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海县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东海县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8题;共16分)
1.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 抗衡消毁染指轰然洞开
B . 僭用精悍倾泄转瞬即逝
C . 荒诞荡漾理睬杯盘狼藉
D . 端详闪铄禀赋沁人心脾
2. (2分)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据《中华读书报》报道,2012年网络作家富豪排行榜显示,唐家三少、我吃西红柿、天蚕土豆分别以3300万元、2100万元、1800万元的版税收入居“网络作家富豪榜”前三甲。

这些年轻的网络写手因拥有高人气、高收入被视为业内翘楚,网络文学创作也因此显示欣欣向荣的态势。

然而在近日由《人民文学》杂志社和江苏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文学奖新闻发布会上,《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却在初评中发现青年文学创作的诸多弊端,如30岁以下作家的长篇小说几乎不忍卒读。

A . 翘楚
B . 欣欣向荣
C . 态势
D . 不忍卒读
3. (2分)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 . 有个同学说,他的老师教给他们,以后再遇到《责任》之类的作文题,按照“谈谈孔繁森,批判王宝森,想到钱学森,联系我自己”的程式来写,保准不会跑题。

B . 我一定要跳起来亲眼看看墙上的斑点到底是什么——是一枚钉子?一片玫瑰花瓣? 还是木块上的裂纹?
C . 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

D . “勇气”号依靠餐桌大小的太阳能电池板获得能源,在理想的情况下每天最多可在火星上漫步20米,它的观测预计持续90个火星日(相当于地球上92天)。

4. (2分) (2018高一上·渭南月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朱自清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地抒发了他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讲述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B . 在郁达夫诞辰120周年之际,20个郁达夫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和郁氏家属齐聚在郁达夫的故乡富阳,围绕郁达夫与现当代文学及纪念馆建设相关议题开展座谈。

C . 散文的生命,在于不管在什么时代,都可以读出永恒的价值。

几十年前的《囚绿记》,放在今天的“文化地球”中,应该以全新的视角,赋予它全新的现代价值。

D . 清华大学联合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未来交通研究中心,他们试图寻找解决北京雾霾天出行困难的破解之道。

5. (2分)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孙策怒斩于吉道人后,病情日益加重。

临死前,他取印绶授予孙权,并嘱咐说:“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

”(《三国演义》)
B . 众人在芦雪庵依题作即景联句,宝玉因联句最少而被罚酒。

宝玉喝得酩酊大醉,误入栊翠庵妙玉处,折下了庵中一枝二尺多高的红梅。

(《红楼梦》)
C . 吴荪甫在老家双桥镇建设“双桥王国”的幻想,因农民暴动而破灭。

吴荪甫随后与他人合作成立了益中信托公司,继续做着实业救国的美梦。

(《子夜》)
D . 在临刑忏悔仪式上,弗罗洛无意中望见了远处阳台上的弗比斯,便咬牙切齿地对爱斯梅拉达说:“得啦,你死吧!谁也别想得到你。

”(《巴黎圣母院》)
6. (2分)从词语用法的角度,下列句中划线词语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子欲善而民善矣②足民,足兵,民信之矣③食夫稻,衣夫锦④必也正名乎⑤从者见之⑥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⑦孔子下,欲与之言⑧杀鸡为黍而食之
A . ①⑥/②④⑤⑧/③⑦
B . ①⑥/②③④/⑤⑧/⑦
C . ①③⑥/②④⑤⑦/⑧
D . ①⑦/③⑥/②⑤/④⑧
7. (2分) (2016高一上·柘荣期中) 下列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客有吹洞箫者凌万顷之茫然
B . 而今安在哉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D . 月出于东山之上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8. (2分)(2017·南京模拟) 下列四种不同的表达语得体的一项是()
A . 分别总是在六月,回忆是思恋的愁.同窗数载的无数美好瞬间,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之中…(毕业赠言)
B . 工会提议用探望一线劳动者的方式过“五一”,这很有意义,群众积极响应,没有一点异议.(广播稿)
C . 本人昨日不慎于学校阅览室丢失阿伦特《反抗平庸之恶》一书,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不甚感激!(寻物启事)
D . 特邀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校园戏剧节,相信您会有幸观赏到最具特色的演出,敬候您的光临.(邀请函)
二、语言表达 (共1题;共1分)
9. (1分) (2020高三下·南海月考) 请把下面的诗歌补充完整,要求语意连贯,内容贴切,句式一致,每句不超过10字(含标点符号)。

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鸡,
________。

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
叱咤时代的风云。

________。

舞动神州的烈火。

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
那就是中国!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4分)
10. (4分) (2017高一下·贺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学中的自由,是儒家责任里的闲情,是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是法家理性下的游弋,是士人重压时的释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一个价值取向,就是“自由”。

自由,在国学里也是随处可见的。

道家的生命理想最接近自由的状态,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要“道法自然”,意思是说:大道之行,既是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是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这就是道之所在。

而把道家思想与个人生命形态结合得更为紧密、更为艺术的庄子,对自由的感受也更为强烈。

一篇著名的《逍遥游》,其实描写的正是庄子心灵的驰骋和思想的放飞。

《逍遥游》中描述的那个叫做“鹏”的大鸟,能够扶摇直上九万里,能够背负青天激越云间,上能飞天,下能入水,自由往来于天地间。

其实,庄子哪是以如此瑰丽的笔墨来仅仅描写一只鸟的行为呢?那“鹏”正是庄子自己的心,正是一颗开阔六合、含纳古今、超越世俗、纵横时空的心。

心的自由,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由。

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然而,心的开阔可以超越现实局限,助你自由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

儒家学派里,孔子曾称赞得意门生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人人都不堪忧苦,只有颜回不改其乐——他不改其乐的,也许是身在陋巷、心在书香的精神享受,也许是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也许是身虽未动、心已远行的超越眼前的卓越见识。

可见,在中国文化里,无论是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出世无为的道家,无论他们的生存环境和行为特征有何不同,但在内心和精神层面,他们都同样拥有自由的灵魂。

无论是脚踏实地的儒家,还是仰望天空的道家,他们不同的人生信条只是对生活哲学的探讨。

而对生命状态的存在,他们都毫无异议地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陋巷,都可以也都应该自由而活。

甚至,提倡法制、法度严明的法家,也不与自由的本质相矛盾。

自由突显出秩序,在有形的层面,所有的自由都有其边界,法度之内是令行禁止,那么相对应的法度之外就是行动自由。

而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在,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

所以,法家的“明法度”其实更好地规范了“享自由”。

如果在现实社会的严格秩序之内,一个人的灵魂依然能充分体会到自由,那么这样的灵魂才真正具有力度,甚至具有艺术性。

中国古代的士人就是如此。

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当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受案牍之劳形、受朝堂之艰险、受宦海之沉浮、受宵小之倾轧而感觉受到待遇不公、受到制度禁锢、受到官场奴役、受到志向束缚的时候,他们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逃避到山林隐逸而不问世事,不是投降给世道艰难而躲避退缩——他们总认为,遁入世外不是读书人的理想抱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负重前行中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才是真正的人生自由。

所以,他们在任何困境里都努力自我调节,他们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这些构成了他们快乐纵横的自由王国。

自由,从来不在远方的乌托邦,而就在当下的轻安自在;自由,从来不依靠他人的给予,而全在自我的获得。

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形式的自由抵得上心灵的自由强大有力。

(选自曹雅欣《国学中的自由》)
(1)下列关于国学中的自由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国学里是随处可见“自由”的,比如儒家责任里的闲情,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法家理性下的游弋,士人重压时的释放等等。

B . 国学里的自由在道家的表现可以是老子的“道法自然”,也可以是庄子的超越现实局限,自由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

C . 国学里的自由在儒家那里的表现是身在陋巷、心在书香的精神享受,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儒家的生活像是大地上的苦行僧。

D . 国学里的自由在法家那里的“明法度”就是自由突显出秩序,在有形的层面,所有的自由都有其边界,只有在法度之外才是行动自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老子的“道法自然”认为道之所在就是既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

B . 儒家和道家,他们有不同的人生信条,而对生命状态存在的理解上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陋巷,都应该自由而活。

C . 法家虽然提倡法制,严明法度,但也不与自由的本质矛盾,而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在,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

D . 中国古代的士人认为真正的人生自由只有在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中才能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自由,其实是一种心灵的自由,它是在当下的轻安自在,是自我的获得,在儒家、道家、法家那里都能体现这一点。

B . 中国古代士人们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隐逸山林,也不是降世退缩,而是在负重前行中实现理想抱负。

C . 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一个人真正的自由是心的自由,心的开阔可以超越现实局限。

D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一个价值取向,就是“自由”,而自由不只是西方价值观才存在的,在国学中也随处可见。

11. (20分) (2017高三上·集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
王晓莉
①出单位门时,恰好园林工在修剪道两旁的树木。

经过几个季节的生长,这些以樟树为主的树木都已长得有声有色。

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扩张着,街道为此稠密了不少。

②一年两季的被修剪,成了这些树木的必修课。

电剪刀哧哧作响,那些长在树顶端或者树身周边的细嫩枝叶,随之纷纷落马。

而即使更粗壮些的枝条,也不消五秒钟,就在强大的马力之下一折两断。

很快地,这树便被修剪成了一把标准的伞,整整齐齐,笔直向上。

不消一个上午,这条街就将撑起一长排绿伞。

每棵树都生得一模一样了。

③地面上,那些枝枝杈杈纠缠不休地堆积着。

树木的清香四处飘逸,树叶子与松针层叠一处,色彩斑斓。

脚踩在上面,柔韧而温暖。

这是在园林工眼里,一棵树中比较旁逸斜出,并不值得继续容留于树的那一部分。

不能有损于秩序,破坏秩序等于破坏美,等于多余。

这大约是园林工人的美学原则。

④但我的,恰好与他们相反。

⑤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

那几棵枝条如何溜出了向上生长的大部队,而独独朝着左上角努力?一簇叶子又如何密密麻麻聚集在了一起,像开一个研讨会般比别处热闹、喧腾许多?它们没有成为树的主干,没有引领一棵树生长的那股绝对力量。

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它们不是“主流”。

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⑥一棵树。

完全的秩序,完全的规则,该是多么乏味啊,就像兵营,像一律穿了病号服,像活了一生却毫无故事的人。

⑦在我所喜欢的电影里,除了故事主角,导演往往安排些和故事不怎么相干的人。

他可能是个独居多年的老邻居,总是抓住一切机会狂热地宣讲着宗教教义、人生哲理,而他的听众,却是两个踢足球之后累瘫在沙滩上休息的男孩子;也可能是个热爱酒精的工人,在电影的背景深处,一杯接一杯地喝着苦闷至极的酒。

他们类似于文章中的“闲笔”,对于故事的发展或推动其实完全不起作用。

⑧这样旁逸斜出的人,我却总是看得心领神会。

很久以后,关于这场电影,我脑子里什么也留不下了,却依然能回忆起他们。

就好像在翻阅一堆历史书籍之后,我能记住的,往往是类似于野史、花絮的部分——它们从历史这棵大树的灰色的树身中旁逸斜出,冲破森严,开出斑斓的花朵,人性的色彩与趣味尽在其中。

⑨在我们周遭的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小人物。

他们永不知名,总是存在。

他们有着和主流人群不一样的心事、不一样的心路,他们很容易就透露出接近于生命本质的部分,不掩饰、不修剪,因而不做作。

门卫、修鞋子的人、路边摆摊卖廉价发饰的母女……他们是世界这棵大树上旁逸斜出的部分。

如果世界要唾弃谁,他们必是最先被唾弃;如果世界要剪伐谁,他们必最先被剪伐。

但是在被唾弃之前不能自弃,在被剪灭之前不能自灭。

他们的力量来源于此。

⑩关于“旁逸斜出”,种过苹果树的朋友告诉我一个让人很受鼓舞的故事:在苹果树的树根,常常会突然蹿出一种叫“徒长枝”的枝子。

它以惊人的速度爆发,长势凶猛。

当它的势头盖过主干时,有经验的果农会毫不犹豫地把已遭虫蛀、遭风雨侵蚀、多年不长的老干剪去。

事物的新陈代谢并不只有一种方式。

⑪的确,过了几天,我再看单位门口的那些树木,还是在被修剪的部位,树身又长出了新芽,它们所朝向的,依然是那个旁逸斜出的方向。

⑫那些旁逸斜出的树。

那些旁逸斜出的人。

且让我们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

(选自《散文》2014年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A . 在被修剪前,“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扩张着”,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树木自然生长状态下的茂盛繁密、生机勃勃。

B . 第③段描写落在地上的残枝断叶,作者却用到了“色彩斑斓”“柔韧而温暖”等词语,暗含了作者对它们遭受剪伐的惋惜和痛心。

C . 第⑦段作者笔锋一转,把思路从对树的命运的感慨转向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深刻。

D . 作者叙写苹果树上“徒长枝”这一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旁逸斜出”的枝干也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们都能成为主流,从而揭示了文章主旨。

E . 本文语言犀利,措辞华美,充满激情,对底层人、边缘人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与悲悯,挖掘出了人性的深度。

(2)为什么作者认为“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它们从历史这棵大树的灰色的树身中旁逸斜出,冲破森严,开出斑斓的花朵,人性的色彩与趣味尽在其中。

(4)怎样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文章中获得的启示。

四、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3分)
12. (13分) (2019高三下·合肥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滕中正,字普光,青州北海人。

曾祖瑶,高邮令。

祖煦,即墨令。

父保裔,兴平令。

中正弱冠,举进士不第。

周显德中,滑帅向拱奏辟为掌书记。

拱移镇彭门,会中正丁外艰,复表夺情,仍署旧职,加朝散大夫。

拱镇襄阳,以中正为襄、均、房、复观察判官。

及留守西洛,又奏署河南府判官、检校户部员外郎。

乾德五年,度支员外郎侯陟表中正有材干,入为殿中侍御史。

两川平,选知兴元府,判西京留台,俄通判河南府留守司事。

太祖雩祀西洛,以祗事之勤,转仓部员外郎。

太宗即位,迁考功员外郎,授四川东路转运使。

太平兴国五年,召为膳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

六年,命与中书舍人郭贽、户部郎中雷德骧同知京朝官考课。

中正尝荐举监察御史张白知蔡州,假贷官钱二百贯籴粟麦以射利,坐弃市。

中正降为本曹员外郎,依旧知杂。

未几,又擢拜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雍熙元年春,大宴,上欢甚,以虚盏示群臣。

宰相言饮酒过度,恐有失仪之责。

上顾谓中正曰:“今君臣相遇,有失者勿弹劾也。

”因是伶官盛言宴会之乐。

上曰:“朕乐在时平民安。

”是冬乾明节,群臣上寿酒,既三行,上目中正曰:“三爵之饮,实惟常礼,朕欲与群臣更举一卮,可乎?”中正曰:“陛下圣恩甚厚,臣敢不奉诏。

”殿上皆称万岁。

二年,以年老辞,出知河南府。

未几,被病罢,分司西京。

淳化初,判留司御史台,命其子元锡权河南司录以便养。

二年,卒,年八十四。

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元锡至刑部郎中,元晏后名世
宁,至工部郎中。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五》,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
B . 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
C . 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
D . 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其等级分为状元、榜眼、探花。

B . 丁外艰,凡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

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C . 夺情,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指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

D . 弃市,死刑的一种,是在人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滕中正官宦出身,才能卓著。

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曾做过县令,而滕中正得到了滑帅向拱的举荐,受到朝廷重用,官职曾经一度不断升迁。

B . 滕中正侍奉尽力,备受恩宠。

太祖对滕中正恩宠有加,在西洛祭祀祈雨时,见他侍奉尽力,改任他为仓部员外郎,想要多喝一杯酒都要征询他的意见。

C . 滕中正错荐人才,受到牵连。

滕中正曾经向朝廷荐举监察御史张白任蔡州知州,但张白携官钱谋求私利,因此滕中正也受到牵连,降为本曹员外郎。

D . 滕中正一生为官,尽职尽责。

滕中正做官尽职尽责,受到人们赞许,官至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晚年因病罢官,雍熙二年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中正尝荐举监察御史张白知蔡州,假贷官钱二百贯籴粟麦以射利,坐弃市。

②宰相言饮酒过度,恐有失仪之责。

上顾谓中正曰:“今君臣相遇,有失者勿弹劾也。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6分)
13. (6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关河令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
词的上阕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象?
(2)
这首词以什么为线索?作者在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
14. (5分) (2016高三上·莱芜月考) 默写
①《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当日气候宜人的语句是:________ , ________。

②在《诗经•氓》中女子倾诉自己从早到晚、终日操劳的两句诗是:________ , ________。

③《短歌行》中出自《诗经•郑风》,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________ , ________。

③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________ , ________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这三句话,表达出相同的意思。

⑤《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 , ________。

⑥《赤壁赋》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的两句是________ , ________。

⑦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________ , ________。

⑧《赤壁赋》中用比喻的手法来表现人生短暂和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 , ________。

⑨《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音凄切婉转的两句是:________ , ________。

⑩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_ , 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先贤、愿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决心。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2分)
15. (2分) (2015高二上·贵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个青年要往墙上钉一个钉子。

要钉的时候,他发现墙面太高,需要找一条凳子站上去。

找来了凳子,他发现凳子坏了,需要修一下。

他找来了锯子,发现锯子钝了,需要找锉磨快锯子,他又去买锉……临近中午的时候,有人发现他在操场上打篮球。

需要钉的那个钉子,连同锤子锯子一起,仍然放在需要修理的凳子上。

读了这则材料,你可能有自己的感悟,也可能有类似的经历;你也可能对类似的人和事有过见闻。

请你根据自己的感悟或经历或见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8题;共16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二、语言表达 (共1题;共1分)
9-1、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4分)
10-1、
10-2、
10-3、
11-1、
11-2、
11-3、
11-4、
四、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3分)
12-1、
12-2、
12-3、
12-4、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6分)
13-1、
13-2、
六、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
14-1、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2分)
1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