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
一、文本解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

这篇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本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逻辑严密。

特别是运用排比来加强语势。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三句,铺排而下,从反面否定了“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使后文主旨鲜明地呈现出来。

此外,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畔”,几个重要的实词天时、地利、人和、道,大量的古今异义词城、池、委、国、亲戚、去、域、兵等,都是需要积累的重要的文言知识。

二、目标定位
(一)教学目标
1.熟练地朗读并翻译课文,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特别是一个通假字,四个
实词:天时、地利、人和、道。

2.懂得“人和”的重要性,并理解“道”的内涵。

(二)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三)教学难点:理解孟子“道”的内涵。

三、教学流程
在朗读、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抓住文眼“道”这个字,挖掘文本内涵,阐述“道”的现实意义,设计了“走近孟子,认识作者——诵读翻译,把握文意——品读赏析,深入文本——拓展迁移,古为今用”四个环节,层层深入,循序渐进。

(一)走近孟子——认识作者,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孟子生平、历史地位,引出课题。


他,是我们山东老乡;他,三岁丧父,却有一位严厉的母亲,“断机教子”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更成为后世母教之典范;他的作品被南宋朱熹列入“四书”
之一;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为“亚圣”。

他就是——孟子。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孟子,走进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感知《孟子》——诵读翻译,把握文意
(设计意图:通过听读、朗读、翻译,理解文意,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1.听读录音,体会文章的节奏和气势,并标画你认为应该注意读音的字(粟、夫、畔等)。

2.齐读课文,评价朗读后齐读排比句,注意节奏: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仿照屏显例句,再找排比句朗读,体会语言气势。

3.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自主学习:读一读——课文;想一想——意思;看一看——注释;
(2)小组合作:议一议——难点;说一说——理解;评一评——正误。

4.检查重点词语:一个通假字“畔”,天时,地利,人和。

(三)理解《孟子》——品读赏析,深入文本
(设计意图: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体会孟文的语言特色。


1.齐读并翻译第一句话,回答:哪些句子与“天时不如地利”有关?哪些句子与“地利不如人和”有关?
(1)学生找到并朗读原句。

(2)教师解答疑问,并检查池、委、去的意思。

(3)看图读文。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背诵是重点也是难点。

特别是对于这篇短小严密而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尤其重要,最好能当堂背诵。

为了增强背诵的趣味性,结合图例,形象直观,会让诵读、背诵不那么单调、枯燥。


2.探究最后一层(故曰:……),重点探究最后一层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指名朗读最后一层,再重点朗读排比句,体会层递排比的气势。

(2)什么是“多助”和“寡助”?联系“多助”“寡助”,说说,统治者怎么做,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学生充分理解、交流,教师适当提炼关键词,如:对人民好,有仁义之心,有道德……
(3)出示助读材料,明确:什么是“道”,“得道”“失道”什么意思,并翻译全句。

3.在学生发言基础上总结本文语言特点、思想内涵: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善用排比,气势磅礴。

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四)走出《孟子》——拓展迁移,古为今用
(设计意图:了解孟子“道”的思想的现实意义,解决教学难点。


1.“道”对百姓、对国君而言,它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什么是“道”?怎样做才能帮助我们的人多?
2.结合学生发言,穿插几条相关的孟子名言,更好的体会传统文化的影响和韵味。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
3.总结学生发言:
这些都是“道”对于我们普通人的意义。

如果我们人人都遵循这些“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那我们的生活将充满和谐,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这篇文章提出的“道”的思想,对于我们普通人的道德修养也有很好的启发。

4.朗读及背诵全文:
(1)齐声背第一句话,使劲喊着背;
(2)再慢一点读第一个战例,声音的抑扬要体现出来;
(3)再练习低沉地读,严肃地读第二个战例;
(4)快乐地读,兴奋地读,自豪地读剩余内容。

朗读时不光要注意语调的高低快慢,还要注意情感的喜怒哀乐,这样,朗读的感觉就找到了。

5.齐读以上三条孟子名言,提出教师希望,结束本课:
愿大家做一个像孟子一样胸怀天下的人!
参考资料:
《孟子》
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尊敬他。

2、仁人无敌于天下。

——《孟子·尽心下》
奉行仁政的人无敌于天下。

3、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当今的世上,除了我还有谁能担当这份责任呢?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主算较轻的了。

6、仁也者,人也。

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尽心下》
仁的含义就是人,把仁和人合起来讲,就是道。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
能成就大事的人物,总会有善良、纯朴、率直、热爱生命的人格品质。

8、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快乐为他们的快乐;以人
民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忧愁为他们的忧愁。

乐与天下人民同乐,忧与天下人民同忧,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心,是绝不会有的。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