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日本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原因
一、重化工业的发展
(一)基础、原材料工业的发展
随着战后经济恢复时期的结束,伴随高速经济增长,日本就开始进入了重化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并迅速实现了重化工业化。
重化工业化既是高速经济增长的重要成果,也是实现高速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重化工业的发展首先是从基础原材料工业即钢铁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开始的,以此为基础,造船工业、机械、机器工业、电气机械工业和汽车工业等加工组装型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了。
1.钢铁工业
钢铁工业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其发展在战后经济恢复时期就受到了重视。
50年代中期以后,钢铁工业进一步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
1960和1970年,钢产量分别达2214万吨和9332万吨,连续实现了两个十年翻两番;1973年,钢产量又首次突破了1亿吨,达11932万吨。
这样,日本就仅次于美国和原苏联,成了世界第三钢铁工业大国(参见表1)。
1974年以后,由于国内需求和出口增长的停滞,钢铁工业一直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曾经有10年的产量跌破了1亿吨以下。
1997年为10454万吨,已低于了中国的10731万吨,1999年又减少为9419万吨。
表1 主要国家钢铁生产的增加情况
注:俄罗斯1990年前为原苏联的生产量。
资料来源:日本经济新闻社编《日本经济入门》,1998年4月出版,第406页。
2.化学工业
与钢铁工业一样,化学工业也是重要的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工业。
然而,战后初期,化学工业却主要是以化肥和油脂、肥皂的生产为主,1955年,其生产额分别占化学工业
生产总额的38.9%和17.6%,合计占56.5%(见表2)。
1960年以后,石油化学工
业开始飞跃,迅速发展成了化学工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1970和1980年,石油化工分别占化学工业生产总额的25.0%和42.2%,1985和1994年仍分别占37.7%和38.4%。
在化学工业中,另一迅速发展的部门是医药工业。
1955-1965年,医药品占化学工业生产的比重由10.2%提高到24.0%,一度成了最主要的化工生产部门。
1970年后,医药工业的地位虽趋于下降,其中1980年的生产比重下降到了17.0%,但90年代以后,随
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医药工业的地位又迅速提高了,1994年的生产比重已达到了26.3%,和石油化工一起,成为化学工业的两大支柱。
相比之下,化肥和油脂、肥皂的生产的比重则一直是迅速降低的趋势,1970 年代后都下降到了5%以下。
表2 日本化学工业生产结构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日〗小滨裕久著《异常巨大的产业-化学工业》,载日刊《经济共同研究》1998年12月,第73页。
(二)机械机器工业(加工组装型工业)的发展
1.造船工业
日本是一个岛国,海上运输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早在战前,日本就非常重视造船工业的发展。
战后,为了解决原材料和石油大量进口的运输问题,造船工业又成了最先发展的制造业部门。
1955年,日本造船总吨位为25万吨,约相当于英国的1/4,列世界第五位。
然而,仅仅过了5年,1960年就迅速增加到了173万吨,超过了英国的133万吨,跃居到了世界第一位。
从此,日本就一直是世界最大的造船国,1975年造船总吨
位高达1799万吨,超过了世界各国的总和,占世界的50.1%。
80年代以后,由于韩国造船工业崛起,日本造船工业开始出现了衰退的局面。
尽管如此,日本仍一直保持造船王国的宝座。
1990和1996年,造船总吨位各为338万吨和670万吨,仍分别占世界的43.7%和34.2%。
日本不仅是世界最大的造船国,也是世界最大的船舶出口国。
1976年,船舶输出总吨位为1545万吨,占造船总吨位的85.9%。
2.机械工业
机械工业是生产工业生产设备的部门,是工业发展和现代化的基础。
战后初期,日本机械工业就以产业机械的生产为主,1955年的主要生产部门是通用产业机械、纺织机械和特殊产业机械(见表3)。
60年代以后,通用产业机械的生产比重迅速提高,而纺织机械的生产比重则迅速下降了。
1965年,通用产业机械占机械工业生产总额的比重达25.7%,1975年又提高到了29.4%,1996年仍为20.9%。
相比之下,纺织机械的比重到70年代后已下降到了5%以下,1975和1996年只分别占3.4%和2.3%。
其他比重提高的是机床,1970年达到了15.9%,1996年仍为12.1%。
特殊产业机械1965年曾达13.5%,1975年一度下降到了7.0%,1996年又提高到了13.0%。
办公机械等在60年代一度下降,90年代后又重新提高,1975 年为13.7%,1996年又提高到了16.3%,成了仅次于通用产业机械的第二大生产部门。
在上述生产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机械工业的产品结构也迅速改善了。
以机床为例,数控机床的生产比例1970年只为7.8%,而1981年则迅速提高到了
51.0%,1994年又进一步提高到了79.2%。
由此,日本机械工业就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其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了。
以机床为例,1971年前一直是进口入超的局面,自1972年转为出口出超以后,就一直是出超额迅速扩大的局面。
1980年,机床出超额达2314亿日元,其中数控机床为1683亿日元;在出超额最高的1990年,又分别达到了3872亿日元和3426亿日元。
与此同时,机床出口额占生产额的比重,也由1970年的7.7%,提高到了1979年44.0%,1994年又提高到了59.3%;其中,数控机床的出口比例由2.4%,分别提高到了48.5%和59.3%。
表3 日本一般机械工业生产结构的变化情况(%)
注:1996年统计缝纫机包括在其他机械制造之中
资料来源:〖日〗小滨裕久著《一般机械工业的发展》,载日刊《经济共同研究》1999年1月,第63页。
在特殊产业机械的发展中,作为机电一体化的产业用机器人最引人注目。
多年来,日本一直是产业用机器人生产和应用最多的国家,这也是日本机械工业高度发达的又一重要标志。
1985年,产业用机器人的生产量已达48400台,1990年又增加到了79427台,1995年仍为70207台。
机械工业的出口比例也一直是提高的趋势。
1965年,出口比例为7.4%,1970年提高到了10.4%,1985和1996年又分别提高到了16.8%和24.7%。
1955年,日本机械产品出口额只占世界的1.8%,1970年则迅速提高到了10.9%。
3.电气机械工业
战后初期,电气机械工业的主要部门是产业用电气机器、电讯通讯器材、电子设备和家用电器,1955年,其生产额分别占电气机械工业生产总额的38.5%、23.2%、10.8%和8.4%(见表4)。
1955-1970年,生产额增长最快的是电子设备,增加了45.9倍;其次是电气通讯器材41.1倍,家用电器32.1倍,产业用电气机器16.5倍,除产业用电气机器外,都大大超过了电气机械工业生产总额增加的28.4倍。
结果,到1970年,电讯通讯器材就成了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其生产比重提高到了33.4%,其次是产业用电气机器22.9%,电子设备17.3%,家用电器9.5%。
1970-1996年,电子计算机和电子设备(包括半导体元器件、集成电路等)成了发展最快的部门,其生产额增加了21.6倍和13.2倍,都大大超过了家用电器的5.3倍、产业用电气机器的4.2倍和电讯通讯器材的2.6倍。
结果,1996年,电气机械工业各部门的生
产比重依次是电子设备31.1%,电子计算机16.9%,产业用电气机器15.2%,电讯通讯器材15.0%,家用电器7.5%。
在电子设备中,半导体、集成电路等电子元器件的比重1970年只为2.8%,1996年已提高到了14.8%。
表4 日本电气机械工业生产结构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日〗小滨裕久著《一般机械工业的发展》,载日刊《经济共同研究》1999年1月,第63页
在电气机械工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其出口额和出口比重都迅速提高了。
战后初期,电气机械工业几乎没有什么出口,1957年出口额只为37亿日元,只占生产额的2.2%。
1970年,出口额增加到了8651亿日元,比1957年增加了233倍,占生产额的比重也提高到了25.5%;1990年,出口额又增加为109939亿日元,约相当于1970年的11.7倍,占生产额的46.0%。
在上述过程中,1983年的出口比重曾高达54.3%。
从主要生产部门的出口情况看,家用电器的出口比例1965年就达到了43.9%,1985年又高达77.5%;产业用电气机器的出口比例1970年为13.5%,1984年也达到了40.3%,1992年仍为35.1%。
另外,电子元器件的出口比例1970年度为15.5%,1980年和1993年又分别提高到了54.6%和70.0%。
在电气机械工业中,由于家用电器的出口比例在80年代中期前后就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此,在贸易摩擦加剧和日元大幅度升值的情况下,以电视机为首,其海外生产就首先发展起来了。
1988年,电视机的海外生产量超过了国内生产量;1993年,电视机的进口量超过了出口量;1996年,电视机进口量又超过了国内生产量。
1997年,电视机的国内生产为668万台,海外生产为3487万台,出口为309万台,进口为729万台。
4.汽车工业
1955年,汽车产量为6.9万台,其中小汽车2万台,商用车(包括卡车和公共汽车)4.9万台,与美国的920万辆相比,连其一个零头都赶不上,与西欧各国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见表5)。
然而到1970年,汽车产量迅速增加为529万辆,比1955年增加了75倍以上,大大超过了西欧各国。
1980年,汽车生产量又增加到1104万台,不仅超过了美国,跃居到世界第一位,而且还超过了西德、法国和英国合计的生产量。
1990年,汽车生产量又达到了创纪录的1349万台,为美国的1.38倍,德、法、英三国合计的1.31倍。
60年代中期以前,汽车工业一直是以商用车的生产为主。
1968年,小汽车的生产量达到了206万台,首次超过了商用车的203万台,占总产量的50.3%。
从此以后,汽车工业就转向了以小汽车为主的轨道。
1980年,小汽车的生产比例达到了63.7%,1990年和1998年又分别达到了75.8%和80.2%。
表5 主要发达国家汽车生产和出口增加的情况
(单位:万台)
资料来源:日本经济新闻社编《日本经济入门》,1998年4月出版,第407页。
在生产量迅速增加的同时,由于质量、价格和节能的优势,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出口量也迅速扩大了。
1970年,出口量首次突破了100万台,为109万台,超过了美国和英国;1980年,出口量又增加到597万台,相当于德国、法国、美国和英国的合计出口量。
这样一来,从70年代中期前后起,日本汽车就开始席卷欧美市场,并由此引起了日趋激烈的贸易摩擦。
在国内市场饱和、汽车贸易摩擦加剧的情况下,以1985年日元大幅度升值为契机,汽车工业的海外生产就迅速发展起来了。
1997年,海外生产量已达到了634万台,约相当于国内生产的台数的57.8%;其中,小汽车生产量为452万台,商用车生产量为183万台,分别相当于国内生产量的53.2%和73.8%。
由于汽车工业海外生产的迅速增加,国内生产量和出口量就趋于减少了。
2000年,生产量和出口量分别为1014万台和446万台,分别为1990年的75.2%和76.5%。
二、日本制造业生产结构和出口结构的变化
(一)生产结构的变化
1.轻工业生产比重下降
战前,日本制造业在很长时期内一直处于以轻工业为主的发展阶段。
1935年,在日本工业生产总额中,轻工业仍占48.6%,略低于重化工业的51.4%。
战争期间,由于军事工业的畸形发展,重工业的比重迅速提高了。
1940年,重化工业占工业生产的比重为54.7%,1946年仍为54.6%。
然而,由于重化工业在战争期间受到了很大的破坏,残存的生产设备在战败后又有相当一部分被充当了对东南亚各国的战争赔偿,因此,重化工业的比重迅速下降,1950年为43.4%,明显低于了轻工业的56.6%。
战后初期,日本政府通过倾斜生产方式,虽然重点促进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的发展,但重化工业基本上是处于恢复生产的阶段,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上处于落后状态,产品也以满足国内市场需要为主,没有什么国际竞争力。
与重化工业相比,由于轻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受战争破坏的程度较轻,恢复起来也很容易,因此,直到60年代以前,日本制造业就一直处于以轻工业为主的发展阶段。
根据表6的统计,1950年,纺织工业占制造业生产总额的21.4%,1955年仍占16.2%。
当时,纺织工业不仅恢复和发展的速度快,而且是增加就业、扩大供给、振兴出口、带动日本经济恢复和重新发展的主要力量。
1960年以后,通过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纺织工业虽然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它毕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因此,在发展中国家纺织工业的冲击下,其地位就迅速下降了。
1970年,在制造业生产总额中,纺织工业的比重已下降为6.4%,1996年又下降到了1.3%。
在轻工业中,食品工业1950年占制造业生产总额的13.8%,1955年又进一步提高到17.9%,一时成了最主要的工业生产部门。
60年代以后,食品工业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由于食品与国民生活的密切关系,再加上食品消费的民族传统和生产消费周期短、难以用进口产品替代的特点,所以就一直保持在10%以上,1996年为11.1%。
在轻工业中,由于玻璃、陶瓷和其他工业的生产比重多年来一直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因此,在纺织工业迅速衰退的情况下,轻工业的地位就迅速下降了。
1960年,轻工业的生产比重下降为43.6%,1980和1990年又分别下降到了35.6%和33.4%。
表6 日本制造业生产结构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司楚、訾嘹祖译、矢野恒太郎纪念会编《日本100年》,时事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216页;
〖日〗矢也恒太纪念会编《日本国势图会》,1999/2000年版,国势社1999年6月出版,第191页。
2.重化工业生产比重提高
5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经济高速增长,重化工业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并迅速实现了重化工业化。
1955-1970年,重化工业各部门的增长情况是:钢铁冶金工业增长了10.6倍,其中钢铁工业增长了9.1倍;化学工业增长了7.4倍,其中石油化学工业增长了12.7倍;机械机器工业(加工组装型工业)增长了21.3倍,其中一般机械工业增长了18.6倍,电气机械工业增长了28.2倍,精密机械工业增长了13.9倍。
上述重化工业各部门的增长速度,不仅大大超过了纺织工业增长的3.5倍,而且除化学工业外,其他还都大大超过了同期名义GNP的增长的7.5倍。
由此可见,重化工业化既是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成果,也
是实现高速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换言之,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特别是高速增长,是以重化工业为中心而实现的。
70年代以后,重化工业的发展速度虽然明显放慢,其中钢铁生产还处于了停滞不前的状况,但机械机器工业却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1975-1990年,机械机器工业生产额增加了5.3倍,超过了制造业增长的3.7倍和名义GNP增长的4.8倍;其中,一般机械工业为4.5倍,电气机械工业为6.4倍,运输机械工业为5.4倍,精密机械工业为4.8倍。
由于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其占制造业生产的比重1960年已达到了56.4%,超过了轻工业的43.6%,1970年又达到了62.3%,其中一般机械工业为7.8%,电气机械工业为8.3%,运输机械工业为8.5%。
结果,日本重化工业化率就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最高水平。
当时,主要发达国家重化工业生产的比重是:美国58.6%(1967年),英国57.3%(1968年),西德56.5%(1970年),法国53.6%(1965年),都低于日本1970年的水平。
1980 和1990年,日本重化工业化率又分别达到了64.4%和66.6%,仍属于发达国家的最高水平。
(二)出口结构的变化
表7 日本出口结构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日〗小滨裕久著《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载日刊《经济共同研究》1998年9月,第95页。
〖日〗东洋经济新报社编《经济统计年鉴》2000年版。
重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不仅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使了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而且还改变了出口结构,使日本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了越来越有利的地位。
从战后初期到60年代,纺织品一直是最主要的大宗出口商品,1955年占出口总额的37.3%,1960年仍占30.1%(见表7)。
当时,机械工业的出口不仅比重很小,1955年只占13.4%,而且其中缝纫机还是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1952和1955年,缝纫机分别占机械产品
出口额的16.7%和14.2%。
60年代以后,纺织品的出口比重迅速下降,而机械机器的出口比重则迅速提高了。
1965年,机械机器的出口比重为35.2%,超过了纺织品的18.7%。
其后,机械机器的出口比重一直是迅速提高的趋势,1975和1985年分别提高到了53.8%和71.8%,1995年又进一步提高到了74.7%。
另外,钢铁的出口比重在1965 和1975年也分别达到了15.3%和18.2%,1985 和1995年虽分别下降到了7.8%和4.0%,但仍明显高于纺织品的3.6%和2.0%。
在机械机器中,运输机器(主要是汽车)的出口比重1965年为14.7%,1975和1985年分别提高到了26.1%和28.0%,一直是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电气机器和一般机械的出口比重1975年分别为11.1%和12.1%,1985年分别提高为16.9%和16.8%;1995年,二者的比重又分别提高到了25.6%和24.1%,都超过了运输机械的20.3%。
三、重化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一)产业政策及其作用
1.日本政府产业政策的特点
从1947年实施倾斜生产方式起,日本政府就开始通过产业政策,积极促进了重化工业的发展。
所谓产业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所实施的产业保护、产业扶持、产业调整和产业完善等政策措施的总称。
日本政府产业政策的两个基本特点是:第一,以产业结构现代化为目标。
所谓以产业结构现代化为目标,就是在日本产业发展尚处于弱小或不成熟的发展阶段时,以赶超欧美各国为目标,力争实现静态的比较优势;在日本产业发达进入成熟阶段后,又以未来的发展方向为目标,力争实现动态的比较优势。
这样,日本政府就一直实施了积极的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政策。
第二,以发挥市场和企业两方面的作用为宗旨。
由于这一宗旨既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又尊重企业独立性、充分发挥了企业的积极性,所以也可以说是产业政策的思想基础。
为此,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日本政府通过产官学相结合的途径,采取了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日本政府只限于以产业结构设想等形式提出大致的目标,并辅之以有关方面的政策优惠措施,具体实施则完全由民间自主行动,政府干预被控制在很小限度。
2.产业政策的支持作用
由于产业政策的实施,重化工业发展从下述方面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①补助金和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
为保护和扶持特定产业,日本政府一般采取提供补助金、允许特别折旧或把各种储备金列为亏损以减轻税负等方式,鼓励企业扩大设备投资。
例如,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为了满足重化工业扩大设备投资的需要,支持和鼓励重化工业的经营合理化,日本政府就实施了企业机械设备特别折旧和减免设备进口税的政策措施。
在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公害问题以后,日本政府又对重化工业防止公害、节能省能的投资实施了设备特别折旧措施。
在补助金方面,战后初期到70年代主要是面向煤矿和其他关转并停企业,80年代以后则不断转向了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
②政策金融的支持。
为满足重化工业设备投资资金的需求,对于需要政策支援的企业和产业,日本政府或通过规定最优惠的商业贷款利率,或利用邮政储蓄和政府掌管的政府系金融机构,提供了长期贷款。
从战后初期实施倾斜生产方式起,这种政策金融就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了。
实施政策金融的主要政府金融机构有日本进出口银行(1999年与海外经济协力基金合并后改为国际协力银行)、日本开发银行(1999年与北海道东北开发金融公库合并后改为日本政策投资银行)和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等。
其中,日本进出口银行主要是
为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日本开发银行主要是为企业的大型设备投资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中小企业金融公库主要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设备投资和流动资金方面的支持。
上述政府金融机构虽然并不是专门为重化工业服务的,但由于重化工业在出口贸易和设备投资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就从政策金融得到了最大的好处。
例如,在日本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1956年,日本进出口银行80%的出口信贷都用于了支持船舶出口,其后一直到1966年,支持船舶出口的出口信贷也都超过了50%以上。
③限制进口的支持。
1950-60年代,为了保护机械工业特别是汽车工业的发展,日本政府一直实施了限制有关产品进口的政策措施,具体包括关税限制和进口许可证、数量限制等非关税限制。
限制进口的政策措施对重化工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以汽车工业为例,60年代以前,日本不仅在生产规模方面远不能与美国比,而且在汽车的质量、性能和技术水平等方面,也都与美国有很大的差距。
当时,根据比较优势的理论,日本国内许多人都未对汽车工业的发展抱多大的希望,有人甚至还反对发展汽车工业。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限制进口政策措施的保护,日本十分弱小的汽车工业就难免被美国强大的汽车工业所冲垮。
④政策目标和远景设想的诱导。
产业政策虽然对企业没有直接的约束力,但政府所提出的政策目标和远景设想,却在很大程度上诱导了企业的发展方向。
例如,70年代初,日本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就提出了向知识集约型产业结构转变的政策目标。
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又采取了3项具体措施:第一,重点振兴电子计算机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和高精度加工组装型产业,使知识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新的主导作用;第二,对因石油危机而陷入困境或衰退的企业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帮助其报废过剩的机械设备,使其尽快改善经营结构顺利转产;第三,对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的贸易结构,一方面鼓励扩大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允许扩大国内生产能力处于劣势地位的产品的进口。
由于上述政策目标及时提出了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目标,所以不仅诱导了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而且还有力促进了企业节省资源、节省能源的投资。
这无论是对重化工业产业结构的转型,还是对于日本经济顺利克服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冲击,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加工贸易立国及其作用
1.加工贸易立国
日本国土狭小,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经济发展长期来一直受到资源、能源和市场的制约。
另外,由于战败和产业技术的落后,战后初期还面临着外汇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
为此,日本采取了加工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其基本内容是:通过进口原材料和石油、煤炭等,发展加工生产;在加工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以赚取外汇;外汇收入增加以后,除扩大进口再生产所需要的资源和能源外,还要进口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设备和先进技术,以提高加工生产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在加工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能力,如此往复循环。
在日本政府的经济政策中,加工贸易立国虽然并未成为正式的战略决策,但它却在实际上成了日本发展经济的基本国策。
其重要标志,就是日本政府以重化工业的发展为中心,积极推行了扩大对外贸易的政策措施。
从实际情况看也是这样。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由于大力振兴和促进对外贸易的政策措施,日本从国外大量地进口廉价的资源和能源,向国外大量地出口工业制成品和机械设备,廉价买入,高价卖出,从而使重化工业迅速发展,日本经济实力也空前强大起来了。
80年代以后,在重化工业高度发达、国际竞争力空前提高的基础上,日本政府虽然明确提出了“技术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却并没有否定加工贸易立国战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