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第三单元学业质量评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学业质量评价
(限时: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25 分)
[2024 原创] <情境题>班级举行“尊师爱师”主题班会,请你积极参与,完成1、2 题。

1. 下面是小荣写的一段赞美老师的话,请你读后完成(1)(2)题。

(6 分)
每当面对困难,感到无力时,老师总是那个给予我们力量和勇气的人。

老师的教诲,如同阳光般温暖,吞shì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和迷茫□老师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不再______(A. 茫然无措 B. 措手不及)。

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逐渐变得成熟,稚.气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坚定和自信。

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如同航行的小舟,而老师则是那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

确凿.无疑的是,没有老师的悉心教诲,我们难以在知识的云xiāo 中翱翔。

老师不仅给我们传授知识,更在无形中塑造着我们的品格。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4 分)
吞shì( ) 云xiāo( ) 稚.( )气确凿.( ) (2)<跨学科题>下面是同学们对小荣所写语段的讨论,其中说法有
误的是( )(2 分)
小思:“□” 处的前后句都在表述老师带给学生的影响,而且句式相似,因此“□”里应填分号。

小慧:横线处应该选用“茫然无措”,“措手不及”意为临时来不及应付,与语境不符。

小敏:给这段话加个内敛深沉的背景音乐会更有演讲效果。

2. 班里请来毕业的学长做演讲,说说与老师之间的故事。

下面是学
长演讲稿的节选内容,请你找出演讲稿中的病句,并说说修改意见。

(2 分)
李老师把大道理、小道理都和我讲了。

A. 为了能说服我,很详细地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李老师兄弟共六人,家中很贫困,他刻苦学习,考上了郑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当了老师。

B. 通过努力学习,他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为父母分了忧,争了光。

C. 李老师陪着我慢慢地走着说着,一直把我送到了我们村村口。

D. 月光下,我和李老师挥手告别。

那个难忘的月夜,令我终生受益。

_________句有语病,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情境题>《论语》中的哲思浸润于校园点滴之中,学校展出“《论
语》文化栏”,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7 分)
【品读语录】以下是《论语》文化栏中展示的语句,请你填写。

(8 分) (1)在生活中,我们应当时刻保持一颗谦逊好学的心,善于发现和
学习他人的优点,同时也要勇于面对和改正自己的不足,铭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教诲,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2)当我们的见解、才能或努力未被人所知时,若能做到不生气、
不怨恨,而是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本就是一种理解他人的高尚品质。

(3)在2500 多年前,孔子站在河边,发出了这样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告诉我们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4)兴趣是激励学习最好的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

【交流探讨】
(5)以下是小语和小文关于《论语》的交流,请你补全对话。

(7 分)
小语:《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_________》和《_________》
合称为“四书”。

小文:它作为一部优秀的_________体散文集,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名言。

小语:我还知道它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部书。

小文:《论语》中有一些古人称年龄时用的称谓,如“而立”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分别指人
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和六十岁。

小语:《论语》中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探究和学习的地方呢,我们要认真研读啊!
(6)小德发现《〈论语〉十二章》中有很多词使用频率较高,下列各
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 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B. 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 温故而.知新博学而.笃志
D. 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
二、整本书阅读(10 分)
4. 爱华中学举行“培养栋梁之材”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
列任务。

(1) [任务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所谓“三味”,是指读古
代典籍带给人的感受,“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
子百家味如醯醢”,你读过的《朝花夕拾》带给你怎样的味道
呢?请写下你的读书感受。

(2 分)
(2) [任务二] 在鲁迅先生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之路上,老师对他的
影响很大。

请根据你对鲁迅及其作品的了解,将下面的表格补
充完整。

(3 分)
(3) [任务三] 在《朝花夕拾》中,有几篇文章涉及儿童教育问题,
有些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请你结合其中的一篇作品,说
说鲁迅的教育思想。

(5 分)
示例:《五猖会》写“我”儿时兴高采烈地准备去看五猖会,却
在临出发时,被父亲强制要求背《鉴略》。

鲁迅借此表达了家
长应当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尊重孩子天性的教育思想。

三、阅读理解(35 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15 分)
《论语》三则
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不愤③不启,不悱④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
问,是以
..谓之‘文’也。


【注释】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

②女:同“汝”,第二人称代词,你。

③愤:憋闷,从中渴望通达而未能实现。

④悱(fěi):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说出来。

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 分)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2)是以
..谓之“文”也
6. 请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限划一处)(2 分)
(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2)诲女知之乎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 分)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 分)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 分)
8. 这三则语录分别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3 分)
9. 孔子从哪两个方面回答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回答的目的是什
么?(4 分)
(二)[2024 龙岩期末]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20 分)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萧红
①鲁迅先生吃的是清茶,其余不吃别的饮料。

咖啡、可可、牛奶、汽水之类,家里都不预备。

②鲁迅先生备有两种纸烟,一种价钱贵的,一种便宜的。

便宜的是绿听子的,我不认识那是什么牌子,只记得烟头上带着黄纸的嘴,每五十支的价钱大概是四角到五角,是鲁迅先生自己平日用的。

另一种是白听子的,是前门烟,用来招待客人的,白听烟放在鲁迅先生书桌的抽屉里。

有客人来鲁迅先生就下楼,把它带到楼下去,客人走了,又带回楼上来照样放在抽屉里。

③鲁迅先生家里生客人很少,几乎没有,尤其是住在他家里的人更没有。

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在二楼上鲁迅先生的卧室里摆好了晚饭,围着桌子坐满了人。

每逢星期六晚上都是这样的,周建人先生带着全家来拜访的。

在桌子边坐着一个很瘦的很高的穿着中国小背心的人,鲁迅先生介绍说:“这是一位同乡,是商人。


④初看似乎对的,穿着中国裤子,头发剃得很短。

当吃饭时,他还让别人酒,也给我倒一盅,态度很活泼,不大像个商人;等吃完了饭,又谈到《伪自由书》及《二心集》。

这个商人,开明得很,在中国不常见。

没有见过的就总不大放心。

⑤下一次是在楼下客厅后的方桌上吃晚饭,那天很晴,一阵阵地刮着热风,虽然黄昏了,客厅后还不昏黑。

鲁迅先生是新剪的头发,还能记得桌上有一碗黄花鱼,大概是顺着鲁迅先生的口味,是用油煎
的。

鲁迅先生前面摆着一碗酒,酒碗是扁扁的,好像用做吃饭的饭碗。

那位商人先生也能喝酒。

他说蒙古人什么样,苗人什么样,从西藏经过时,那西藏女人见了男人追她,她就如何如何。

⑥这商人可真怪,怎么专门走地方,而不做买卖?并且鲁迅先生的书他也全读过,一开口这个,一开口那个。

并且海婴叫他X 先生,我一听那X 字就明白他是谁了。

X先生常常回去得很迟,从鲁迅先生家里出来,在弄堂里遇到了几次。

⑦有一天晚上X先生从三楼下来,手里提着小箱子,身上穿着长袍子,站在鲁迅先生的面前,他说他要搬了。

他告了辞,许先生送他下楼去了。

这时候鲁迅先生在地板上绕了两个圈子,问我说:
⑧“你看他到底是商人吗?”
⑨“是的。

”我说。

⑩鲁迅先生很有意思地在地板上走几步,而后向我说:“他是贩卖私货的商人,是贩卖精神上的……”
⑪X 先生走过二万五千里回来的。

⑫鲁迅先生必得休息的,须藤老医生是这样说的。

可是鲁迅先生从此不但没有休息,并且脑子里所想的更多了,要做的事情都像非立刻就做不可,校《海上述林》的校样,印珂勒惠支的画,翻译《死魂灵》下部;刚好了,这些就都一起开始了,还计算着出三十年集(即《鲁迅全集》)。

⑬鲁迅先生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意身体,所以要多做,赶快做。

当时大家不解其中的意思,都以为鲁迅先生不加
以休息不以为然,后来读了鲁迅先生《死》的那篇文章才了然了。

⑭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鲁迅先生就是这样。

⑮不久书桌上德文字典和日文字典都摆起来了,果戈理的《死魂灵》,又开始翻译了。

⑯鲁迅先生的身体不大好,容易伤风,伤风之后,照常要陪客人,回信,校稿子。

所以伤风之后总要拖下去一个月或半个月的。

⑰瞿秋白的《海上述林》校样,1935 年冬,1936 年的春天,鲁迅先生不断地校着,几十万字的校样,要看三遍,而印刷所送校样来总是十页八页的,并不是统统一道地送来,所以鲁迅先生不断地被这校样催索着,鲁迅先生竟说:
⑱“看吧,一边陪着你们谈话,一边看校样的,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听……”
⑲有时客人来了,鲁迅先生一边说着笑话,一边放下了笔。

有的时候鲁迅先生也说:“就剩几个字了……请坐一坐……”
⑳1935 年冬天许先生说:
㉑“周先生的身体是不如从前了。


(文章有删改) 10.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领军人物,小延对他敬爱有加。

在阅读完
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她找到了以上内容并做了如下批注。

请你找出其中理解有误的一项( )(4 分)
A.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

B. 鲁迅先生平常只喝清茶,但在X 先生拜访的时候鲁迅先生前
面却摆着一碗酒,足见鲁迅先生对与X 先生会面的重视。

C. 鲁迅先生晚年身体欠佳,却不遵医嘱,不好好休息,反而夜以
继日地工作,其中原委,可以从他的文章《死》中找到。

D. 有时客人来了,鲁迅有失招待,反而让客人等他校对完稿件,
显示出他对工作的专注,也解释了为什么“家里生客人很少”。

11. 萧红是个很会“写”的作家,小延很认同这个评价。

她找到了文章
中几处值得玩味的句子,请你根据括号中的思路,简要分析。

(4 分)
(1)他是贩卖私货
..的商人,是贩卖精神上的……(“私货”这个词语用得真妙,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鲁迅先生不断地被这校样催索着,鲁迅先生竟.说……(“竟”本
是个可有可无的副词,但在这里却颇有深意。

该如何理解?)
12. 人们都说鲁迅伟大,也许这种“伟大”在他人的眼中更见其真。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

(6 分)
13. 小延的几个同学不太喜欢这篇文章,认为萧红“缺乏文采”“叙事散
乱”“写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没有感情”。

小延不同意,你也不同意。

请你替萧红辩白一下。

(4 分)
14. 谈到鲁迅,小延不禁想起读过的名著《朝花夕拾》,其中有些情
节令她难忘——
(1)比如,阿长把《山海经》念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

(2)还比如,作品里回忆了两位背景迥异,却都令鲁迅受益匪浅的
老师:一位是三味书屋的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位则是
日本仙台医专的藤野先生。

(2 分)
四、写作(50 分)
15. [2024 苏州期末] 在鲁迅先生童年的时光里,长妈妈和《山海
经》是一道光,在他心里种下善与美;而后来,在萧红苦难的
岁月里,鲁迅先生又成为一道光,照亮她心头的黑暗,给予她
希望与温暖。

直到今天,我们还能从无数的人身上看见“光”,
从无数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发现这样珍贵的“光”。

请以《照在生命里的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 字的文章。

要求:(1)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第三单元学业质量评价
一、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1. (1)噬霄zhìzáo
(2)小敏
【点拨】选段是对老师的赞美与感恩,“加个内敛深沉的背景音乐”
不合适。

2. A 在句前加上“他”。

3.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中庸孟子语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不惑知天命耳顺
(6)D
【点拨】A 项,动词,了解/ 动词,得到。

B 项,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

一说,指仁德。

C 项,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并列。

D 项,都为动词,温习。

二、整本书阅读
4. (1)示例:读《朝花夕拾》如品味小吃,每一篇目都有不同的味道,
读完后细细品味,余味无穷。

(2)①寿镜吾先生
②行礼拜师、问“怪哉”虫、大声读书
③为“我”添改讲义、修正解剖图等
(3)示例一:《〈二十四孝图〉》写到了当时供给孩子的书籍形式粗
拙,故事虚伪,有的甚至违背人性。

鲁迅借此表达儿童读物要内容健康、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育思想。

示例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到“我”在三味书屋读书时问先生“怪哉”这虫怎么回事,先生不高兴,表达了“我”的失望与不满。

鲁迅借此表达了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保护并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孩子快乐成长的教育思想。

【点拨】从所给的示例可知,要先结合篇章中涉及儿童教育的具体内容,再来谈鲁迅想要表达的教育思想,如尊重孩子的天性、保护并激发孩子的想象力等。

三、阅读理解
(一)5. (1)为什么(2)因此
6. (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2)诲女/ 知之乎
【点拨】(1)根据句意“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几个方面的东西”可知,应在“举一隅”之后停顿;(2)根据句意“教导你的内容都知道了吧”可知,应在“诲女”之后停顿。

7. (1)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有智慧。

(2)不到他心中渴望通达而自己不能实现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
到他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点拨】句(1)重点词有:为,就是;前几个“知”,知道;最后一个“知”,同“智”,智慧;句(2)重点词有:愤,憋闷,心中渴望通达而
未能实现;启,开导;悱,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说出来;发,启发。

8. 第一则,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
懂;第三则,孔子认为学习要向别人虚心请教。

这两则都是论述学习态度的。

第二则,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适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

第二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

9. 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孔文子虚心求教。

既肯定了孔文子取
得成就的原因,又借此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点拨】从孔子答话中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孔文子能称之为“文”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敏而好学;二是他虚心求教。

目的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二是教育他的弟子要像孔文子一样做到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参考译文】
孔子说:“由,教导你的内容都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有智慧。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心中渴望通达而自己不能实现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几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勤勉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给他‘文’的谥号。


(二)10. D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 有误,“家里生客人很少”
与鲁迅对工作专注没有必然联系,选项牵强附会地制造了一种因果逻辑。

故选D。

11.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共产主义思想比作“私货”,写出了
当时马克思主义在国民党统治下的艰难处境,也表现出X先生对传播先进思想的无畏和坚定而决绝的意志。

【点拨】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根据第⑪段“X先生走过二万五千里回来的”可以判断出X先生是一个共产主义者,因此“私货”在这里指共产主义思想,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共产主义思想比作“私货”,写出了当时马克思主义在国民党统治下的艰难处境,也表现出X先生对传播先进思想的无畏和坚定而决绝的意志。

(2)“竟”是“竟然”的意思,既写出了“我”对鲁迅先生面对催索的答
复的惊讶,表现了“我”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也写出了鲁迅先生对工作的负责、专注、勤勉。

【点拨】联系第⑱段“看吧,一边陪着你们谈话,一边看校样的,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听……”可知,文章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工作的负责、专注、勤勉,“竟”写出了“我”对鲁迅先生面对催索的答复的惊讶,表现了“我”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

12. ①鲁迅先生抽烟选用相对便宜的,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生活
俭朴、简省的人。

②鲁迅先生招待X 先生时,行为、言谈上都透露出一种尊敬,可
见鲁迅先生对共产主义的认同,是一个思想开明、追求进步的人。

③鲁迅先生身体抱恙,却依旧笔耕不辍,希望给人类留下更多,
可见他心怀天下人民,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是一个大公无私、甘于牺牲的人。

【点拨】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第②段中的“鲁迅先生备有两种纸烟,一种价钱贵的,一种便宜的。

便宜的是绿听子的,我不认识那是什么牌子,只记得烟头上带着黄纸的嘴,每五十支的价钱大概是四角到五角,是鲁迅先生自己平日用的”可知,鲁迅先生是一个生活俭朴、简省的人。

根据第③④⑤段鲁迅先生款待X先生时,行为、言谈上都透露出一种尊敬,可见鲁迅先生对共产主义的认同,是一个思想开明、追求进步的人。

根据第⑫段中的“鲁迅先生必得休息的,须藤老医生是这样说的。

可是鲁迅先生从此不但没有休息,并且脑子里所想的更多了,要做的事情都像非立刻就做不可”,第⑬段中的“鲁迅先生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意身体,所以要多做,赶快做”和第⑭段“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等内容可知,鲁迅先生身体抱恙,却依旧笔耕不辍,希望给人类留下更多,可见他心怀天下人民,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是一个大公无私、甘于牺牲的人。

13. 示例:①萧红的文章语言风格感性细腻,平实自然,如话家常却
感人至深,并非“缺乏文采”。

②萧红以鲁迅的生活细节为线索进行勾连,又以对鲁迅的尊敬、
爱戴、怀念、赞颂等情感进行串联,情感主旨明确,并非“叙事散乱”“没有感情”。

③萧红从细微处展现鲁迅的伟大品格,不仅体现出对鲁迅的深刻
了解,还展现出鲁迅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另一面,因此文中记叙的事件并非“鸡毛蒜皮的小事”。

14. (1)三哼经(2)寿镜吾先生
【点拨】本题考查名著知识。

(1)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我”渴望得到《山海经》,阿
长给“我”买了《山海经》,目不识丁的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

(2)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求学时的老师是寿镜吾先生。

他是一
个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四、写作
15.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一、审题。

题目中的“光”是中心词,是写作的重点。

“光”比喻精神力量,其特征为温暖、明亮、热情。

“光”温暖人心,驱散阴霾,鼓舞斗志,催人奋进。

作文立意可以是亲情的力量、关爱的力量、文学的力量,也可以是其他的精神力量。

二、选材。

(1)从家庭方面选材:在家里,父亲一个欣赏的眼神,母亲
一声关切的叮嘱,都是慈爱的光。

可以由此赞颂父母之爱,表达
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2)从学校方面选材:同学之间的友爱;班主任跟你的倾心
交谈;语文老师对你作文的精心指导;生活老师对你的照顾等,都是关爱的光。

可以由此赞美校园的和谐,也可表达对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光”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更可以是一种精神,任意选择一个方面进行写作,力求真实,追求新颖。

文章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例文:
照在生命里的光
“唉——”我握着一份侥幸及格的试卷,缓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阳光穿透树叶,正好落在分数栏的位置。

我的心沉了下来。

终于走到了家门口,我不由得发出一阵苦笑。

“嘭嘭——”此时的我正无力地拍打着书桌。

历史,是我的软肋。

那些地名、日期在我的脑海里就如同一盘散沙。

再看看外面,已经开始下雨,正符合此时我的心情——迷茫和徘徊。

这时,爸爸走进来和我聊天,我静静地等待着他来询问我的成绩。

可爸爸似乎看出了什么,只说让我陪着他去阳台上坐坐。

阳台上,空气很是清新,雨后天边也挂上了一道弯弯的彩虹。

阳台上种植的花儿都显得生机勃勃。

爸爸指着那朵开得最艳的花儿,说:“孩子,你看!这花儿美吗?”我毫不犹豫地说:“是的,花儿很美。

”爸爸又说:“你再仔细看看。

”我走过去仔细看,突然发现,那饱满的
花瓣下,也有已经枯萎了的花瓣。

“啊!”我不经意间叫出了声。

我突然明白了爸爸的良苦用心。

爸爸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没有哪一朵花是十全十美的,但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不也一样绚丽多彩吗?”我看着那朵花,心中的难过已荡然无存。

我知道,我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是,我可以做到更优秀。

爸爸看着豁然开朗的我,笑着说:“如果你想提高历史成绩,可以在历史上面多下功夫,但其他学科也不要落下!”我点点头,回了房间。

我又重新返回阳台,将那盆花搬进屋里,放在窗户边。

我知道花儿和我一样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提升自己。

每当我拿起那张刚刚及格的历史试卷,想到爸爸说的话,就会感到有一缕阳光,照进了我的心里。

爸爸的话,是指引我走出失望的明灯,更是我生命里的阳光,使我感到无比的温暖。

总评本文中将爸爸的话比作“生命里的阳光”,照耀着作者内心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产生的阴霾,让作者走出沮丧与失落,走向光明。

文章中心突出,线索分明。

文章环境描写细致、生动,不仅烘托了人物心情,也推动了情节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