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罗坊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龙岩市罗坊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野外剃头
丰子恺
我的船所泊的岸上,小杂货店旁边的草地上,停着一副剃头担。
我躺在船榻上休息的时候,恰好从船窗中望见这副剃头担的全部。
起初剃头司务独自坐在凳上吸烟,后来把凳让给另一个人坐了,就剃这个人的头。
我手倦抛书,而昼梦不来,凝神纵目,眼前的船窗便化为画框,框中显出一幅现实的画图来。
这图中的人物位置时时在变动,有时会变出极好的构图来,疏密匀称姿势集中,宛如一幅写实派的西洋画。
有时微嫌左右两旁空地太多或太少,我便自己变更枕头的放处,以适应他们的变动,而求船窗中的妥帖的构图。
但妥帖的构图不可常得,剃头司务忽左忽右忽前忽后,行动变化不测,我的枕头刚刚放定,他们的位置已经移变了。
唯有那个被剃头的人,身披白布,当模特儿一般地静坐着,大类画中的人物。
平日看到剃头,总以为被剃者为主人,剃者为附从。
故被剃者出钱雇用剃头司务,而剃头司务受命做工;被剃者端坐中央,而剃头司务盘旋奔走。
但绘画地看来,适得其反:剃头司务为画中主人,而被剃者为附从。
因为在姿势上,剃头司务提起精神做工,好像雕刻家正在制作,又好像屠户正在杀猪。
而被剃者不管是谁,都垂头丧气地坐着,忍气吞声地让他弄,好像病人正在求医,罪人正在受刑。
纯粹用感觉来看,剃头这景象中,似觉只有剃头司务一个人;被剃的人暂时变成了一件东西。
因为他无声无息,呆若木鸡;全身用白布包裹,只留出毛毛草草的一个头,而这头又被操纵在剃头司务之手,全无自主之权。
独有被剃头的人一声不响,绝对服从地把头让给别人弄。
因为我在船窗中眺望岸上剃头的景象,在感觉上但见一个人的活动,而不觉得其为两个人的勾当。
我很同情于这被剃者:那剃头司务不管耳、目、口、鼻,处处给他抹上水,涂上肥皂,弄得他淋漓满头;拨他的下巴,他只得仰起头来;拉他的耳朵,他只得旋转头去。
这种身体的不自由之苦,在照相馆的镜头前面只吃数秒钟,犹可忍也;但在剃头司务手下要吃个把钟头,实在是人情所难堪的!人在被剃头的时候,暂时失却了人生的自由,而做了被人玩弄的傀儡。
我想把船窗中这幅图画移到纸上。
起身取出速写簿,拿了铅笔等候着。
等到妥帖的位置出现,便写了一幅,放在船中的小桌子上,自己批评且修改。
这被剃头者全身蒙着白布,肢体不分,好似一个雪菩萨。
幸而白布下端的左边露出凳子的脚,调剂了这一大块空白的寂寞。
又全靠这凳脚与右边的剃头担子相对照,稳固了全图的基础。
凳脚原来只露一只,为了它在图中具有上述的两大效用,我擅把两脚都画出了。
我又在凳脚的旁边,白布的下端,擅自添上一朵墨,当作被剃头者的黑裤的露出部分。
我以为有了这一朵墨,白布愈加显见其白;剃头司务的鞋子的黑在画的下端不致孤独。
而为全图的主眼的一大块黑色——剃头司务的背心——亦得分布其同类色于画的左下角,可以增进全图的统调。
船主人于我下船时,送进一盘来给我吃。
看见我正在热心地弄画,便放了盘子来看。
“啊,画了一副剃头担!”他说:“小杂货店后面的街上有许多花样:捉牙虫的、测字的、旋糖的,还有打拳头卖膏药的……我刚才去采豆时从篱笆间望见,花样很多,明天去画!”我未及回答,在我背后的小洞门中探头出来看画的船主妇接着说:“先生,我们明天开到南浔去,那里有许多花园,去描花园景致!”她这话使我想起船舱里挂着一张照相:那照相里所摄取的,是一株盘曲离奇的大树,树下的栏杆上靠着一个姿态闲雅而装束楚楚的女子,好像一位贵妇人;但从相貌上可以辨明她是我们的船主妇。
大概这就是她所爱好的花园景致,所以她把自己盛妆了加入在里头,拍这一张照来挂在船舱里的。
我很同情于她的一片苦心。
世间颇有以为凡画必须优美华丽的人,以为只有风、花、雪、月、朱栏、长廊、美人、名士是画的题材。
我们这船主妇可说是这种人的代表。
我吃着豌豆和这船家夫妇俩谈了些闲话,他们就回船梢去做夜饭。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船榻上休息的时候,看到一个剃头司务在野外剃头的情景,于是以剃头司务为绘画主体画了一幅画,并写了一篇文章。
B. 第三段写在绘画中剃头司务为画中主人,而被剃者为附从。
意在说明人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是失却自由的被玩弄的傀儡。
C. 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绘画素材,并且用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创作“野外里发处”漫画。
在日常生活中吟味世态人情。
D. 文章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和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来表现人物特点,语言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5.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含义
6. 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4. B
5. ①这句话批判了以船主妇为代表的一类人的绘画观点,他们认为绘画中的人物都应该是优美华丽的人。
②这句话表现了作者的绘画观点,绘画中的人物除了优美华丽的人,还包括像剃头司务这样的普通人,体现作者对普通人的尊重和赞美。
6. ①善用生活化的比喻,语言雅俗结合;②人物对话鲜活真实,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③整体上形成了朴实自然又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意在说明人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是失却自由的被玩弄的傀儡”有误,第三段中有“人在被剃头的时候,暂时失却了人生的自由,而做了被人玩弄的傀儡。
”故选B。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①从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考虑其作用。
②从句子的表现形式考虑其表达效果。
③从文章的内容,结合句子考虑主旨,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世间颇有以为凡画必须优美华丽的人”这句话很简短,根据前后的内容“我很同情于她的一片苦
心”“以为只有风、花、雪、月、朱栏、长廊、美人、名士是画的题材。
我们这船主妇可说是这种人的代表”,可见,首先作者对“这一类人”的绘画观点是不赞同的,甚至是批判的;其次,“这一类人”应该是以船主妇为代表的一类人;最后,“这一类人”的绘画观点是认为绘画中的人物都应该是优美华丽的人,画的内容应该是漂亮优美的。
而作者的绘画观点却和他们相反,绘画中的人物除了优美华丽的人,还包括像剃头司务这样的普通人,体现作者对普通人的尊重和赞美。
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我们把所考的的句子分为两类:难句子和易句子。
所谓难句子就是句子结构完整、内涵丰富、语言抽象或者有指代型词语的句子,我们的解答方向是翻译(目前笔者认为只有这个词语才能准确描述这种解题方法)。
易句子的解答方式是原因+翻译。
(1)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
(2)根据句式特点来解释句子。
(3)根据句子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意。
(4)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
(5)根据修饰限制成分辨析句意。
(6)根据修辞特点把握句子。
(7)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当然从高考答案拟就还要参考以下三点:①从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考虑其作用。
②从句子的表现形式考虑其表达效果。
③从文章的内容,结合句子考虑主旨,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文本的语言。
分析语言充满生活气息可从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等角度来思考。
如本文取材于生活中的凡常之人,凡常之物,如写生一般,将这些凡常的人和事,通过文字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人历历在目之感。
文章语言明快朴实、幽默隽永,视角独特,简单的故事中充满了童真,充满了禅意,充满了生活情趣,更充满了真性情。
“因为在姿势上,剃头司务提起精神做工,好像雕刻家正在制作,又好像屠户正在杀猪”。
使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语言雅俗结合,表现剃头司务对工作的认真、细致,体现剃头司务在工作中的权威主导地位。
“那剃头司务不管耳、目、口、鼻,处处给他抹上水,涂上肥皂,弄得他淋漓满头;拨他的下巴,他只得仰起头来;拉他的耳朵,他只得旋转头去。
……人在被剃头的时候,暂时失却了人生的自由,而做了被人玩弄的傀儡。
”通过剃者与被剃者的对比,以被剃者的呆木来表现剃者的技艺,揭示了生活之理。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有意义的空白(节选)王先霈
在艺术创作、科学研究中,一个新颖构思的萌生,一个开创性观点的闪露,常常有着将出而又隐的微妙曲折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间,思维的主体感觉到有东西在胸中涌动,可是,当他想要把心之所思确定下来,忽又觉得自己所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个淡淡的影子。
这种似有而无、似无而有,若实而幻、若幻而实的心理状态,由于其不稳定、不确定的性质而极容易被一般人忽视,甚至,也容易被思维的主体自己忽视。
西方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用一个浅近常见的实例引发深奥的理论问题——人在追忆一个遗忘了的熟人的姓名而没有回想起来以前,意识里出现一个缺口,像是空无所有;关于要想的姓,任何线索也找不出来。
然而,它并不是真的完全空无。
一个忘掉的字的节奏会挂在心上,虽则没有包含这个节奏的声音。
詹姆斯所说的“缺口”是具有很大能量的心理之流。
我们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之为有意义的空白。
有意义的空白是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心理现象,那么,诗人的觅字、炼字同常人的回想一个遗忘的名字,有没有区别呢?天才在创作中的苦恼,同常人在记忆中的麻烦,有没有差异呢?当然有。
形式的近似不能改变性质的不同。
不同的人的“空缺的感觉”的强度,有很大的差别。
对于自己内心的“空缺”的感觉的敏锐程度、强烈程度,以及突破“空缺”的愿望的强烈程度,与此相关的欲言而忘言时的苦恼程度,凡此种种,与思维的创造性的大小高低相关联、相对应。
不同的人对于某类具体的“空白”即“缺口”的个体独特性的敏感程度,以及与此紧密相联的对于不完全合适的填充物的鉴别能力和排斥能力的大小,也有很大差别。
不同的人,对于自己意识中的缺口的价值判断,对于缺口的情感态度,同样有很大的不同;进而,他们各自惯常采用的填充缺口的途径与方法,也可以有很大的不同。
这一项不同,对于思维的成果的大小高低更有决定的影响。
“有意义的空白”蕴涵着杰出创造的胚胎,人们就应该充分重视它。
首先是体验它,尽可能清楚地了解它。
然而,“有意义的空白”动荡浮沉在意识与无意识的分界线上下,这就决定了对它进行内省体验的极大困难。
有经验的思维者的办法是,把心理的放松与警觉巧妙地调整到最佳配合。
就是说,注意力不是聚焦于一个点,而是舒缓地散流到较为宽广的平面上,意识的某一根神经不事声张地警觉地谛听着无意识从“空白”的什么地方释放的任何微弱的信号。
有人称之为,使自己的头脑回到原始思维状态而又不失去自我控制。
放松,能够给予主体心理上最大的自由,从而给主体思维的创造性提供最充分的拓展空间。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如何理解“有意义的空白”在文中的含义。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去对待“有意义的空白”?(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5(6分).首先描述什么是“有意义的空白”;其次分析不同的人“空白”感的差异;最后提出该怎样对待“有意义的空白”。
(每点2分)
16. (6分)似有而无、若实而幻,不稳定,不确定的心理状态;能够激发人去探索与创造,因而有意义。
(每点3分)
17. (6分)充分重视;了解与体验;心理的放松与警觉巧妙配合。
(每点2分)
3.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完成16~19题,共20分)
不见大雁
刘长春
(1)鸟的天性是飞翔。
在高高的蓝天之上,在烟波浩淼的江河湖海之上,在曲线优美的山脊之上……鸟儿不远千里万里地自由飞翔着。
(2)同时,鸟儿是最具灵性的。
“倦鸟而知返”,“笨鸟先飞”,“穷秋南去春北归”。
(3)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有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森林。
山下,终年不断流动着一道清澈的溪流,听不到水波的喧闹,也看不见壮观的水势,就那么悠悠闲闲不急不忙地流淌着。
在地势低洼的山谷间,还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深潭,潭水下泄,汇入溪涧,然后流淌,流淌。
(4)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百年、千年。
(5)秋天的时候,溪流变得更加潺湲。
阔大的水面如同深碧的颜料一样透彻清澄,水波闪烁着点点光斑……
(6)这个时候,数以万计的大雁从山那边,从树林间,从遥远的天际,一只衔接一只,一群簇拥一群,掠过阔大的水面,铺天盖地似地飞过来了!大雁们扇动着翅膀,拍打着晚霞,激溅着水花,然后亦飞亦落于清溪,壮观的场面,真应得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在我的记忆中,还有那亦近亦远、亦断亦续的群雁飞鸣之声,犹如九天飘散的音乐,如泣如诉如歌,充斥于天地之间,这一切让人怦然而肃然。
尽管时间好像流水一样地流过了30年,可是那雁鸣的余音袅袅,至今不绝如缕于我的耳际。
(7)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百年、千年。
现在,它还那样地流淌着吗?群雁飞落清溪的场面还那样的壮观吗?
(8)故乡相逢,又是在秋日西风夕阳送别的时候。
(9)可是,没有看见天边的几行雁字,也没有听到一声隐约的雁叫。
还是儿子在上小学的时候,他一边朗诵着“秋天到,雁成行”的儿歌,一边奇怪地问我:“爸爸,大雁怎么还不飞来呢?”是啊!是啊!我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到春去秋归的大雁了。
“衡阳雁去无留意”,“雁不到,书成谁与”等等一类的诗句,空留于发黄的书页间和我们无奈的叹息中。
而对孩子来说,一生都在远离自然的环境中进行,听不见鸟鸣,而只在书本上隔膜地读到关于大雁的故事,他们的生命将会是一种多么孤独与贫瘠的情景呢?他们多么想看见那从天外飞来的雁阵,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又排成“人”字,扇动着优美的翅膀,从眼前飞过。
然后,兴高采烈地吹着口哨,也像鸟儿一样飞进课堂……
(10)可是,对于同样有着记忆的大雁来说,同样有着自己的苦恼与孤寂。
(11)也许它们早已厌倦了这古老的村庄一变而为喧嚣的闹市,以及这喧嚣所裹挟着的孤寂?
(12)也许它们被猎人无情的子弹击中,跌落于芦苇丛中或陷身于沙滩沼泽?
(13)然而,生态学原理却揭示着另一个更为严酷的事实:溪岸两边茂密的阔叶林带几乎在一夜之间被砍伐殆尽,只有几株形影相吊的芦苇在萧瑟的秋风中低吟,再加上上游水源的枯竭,昔日阔大无比的溪流早已被乱石荒沙挤成一条细细的狭长的水痕。
没有了那片树林的嫩叶、细根、果子,无异于断绝了它们的食粮。
(14)大雁是有灵性的,它只能选择适宜于它生存的环境;同时,大雁也是无法改变它的天性——飞翔的,它们原是自由鸟儿,为了生命的自由和自由的生命,远远地避开人群,飞走,远远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
(15)自由的鸟儿选择自由地飞翔。
从此,它在我们的视野中悄然消失了。
(16)不知道,是出于怀旧还是一种凭吊,在昔日清溪落雁的旧址上建了一座名曰“落雁公园”的建筑。
在它的周围又星罗棋布着一座座高高的群楼。
在群楼之上凭窗遥望清溪的居民们,在夕阳余晖之中,能够看见群雁与落霞齐飞的情景吗?
(17)蓝天空旷,没有大雁飞过。
(18)天空寂寞,人也寂寞。
(选自《大地笔记》,有删节)
16.第(6)段说“这一切让人怦然而肃然”,请指出“怦然”“肃然”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1)我“怦然”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肃然”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回答问题。
(6分)
(1)文段(9)画线短语“孤独与贫瘠的情景”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9)画线短语“自己的苦恼与孤寂”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本文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4分:手法2分,举例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天空寂寞,人也寂寞”一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以此结尾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6.①我“怦然”是因为大雁飞过的场面非常壮观。
②我“肃然”是因为雁群飞鸣所奏响的充斥天地间“如九天飘散的音乐”而心生敬意。
17.(1)远离自然,只能从书本上而不是亲身感受到自然之美。
(2)喧嚣的环境,枯竭的溪流,树林的消失,甚至猎人的残害等生存困境所带来的种种感受。
18.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
①30年前,溪流清澈,水面阔大,树林茂密,群雁齐飞;30年后,溪流干涸,树林消失,大雁远离。
② “我”惊叹过群雁飞过的壮观场面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美佳景,而儿子只能从书上知道这些。
19.“天空寂寞”是说大雁不再飞过;“人也寂寞”是说人们虽然建了“落雁公园”,却再也无法看见群雁与落霞齐飞的景象,孩子们只能从书本上认识雁阵。
(2分)
作者以此昭示我们:人类过分伤害自然,其实是在自残和自毁,我们只有珍爱大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2分)用此句结尾,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同时给人留下了无限思绪,引人深思。
(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
初举孝廉,为汉阳长史。
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行贪横,从事苏正和案致其罪。
凉州刺史梁鹄畏惧贵戚,欲杀正和以免其负,乃访之于勋。
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
勋曰:“不可。
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乃谏鹄曰:“夫绁食鹰鸢欲其鸷,鸷而烹之,将何用哉?”鹄从其言。
正和喜于得免,而诣勋求谢。
勋不见,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
”
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于畜官,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
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
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
”句就①种
羌滇吾素为勋所厚,乃以兵捍众曰:“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
”勋仰骂曰:“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众相视而惊。
滇吾下马与勋,勋不肯上,遂为贼所执。
羌戎服其义勇,不敢加害,送还汉阳。
后刺史杨雍即表勋领汉阳太守。
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禀之,存活者千余人。
拜京兆尹。
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
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京师。
时小黄门高望为尚药监,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硕②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
或曰:“皇太子副主,望其所爱,硕帝之宠臣,而子违之,所谓三怨成府者也。
”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
非贤不举,死亦何悔!” 勋虽在外,每军国密事,帝常手诏问之,数加赏赐,甚见亲信。
及帝崩,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
自公卿以下,莫不卑下于卓,唯勋长揖争礼,见者皆为失色。
时,河南尹朱俊为卓陈军事。
卓斥俊曰:“我百战百胜,决之于心,卿勿妄说,且污我刀。
”勋曰:“昔武丁之明,犹求箴谏,况如卿者,而欲杜人之口乎?”卓曰:“戏之耳。
”勋曰:“不闻怒言可以为戏耳。
”卓乃谢俊,勋虽强直不屈,而内厌于卓,不得意,疽发背卒时年五十一。
(节选自《后汉书?盖勋传》)
注①句(gōu)就:羌别种也。
②蹇硕:人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事苏正和案致其罪案:案情
B. 促来杀我促:赶快
C. 句就种羌滇吾素为勋所厚厚:厚道
D. 而欲杜人之口乎杜:封堵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盖勋不畏权贵的一组是(3
分)()
①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②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
我
③具以事闻,并连党父④非贤不举,死亦何悔
⑤莫不卑下于卓,唯勋长揖争礼⑥不闻怒言可以为戏耳
A. ①③⑤
B. ③④⑥
C. ②④⑤
D.
④⑤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盖勋任汉阳长史时,凉州刺史畏惧权贵,想借机会杀害苏正和,便询问盖勋。
盖勋没有
乘人之危,使苏正和得以免罪。
B. 盖勋刚直不阿,将长安令杨党贪赃枉法的事实全部上报,皇上下诏要将案件追查到底。
后来,
盖勋还断然拒绝了他人想让尚药监高望之子成为孝廉的要求。
C.盖勋在羌族叛乱围攻护羌校尉夏育时,率兵救助,却被羌人精锐部队夹击,身受三处刀伤,仍然
坚持不动。
叛将深受感动,将自己的战马送给他,但遭到拒绝。
D. 盖勋只对董卓行一般礼节,而当时公卿以下的百官都不敢这样做。
因此,盖勋虽然聪明,刚直
不屈,但被董卓厌恶,在朝廷不能得志。
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禀之,存活者千余
人。
(2)时小黄门高望为尚药监,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
参考答案:
【译文】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
家中世代都是二千石的大官。
最初被举荐为孝廉,出任汉阳郡的长史。
当时武威太守依仗权势,贪赃横行,凉州从事苏正和案情上报他的罪行。
凉州刺史梁鹄畏惧权贵,想杀掉苏正和以免除自己的责任,便以此事询问盖勋。
盖勋素来与苏正和有仇,有人劝盖勋趁此机会报仇。
盖勋说:“不行,谋划杀害贤良,这是不忠;趁人之危,这是不仁。
”于是劝说梁鹄说:“捆缚苍鹰来喂养正是为了让他抓住猎物,现在抓住了猎物反而要烹杀它,那么还有什么可用呢?”梁鹄采纳了他的意见。
苏正和高兴自己免于受难,到盖勋那里致谢。
盖勋不肯见,说:“我是为梁使君考虑,不是为苏正和。
”
当时叛羌在畜官围困了护羌校尉夏育,盖勋与州郡合兵救援夏育,兵至狐盘,被羌人打败。
盖勋召集剩下的士卒百余人,排成鱼丽之阵。
羌人精锐骑兵分两路夹击,攻势甚猛,盖勋手下士兵大多战死。
盖勋身上三处受伤,坚立不动,指着旁边的木牌说:“一定要将我的尸首放在这里。
”句就种羌滇吾素常被盖勋厚待,这时便用兵器挡住众士兵说:“盖长史是贤德的人,你们要杀他便是辜负上天。
”盖勋仰头骂滇吾说:“该死的反虏,你知道什么,快来杀我!”众人相视大惊,滇吾下马请盖勋乘坐,盖勋不肯上马,于是被贼众抓住。
羌人佩服他的节义和勇气,没有加害,将他送回汉阳。
当时人民遭受饥荒,互相掠夺食物,盖勋开仓放粮救济百姓,使一千多人得以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