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2《左公柳》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3s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S)教学设计
教 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
课 文: 22左公柳
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我们”在参观玉门关途中听到导游所讲述的左宗棠的爱国事迹。

课文按照“总起入手——具体分述——总结抒情”的行文思路讲述了钦差大臣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

在教学本课时,一是根据本课生字多、词语丰富的特点,注重字词的理解、积累和运用;二是根据本课复句类型丰富,修辞手法也运用较多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些句子,为丰富学生的语言并有意识使用这些语言奠定基础;三是紧扣“柳”这一行文线索来理解感悟文章内容;四是根据文章夹叙夹议的行文特点,仔细品味“议”的文字,品味其对文章所叙内容起到的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五是紧紧扣住文章题目“左公柳”这一语双关的文眼,体会出具体的含义;六是根据文章布局的详略,教学时也进行详略的处理,以突出左宗棠这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3.帮助学生会认“屹、戈、慷、慨、忱、湘、棺、淌”,会写“纤、屹、戈、俄、拱、慷、慨、腹、惫、湘、棺、谋、携、淌;”理解“纤巧、屹立、
戈壁、拱手相让、慷慨激昂、腹地、疲惫、棺材、谋划、策略、携带、
流淌、楚楚动人、力排众议、马不停蹄”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借物写人、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

课前准备:
1.了解左宗棠生平事迹。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清朝有一个自幼聪颖,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明心志的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今天我们就学一篇有关他的文章,看看他又有着怎样的赤子情怀?(板书课题:左公柳)
二、新课
(一)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课件出示:(展示课件第三屏)自己读、指名读。

在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你不明白?(生生互动,质疑解疑)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出不懂问题。

1.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从几个方面介绍左宗棠的事迹?(两方面:收复新疆、建设新疆)
2.捋出思路。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两方面内容?(4-13)介绍左宗棠事迹。

(2)1-3,14各写什么?简要说一说文章分几段?
3.质疑。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是一篇写人还是写物的文章?写左宗棠为什么题目是“左公柳”?)
(三)解疑: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要想解答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们先了解什么?(左公柳什么样,有什么特点?)
2.画出全文描写左公柳的语句,认真思考。

(展示课件第四屏)
(1)引导学生体会出左公柳高大、健壮、挺拔的特点。

(2)联系上文环境描写,你的眼前出现怎样一幅画面?抓住第二自然那段中的“傲然挺立、高大茁壮、身姿挺拔、刚劲有力”体会出左公柳生命力顽强。

感受到作者的惊讶与对它的赞美。

(3)在和内地的柳树对比中,这里的柳树有什么不同?朗读第三
悬念激趣,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生字新词立足学生自学,教师适当点拨。

这一环节是从课文整体入手,捋清课文“总起引入——具体分述——总结抒情”的行文思路。

这一环节直接从课题质疑入手,紧扣写这里柳树的句子进行体会,把握住这里柳树的特点,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自然段。

3.……这里的柳树枝干是挺拔的,枝条坚定地向上生长着。

这屹立在戈壁滩上的刚强之树,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

引导学生体会出作者在赞美这棵树:与内地柔柳不同,赞美它具
有坚定、刚强、生命力顽强的品质,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

4.当作者听完导游的讲述,我们情不自禁地再次凝望眼前的这棵柳树——它依然屹立在黄沙之中……
(1)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排比、比喻)
(2)体会排比句的作用:抓重点词语“屹立”“茂密”“钢筋般”“挺拔”“顽强的生命力”体会左公柳的刚强、生命力顽强。

(3)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作者已经把柳树看作了爱国将士,看到这柳树,就仿佛感受到了像左宗棠一样的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所以说它是精神之树。

因此对它产生了景仰之情。

(4)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
这句话用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反问)
(5)朗读。

5.引导深入学习:把写柳树的几个句子连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先写树的外形、再赞美树的品质、再赞美具有不屈不挠、坚韧顽强品质的人)
教师讲解:这几个句子,随文逐步出现,让我们对柳树的认识得以加深、升华。

既是写物,更是颂人,这就是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板书:借物抒情
(四)通读课文,概括文意。

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吗?动笔写一写。

第一件事: 力排众议 主动请缨 收复新疆
第二件事:抬棺出征 收复新疆
第三件事:植树造林 建设新疆
三、作业
读课文、写生字词。

这里把第十四自然段提前,让学生在初步整体把握树的特点,并奠定由树写到人的基础。

同时进行修辞手法学习,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这一环节为学习下文课文的主要部分设下悬念,奠定基础,也是对左宗棠的事迹的一个整体把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问题:作者为什么借左公柳来抒发情感?为什么以左公柳为题?
二、新课
(一)整体感知
初读了课文以后,你认为本课写的是谁?是左公柳还是左宗棠?回忆一共写了左宗棠几件事?
阅读4-13自然段,思考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先自己读书,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把自己的体会写在书上。

(二)深入学文
1.学习4-13自然段。

(1)学习课文5-7自然段。

引导学生认识到:和这种柳树一样,左宗棠在困难面前,刚强、坚韧,决不低头。

左宗棠遇到哪些困难呢?是怎样克服困难的?
A.两股外敌,读第五自然段。

B.大臣们对收复新疆有偏颇的认识
出示(展示课件第五屏)让学生了解当时大臣们的一些偏颇的认识。

C.体会左宗棠刚强、不屈不挠、坚韧(6、7自然段)
重点学第六自然段:抓“力排众议”理解。

“力排众议”是什么意思?
左宗棠是怎样力排众议,让我们感受到他刚强、坚韧、不屈不挠?请你们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指导朗读。

D.引导学生看新疆地图。

认识到新疆是我国西北门户,这里不仅军事地位重要,而且物产丰富,还是连接欧亚的通道。

导读第七自然段: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力排众议,主动请缨”?还做出了怎样的壮举?
学到这里你了解到左宗棠是个怎样的人?
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左宗棠这些品质的?(语言,神态,动作)
小结:第一件爱国事迹主要是写的力排众议、还是主动请缨呢?(力排众议)写人的时候,要选取典型事例来写,写时要注意有详有略。

(2)学习课文9-11自然段。

你还从哪读出左宗棠爱国、刚强、坚韧、不屈不挠?(左宗棠抬棺出征)
承接上节课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在整体把握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书上做好批注。

在教学分述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当时左宗棠面临的困难,在困难面前他是怎样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收复失地的。

这一环节让学生认识到新疆地理位置的重要,进一步理解左宗棠为什么要力排众议。

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主要抓住典型事例“抬棺出征”,学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A.可写的东西很多,但作者什么偏偏选取抬棺出征这个材料?
B.请同学们默读这一部分,把最能打动你的词句画出来,在书上做出简单的批注。

一会儿以朗读的形式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左宗棠为什么面对重重困难,还这样信心百倍呢?为什么要抬着棺材
上前线?
教师激情导读:
从你们的发言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一个年愈七旬的老人那颗剧烈跳动的爱国心,那份赤子情,那种为了正义、祖国领土统一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

面对左宗棠视死如归的决心,在场的官兵怎么样?——学生接读。

看图,此时此刻,看到这口黑漆漆的棺材,西征的战士们会怎么想?面对强敌,他们又会怎么做?
伴着战马的嘶鸣、伴着这响彻云霄的喊杀声,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西征大军的身旁,亲眼目睹左宗棠抬棺出征的壮举。

指名读。

(3)学习课文13自然段
你还从哪读懂左宗棠爱国、刚强、坚韧、不屈不挠?
A.引导学生认识到:左宗棠凭着满腔的爱国热忱,收复了新疆失地,而且,他凭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为新疆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事。

种树是左公建设新疆中最典型的事例。

B.补充资料:他的朋友杨昌浚到西北为他筹备军务时本以为会看到王之涣《凉州词》中描绘的景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展示课件第六屏步骤一)学生齐读,没想到看到的却是片片树林,写出了:“新栽柳树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的诗句。

(展示课件第六屏步骤二,学生齐读)
除了种树,左宗棠在新疆期间,为保证军粮供给,发展地方经济,曾大力兴办屯垦业,其功绩遗泽至今。

2.回读14自然段
(1)引读14自然段:听完左公柳名字背后的故事,我们再次凝望它。

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读第十四自然段)(5)解题:
此时的“左公柳”仅仅是那棵柳树吗?
引导学生认识到:既指生长在千里戈壁滩上的大柳树,更指为保卫新疆和建设新疆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左宗棠。

这种写法叫“一语双关”。

三、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一)左公虽去,道柳尚在。

这柳树承载而且延续了左公及爱国将士们的精神气节。

作者借左公柳突出人的品质。

文章学到这里你有哪些
课文是略写。

教学也让学生自读就行了。

补充诗句是本课的一个拓展,也是学生积累的需要。

回读来强化左公柳代表的精神,水到渠成地体会到左公柳不仅仅是指柳树。

初步了解一语双关的妙处。

收获?
(二)布置作业:
1.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2.通过一件比较典型的事来写写你身边一个人的特点,注意动作、神态、语言的刻画。

③家里发生什么事使你高兴?其中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
④你做错过什么事情?受到老师教育并从错事中记住教训?
⑤有什么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同学之间的真挚友情使你感动?
……
2.指名学生回答
指名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值得回忆,印象深刻的事,从不同角度鼓励学生举例子,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丰富学生写作内容。

五、提出要求、独立试写
1.一般对我们小学生来说把文章写具体是最基础的,只有写具体了,才能生动,只有生动才会吸引人。

那么怎样才能把事情的过程写得具体一些?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由几段话组成的,一段话又是由好多句子组成的,把每句话的意思写具体了,文章不就具体了吗?(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把句子写具体。


板书:写法: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2.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重点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学生。


3.按这次习作的重点讲评。

回顾•拓展四
教学目的
1.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交流课内和课外令人感动的人和事,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

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朗读、积累关于永不放弃的相关成语。

3.展示、交流本单元课文学习的收获,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

教学重点:结合本单元内容,交流学习活动,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

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

教学难点: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汇报自己这一阶段来的学习收获。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具准备:准备一些以前学过的课文和课外作品,以供交流。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在学习小组里,从课文学习、语言积累、写字、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几个方面,结合课内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提高。

形式A:小组内,从上述几方面按顺序逐一交流,学生之间互相补充。

形式B:每个小组,按上述几方面进行分配交流,小组汇报,各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2.就本组课文学习,交流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法。

(1)在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中,你在课外阅读了哪些文章、书籍?你知道有哪些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2)谁愿把你感受最深的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3)你是如何获得这样的收获的?把你的方法讲给大家听,让别人也学到好方法,行吗?
3.教师引导全班交流,共同回顾。

注意:教师可以请学生在小组内提出自己觉得欠缺的地方,请大家帮助。

二、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然后谈谈各自对这些成语的理解。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给成语分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正确使用这些成语。

2.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个成语,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3.请学生在摘抄本上,分类摘记一些自己喜欢的成语。

三、展示台
1.组织学生读课外阅读中令人感动的文章,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说说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2.教师根据口语交际和习作中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多分析归纳习作中的表达方法。

四、成语故事
1.阅读成语故事,想想讲了什么,成语的寓意何处?
2.交流:
(1)故事讲了什么,“程门立雪”的寓意是什么?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3.分组讲讲你课外收集到的成语故事。

然后把评出的故事大王推荐给全班同学。

4.全班交流收集到的成语故事。

5.总结:
俗话说,积少成多,积沙成塔。

徜徉在成语故事里,品读着精妙的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