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脑充血的征兆
5、中风预防
有征兆时就应治疗,创制建瓴汤
生山药30克,生牡蛎18克,生地18克,怀牛 膝30克,生赭石24克,生龙骨18克,生白芍 12克,柏子仁12克组成。全方以牛膝引血下 行,为治标之主药.而复究病之本源,用龙 骨、牡蛎、白芍,以镇肝熄风,赭石平胃降 冲,山药培补肝肾之阴,佐以生地壮水之主 以制阳光,柏子仁条达肝气。
山药色白入肺,味甘归脾,液浓益肾, 能滋润血脉,固摄气化,宁嗽定喘,强志育 神,是滋补药中的无上之品,性平和,宜生 用煮汁饮之,不可炒用。
三、论大气
1.大气学说的来源: 《灵枢·五色》篇所说:“大气入于脏腑者,
不病而卒死。” 2.胸中大气的实质和内涵: 大气是搏聚于胸中、包举于肺外的大量阳气,
王x x,七天前因流产行刮宫术,术中出血甚多,用 西药止血无效,势如崩而进入高热神昏,经西药抢 救,亦无起色,乃请中医会诊。诊见:张口喘息、 呼吸浅促,不能接续,伴见烦躁不安,面色晄白,
时出冷汗,二目上视,四肢厥冷,体温39.8°C,
心率l42次/分,血压50—70/20—30mmHg,舌红无 津,脉微细数,急投升陷汤加味:黄芪30克、知母 12克、升麻12克、柴胡12克、桔梗10克、红参6克、 附片l0克、山萸肉30克、枣仁15克、五花龙骨30克、 银花30克煎成300毫升,一次灌服.药后20分钟,患 者喘势大减,汗渐止,神态平静,脉来有力,诸症 渐安。 (摘自顾维超《对张锡纯胸中大气学说初 探》)
“脑贫血”证:根据《内经》“上气不足,脑为之不 满”的记载,认为或因人之色欲过度,或气之上升 过少可致“脑中之血过少”,不能荣养脑髓,加之 胸中宗气不足,不能鼓动血脉上输四布,脑髓神经 失去濡养,从而出现类中。
2.强调虚实辨证
实证的临床表现是:“脉弦有力,头目时常 眩晕,或脑中时作疼发热,或目胀耳鸣,或 心烦热,或则 颠
升陷汤的临床应用研究
只要符合劳倦内伤,大气下陷之病机, 具有呼吸因难,上下之气若不相接,胸膺堵 闷,少腹坠胀,脉沉迟微弱等病症,即可考 虑使用。升陷汤加减可治疗胃下垂,脱肛, 阴挺,劳淋,喘息,自汗,胸痹,脏躁,久 泄,产后虚赢等病证,而且用于抢救因大气 下陷所致的休克,晕厥,甚则昏迷,高原性 低血压,一氧化碳中毒等危重病例,并取得 成功。从而,为抢救一些危重病症和治疗某 些心,肺,脑,血液,内分泌等系统多种疑 难病症开拓了新领域,取得了新进展。

学术理论
衷中参西 用药心得 论大气 论中风
一、衷中参西
1.历史渊源 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易经》、《老
子》等亦颇有研究。对中医理论思想,无不 本之于《内经》、《本草经》及张仲景之学。 对于疾病的治疗主张以中医为主体,取西医 之长补中医之短,因而在对疾病的认识上接 受不少西医思想 。
(1)大气下陷证与寒饮结胸证
两证具有胸中气短之证,脉象亦多沉迟微弱。 寒饮结胸,甚畏寒凉,恒觉胸中满闷,似觉 有物压之。大气下陷,不畏寒凉,常觉上气 不接下气,胸部并无压迫感。
(2)大气下陷证与喘证
两者皆见喘息,但一实一虚,喘证多气逆作 喘,用降气药有效;中气下陷证,似喘非喘, 用降气药立危。喘证,必然肩息,脉象多数 或有浮滑之象;大气下陷,必不肩息,脉象 微弱而迟。
版,分八卷。 第六期,临床验案,1937年出版,分八卷。 第七期,伤寒温病讲稿,1934年出版,分四卷 第八期,遗稿,1957年出版。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方论共八卷,载方 189首,其中自制方166首。源于实践;效法 经方;把握病机为准;选择药物注意配伍。
(3)大气下陷与中气下陷证
大气与中气是不同的概念。大气为诸气纲领, 中气必在大气统摄之下,大气下陷,中气失 去统摄,亦可下陷,中气一陷,大气失其养 料,亦可虚而下陷,故两者常互为因果。大 气下陷比中气下陷更为严重,两者可互见, 也可各自独立存在。
8.大气下陷证的治疗
创制升陷汤(黄芪18g、知母9g、柴胡4.5g、桔 梗4.5g、升麻3g)
四、论中风
1.注重非风说 “外受之风为真中风,内生之风为类中风”,
真中风系“风自经络袭入”,即“风寒袭入” 所致的“周身关节皆疼”的历节风;或破伤 风后“受风拙掣”的破伤风,或“伤后房事 不戒”之抽风一类“外风”。
类中风即内风,是绝无风邪为患的。他认为:“内 风的病因病理基础为肝火亢旺,肺失清肃,胃气、 冲气不能顺降,肾阴虚损,不能维系真阳,胃失摄 纳,造成脏腑之气化上升太过”。
7.几个主要症状的应急处理
结语
张锡纯在学术上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具有严谨的治学精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 自创多首方剂,丰富了药物药性的认识与运 用,是中医界著名的医学家,对后世影响巨 大。
第一期至第三期,自创新方,于1918年出版,共八 卷。
第四期,药效体验,1924年出版,分五卷。 第五期,在各杂志的医论稿及医论通信,1928年出
配培元固脱法:可在升陷汤中加入人参或西洋参, 山药,山萸肉,五味子,龙骨等,以培气敛气固脱。
配温阳法:回阳升陷汤,可在升陷汤中加入人参、 附子、肉桂等。
配解郁活血法:创制理郁升陷汤(黄芪、知母、 当 归身、桂枝尖、柴胡、乳香、没药)。
配滋阴清胃法:可于升陷汤内加石膏、玄参、花粉、 麦冬、太子参。
虚证以补养气血,通经络为主,必要时 加载血上行之品,大气既充,可助血上 行,又可上达脑中,使血随之上升,气 旺血生,脑髓得以濡润。
3、临床分类及治疗方剂:
脑充血证(刘河间从火所论之中风)
镇肝熄风汤
怀牛膝30克,生赭石30克,生龙骨、生牡蛎 各15克,生龟板15克,生白芍15克,玄参15 克,天冬15克,川楝子6克,生麦芽6克,茵 陈6克,生甘草4.5克。加强了肃肺、平肝的 作用,方中加入玄参、麦冬以清肺气,使清 肃之气得以下行,加龟板以协白芍、龙牡增 强镇肝熄风之力,川楝子引肝气下达,并抑 肝亢之性,生麦芽顺肝木之性,使不抑郁, 茵陈泻肝热,解肝郁,使以甘草清和。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 用药心得
生平与著作
1860—1933,字寿甫。河北盐山人。 与张山雷、张生甫并称为“三张”,为医界
公认的名医。 创办立达中医院 设立中西医汇通医社 创办国医函授学校 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
学术特点
倡导中西汇通衷中参西思想 实验派医学大师 济世活人 不计私利
它源于元气,受水谷精微的滋养,其主要功 能是充满胸中,以司肺之呼吸之气.并对全 身产生重要影响。
3.大气的功能: 主司呼吸张缩,以行呼吸。 维持心脉搏动,推动气血运行。 撑持全身,主持机体功能活动,供应能量,
调节寒温。
4.大气下陷的病因 胸中大气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大气自上
一方面他接受中医学传统理论,又有长期的 医疗实践,从而使他坚定了中医学的信心。 这是他衷中的主要基础,
另一方面西医传入中国,对于思维敏捷的张 氏来说,无疑产生了融合新知的想法,这就 是他参西思想产生的条件。
他在比较中西医两个体系存在差别时指出: “西医所长在实验,中医所长在气化”。
注重以下方法: 1.直接观察法
萸肉味酸性温,得木气最厚,收敛之 中兼具条畅之性,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 既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又可 通利九窍,流通血脉.凡肝气不能条达之 胁痛、腰痛、肝风内萌,服之皆可奏效, 故称为“补肝之妙药”。引用地磁场的 概念,是保护元气的收敛药,适用于元 气不足与元气将脱。
赭石色红性微凉,能生血兼能凉血,其 质重坠,又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 燥结,对冲气、胃气上逆的各种呕呃、喘咳、 吐衄均有良效,药性平和,虽降逆气而不伤 正气,通燥结而毫不开破,临床皆生用,不 必煅。
脑贫血证(李杲从“气虚邪凑”所论中风)
加味补血汤
重用黄茂,取黄芪大补元气,升提胸中大气,使气 上达于脑,或配以当归、芍药、乳、没以流通血
脉,或配以萸肉、枸杞,补益肝肾,滋补化源,若 昏扑偏瘫较重者,可酌加麝香、冰片以醒神益智。 应用指征应以脉虚而无力,或兼有面色淡白,舌质 淡体胖者。
2.实践验证 3.类比法 4.批判继承、总结提高
二、用药心得
1、药性的研究 石膏、山萸肉、赭石、山药 2、善用食疗 3、注重配伍 4、创制方剂
石膏虽为石药,但性平和,性微寒而 非大寒,其煎汤若清水,服后寒凉之性随 汗外达,毫无浆汁留中,故决不伤胃, 气轻而能外达皮毛,质重可深入脏腑而 逐热下行,故称为“清阳明实热之圣药, 无论外感内伤用之皆效”,但必用生石 膏。服用方法:1.多煎徐服;2.细末嚼 咽法;3.凉水冲服法。
面黄唇白,气短神昏,心中怔忡,脉微弱迟, 可诊为虚证。
实证以清火平肝,引血下行为主,必要 时佐以补肾敛阴。清火平肝可使敛暴之 阳气得潜藏,肝风得熄;引血下行,可 遏制并走于上的气血上冲,又制肝阳之 敛张,佐以补肾敛阴,使肾阴充盈,肾 阴肾阳相维系,免于肾阳脱而上奔。临 床切忌祛风发表之品。
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 原。”“或肢体萎废,或成偏枯。”
虚证的临床表现是:“头重眩晕,精神昏愦, 或面黄唇白,或呼吸短气,或心中怔忡”, 剧者“猝然昏仆,肢体颓废或偏枯,其脉象 微弱,或至数兼迟”。
虚实鉴别要点是:头目眩晕作痛,心中烦热, 目胀目赤,脉弦有力,可诊为实证;
焦下陷于中、下二焦。 外感、内伤、饮食不节等皆可导致大气下陷。 5.大气下陷的病理 气虚而下陷
6.大气下陷的证候 大气病变主要是虚而陷,病情可分为二类: (1)急者可引起猝死;
(2)缓者可见呼吸不利,换气不足,而致 全身出现一系列衰弱的表现。
7.大气下陷证的鉴别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