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福建省宁德二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福建省宁德二中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职掌卜筮,是先秦史官与《周易》关系之最突出的纽带。
在先秦,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史官们对这一职责的履行可谓是不遗余力。
阅读先秦文献,人们有时会为史官们据《易》占筮的准确而感到惊讶。
例如,周史运用《周易》为陈国占筮,得出了两个结论,一是陈侯的后代将在齐国昌盛并执掌大权,二是陈国将在那时衰败。
后来历史的发展果如其言。
如何来解释史官们的这一类“神奇的”预测呢?其关键,是先秦史官对《周易》变化观精髓的理解和运用。
《周易》是一部谈事物变化的书。
前人称“易”有三义,即变易、简易、不易等。
不少先哲认为:“易”之精义实为“变易”。
《说文解字》引《秘书》:“易”原为象形字,上日下月,日为阳,月为阴,阴阳交合变化成宇宙间万事万物,阴阳者,变化也。
《周易》之基本要素“爻”的意蕴、“卦”的构成方式、八卦及六十四卦之间的关系以及“十翼”对《周易》义理的阐述等等,无不突出地表现出一种变化观。
从表面上看,周史所得出的两个结论是占筮的结果,其实,周史在为陈国占筮之前,已对陈、齐等国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定的了解,即“先人事而后说卦”,在此基础上,再依据《周易》的变化观去分析、推测其前景,就得出了这些结论。
知道了这个例子所蕴含的道理,就明白了先秦史官的《易》筮有时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历史发展变化结局的奥秘。
先秦史官以《易》占筮,又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以《易》占筮,凭蓍草这类植物去推断活生生的、千变万化的人事,从根本来说是难以成功的。
尽管有时占筮者在推断中也会结合对历史和现实的了解,但这类占筮法总体上笼罩在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气氛之中,并非科学的方法。
其次,先秦史官的以《易》占筮,在具体操作上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根据《左传》《国语》的记载,春秋时期人们讲《周易》要讲八项。
然而,在每次占筮时,并不会八项内容都讲,因为甲项与乙项的结论很可能不一致,甚至是对立的。
选择哪项或哪几项来讲,先秦史官往往依据自己的意图来定。
占筮的结果,也可以依据多个方﹣面来解释,只需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来作论断。
主观随意性表现得非常突出,牵强附会的
特点也很显著。
先秦史官所掌职责非常丰富,堪称是当时的“通才”,而《周易》是一部既简明又涉猎宇宙万物、社会人生的著作,可谓“通学”;作为“通才”的先秦史官与作为“通学”著作的《周易》,有着一种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出于职责要求,先秦史官堪称是《周易》的解读者、运用者、守护者及传承者。
他们偶尔表现出的运用《周易》对于具体人和事的发展进行准确预测的“奇迹”,主要得益于对于《周易》变化观的活用,以及对于拟预测人和事的历史、现状的观察和了解。
而其这方面的败笔与尴尬,正好说明《周易》唯心、神秘思想本身的致命缺陷。
深入探讨先秦史官与《周易》的关系,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它对于《周易》以及中国古代史学史的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林晓平《先秦史官与<周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易》是古代一部谈事物变化的书,“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之义,很多先哲认为“变易”是其中最核心的意义。
B.《周易》主要讲变化,“易”最初为象形字,上为“日”,下为“月”,代表阴和阳,表示阴阳交合变化成宇宙间万事万物。
C.《周易》中的“爻”的意蕴、“卦”的构成方式、八卦及六十四卦之间的关系以及“十翼”等等,无不表现出一种变化观。
D.《周易》既简明又涉猎广泛,包括宇宙万物、社会人生,可谓“通学”,古人常用它来占卜,预测吉凶和事物的发展变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先秦时期,史官堪称是当时的“通才”,所掌职责非常丰富,其中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用《周易》来占卜。
B.先秦史官与《周易》有着一种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是《周易》的解读者、运用者、守护者及传承者。
C.如果史官能理解和运用《周易》变化观的精髓,重视对历史和现状的了解,就能科学地预测历史的发展变化。
D.从先秦史官与《周易》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深入地探讨,对于研究《周易》以及中国古代史学史有重大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易》被古人用于占筮,有时准确得令人惊讶,周代史官用它对陈国后代的兴衰所作的两点预测,后被历史的发展所证实。
B.《周易》内容丰富,春秋时学者讲《周易》要讲八项,但各项内容很可能不一致,甚至还会出现两项之间矛盾对立的现象。
C.用《周易》占筮,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同一结论,也可以依据多个方面来解释,在具体操作上牵强附会,具有主观随意性。
D.《易》用以占筮,凭蓍草去推断活生生的、千变万化的人和事,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思想的体现,从根本来说难以成功。
二、古代诗文阅读
2.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平,青州临朐人。
弱冠寓单州,依刺史罗金山。
金山移滁州,署平马步都虞候。
太宗尹京兆,置其邸。
及秦王廷美领贵州,复署为亲吏。
后数年,有诉平匿府中钱物,秦王白太宗鞫之,无状,秦王益不喜,遂遣去。
太宗怜其非罪,以属徐帅高继冲,继冲署为镇将。
平叹日:“吾命虽蹇,后未必不为福也。
”
太宗即位,召补右班殿直,监市木秦、陇。
平悉更新制,建都务,计水陆之费,以春秋二时联巨筏,自渭达河,历砥柱(山名)以集于京。
期岁之间,良材山积。
太宗嘉其功,迁供奉官,监阳平都木务兼造船场。
旧官造舟既成,以河流湍悍,备其漂失,凡一舟调三户守之,岁役户数千。
平遂穿池引水,系舟其中,不复调民。
有寇阳拔华者,往来关辅间,为患积年。
朝廷命内侍督数州兵讨之,不克。
平以好辞遣人说之,遂来归。
改崇仪副使,仍领其务。
凡九年,计省官钱八十万缗。
平好史传,微时遇异书,尽日耽玩,或解衣易之。
及贵,聚书数千卷。
在彭门日,郡吏有侮平者数辈,后悉被罪配京窑务。
平子从式适董其役,见之,以语平。
平召至第,为设馔劳之,曰:“公等不幸,偶罹斯患,慎勿以前为念。
”给以缗钱,且戒从式善视之。
未几,遇赦得原,时人称其宽厚。
论曰:太宗居潜,左右必求忠厚强干之士。
及即位,修旧邸之功,陈从信、张平
等六人者,咸备任使,又皆畀以兵食之重寄,而各振举其职焉,有足称者矣,然平不修旧怨,庶几进于士夫之度。
从信所进邪佞以术蛊惑上心,犹不免于近侍之常态欤!
(选自《宋史•张平列传》)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怜其非罪,以属徐帅高继冲,继冲署为镇将。
怜:怜悯
B、平悉更新制,建都务,计水陆之费。
悉:知
道
C、公等不幸,偶罹斯患,慎勿以前为念。
患:祸
害
D、平好史传,微时遇异书,尽日耽玩。
微:卑
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太宗重视张平和体现张平治理业绩的一组是A.太宗尹京兆,置其邸悉更新制,建都务
B.改崇仪副使,仍领其务时人称其宽厚C.畀以兵食之重寄凡九年,计省官钱八十万
缗
D.各振举其职焉系舟其中,不复调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平曾在秦王手下供职,最初应该是颇受信任的。
后来有人指控他暗中贪污,可是查无实据,但张平还是被秦王遣离了。
B.张平在采办秦、陇林木时改革了旧制,在造船场想办法减轻百姓的劳役,用和平方式解决盗贼问题,这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C.张平为人宽厚,曾经有郡吏侮辱他,后来这些郡吏犯了罪被发配去做苦力,张平知道后以德报怨,并嘱咐儿子善待他们,想方设法赦免他们。
D.作者在最后一段议论中,扬张抑陈,是就其人品而言的,但从他们的工作能力来说,评论者都作了充分的肯定。
¬中学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平子从式适董其役,见之,以语平。
②然平不修旧怨,庶几进于士夫之度。
3.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秋波媚
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这是陆游48岁在南郑担任军务时所作。
此时他助川陕宣抚使王炎为“干办公事”,身着戒装,往返前线,前方有利的形势和军队壮阔的生活,使他触景生情,作者于是写下这首词。
(1)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色?
(2)这首词的下片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4.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语录》)
(2)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3),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4)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5),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6)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钱穆:一生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
钱穆,江苏无锡人,一代国学大师。
钱穆读书治学始终充满一种理想和激情,一种民族情怀。
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曾说:“他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个子不高,但神定气足,尤其是双目炯炯,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
”当时,中
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认为史学就是史料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
这种思想在历史学界有很大影响,并得到政府支持。
但是钱穆却坚持自己的理想,做贯通的历史。
他在北京大学争取到一人把一门通史课讲完,其目的就是要说明历史应该是能融会贯通的,而不仅仅是考证史料,更重要的是他要说明中国历史是有其独特的规律和模式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它并对它保持信念。
通过多次备课和讲授,钱穆终于将上自太古,下至清末贯通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钱穆的民族情怀也贯穿在平时的生活中,在他初入北平,进燕京大学讲课时,就对校方用英文字母给教学楼命名表示不满。
在他的提议下,燕京大学把外国名字均改为中国名字,也有了以钱穆名字命名的穆楼。
据说,今天北京大学校园内的未名湖,也是钱穆命名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钱穆随学校南迁。
学校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西南联合大学。
生活一度非常艰苦,钱穆曾和吴宓、闻一多、沈有鼎四人合住一屋。
在西南联合大学,钱穆继续讲授中国通史课程,局面更胜以前。
著名历史学家、后来曾师从钱穆的严耕望讲述当时盛况:“校外旁听者争坐满室,先生上讲坛,须登学生课桌,踏桌而过。
”也是在这里,钱穆开始手不停挥毫编写《国史大纲》,因为正值抗战期间,钱穆笔间感情更加充沛。
《国史大纲》跨越了几千年的风雨,不断重演着外族人入侵与被同化的历史、中国人在面对外来挑战时所表现出的气节与智能……在一个西方世界占据优势,中国正在跌落自信的谷底时,钱穆希望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历史保持着“温情与敬意”,该书一经出版发行,就成为全国大学的教科书,风行至今。
抗战胜利,北大复校,傅斯年主持校务,钱穆没有得到聘书,就闭门著书立说。
1949年,钱穆经由广州去了香港,离开大陆,此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归故土。
当时的香港成了一个大的流亡场,各色人物从大陆逃亡香港,其中也有无数流亡学生。
这些流亡学生,就像在大海上四处飘泊,前途渺茫,失去了精神依托。
在这种情况下,钱穆放弃了较为闲适的教书生活,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创建新亚书院,为内地流亡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工作的场所。
严耕望后来感叹,钱穆此时正是学养成熟而精力未衰的阶段,正当更有高度发挥,却因时局动荡,被迫到香港办学,十余年间耗尽心力,对于学术界是一项不可弥补的损失。
但是,对于当时的
学生,却有了精神的依归,更是为中华传统的存亡续绝。
钱穆回忆新亚书院初创办时,“彼辈皆不能交学费,更有在学校天台上露宿,及蜷卧三、四楼之楼梯上者。
予于晚间八九点返校,楼梯上早已不通行,需多次脚踏铺被而过”。
在这时代巨变的无可奈何中,钱穆是要努力去培养传递文化的薪火。
新亚书院是当时香港唯一不牟利的学校,许多老师来此授课,纯粹都是尽义务。
学校还在每周末设公开学术讲座,吸引校外人士来听讲。
新亚书院位于香港著名的贫民区,条件十分艰苦。
钱穆只有两间小屋,一间居住,一间办公。
办公室给余英时的印象是“一张长桌子已占满了全部空间”。
支撑着他的,是中国传统精神。
余英时回忆,在一个炎热、潮湿的夏天,他发现钱穆正躺在地板上,病了。
钱穆叫余英时去买二十四史给他读,仿佛这足以驱逐其所有的痛苦。
钱穆亲自给新亚书院写了校歌:“……乱离中,流浪里,饿我体肤劳我精。
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
千斤担子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
珍重珍重,这是我新亚精神。
”新亚书院最终成为20世纪后半叶中国教育的奇迹之一。
而钱穆从香港到了台北,他再未回到大陆。
1990年8月30日,钱穆在台北寓所辞世,享年96岁,身后留下一千四百万言的著作。
1992年,家人将钱穆骨灰撒入茫茫太湖,以示其魂兮归来。
2009年8月8日,国学大师钱穆、傅斯年墨宝在香港拍卖。
其中钱穆的信札,用行书写就,字体飘逸、秀雅,信中钱穆写道,“今日之国运,吾侪从事学术教育工作者皆不得辞其咎”。
短短一句话,可见一代国学大师“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
(摘编自任士英主编《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20世纪三十年代,钱穆著书立说,主张国人要对国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就是希望国人能够对自己祖先的历史有一种深厚的情感,尊重自己的传统。
B.文章引用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的话“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说明钱穆先生是一位善于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知己的好老师。
C.北大复校后,在傅斯年主持校务的情况下,钱穆没有得到聘书,所以他在1949年离开大陆由广州去香港,这也是钱、傅二人观点不同所致。
D.在严耕望看来,钱穆创建新亚书院时正是学养成熟阶段,如果把精力用在学
术上,会收效更大,但终因创业耗尽心力而十余年无学术成果。
E.作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有着非比寻常的治学精神和民族情怀,他秉承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经世救国的抱负,一生为国学复兴鞠躬尽瘁。
(2)第二段中,作者引用严耕望对钱穆在西南联大讲课盛况的描述,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3)钱穆在香港创建新亚书院,新亚书院的创立具有怎样的意义?请简要分析。
(4)文章题目为“一生为故国招魂”,老一代知识分子钱穆先生的故国情怀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五、语言文字运用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上海福喜的过期肉事件,引发跨国连锁餐饮品牌供应体系的空前动荡,麦当劳一时陷入了的困境。
②彭泽核电场项目目前:进,则望江经济受损,百姓安全风险升级;退,则彭泽数十亿税收落空,江西电力紧张难解。
③由中国牵头筹组的亚投行获得广泛支持,成员遍及五大洲,美日因误判形势,处境十分尴尬。
A.进退维谷进退无据进退两难
B.进退两难进退维谷进退无据
C.进退维谷进退两难进退无据
D.进退无据进退两难进退维谷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加拿大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正逐渐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试图吸引更多游客到加拿大北部体验北极生活,这些努力也许很快就会收到成效.
B.乌鲁木齐市开展了“弘扬宪法精神”的主题演讲比赛,演讲者从不同角度阐释对宪法的认识,听众中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达10余万人.
C.三年来,中央纪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从禁止公款购买月饼、贺卡、烟花爆竹、清理会员卡等具体事情人手,狠抓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
D.中方高度重视中吉关系,感谢吉方为我舰队在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
任务,并协助我方从也门撤侨,愿同吉方建立各领域全面合作.
8.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日晕”是日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经折射而形成的围绕太阳呈彩色环形的光现象。
有的人则赋予了它一个诗意的别称:神光。
晴天的雪后容易出现“神光”,其道理跟雨后出现彩虹如出一辙。
A.人们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内心陡起神圣之感
B.它的出现让人们内心陡起神圣之感,惊叹大自然的神奇
C.人们内心陡起神圣之感,惊叹大自然的神奇
D.它的出现让人们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内心陡起神圣之感
9.王宏给张老师留了一张便条,有三处用词不得体。
请将不得体的词语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张老师:
听到您生病的噩耗,我悲痛欲绝,希望您竭尽所能、早日康复,回到我们的身边。
(1)将改为
(2)将改为
(3)将改为。
10.依照示例,以“时间”为话题,在横线上分别补写两个语意相关、结构相仿、修辞相同的句子。
例句:时间,是生命的音符,汇聚起来便成宏伟的乐章;
仿句:①②。
六、写作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的生命留下一点空间,就像两车之间的安全距离﹣﹣一点缓冲的余地﹣﹣可以随时调整自己,进退有据。
生活的空间,须借清理挪减而留出:心灵的空间,则经思考开悟而扩展。
请以“空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文体不限,自己立意,自己拟题。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2015-2016学年福建省宁德二中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职掌卜筮,是先秦史官与《周易》关系之最突出的纽带。
在先秦,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史官们对这一职责的履行可谓是不遗余力。
阅读先秦文献,人们有时会为史官们据《易》占筮的准确而感到惊讶。
例如,周史运用《周易》为陈国占筮,得出了两个结论,一是陈侯的后代将在齐国昌盛并执掌大权,二是陈国将在那时衰败。
后来历史的发展果如其言。
如何来解释史官们的这一类“神奇的”预测呢?其关键,是先秦史官对《周易》变化观精髓的理解和运用。
《周易》是一部谈事物变化的书。
前人称“易”有三义,即变易、简易、不易等。
不少先哲认为:“易”之精义实为“变易”。
《说文解字》引《秘书》:“易”原为象形字,上日下月,日为阳,月为阴,阴阳交合变化成宇宙间万事万物,阴阳者,变化也。
《周易》之基本要素“爻”的意蕴、“卦”的构成方式、八卦及六十四卦之间的关系以及“十翼”对《周易》义理的阐述等等,无不突出地表现出一种变化观。
从表面上看,周史所得出的两个结论是占筮的结果,其实,周史在为陈国占筮之前,已对陈、齐等国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定的了解,即“先人事而后说卦”,在此基础上,再依据《周易》的变化观去分析、推测其前景,就得出了这些结论。
知道了这个例子所蕴含的道理,就明白了先秦史官的《易》筮有时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历史发展变化结局的奥秘。
先秦史官以《易》占筮,又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以《易》占筮,凭蓍草这类植物去推断活生生的、千变万化的人事,从根本来说是难以成功的。
尽管有时占筮者在推断中也会结合对历史和现实的了解,但这类占筮法总体上笼罩在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气氛之中,并非科学的方法。
其次,先秦史官的以《易》占筮,在具体操作上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根据《左传》《国语》的记载,春秋时期人们讲《周易》要讲八项。
然而,在每次占筮时,并不会八项内容都讲,因为甲项与乙项的结论很可能不一致,甚至是对立的。
选择哪项或哪几项来讲,
先秦史官往往依据自己的意图来定。
占筮的结果,也可以依据多个方﹣面来解释,只需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来作论断。
主观随意性表现得非常突出,牵强附会的特点也很显著。
先秦史官所掌职责非常丰富,堪称是当时的“通才”,而《周易》是一部既简明又涉猎宇宙万物、社会人生的著作,可谓“通学”;作为“通才”的先秦史官与作为“通学”著作的《周易》,有着一种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出于职责要求,先秦史官堪称是《周易》的解读者、运用者、守护者及传承者。
他们偶尔表现出的运用《周易》对于具体人和事的发展进行准确预测的“奇迹”,主要得益于对于《周易》变化观的活用,以及对于拟预测人和事的历史、现状的观察和了解。
而其这方面的败笔与尴尬,正好说明《周易》唯心、神秘思想本身的致命缺陷。
深入探讨先秦史官与《周易》的关系,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它对于《周易》以及中国古代史学史的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林晓平《先秦史官与<周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周易》是古代一部谈事物变化的书,“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之义,很多先哲认为“变易”是其中最核心的意义。
B.《周易》主要讲变化,“易”最初为象形字,上为“日”,下为“月”,代表阴和阳,表示阴阳交合变化成宇宙间万事万物。
C.《周易》中的“爻”的意蕴、“卦”的构成方式、八卦及六十四卦之间的关系以及“十翼”等等,无不表现出一种变化观。
D.《周易》既简明又涉猎广泛,包括宇宙万物、社会人生,可谓“通学”,古人常用它来占卜,预测吉凶和事物的发展变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
A.在先秦时期,史官堪称是当时的“通才”,所掌职责非常丰富,其中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用《周易》来占卜。
B.先秦史官与《周易》有着一种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是《周易》的解读者、运用者、守护者及传承者。
C.如果史官能理解和运用《周易》变化观的精髓,重视对历史和现状的了解,就能科学地预测历史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