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王建)评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夜望月》(王建)评析
原文: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评析:
本诗又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抒情诗。

这首七言绝句,以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

以景起,以情结,很有韵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写的是中秋之夜,月上中天时候的庭院景色。

“地白”指月光遍照院子,地面泛起一片白光,使人觉得地面是白色的。

李白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也是以霜色洁白形容地面月光的。

“树栖鸦”,树上的乌鸦已经安静栖息,暗示夜已经深了,周围一片寂静。

夜深,秋露更浓,甚至已开放的桂花也湿了。

夜露下降究竟有无声响?诗人注意谛听这天籁中最细微的声音,但它是不可闻的,由此也见出夜之寂静了。

一二两句极写夜已深、夜极静,暗中托出感受这夜深夜静的人。

只有人才能对环境有这样敏锐细腻的感受。

然而,夜深不寐,究竟为何?两句景语,自然引出下面二句的人事活动来。

王建:十五夜望月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赏月,合家团圆,是中国民族的风俗。

因此,中秋之夜,离家外出的游子,特别会涌现思家怀乡之情。

这两句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以虚拟悬想作结:中秋之夜,人们都会望月寄情,但是,每个家庭成员的离合团散却不相同。

不知道哪个人家有人外出,哪个游子离家作客,怀念之情会象秋露一样,更浓更重地降落在这一人家、这一位游子身上。

普遍性的情绪,体现在个别人身上。

而这个别人,在大地城乡之中,又是一个不明确的载体。

这样的写法,和李白《忆东山》诗中“明月落谁家”一样,使普通的心理
情绪,有了专指性。

而这专指性,却又隐没在虚拟悬想之中。

正因为如此,对月怀人的抒情诗才具有更大的感情包容性,才具有更多的自由联想作用,因而更为读者喜爱。

也许正因为如此,另一诗题加上“寄杜郎中”四字,把诗意落实,反而使读者觉得受束缚了。

全诗先突出中秋夜深夜静,然后以深夜不寐、望月怀人,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怀念之情。

景语引出情语,反过来又给景语增添了感情色彩,这是耐人咀嚼的。

不说明己之感秋,故妙。

(沈德潜《唐诗别裁》)
自来对月咏怀者不知凡几,佳句亦多。

作者知之,故着想高踞题颠,言今夜清光,千门共见,《月子歌》所谓“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秋思之多,究在谁家庭院?诗意涵盖一切,且以“不知”二字作问语,笔致尤见空灵。

前二句不言月,而地白疑霜,桂枝湿露,宛然月夜之景,亦经意之笔。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