音乐都有印象派、诗歌有意象派,中国古代文学评论也有兴象万千之说。
请同学们讨论所知道的中国文学中的意象并解释。
最后出示幻灯片:中国古典文学中亦不乏意象,岁寒三友、四君子、杜鹃、莲花、菊花、灞桥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乌啼等等。
(本部分大约20分钟)
g、出示幻灯片进行总结、概括。
(本部分大约5分钟)
布置作业
1、继续熟背《诗经蒹葭》,尤其注意几个生僻字,准备默写。
2、比较《诗经汉广》和本诗的艺术特点有何异同。
以上《蒹葭》教学设计(优选8篇)的内容,由学练搜集整理分
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