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后感:读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有感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书中有一案例引发我的思考:实验中学的升旗仪式,在成都非常有名,很多学校去学习参观,有人问到李校长,升旗仪式令人震撼的原因,李校长回答:原因很简单,就是老师们很认真,全校同学不过是向老师看齐而已。
这段话,让我想起了第一次走进大学校门时,看到的校训“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回想这15年的教育生活,我是否在理念上、行为上做到了,母校和恩师对我的要求。
教育是基于理念的行为。
理念上的缺失,甚至比行动上的缺失更可怕。
李镇西老师曾说过,教师不读书,一害己二害人。
缺少专业阅读,就缺少理念的引领,那么我们在处理具体事情的时候,容易出现方法单一、站位不高、看不清事情的本质、出现职业倦怠等等。
假期阅读了朱永新《让孩子创造自己》、李希贵《教育艺术随想》和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三位教育大家的著作,感触颇深,有较多的共鸣之处,现做以梳理,以提高认识、调整心态、规范行为、不忘初心.
一、最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不希望自己被他人教育,最好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
即使我们的教育方法是正确的、合理的,也尽可能不要用强制的灌输的方法,不要居高临下,我说你听,我打你挨,要用朋友式的口吻在讨论、交流、游戏和活动中
— 3 —
进行。
二、孩子有尊严,成长更健康
在人的内心世界中,自尊心的确是最敏感的一个角落。
这里一旦受到创伤,即便伤口愈合仍会有伤疤。
尊重孩子的隐私,让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尊严,孩子就能够健康地成长,反之孩子就会变得叛逆、粗野、暴躁。
三、评选我最爱戴的老师
通过各种方式让老师们清楚“你在学生心目的地位有多高,你在学校的地位就有多重”,这是学校很重要的文化根基,但是如何平衡处理好不同层次的老师的心态,避免他们之间过度竞争也是应该留意的。
比如嵌入到每个学期的诊断中,将其作为一个指标。
不公布,不表彰,调查结果只是通知到老师本人,让老师们内心感动或自责转化为新的动力,而不至于让有些老师为难。
四、正视早恋现象,你是一个青苹果
女孩子是一只青苹果,自己千万不要在青苹果的表面涂抹上一层红红的胭脂,故作媚态,让男孩子随手摘下咬一口又丢掉了,苹果可就再也长不上去了。
我们可以在发型、着装乃至走路、说话方面,引导女孩子始终是以青苹果的姿态出现。
抓早恋,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女生,因为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都告诉我们,女孩子要比男孩子早熟一两年,因而及时地在女生中呼喊一声你— 4 —
是一只青苹果,效果十分明显。
五、捕捉最佳教育时机,建立学生处分前后的心理约谈机制
尽量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处分学生,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在处理方法上富有弹性,这样,因受处分而产生新问题的状况才会大大减少。
六、认识和完善自我,学生建立自我档案成长记录袋
建立自我档案的目的是给予一个脚手架。
让学生看见自己的成长轨迹,因此它是正确进行自我认知并完善自我若干方法之一。
如果在全校一刀切推广档案袋,要求每位学生都以统一的方式去做,则有诸多不妥。
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向学生推荐或为学生设计多样化全方位立体的自我认识工具,而且每种工具都有说明书,引导着学生不同年龄不同个性不同情景的学生,学会选择和正确的使用工具,对学生的自主成长则有助力作用。
如何建立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主成长的教育体系,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七、让德育评价更公正合理,避免德育积分的相抵相扣
评价是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进步,那评价就必须明确引导的方向,让被评价者在清晰的目标下给自己定位,在清楚自己长短的基础上做出理性选择,我要成为怎样的人,我选择怎样的道路,那种萝卜茄子堆到一起评价的方式,让被评价者感到迷茫。
— 5 —
八、淡化名次效应,用比值衡量学生的成绩
用前后成绩的比值大小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在自己跟自己比的过程中获得成长,是比成功更重要的体验。
德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表演和作秀。
在《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书中,谈到一项实践行动叫“缔造完美教室”,师生所追求的完美教室,其实就是幸福教室,因为这所教室里有快乐、有收获、有故事、有成长。
希望通过阅读与实践,能够提高自身的教育理念和专业能力,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求知的快乐、集体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同时把信心与成功写入孩子们的故事,帮助他们实现一个完美的结局。
当然,也希望通过阅读与实践,看着孩子们在知识能力,人格等方面的进步,要问自己我有什么进步,我的教育智慧是否更加丰富,我的技能是否更加娴熟,我的情感是否更加充沛,我的思考是否更加深刻,我的教育良心是否更加纯净,我的事业是否更加开阔,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自己如果也在成长,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幸福,也是师生所追求的完美的教室。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