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同市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赵的麦田
刘立勤
老赵的麦子终于黄了,眼前是金灿灿的一片。
浓浓的麦香冲破重重的混凝土气息在老赵的胸腔肆意地冲撞,他的脸上是说不出的悲伤。
为了这块麦田,老赵把人都得罪完了。
城市是条贪吃的狼,要吃掉老赵的村子,老赵的麦田也被卖了。
老赵不答应,他任凭村干部磨烂嘴皮子,也不愿让出自己的土地,而且不顾劝说地在地里种下了一茬麦子,他想用一地的麦子来阻挡拆迁的步伐。
可那又有什么用呢?土地是集体的,村长还是带着挖机“轰隆隆”开往麦田。
谁想老赵却不知死活地钻进挖机的轮下,愣是不让挖机进地。
老板见多识广,以为老赵想讹钱,就拿来了大把大把的钱。
那些钱够老赵盖三间大瓦房,也够买老赵种了一辈子的麦子呢。
村里人眼红得不得了,都劝他见好就收。
老赵还是不答应。
有人不明白一向和善的老赵怎么会是这样,还有人骂他心重得像是吃了秤砣。
老赵依然不管不顾,还是躺在轮子下面不出来。
还是镇长出面,当了一辈子顺民的老赵才松了口,答应让出自己的土地。
老赵也不要老板的青苗补偿,老赵的条件是等到夏天麦子黄了,他要收回自己那一季的麦子。
老赵说,这也许是我这辈子能收获的最后一季麦子了。
老赵是种庄稼的好手。
只要有土,他就会撒下一把种子,或苞谷,或麦子,或黄豆,种下就是生机一片,让人眼气得恨不能挖了砍了拔了,却又让人喜欢得下不了手。
就说老赵那一地的麦子吧,真是一地的好麦子呀,绿油油,齐壮壮,看一眼就会想到黄亮亮的麦粒、白胖胖的蒸馍、筋道道的捞面,让人忍不住咽口水。
镇长讪讪地走了,村干部气愤愤地走了,老赵的亲戚来了。
亲戚也舍不得那块麦子,可亲戚更关心老赵的日子。
亲戚知道老赵是一根筋,亲戚就帮老赵算账。
一笔一笔算,算到最后,亲戚说一根麦草都值两块钱了呢!老赵还是咬住那句话:我舍不得那一地的麦子。
亲戚不高兴地走了,老赵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回来了。
儿子不喜欢种地,初中毕业就去了南方打工,打了几年都是穷光蛋,混得远不如他这个种地的,臊得几年都不好意思回家。
老赵不明白儿子为什么舍不得回家,不明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往城里跑。
儿子不喜欢种地,也不喜欢地里的麦子,可儿子喜欢地里麦子换来的钱。
儿子逼着老赵让了土地好去领钱。
儿子说,拿了钱可以在城里买房,可以在城里开店,可以买车,还可以给老赵娶一个儿媳妇生一个孙子。
但任凭儿子说得天花乱坠,老赵就是不答应。
儿子急了,就和他吵,和他闹,而且嚷嚷道要把地里的麦子割了去喂牛。
儿子混,老赵不胜其烦,只好把攒的钱都给了儿子,把儿子赶进了城里。
老赵好不容易保住了那一地的好麦子。
他和老伴就在麦田的尽头搭了一个窝棚,守护着那一地的麦子。
晴天里,老赵忙着给麦子拔草,杀虫,施肥;雨天了,就看麦子洗澡,喝水。
四周的拆迁工程已经开始了,村里的人高兴地大呼小叫,麦田边的老赵呢,心里是一片宁静,安心等待着一田的麦子。
麦子终于黄了,该割麦子了。
镇长来了,村上的干部来了,老赵的邻居亲戚也来了,他
们想看看老赵的麦田,想看老赵的麦田收割的是金子,还是银子。
早先的挖机也来了,等着老赵收完了麦子,好在那块田里种上一座楼,或是一间厂房,或是一条街道。
谁想到,老赵只割了三把麦子就离开了,挥手让挖机开进了麦田。
挖机好像对麦田有仇一般,老赵的手还没有放下,就“轰隆隆”冲进了麦田。
立马,麦田便是一片狼藉。
片刻之间,麦田就没了。
(1)阅读全文,用简要的语言将本文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开端:老赵的麦田因拆迁被村里卖掉,他不愿让出自己的土地,不顾劝说在地里种下了一茬麦子。
发展:________
进一步发展:镇长出面,老赵答应收回自己那一季的麦子之后让出自己的土地。
高潮:________
结局:麦子黄了,众人前来围观,老赵只割了三把麦子,就挥手让挖机开进了麦田。
(2)第⑦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第①段“浓浓的麦香冲破重重的混凝土气息在老赵的胸腔肆意地冲撞,他的脸上是说不出的悲伤”一句中的“肆意”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②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⑦段划线的句子。
(4)这篇小小说最初发表时,题目是“老赵的麦田”,其他刊物转载时改为“老赵”。
你认为哪个题目恰当些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1)老板拿来大把大把的钱让他让出土地,老赵仍然不愿让出土地。
;亲戚劝说,儿子逼他让出土地好去领钱,老赵还是不答应。
(2)插叙,写了老赵是种庄稼的好手,(突出他种田的高超本领)交代了老赵舍不得让出土地的原因,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老赵不顾劝说拒绝让出土地)作铺垫。
(3)①肆意,本意是不顾一切地由着性子去做,这里指麦香浓烈,冲击着老赵的心,让老赵因拆迁要让出土地的悲伤和对土地的不舍之情无可抑制、难以控制。
②“绿油油”“齐壮壮”“黄亮亮”“白胖胖”“筋道道”运用叠词,增加音韵美(或口语,富有生活气息),生动形象地写出老赵种的麦子长势喜人、丰收在望的情景,突出老赵是种庄稼的好手。
(4)观点一:我认为“老赵”这个题目恰当一些。
①以它为题,突出小说的主人公是老赵,小说主要是刻画这个对田地有着深沉热爱之情(对农村坚守)的老农形象;②暗示出小说的主题,反映在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中像老赵这老一代农民的传统理念与现实发生的矛盾冲突;③表达出作者对老赵这一代老农的理解与同情。
观点二:我认为“老赵的麦田”这个题目恰当一些。
①以它为题,麦田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②反映了农村城市化与田地大面积消失的重大的矛盾,有利于揭示主题;③突出老赵对农村的坚守
【解析】【分析】(1)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2)能够分析这些词语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即:肆意,本意是不顾一切地由着性子去做,这里指麦香浓烈,冲击着老赵的心,让老赵因拆迁要让出土地的悲伤和对土地的不舍之情无可抑制、难以控制。
(3)老赵是一个喜欢种地,勤劳,性情倔强,坚持原则的人,注意结合原文内容分析。
(4)文章结尾往往有照应开头的作用,另外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有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本文结尾运用了情节陡转的艺术技巧,具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故答案为:(1)老板拿来大把大把的钱让他让出土地,老赵仍然不愿让出土地;亲戚劝说,儿子逼他让出土地好去领钱,老赵还是不答应;
(2)插叙,写了老赵是种庄稼的好手,(突出他种田的高超本领)交代了老赵舍不得让出土地的原因,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老赵不顾劝说拒绝让出土地)作铺垫;
(3)①肆意,本意是不顾一切地由着性子去做,这里指麦香浓烈,冲击着老赵的心,让老赵因拆迁要让出土地的悲伤和对土地的不舍之情无可抑制、难以控制。
②“绿油油”“齐壮壮”“黄亮亮”“白胖胖”“筋道道”运用叠词,增加音韵美(或口语,富有生活气息),生动形象地写出老赵种的麦子长势喜人、丰收在望的情景,突出老赵是种庄稼的好手;
(4)观点一:我认为“老赵”这个题目恰当一些。
①以它为题,突出小说的主人公是老赵,小说主要是刻画这个对田地有着深沉热爱之情(对农村坚守)的老农形象;②暗示出小说的主题,反映在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中像老赵这老一代农民的传统理念与现实发生的矛盾冲突;③表达出作者对老赵这一代老农的理解与同情。
观点二:我认为“老赵的麦田”这个题目恰当一些。
①以它为题,麦田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②反映了农村城市化与田地大面积消失的重大的矛盾,有利于揭示主题;③突出老赵对农村的坚守。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
一类是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
第二类概括部分情节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解题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
(2)本题考查对记叙方式及其作用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解答时,应在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结构和叙事情节的安排,概括分析。
(3)本题考查的是对加点词语的理解,这要结合句子去分析,先理解词语本身的意思,再结合句子的意思分析。
(4)本题考查文章题目的理解。
记叙文题目一般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线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语带双关、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兴趣等作用。
对两种观点都可以赞同,作答时,要注意两者不同的侧重点。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坐在艾烟里的母亲
牧徐徐
出差正好路过老家,虽然已是晚上八点多了,我还是想来个“突然袭击”,回家看一眼母亲。
一起出来的同事把我送到村口,然后自己留在车里说:“回来一次不容易,跟老妈多待一会,我睡在车里等你。
”我感激地向他点了点头,然后朝村里走去。
借着月光,我摸索着到了自家的屋前。
可刚到门口,便闻到一股呛人的烟味,我赶紧敲门,但却无人应答。
“不会是家里失火了吧?”我连忙扒开门缝,眯上一只眼,朝里面看——屋内,灯光昏暗,而且有一股很浓的烟雾。
再仔细一看,浓烟之中竟然坐着一个在打盹的人,正是母亲。
在
她的腿下面,放着一大堆“半燃半灭”的枯枝叶。
我一边使劲地摇晃着门,一边大声叫着“妈,妈……”母亲这才猛地惊醒了过来,连忙给我开门。
对于我的突然到来,母亲既惊又喜,“我,我,我在用艾叶熏腿……”母亲有些慌张地回应道。
“腿上的关节痛又犯了?”我忙问道,“去年寄给您的进口止痛膏药,您不是说贴过很管用,腿早就不疼了吗?”
“是管用,但天一冷不贴就又痛了。
”母亲吞吞吐吐地说,“我舍不得贴,多贵呀,十多元钱一张。
用艾叶熏一下,也能止痛的。
”
我听后生气地问:“有什么舍不得的?贴完,我再帮您买。
再说,您要是真想用艾叶灸,那也得去中药店里买制作好的艾条卷呀,哪能自己烧这么一大堆艾叶。
”
“药店里的艾条得花钱买。
”母亲反驳道,“钱得省着用。
”
“钱重要,还是命重要?”我气愤地说,“这浓烟对身体有伤害不说,倘若失火了,可怎么办?”
“不会的……”母亲虽然嘴上不服输,但能看出来她已经认识到自己做法的不妥。
艾叶枝是母亲在端午时从山上砍回来,然后晒干,以便在冬季关节痛时,点燃焚熏的……
清理完艾叶枝后,我来到村口,告诉同事让他先回去,并帮我请个假,“今晚我要住在老家,明天带母亲去医院……”
如果这次不是来了个“突然袭击”回家,我是怎么也不会知道母亲居然用这种方式来给自己治关节痛,她一直都在电话里骗我说,腿已经不痛了,让我安心工作……
一生勤俭节约,只为能把儿女们培养成人、成才,可等孩子们成才,远走高飞后,她还只愿待在乡下,并依然独自过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不愿让儿女们为她多花一分钱,为此甚至不怕坐在半燃半灭的枯枝叶中,任呛人的烟雾一点点侵蚀自己日益苍老的身体。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记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2)文章朴素的语言里情感丰富。
请品味下面句中划线词语所蕴含的情感。
①对于我的突然到来,母亲既惊又喜,“我,我,我在用艾叶熏腿……”母亲有些慌张地回应道。
②“钱重要,还是命重要?”我气愤地说。
(3)假如把原题改为“说谎的母亲”好不好?为什么?
(4)有读者认为,在文章结尾处加上一个精炼的语段,才能把文章表达得更全面。
如果你来加,你会写点什么?(不超过30个字)
【答案】(1)“我”出差路过老家,在没有通知家人的前提下回家,看到因腿上的关节痛而又舍不得贴膏药的母亲,正在用燃烧的艾叶熏腿,百感交集。
(2)①表明了母亲见到“我”时既惊喜万分,又生怕被“我”责备的矛盾心理。
②表明“我”对母亲为了省钱而不顾身体的痛惜与埋怨之情。
(3)不好;原题“坐在艾烟里的母亲”不仅形象地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而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而“说谎的母亲”虽然也切合题意,但呆板直露,缺少韵味,所以还是原题好。
(4)她便是我的乡下母亲,值得我一生含泪去仰望的母亲。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重点词语和题目的作用。
整体把握文章,
根据题目要求认真作答。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概括文章内容,要认真阅读文章,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按照“人+事”的格式进行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
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
①划线的词语既写出了母亲见到“我”时既惊喜万分,又写出了生怕被“我”责备的矛盾心理。
②从“气愤”这个词里,可以看出“我”对母亲为了省钱而不顾身体的痛惜与埋怨之情。
(3)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表明观点(如:不可);第二步,说出理由(围绕标题的作用);第三步,说出改后的标题的不足。
综上回答即可。
(4)本题考查给文章补写结尾。
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可以是总结性的句子,或者是抒发作者情感,或者是给人启发的句子,还可以是照应题目的句子。
据此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1)“我”出差路过老家,在没有通知家人的前提下回家,看到因腿上的关节痛而又舍不得贴膏药的母亲,正在用燃烧的艾叶熏腿,百感交集。
(2)①表明了母亲见到“我”时既惊喜万分,又生怕被“我”责备的矛盾心理。
②表明“我”对母亲为了省钱而不顾身体的痛惜与埋怨之情。
(3)不好;原题“坐在艾烟里的母亲”不仅形象地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而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而“说谎的母亲”虽然也切合题意,但呆板直露,缺少韵味,所以还是原题好。
(4)她便是我的乡下母亲,值得我一生含泪去仰望的母亲。
【点评】(1)概括文章内容要从记叙文的六要素入手,或者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表意强烈的词和句子。
(2))品析语言的角度有种种不同,本题联系人物形象,理解材料和作者感情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点来思考即可。
(3)文本对标题的考查,实际上就是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整体感知与把握。
做这类题目,要弄清文章“写什么“和”为什么写“。
(4)文章的结尾大都是文章的中心,或抒情或议论,或者呼应文章的开头,或者呼应题目。
总之,表情达意,给人意味悠长之感。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美女老师谭小唯
漠漠
当美丽而年轻的谭小唯出现在教室门口的时候,教室里一下子就炸开了锅。
自我介绍时,外号冬瓜的男生殳文骅站起来,用手指指自己的喉咙,然后走上讲台写下了他的大名。
“这……”谭小唯结结巴巴的,脸刹那间就红了起来。
大家知道,她一定是因认不出冬瓜的姓而尴尬。
“对不起,我刚接到任务就来教室了,没来得及查字典……只能先让你们做一回我的老师
了。
”谭小唯居然朝全班同学深深地鞠了个躬。
当老师的会脸红,这是同学们第一次发现。
而且,大家还发现,脸红起来的谭小唯真的很漂亮。
没用几天,班上同学多数都被谭小唯驯服了。
曾小龙却坚决不投降。
周五上午,曾小龙故意迟到,谭小唯却没有生气。
她微笑着说:“曾小龙,你可以告诉大家你迟到的原因吗?”
曾小龙走到座位上,说:“因为早上我做了个梦,梦见我和几个同学还有老师您被坏人劫持了,我醒了以后,突然想,如果我溜掉了,你们该怎么办?于是就躺下接着睡了……”
“你太有才了!没想到你这么有幽默细胞。
”谭小唯竟然“扑哧”一声又笑起来,“够义气,你这个朋友我交定了!”
曾小龙愣了,他已经做好了挨批评和顶嘴的准备,就是没想到老师会说这么一句话。
从此,值日本里再也没有曾小龙的不良记录了。
“连曾小龙也被收买了!”林康一边唠叨,一边站起身,试图打开最上面那扇平时封死的玻璃窗。
只听“唉哟”一声惨叫,其中还夹杂着“刺啦”的玻璃碎掉的声音。
刹那间,林康手臂上的鲜血喷了出来。
谭小唯立刻赶来把林康送到了医院。
“小姐,这孩子得立即手术!快去办手续吧!”医生说。
“你们先做手术行不?我马上去办手续。
”谭小唯说。
“不行啊,我们得照规矩……”
“什么破规矩?马上手术!如果这孩子出了什么事情,我跟你们没完!”全身上下也都沾满了鲜血的谭小唯歇斯底里地大吼起来。
“好,那就先急救,家属签字!你是孩子家属吗?”医生终于妥协了。
“好,我来!我是……他姐姐。
”谭小唯松了口气。
“不对啊,姑娘你等等,这孩子姓林,可你姓谭啊!”医生突然发现了问题。
“我……是他老师,我签也行,再等家长怕来不及了。
求求您了医生!”谭小唯一急,竟“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林康的眼睛湿润了,他说:“小唯姐,我挺得住,您放心……”
后来,经常有人逮着初二(4)班的同学问,谭小唯到底有什么狠招啊,能把你们这群孙猴子驯得服服帖帖的?
所有的同学一律回答:因为,她是我们的姐!
(1)选文围绕谭老师写了三件事,请概括其中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________。
第二件事:________。
第三件事:救护林康,代签手续。
(2)文中画横线句中的“歇斯底里”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文中画线句中的“愣”和“湿润”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4)选文中的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5)哪位老师在你成长中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请简要概括你和老师相处中的一件小事。
(100字左右)
【答案】(1)不识“殳”字,主动向同学们鞠躬道歉;用理解和宽容驯服曾小龙
(2)表明谭老师对于医生要求先办手续后做手术感到异常激动和愤怒,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谭老师的焦急和对学生的无私关爱。
(3)曾小龙的“愣”是对谭老师的宽容大量感到意外和吃惊,不敢相信。
林康的眼睛“湿润”是被谭老师对自己的关爱深深打动。
(4)①真诚,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如第一堂课中因为不认识“殳”字,主动向同学们鞠躬道歉。
②幽默,善解人意。
如面对曾小龙的无理取闹,用幽默和宽容驯服了他。
③关心爱护学生。
如急忙送林康去医院救治。
(5)略
【解析】【分析】(1)细读文本可知,本文按时间顺序一共记叙了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三年事,分别是不识“殳”字,主动向同学们鞠躬道歉;用理解和宽容驯服曾小龙;救护林康,代签手续。
(2)“歇斯底里”表现了谭老师内心的激动与愤怒,突出的表现了他对学生的关爱。
(3)结合语境可知,曾小龙愣是因为没有想到老师会用这样的方式来应对他,感到很意外和吃惊。
林康眼睛湿润是因为他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爱,内心感动,所以才会落泪。
(4)根据她第一堂课中因为不认识“殳”字,主动向同学鞠躬道歉,可知她是一个不虚伪,勇敢的承认自己不足的人。
根据她面对曾小龙的无理取闹,用幽默和宽容驯服了他,可知她是一个幽默,善解人意的人。
根据她送林康救治,可知她是一个关爱学生的人。
(5)作答时,选择自己与老师之间一件能反映老师对自己的帮助的事表述即可。
注意字数的限制。
故答案为:⑴不识“殳”字,主动向同学们鞠躬道歉;用理解和宽容驯服曾小龙;
⑵表明谭老师对于医生要求先办手续后做手术感到异常激动和愤怒,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谭老师的焦急和对学生的无私关爱;
⑶曾小龙的“愣”是对谭老师的宽容大量感到意外和吃惊,不敢相信。
林康的眼睛“湿润”是被谭老师对自己的关爱深深打动;
⑷①真诚,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如第一堂课中因为不认识“殳”字,主动向同学们鞠躬道歉。
②幽默,善解人意。
如面对曾小龙的无理取闹,用幽默和宽容驯服了他。
③关心爱护学生。
如急忙送林康去医院救治;
⑸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事件。
概括事件的格式一般谁的什么事或谁怎么样。
概括要全面,用语需简洁;
⑵本题考查分析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作答时,需正确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
⑶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
作答时,需联系人物当时的处境,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分析;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本题可以从文中描述老师的相关事情中概括人物形象或特点。
同时要注意,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的时候,应采取概括性的语言,不能照抄原文;
⑸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在身后二十米
郝金红
读初中时,家离学校有十几里的山路,那时又没自行车可骑,全靠一双脚板走。
第一天上学时,我起得很早,父亲也跟着起床了。
他收拾利索了,就在一旁等我。
“你起来干什么?”我问他。
“黑漆漆的夜,我送你一段!”父亲指着外面漆黑的夜。
“不用了,我都这么大了,又不是小孩子,我不怕的!”青春年少的我,在父亲面前表现得像个大人。
况且,与我一同上学的,还有同村的小栓,两个大男人,不就是走山路吗,有啥怕的?
面对我的拒绝,父亲迟疑了一会儿,“那好吧,我等你走后,把院门关一下!”我背起书包,挺起胸脯,在父亲面前昂着头走出了院门。
小栓已在村口等我。
我望着外面漆黑的一片,心里还真有点害怕。
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要走这么长的一段山路。
“你怕不怕?”我问小栓。
“怕?有啥怕的?我们有两个人呢。
”小栓的声音不大,但我听出来,他一定和我一样,在假装勇敢。
我们出发了。
黑漆漆的夜,天边悬着两三颗孤星,阵阵山风吹过,让人不寒而栗。
偶尔有一两声动物的嚎叫传来,尖锐而凄厉。
我和小栓不禁加快了脚步,只想尽快走完这段低凹不平又特别漫长的山路。
“要是有大人送我们一程就好了!”小栓在后面低声嘀咕。
是啊,现在我真的后悔刚才为什么要拒绝父亲的好意。
我想象着此刻父亲就在我的身后,但我不敢回头看,只顾着埋头往前疾走。
等我们走到学校,早已是大汗淋漓。
这样的时光持续了三年。
每一天上学,父亲必定要跟我一同起床,他有时甚至起得比我还早。
自从我拒绝他送我之后,他再也没说过这类的话,只是说等我走后,关好院门,再也没有别的什么。
直到有一天,我才知道父亲对我撒了谎。
初三毕业,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县城的师范。
父亲显得特别兴奋,他邀我下河去洗澡,我这次没有拒绝。
当父亲脱下长裤的一刻,我瞥见他的右腿上,有一块长长的伤疤,像一只黝黑的壁虎伏在腿上,特别地刺眼。
“爹,你的腿啥时弄伤的?”父亲迟疑了一阵,呵呵一笑:“那次上山砍柴,让树枝给刺的,没事,庄稼人嘛,哪没个小伤小疤的,早就好了。
”父亲说得那样自然,我信了。
但随后不久,母亲和我聊天时,无意中说到了父亲的那个伤疤:“你爹有一天早上送你去学校,让猎人的套弓给夹着了,淌了不少的血,好几个星期才好呢。
”“送我?爹送过我?”我惊讶地向母亲求证。
“是啊,你爹不让我对你说,上初中那会儿,他一直在送你,为了怕你发现,他就远远地跟在你后面。
他还说,离你二十米远,既能看到前面的你,又不会被你发现。
送你三年,你爹呀,都总结出经验来了。
”母亲说得自然,我的心却在流血,为自己曾经的固执和无知。
那一刻,我的脑海里闪现出这样的画面:漆黑的夜,两个少年行走在狭长的山路上,在他们身后的二十米处,一位老农在悄无声息地跟着,他是那么的小心翼翼……
一直固执地以为自己是多么的勇敢,不曾想却辜负了父亲的那一颗慈爱的心。
这一生,只要我们还行走在人生崎岖的山路上,父亲就会一直紧紧地跟在我们身后二十米,直到他再也迈不动脚步……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4年五月上)(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