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14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单元拔高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知识构建专题纵横审题突破
■特级教师赵永
知识构建
[复习点睛]本单元围绕物质世界和真理,把握好如下内容:1.一个方法论:要全面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两个层面:把握唯物论和认识论两大层面的知识体系。

3.三对关系: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4.五个概念:物质、意识、规律、实践、真理。

5.六大原理:即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原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

专题纵横
1.如何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唯物论常用的观点: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要求我们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另外应注意的观点: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2)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如何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认识论常用的观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另外应注意的观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3.抓住“标志性”词语,理解物质世界与真理
(1)针对、按照、立足、基于、根据……(问题、现状、特点、影响、形势、情况),提出、出台、制定、形成、调整、颁布…(理论、思想、政策、精神、规划、方针、措施、方案、经验、决定)等,从唯物论看,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认识论看,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2)在……(主题、理论、观点、思想、政策、精神、规划、方针、措施、经验、制度)的(指导、引领、启发、贯彻、实行)下,促进……(事业、活动、行动、实践)取得(成就、胜利、发展、前进、成功)等,从唯物论角度看,这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即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们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认识论角度看,这体现出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实践是能动性的活动。

(3)地震、洪水、火山喷发、泥石流、旱灾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天体运动、季节变化、社会发展、社会活动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体现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审题突破
14.卷面书写规范
[典例精析]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

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

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

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
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

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

审题
本题知识限定为“追求真理的知识”,要求我们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我们可以结合材料中的科学家经历多次失败仍然坚持不懈,最终发现了新疗法以及将新疗法运用到实践中去等关键信息,从认识的反复性、上升性以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

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课题。

克服困难、反复试验,经历多次失败仍坚持不懈。

发挥团队精神,协作攻关。

发掘中国传统中医中药学资源,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疟疾治疗实践,接受检验。

[方法指导]
答题卷面规范的基本要求:
(1)答案要点化。

即一定要用序号清楚地标明答题要点。

有许多学生答题时,一题一个自然段,每个要点也不用序号标识,甚至连标点符号都没有,阅卷者看起来费劲,激不起给学生打分的热情。

(2)要点段落化。

一个要点一个自然段,给阅卷老师一个清晰爽目的感觉,这也是防止失分的重要一环。

(3)段落序号化。

即一个要点需用一个序号标识,常用序号形式为①②③等。

(4)卷面整洁化。

答题应讲究卷面的整体性,在规定的位置答题,用统一颜色(黑色签字笔)的笔迹,字的大小均匀,排列整齐有序(尤其注意答案的两边要整齐),整体上安排合理。

书写尽量工整、规范,或不连笔。

切记不要为求速度,书写不认真,字体潦草,甚至难以辨认,使阅卷老师产生厌烦情绪,不知不觉从严给分。

[应用体验]
传承经典,促进法治建设,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修订立法法,为法治国家铺就坚实根基,更能不断实现良法善治。

我国现行《立法法》自2000年颁布施行以来,对规范立法活动,推动形成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
用。

实践证明,《立法法》确立的立法制度总体是符合国情、行之有效的。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立法工作面临不少需要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

为了适应立法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需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和立法效率,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材料二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法治精神,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2015年山东、广东、北京等地出版国学教材,在秋季中小学开设国学必修课。

在如何将国学经典引入中小学课堂的问题上有两种观点,甲专家认为,国学经典进入中小学课堂,必须进行删减并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解读;乙专家认为,学习国学经典,不应该删减,要保持经典原样、保持作品完整性,这样利于理解传统文化的渊源,培养正确的历史文化观。

(1)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说明如何对《立法法》进行修订。

(2)依据材料二,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评价上述专家的意见。

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对《立法法》的修订要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实际出发。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树立正确意识。

要认清新情况新问题,提高立法质量,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推动法治国家建设。

③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遵循规律。

《立法法》的修订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客观规律。

④事物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立法法》的修订要坚持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基本原则不变,适应新情况作出部分修订和改善。

(2)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甲专家提出将国学经典进行删减进入课堂的观点,符合文化建设规律,有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将国学经典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解读的做法,坚持了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会让国学经典保持旺盛生命力。

乙专家观点遵循了国学自身发展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文化观。

两位专家的观点各有其合理性和不严谨性,我们要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的结合。

解析:第(1)问考查唯物论思想。

《立法法》修订要依据实际,可见物质决定意识。

修订需要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可见意识的能动作用。

修订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改革,可见对客观规律的把握。

通过修订,可见既要保留,又要变革,可见运动与静止的统一。

第(2)问考查对规律客观性的认识。

此题属于观点评析类试题。

解答此题首先阐明知识依据,即规律的客观性。

其次立足规律客观性来分析。

甲的观点,顺应了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规律,凸显了对规律的尊重。

乙的观点明确了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

二者虽然都遵循了一定的规律,但是没有正确认识到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