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语文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四点零八分”。

作者就是在这一时刻被火车载着上山下乡成了“知青”,离开了北京。

作者当时才20岁,带着对未来的迷惘,带着对北京的依恋,带着亲人道别的眼神,带着一支抒写内心郁闷的诗笔,踏上了没有目标的路……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熟读诗歌,理清脉络结构。

(重点)
2.理解诗歌的主旨;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

(难点)
3.体会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培养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

(重点)
一、新课导入
假如你去过北京,你就一定会知道北京火车站,这个号称全世界最繁忙的火车站,每天要发送几十万人,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在电视上见过它。

那个有着大钟楼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虽然我们很熟悉它,但它不过是忙碌与拥挤的象征,你能想象得到有人为它写诗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样一首诗,它就写于四十年前北京的火车站。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骤然(zhòu) 缀.扣子(zhuì)窗棂.(líng)
骤然:突然;忽然。

窗棂:窗格子。

也叫窗棂子。

声浪:指许多人呼喊的声音。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生,山东人。

当代诗人,被称为中国新诗潮诗歌第一人。

因其诗《相信未来》被江青点名批评,曾经一度被人侮辱、嘲弄和指责,所以笔名为“食指”(也有“实质”的意思)。

著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食指的诗》等。

本诗选自《诗探索金库•食指卷》(作家出版社 1998年版)。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以《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吃闲饭》为题,报道了甘肃省会宁县部分城镇居民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到农村安家落户的消息。

随后,全国各地出现了“上山下乡”高潮。

20岁的诗人也加入了这个大潮中。

诗人回忆这首诗的写作经历时说在去山西插队的火车上(火车四点零八分开),我开始写这首诗。

当时去山西的人和送行的人都很多……我就是抓住了几个细节,在到山西不几天之后,写成了《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集体朗读课文,找出关键词。

【交流点拨】“北京”“妈妈”“疼痛”。

(二)深层理解
用意的,它隐含了三个事实,是哪三个呢?
【交流点拨】①四点零八分是一次列车的始发时间。

当时每天有三列运送知青的专列,从北京开往全国各地,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了三年。

②这一时刻知青们将要远离亲人和故乡。

据说当时在北京火车站要设立急救站,由于过度悲痛,很多人都昏死过去了,哭喊声震天动地,很多人离开北京和亲人之后就再也没回来,客死他乡,谁也不知道这场运动什么时候结束。

③这一时刻将影响一代人的命运。

上山下乡前,无数中国城市青年对农村的了解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文字和政府的宣传。

一些曾经积极参与过“文革”运动的城市年轻人经过在农村的艰苦生活后,意识到自己被人欺骗利用,至此彻底放弃了曾经坚信不疑的革命理想甚至一切理想,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后的道德秩序可以在此找到部分根源。

这场运动改写了一代人的命运。

2在汽笛声中,为什么作者感觉北京车站“剧烈的抖动”?作者又为什么“吃惊”“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交流点拨】①这是一种幻觉。

人一迷惘就会产生幻觉。

②“剧烈的抖动”的车站是诗人心灵的外化。

在开阔的空间范围上,作者把握住这特殊的历史时刻,作者此时对“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的感受,超越传统的视觉逻辑,深入到生命的潜意识中去,表现为一种冥想的哲理意味。

③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迷惘、无助和对未来不可知的恐惧。

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唐代诗人孟郊。

表达告别母亲时的眷恋和痛楚。

说明了在普通的人性面前,“政治神话”是那么苍白无力。

(三)走进语言
?
【交流点拨】感觉自己的前途像风筝一样飘摇。

能唤起童年记忆,表达对母亲的依恋。

在诗人的心中,北京和母亲始终是叠合在一起的,远离北京就等于远离母亲和文明,作者将自己比喻为风筝,就是希望母亲能够拯救自己,因为线在母亲手中。

“北京在我的脚下,巳经缓缓地移动”是作者的真实感受吗?这一感受对诗人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交流点拨】不是,这是物我颠倒的错觉。

作者感觉到自己及这一代人已经被北京抛弃了,被时代和文明抛弃了。

作者个人主观感受的表现,无疑是冲破“文革”中虚假的权威话语对个人的真实生活的遮盖,在这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艺术中,蒙在时代表面的灿烂辉煌的神话面纱才被撕得粉碎,显示出现实“黑暗与血污”的真相。

在此之后,人性的觉醒才有可能随着个人的觉醒进入人们的脑海与视野之中。

3“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应该如何理解?为什么要强调“最后”这个词?
【交流点拨】反复呼喊表达出绝望与不舍。

这是最后的诀别,投射浓烈的悲壮色彩。

北京是故乡,是文明的家园。

“最后”即最后一面的意思。

在告别故乡,告别亲人的时刻,茫然而绝望地抓住同样迷惘的年轻人的手,仿佛落水者抓住一根稻草,这样的迷惑不安、绝望与痛楚怎能不牵动读者的心呢?特别是对那些在此次离别之后失去亲人或者再不能回到北京的知青来说,这是一种“歇斯底里的绝望”。

(四)走进写法
1诗中有哪些“幻觉意象”
【交流点拨】“剧烈的抖动”的“北京车站”。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针线穿透了心胸”。

“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

2你认为幻觉意象的组合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其实这不过是把个人的知觉感受带到客观世界中,并有机地联系起来,接着无限放大。

其目的是给读者留下鲜明、强烈的印象。

最爱制造幻觉悬念的大师希区柯克说,电影的魅力在于悬念,这也是诗人写诗时爱写幻觉的原因。

(五)走进主题
怎样理解本诗的主题?
【交流点拨】诗人捕捉住火车开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把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和恐慌,都汇聚到“四点零八分”这一瞬间,使这一瞬间浓缩了一个特定时代的重大历史内涵。

而诗人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历史瞬间的放大,通过再现诗人对亲人、故乡的难分难舍之情,对自己、国家及至未来的迷惘、失落等强烈的主观感受,引起人们对那段历史的深刻反思。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阅读有关作者的介绍,深人理解诗歌的主题。

走进食指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11月21日生于一个革命家庭。

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生下
了他,故给他起名路生。

食指自幼深受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诗歌的影响。

1967年,19岁的他拜访了当时的“走资派”“黑帮分子”何其芳。

之后,他经常向何其芳请教。

在此期间,郭路生还写下了被一代人广为传诵的诗歌《鱼儿三部曲》《海洋三部曲》等。

食指喜欢和年轻人聚会,一起聊天、唱歌、听音乐、讲故事,而每次聚会中必不可少的节目是朗诵诗歌。

后来食指去山西杏花村插队。

在杏花村,他除了劳动外,依然不停地创作诗歌。

食指的诗,被知青们争相传抄诵读,从邻近山西的陕西、内蒙古,到遥远的黑龙江兵团和云南兵团……全国只要有知青的地方,就有食指的诗歌传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