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缘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會議緣起
自1987年起,海峽兩岸關係逐漸熱絡;兩岸的中山大學就在這個環境下,以同校名的機緣,進行學術交流。
1992年以來的活動情形約有以下數端:
1992年6月16日:本系邀請廣州中山大學博士生導師李新魁教授來校參觀訪問,並作專題演講,講題:「我從事漢語語文教學與研究之心路歷程」。
1993年11月:本系邀請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博士導師曾憲通教授來校參觀訪問,作專題演講;並且參加本系主辦之第一屆國際暨第三屆全國清代學術研討會,會中發表論文:「清代金文研究概述」。
1994年5月:本系鮑國順、徐漢昌、孔仲溫三位教授,隨我校參訪團,赴廣州中山大學,參加「孫中山與中外文化」學術研討會,並與該校中文系教授進行座談,以互相了解彼此系況。
1994年8月:本系孔仲溫教授應邀帶領研究生至廣州中山大學參加該系主辦之「紀念容庚先生百歲誕辰暨中國古文字學學術研討會」,會中發表論文。
1995年11月:本系邀請曾揚華、唐鈺明兩位教授參加本系主辦之第四屆清代學術研討會,並發表論文。
1997年4月18-20日本系主辦第一屆國際暨第三屆全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邀請該校文學院曾憲通院長、古文字研究室張振林主任來校發表論文。
在1994年,我校參訪團參訪廣州中山大學之時,當時文學院鮑國順院長、中文系徐漢昌主任即與該系提出交流方向,並共同商議未來彼此交流項目,包括:
1.參與彼此主辦之學術會議。
2.共同舉辦學術研討會。
3.交換圖書資料。
4.協助雙方教授與研究生之研究與參訪。
在1997年3月,兩系於廣州中山大學共同舉辦「第一屆兩岸中
山大學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就是在當時交流的共識上進行的活動,爾後每年約定易地舉辦,今(2010)年適逢本校30週年校慶,兩系學術交流也堂堂邁入第十屆,在彼此取得共識後,迺由本系主導,相約11月5、6日在高雄西子灣揭幕,論文篇數32篇,期望在熱絡的交流中,激起更大的迴響與互動。
第十屆兩岸中山大學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 計畫書
一、活動名稱:第十屆兩岸中山大學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
二、活動目的:為促進兩岸中山大學學術交流,增進兩校中
文系師生研究互動,提升國際競爭力,每年輪流於
高雄、廣州兩地舉辦之。
三、活動內容:1.研討會
A.高雄中山大學16篇論文
B.廣州中山大學16篇論文
2.參訪座談
四、活動時間:2010年11月5、6日
五、活動地點:高雄中山大學文學院
六、活動對象:
高雄:本系教授暨博碩士研究生
廣州: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暨博士生
七、活動時程:
第1天(11/4):廣州中山大學師生抵台
第2天(11/5):研討會
第3天(11/6):研討會
第4天(11/7):廣州中山大學師生參訪、離台
八、論文發表人及論文題目:(摘要詳附錄一)
高雄中山大學部份
發表人 職稱
論 文 題 目
紀志昌 助理教授
南朝「踞食論爭」中的「儒」「佛」交涉研究
──以食坐之儀的觀察與理論思維為主
劉文強 教授 城濮之戰三論
劉昭明 教授 蘇軾、文同過從考
蔡振念 教授 論李昂卡夫卡式的存在主義小說
蔡美智 助理教授
「毛病、缺點」孰輕孰重?─名詞詞彙語意
中的事件屬性
廖宏昌 教授 《瀛奎律髓刊誤》論杜詩之「老」
何樹環 副教授
《金文人名彙編》及修訂本增補正訛
── 西周之部(三劃)
楊濟襄 副教授
四川經學家廖平的學術貢獻
--從「兼採三傳」以治《春秋》談起
江素卿 助理教授 從史料鎔裁論《史記》的人物形象塑造法
張窈慈
講師/博士生
試論賴和新詩的人本意識
林秀珍 講師/博士生
台灣早期社會的母子圖像
王秋香 講師/博士生 黛玉附屬意象群硏就_以绛珠草'.竹.桃花言
之
蔡政惠 講師/博士生 乾嘉時期袁枚性靈說褒貶評價述論
黃靜妃 講師/博士生 妙在酸鹹之外-王士禎詩論三變探微
李謙易 講師/博士生 論〈樂記〉「唯樂不可以為偽」所觸及之荀子
〈樂論〉問題
黃慶雄
講師/博
士生
試論清領時期台灣山水詩中的審美意識
廣州中山大學部份
發表人 職稱
論 文 題 目
歐陽光 教授 詞根寫作——論簫紅的《生死場》
康保成 教授 台中方言的中性問句
李 煒 教授
《紅樓夢》使役動詞“叫"、“讓"中的社
會變異研究
羅 燕 教授 試析清代宮廷演劇中的節戲與儀式
詮釋與接受之交互關系──以中國古代詩歌鍾 東 副教授
文獻爲例
石育康 副教授 從六朝志怪到唐傳奇
許雲和 副教授 漢《公莫巾舞歌行》的幾個問題
陳斯鵬 副教授 西周金文中以主謂結構為定語的名詞性短語
廣東廉江粵語的補語標記及補語分類——林華勇 副教授
“得1/2"、“到"、“倒"的分工
羅 成 講師 公民倫理與美學反思
從兩漢方言詞看先秦兩漢通語基礎方言的變吳吉煌 講師
化
孫洪偉 講師 上古一種特殊的“NP之VP"結構
明代的宋詩選本——以李蓘《宋藝圃集》為張 波 講師
例
宋初經學風氣的轉變與古文文風轉變 ——程 剛 講師
以歐陽修的《易》學研究為中心
吳曉懿 講師 戰國文字資料所見之官名輯考
後現代主義來自何處——詹姆遜與伊格爾頓程 露講師
後現代主義理論辨析
九、會議程序:
時 間會議程序
11月05日(星期五)
09:30-10:20 開幕
10:30-12:00 第一場
12:00-13:30 午餐
13:30-15:30 第二場
15:30-16:00 茶敘
16:00-18:00 第三場
11月06日(星期六)
08:30-10:00 第四場
10:00-10:30 茶敘
10:30-12:00 第五場
12:00-13:30 午餐
13:30-15:30 第六場
15:30-16:00 茶敘
16:00-18:00 第七場
18:00 閉幕
十、經費概算表:(新臺幣)
項目 數量 單價 總價 說明
印刷費-會前論文 48000148,000論文32篇,每篇10
頁計,印150份
印刷費-宣傳海報 30501500對開180磅銅板紙彩
色印刷
印刷費-請柬 50301500銅板紙彩色印刷
交通費 4800032,000交通運輸4日租車費
用
餐費(午餐) 30,000午餐100元100人3
日計
餐費(晚餐) 36,000晚餐200元60人3
日計
餐費(茶點) 3500015,000茶敘3場
紀念品 6020012,000與會學者來賓
場地費(含佈
置)
11500015,000清潔費及電費
工讀費 240時95/時22,800研究生10人負責論
文編輯、接待、會議
場所服務工讀金;一
日8時計,共3日 雜支 50,000文具通訊等
合計 263,800
十一、經費分攤表
經費來源 申請補助金額
學校補助款 130,000元
單位自有經費 133,800元
十二、活動主持人基本資料
姓名 廖宏昌
職稱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電話 07-5252000轉3081 0921305945
傳真 07-5253069
E-MAIL hcliao@.tw
十三、籌備委員會
會長:楊弘敦(高雄中山大學校長)
副會長:李美文(高雄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曾憲通(廣州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執行長:廖宏昌(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委員:高雄中山大學
簡錦松、廖宏昌
廣州中山大學
歐陽光、李煒
十四、工作委員會:
委員長:簡錦松
執行長:廖宏昌
議事組:林慶勳、蔡美智、何樹環
負責主講人、主持人、特約討論人之邀請與
聯絡、議程之安排
秘書組:楊雅惠、楊濟襄、紀志昌
負責聯絡、通知、宣傳、各項會議文件與論
文印刷
接待組:蔡振念、劉文強、劉昭明、江素卿
負責來賓、主講人、講評人交通、住宿之接
待
總務組:丁怡心、李素琪、賴怡君
負責佈置、雜務、餐飲、住宿及財務收支、
經費請領
十五、籌備工作進度表:
日 期進 行 事 項配 合 單 位2010.03.01 決定會議主題、時間、籌備委員會委員諮詢委員
2010.03.10 推薦論文發表人名單籌備委員會
2010.03.15 募款工作事宜總務組、秘書組2010.04.10 論文題目大綱截止收件議事組、秘書組2010.04.14 審訂論文大綱議事組
2010.04.30 寄發邀請函及籌備通告秘書組
2010.80.10 寄發大陸學者入台申請表格秘書組
2010.09.30 論文全文截稿、編輯、付印秘書組
2010.10.15 寄發請柬秘書組
2010.11.05 研討會開幕總務組、秘書組、接待
組
十六、預期成效
1.繼往開來,對前人研究成果加以評估,以展望未來研究之方向。
2.提升大高雄地區之學術風氣,孕含文化氣息,落實中小學之文化教
育,使高雄朝向具有國際水準之都市邁進。
3.本系為求提昇學術研究品質、帶動南臺灣研究風氣、建立本校在國
際學術領域中的地位,曾多次舉辦全國性與國際性的學術會議,自七十八年起每兩年舉辦一次清代學術研討會,至今已辦理八屆,其中有三屆更擴大舉行為國際性會議;八十一年舉辦第二屆國際暨第十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八十六年舉辦第一屆國際暨第三屆全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九十一年舉辦第四屆臺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研討會,九十二年舉辦十四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九十四年舉辦第四屆國際東方詩話學術研討會。
歷次會議均圓滿成功,成果斐然,即將召開的會議亦按照籌備進度順利進行。
所出版之論文集,在學術界更是備受好評。
基於以往的經驗與成就,此次會議的圓滿成功,亦必可期。
4.本次會議延續前幾屆會議續辦,目的在促進兩岸中山大學學術交
流,增進兩校師生研究互動,透過彼此學術之互相激盪,有助於本地文學學術之發展。
十七、附件:歷屆研討會論文成果目錄(詳附錄二)
附錄一:
第十屆兩岸中山大學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 論文大綱
※高雄中山大學部分
1.發表人:紀志昌(助理教授)
論文題目:南朝「踞食論爭」中的「儒」「佛」交涉研究
――以食坐之儀的觀察與理論思維為主
論文大綱:
所謂「踞食」,為僧伽坐儀之一,亦即踞坐(垂腳坐)而食,是中國在魏晉南北朝以來僧人進食時所採取的一種坐姿。
本文要在從南朝士人鄭道子與范泰對僧伽「踞食」所提出的批判中,疏理其中歷程原委,並從「儒」「佛」交涉的角度,觀察食坐之儀的時代特徵、詮釋觀點與評價,並分析其理論思維,進而抽繹出所蘊涵對僧伽坐儀調和轉變的理論因素。
踞式向來即為違禮不敬之姿,僧人踞食即衝擊到中土士人對傳統儀法之接受慣性、觀感與禮教觀念,遂引發質疑與批評。
「踞食論議」的目的,在於引導出「儒」「佛」於坐儀上的調和折衷之道,論者往往藉由玄學思維模式,如:「本/末」、「體/用」關係、「得意」之說的運用,作為闡釋聖人「因方弘教」、「隨俗制法」觀念的理論工具,其間僧人的應對則自有維護戒律法理與僧伽自主之考量。
本文分三部分:一、「踞食論爭」的原委始末;二、「踞食論爭」中的「儒」「佛」交涉思維;三、「折衷」之義對食坐之儀的調和。
2.發表人:劉文強(教授)
論文題目:城濮之戰
論文大綱:
城濮之戰的勝負關鍵,歷來多集中於晉文公如何整軍經武,卻忽視楚帥子玉實為失敗的主角。
本文以為:子玉之敗,在於馳晉師。
惟其所以「馳之」之故,向來未見學者討論。
故本文詳述「馳之」之義,子玉所以「馳之」之故,以及子玉所
以戰敗的原因。
3.發表人:劉昭明(教授)
論文題目:蘇軾、文同過從考
論文大綱:
蘇軾與文同的關係極密切,蘇軾自稱是文同的「從表弟」,文同季子娶蘇轍長女,蘇軾暱稱文同為「親家翁」。
蘇軾向文同學畫墨竹,自稱是文同「湖州畫派」的傳人,後世畫家並稱為「文、蘇」。
蘇軾更是文同的知音,最了解他的藝文成就與人品性行,詩文往來不絕,對文同書畫的評論也最多。
蘇軾與文同的關係雖極親密,詩文往來不絕,然兩人實際過從只有兩次,一是宋英宗治平元年訂交於鳳翔,相聚雖僅數日,卻是兩人一生動人情誼的肇端。
二是宋神宗熙寧三年會於汴京,時間約九個多月,文同日後回憶說,這是他此生最快樂的時光,此去一別,老病纏身,人生再無此種歡樂,令其懷思不已。
此一時期,蘇軾與文同同朝為官,同住於汴京西岡,彼此過從密切,詩文酬唱,評書論畫,為兩人的生命歷程與詩文創作增添歡樂與內涵,而兩人共同創立的湖州畫派,更是兩人一生過人情誼的最好見證,在中國藝術史上影響深遠,值得我們留意。
4.發表人:蔡振念(教授)
論文題目:論李昂卡夫卡式的存在主義小說
論文大綱:
本文旨在探討李昂60年代開始她小說創作之時的五篇作品,嘗試分析這些作品和卡夫卡小說及存在主義哲學之間的關係,為了更清楚釐清這種關係,本文先介紹了卡夫卡三本長篇小說《蛻變》、《審判》、《城堡》,接著論述存在主義的核心觀念,最後才比較李昂這些作品和卡夫卡小說及存在哲學之間的異同;並指出李昂之異於二者,可能是出於對二者的誤讀,唯這種誤讀是文本接受過程常見的現象,並不貶損李昂作品的價值。
李昂對自己作品是否為模仿之作態度前後矛盾,在我們看來則是矛盾中有統一,因為這些作品有模仿,但也有李昂生活的現實基
礎,李昂藝術化地以其想像力和創造力將文本閱讀與現實融為一體,創造了她所理解的卡夫卡式存在主義小說。
5.發表人:蔡美智(助理教授)
論文題目:「毛病、缺點」孰輕孰重?─名詞詞彙語意中的事件屬性
論文大綱:
「毛病」跟「缺點」在現代漢語語法系統中,同屬抽象名詞。
《現代漢語詞典》以「缺點」註解「毛病」,顯見兩者詞義近似,具有近義關係。
至於兩者間的差異,劉縉(1997)從義項多寡、詞義重點、詞義輕重,以及搭配關係等面向進行辨析,指出「毛病」是多義詞,「缺點」則是單義;「毛病」詞義側重習慣性,「缺點」強調欠缺;「毛病」詞義較輕微,「缺點」則較嚴重;而「沾、犯、出、治療」等動詞只能選接「毛病」,不能接「缺點」。
上述分析似乎已經面面俱到,但事實不然。
下列例句顯示,原來完好的句子,一旦插入時間詞「平時」,只有「毛病」接受(1);而一旦插入形容詞「天生的」,同樣只有「缺點」接受(2)。
此外,「毛病」跟「缺點」雖然都指不完善,都是可數,卻只有「毛病」接受「壞」修飾(3),只有「缺點」接受「零」修飾(4)。
凡此種種,都無法從上述說明中得到解答。
(1) a. 他(毛病+缺點)很多。
b. 他平時(毛病+*缺點)很多。
(2) a. 有些(缺點+毛病)比較難改。
b. 有些天生的(缺點+*毛病)比較難改。
(3) 今後得改掉這個迷糊的壞(毛病+*缺點)。
(4) 辦公室的品質文化要建立在「零(缺點+*毛病)」─第一次就把事情
做對的行動上。
本文採用Pustejovsky (1995)提出的屬性結構(Qualia structure)理論框架,利用範疇屬性(Formal qualia)和生成屬性(Agentive qualia)辨識名詞詞義。
分析結果證明,「毛病」跟「缺點」語意類型不同:「缺點」跟「優點」相對,屬於單純的關係名詞;而「毛病」指出現不完善這樣一個變化結果,屬於複雜的事件名詞。
6.發表人:江素卿(助理教授)
論文題目:從史料鎔裁論《史記》的人物形象塑造法
論文大綱:
拙文由《史記》對《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文獻史料的損益、鎔裁,析論《史記》人物形象塑造之特色及得失。
7.發表人:何樹環(副教授)
論文題目:《金文人名彙編》及修訂本增補正訛
──西周之部(三劃)
論文大綱:
吳鎮烽先生編著有《金文人名彙編》(1987年出版),及《金文人名彙編》修訂本(2006年出版),此二書為現今學界經常用以查考金文人名的專門用書。
唯修訂本中延用《彙編》之誤者,時有所見;《彙編》原本無誤,修訂本遺漏或誤刪者,亦偶可發現,凡此皆不便於學界之用。
又,二書中於人物間的群組關係著墨較少,此對於欲尋人名關係之途徑,進一步開展相關研究者而言,仍是一種障礙與遺憾。
特別是目前專就銘文所見人名進行整理工作之著作,僅有此二書,若缺乏人物間的群組關係,不啻使整理之價值難以彰顯。
有鑑於此,本文之方向即是對二書明顯有誤之處進行訂訛,對二書中鮮少提及的群組關係,及二書所未列條目者進行增補。
一至二劃的西周人名條目已撰文發表,本文乃續就首字為三劃的人名,以及與之相關者進行整理與討論。
8.發表人:楊濟襄(副教授)
論文題目:四川經學家廖平的學術貢獻--從「兼採三傳」以治《春秋》談起
論文大綱:
近代經學大師廖平,在中國經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被稱為“中國封建時代儒
家學派的最後一位思想家"。
廖平,在學術上最大的貢獻是,參以《王制》,發掘《春秋》所包含的孔子“新制"。
他認為孔子刪定《六經》,以《春秋》為首,是為後世立法的新的典章制度,而這些“新制"又主要存於孔子手定的《王制》一書。
他的學術主張直接影響到與其同時代或稍晚的幾位經學大師,如康有為、魏源、龔自珍等。
廖平的經學六變,實際上可以歸納為其經學思想的兩大轉變:一是由經學史研究到經學理論建構的轉變;二是經學理論從現實向空幻的轉變。
可以說其學術貢獻與他的史學觀點息息相關。
廖平經學的貢獻在於以禮制來劃分今古文經學,也就是他經學一變時期的“平分今古"。
他指出了今古文經學的根本區別,在於所說禮制的不同:今文經學以《王制》為宗,是孔子晚年的定論,為救世而繪製的藍圖,古文經學以《周禮》為宗,是孔子早年的治國設想,二者所言禮制的不同,構成了今古文經學的根本差異,但今古文經學並無輕重、優劣之分,應當互相補充,不可偏廢。
此論一出,今古文經學的千年訴訟,幾告終結,廖平之功實屬不可磨滅。
劉師培曾評論廖平經學“長於《春秋》,善說禮制。
本文將客觀分析,四川經學家廖平的學術主張及貢獻,並在清代公羊學史上,為廖平尋找合理的定位與地位。
9.發表人:廖宏昌(教授)
論文題目:《瀛奎律髓刊誤》論杜詩之「老」
論文大綱:
「老」,「本指老年,最早見於殷代蔔辭」,而其「作為文論範疇在批評史上的正式出現,始于杜甫」。
杜詩熔議論、敍事、抒情於一體,情感深沉誠摯、境界遼闊悲遠、筆法縱橫開闔卻又渾融自然,與杜甫所拈出用以評庾信詩的「老成」,其實非常接近。
後人亦往往指出杜詩對庾信的接受,直至清代,馮班仍認同「庾子山詩,太白得其清新,杜公得其縱橫」。
與宋人崇尚理趣和平淡美的詩學理想相聯繫,「老」在宋代也成為詩論中的重要範疇與概念,描述這一範疇的辭彙,「老境」之美也成為宋代詩論中的重要概念,成為對歷經滄桑而蘊含豐富的人生境界與絢爛之極而複歸平淡的詩歌意境的代指,在平淡中蘊藏著豐富的內涵、蘊含著
力與美。
作為宋詩之典型——江西詩學理論總結的《瀛奎律髓》,也很重視「老」這一詩歌風格範疇,「老」及以上列舉的衍生辭彙「老筆」、「老健」等在多則詩評中反復出現,以致紀昀在《瀛奎律髓刊誤序》及其主編的《四庫全書總目·瀛奎律髓提要》都一再特別拈出「老境」一詞以論《瀛奎律髓》。
本篇重在分析《瀛奎律髓刊誤》論杜詩之「老」的美學特點。
10.發表人:黃靜妃
論文題目:妙在酸鹹之外-王士禎詩論三變探微
論文大綱:
中國詩學發展至清代可謂是眾聲喧嘩,紛繁複雜,過去歷史上出現過的文學形式或是文藝批評理論,在清代無異是傳統詩學走進歷史前所做的最後一次回顧與巡禮。
特別是清朝以夷族身分而入主華夏中原,對漢族的民族自信與尊嚴傷害至鉅,因此,清代初期的詩學理論以補偏救弊為主,針對明代詩學的流弊對症下藥,由明代滅亡的的事實中歸因出士風及學術的敗而壞導致亡國,因而當務之急在於「對明代詩學的深刻反思中,逐步確立起自己的理論目標與話語系統」,清初詩學的基本概念確立是從「傳統的的闡釋與重構中展開」,因而形成復古與創新,先破而後立的兩股力量消長替代的詩學風貌。
神韻說是王士禎詩論的核心,因此,詩論的改變與神韻說之間存在有必然而不可分的關係。
本文嘗試從王士禎晚年自言:「吾老矣,還念平生論詩凡屢變,而交游中亦如日之隨影,忽不知其轉移也」中觀察,屢變的詩論果真源自於「忽不知」嗎?「公以詩古文詞宗盟海內五十餘年,海內公卿大夫文人學士,無遠近貴賤,識公之面聞公之名者,莫不尊之以為泰山北斗」的一代宗師王士禎,在晚年回顧平生詩論時為何改變立場?是詩歌發展內在的因素啟動,還是外在環境的誘發?改變是有意的必然選擇,或是不經意的偶然欲書?是面對環境變動時不得不的新變措施,亦即是回歸自我的堅持?由這些變化當中,神韻的精神若隱若現、貫穿其間。
清代詩壇宗唐宗宋思潮的更迭替變,似乎也呼應著王士禎屢變的詩論在「酸」與「鹹」之外呈現的「妙趣」。
11.發表人:張窈慈
論文題目:試論賴和新詩的人本意識
論文大綱:
賴和生前的作品眾多,依其創作類別,可分為小說、新詩、散文、漢詩與雜類等。
其中新詩的部分,據其內容可分為三類:一為交遊往來的詩,二為抒情歌謠的詩,三為批判現實的詩。
本文筆者即以第三類的詩作為例,先闡述這類「新詩的創作淵源」後,再探討詩中所呈現的「弱者人本的需求」,「毀滅與再生的掙扎」,「解放與自覺的運動」與「本真與現實的抗衡」等要點,並加以參酌「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論點,探討當時的歷史社會、民族文化、人民生活與世界觀等面貌,進而提出作者於新詩中所欲反映的人本意識,以及台灣在日據時期中,人民備受壓迫與摧殘的不平等現象。
12.發表人:林秀珍
論文題目:台灣早期社會的母子圖像
論文大綱:
在漢人來到台灣開墾之前,西部沿岸的聚落原以平埔族居多。
平埔族原是母系社會,與漢人的父權思維是截然不同的文化價值觀,最初來到台灣的漢人只有唐山公,與平埔媽結連理之後,母系社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建構了漢人的社會型態。
筆者企圖從以全台詩十二冊詩作為研究文本,勾勒出台灣早期的母與子的意象,並分為就原住民的母子意象與漢文化的母子意象對照,探究多元的文化面貌(一)平埔族母性社會型態
1.母系社會的權力分析
2.原民兒童的奔放樸質
(二)漢人社會的母子意象
1.母親的書寫
2.訓子、示子的教育觀
(三)部落結構/家庭結構
1.賢母的形象
2.守護的愛戀
3.權力的轉移
13.發表人:王秋香
論文題目:<黛玉附屬意象群硏就_以绛珠草'.竹.桃花言之>
論文大綱:
紅樓夢文本中曹雪芹擅於以皴法從各角度雕塑黛玉此藝術形象,其代表之意象是可堪玩味的.藉由意象符號所承載的文化意涵使我們更了解她的內心世界,諸多意象也預示著黛玉淒美的悲劇命運,
14.發表人:李謙易
論文題目:論〈樂記〉「唯樂不可以為偽」所觸及之荀子〈樂論〉問題
論文大綱:
《禮記‧樂記》云:「德者,性之端也。
樂者,德之華也。
金石絲竹,樂之器也。
詩,言其志也。
歌,詠其聲也。
舞,動其容也。
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
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唯樂不可以為偽。
」這一段文字今本《荀子‧樂論》全闕。
〈樂記〉與〈樂論〉,文字有獨見於〈樂記〉、有獨見於〈樂論〉,有並見於二者;從文字之同異,理思想之糾纏,此間實有不可不分別之旨歸。
〈樂記〉標舉「唯樂不可以為偽」之精神,實是儒家務以樂教感化人心之理論關鍵,衍成儒家樂教思想之主流;荀子既倡「化性起偽」,其〈樂論〉不得不與〈樂記〉分而為兩條氣質不同之教化路徑。
本文即由此點深入析論之。
15.發表人:蔡政惠
論文題目:乾嘉時期袁枚性靈說褒貶評價述論
論文大綱:
本文以〈袁枚性靈說詩論要義與評價論述〉為題,進行袁枚、「性靈說」詩論與《隨園詩話》進行探析。
首先將針對原枚的生平概述、與清代詩學背景的分析。
再者,深入袁枚「性靈說」與《隨園詩話》的詩論背景探討,並針對袁枚所創作的「性靈詩」是否有根據「性靈說」的詩論主張加以實踐來進行驗證;接著,還針對《隨園詩話》的內容精要與影響評價,進行分析。
爾後,又針對袁枚「性靈說」的詩論要義深入探究,歸納如下述重要觀點:(一)詩主性靈(二)詩重真我(三)擬古反動(四)詩要精琢(五)詩境求寬。
最後,即針對袁枚與其性靈說詩論的褒貶評價進行分論而述:(一)影響詩論者(二)詩論影響者(三)貶抑袁枚詩論者(四)褒揚袁枚詩論者,由此多元視角,對於袁枚與性靈說的承先啟後與毀譽各半的重要評價,歸納分論精解,如下所述。
16. 發表人:黃慶雄
論文題目:試論清領時期台灣山水詩中的審美意識
論文大綱:
山水景物自古即是文人詩歌創作的主要題材,文人在面對客觀的山水景色時,耳目所及的感官感受,結合個人的情志和感懷,發展出獨特的審美特色和趣味。
對於客觀存在的自然山水,詩人從感受美、鑑賞美,到創造詩中意境之美,是感官經驗之後的「再次經驗」,詩中所描繪的自然山水,往往不同程度地摻雜詩人主觀的情感,因而表現出詩人的審美意識和審美理想。
當然,個人審美意識的發展不能自外於社會意識,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文化,是影響個人美學觀的重要因素。
因此,本文將分析台灣清領時期重要的山水詩作,除探討個別詩人的獨特審美意識外,將「異中求同」地歸納出共通性,以具體呈現當時台灣的文化特性與內涵。
本文所界定的「山水詩」是指將台灣真實的自然山水作為描寫題材和審美對象的詩作。
台灣雖然多山,但在清領時期山區尚未完全開發,古典詩中所述多非名山大川。
另外,除宦遊詩人有部份觀奇覽異、登臨詠懷的山水詩之外,未出現大量山水詩作,或以山水詩創作為主的詩人,顯見山水詩在當時未受重視。
雖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