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硅谷银行事件最新解读报告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023年硅谷银行事件最新解读报告书
概要
2
1.背景:当“零利率”遇上“高通胀”
2.硅谷银行之难:当“浮亏”遇上“赎回”
3.对美影响预判:信贷影响和预期扰动
4.对中国的启示:周期错位护体,银行专注主业
•走向零利率的时代,是资产持有者的幸福年代。

随着利率的下降,各类资产价格会膨胀。

债券最为直接,股票、房地产皆如此。

•短端利率走到0之后,降息红利就吃完了,但是还可以吃“期限利差的红利”。

•由于长期利率仍保持一定水平,有时期限利差还很大,理论上“玩钱”的金融机构只要以零利率借入钱,买入长期债券,然后再拿债券抵押0利率借钱……往复循环即可。

图: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美国十年国债利率(%)
-1.00
0.001.002.003.004.005.001983-011984-021985-031986-041987-051988-061989-071990-081991-091992-101993-111994-121996-011997-021998-031999-042000-052001-062002-072003-082004-092005-102006-112007-122009-012010-022011-032012-042013-052014-062015-072016-082017-092018-102019-112020-122022-012023-02
利差:美国十年国债-联邦基金利率(%)
•有时候期限利差还很大,在3%以上。

加杠杆吃这个利差是很爽的,买国债也没太大信用风险。


但有个问题是市场价格波动风险。

例如买入久期5年的国债(其实还有30年国债),如果市场利率上升1%,那么理论上债券价格要下跌5%(也就是未来5年少收的1%利息,要在当前价格中一次性体现)。

而且这时候负债端利率也会上升1%。

加起来会有-6%的收益影响。


如果无风险利率不是上升1%,而是3%,那么就有-18%的收益影响。

若是还加了五六倍杠杆,那就亏完本金了。

图: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与十年国债利差
•有问题就会有“办法”。

会计报表中有债券投资三科目: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下称“AFS”)、“持有至到期投资”(以下称“HTM”)。

其中AFS的价格波动不计入利润表,但计入资产负债表;HTM的价格波动既不计入利润表,也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就用摊余成本记账。

•所以“解决办法”很简单,就是把这些长久期债券统统放到HTM,至少也要放到AFS。

实际上,这是一种“鸵鸟政策”,隐含的思想是“浮亏不算亏”。

•会计准则的本意,是如果资产和负债做好匹配,那么其实可以不管市场价格波动(例如用20年期限的保单负债资金来买20年国债)。

但在错配的情况下,显然不能不理会价格波动。

如果负债可能随时撤走,或者利率突然激增,实际操作中就不可能做到持有至到期。

表:几个债券资产会计科目
会计记账方法公允价值变动的会计处理备注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入利润表买入主要目的是交易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不计入利润表,计入资产负债表科目
“其他综合收益”
打算持有至到期,也可能中途卖掉
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法不计入利润表,也不计入资产负债表买入主要目的是持有至到期
0.00%
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持有至到期投资/股东权益可供出售投资/股东权益
•以美国最大的四家银行为例,2012年后HTM/股东权益的比例一直在上升,2020/2021则出现明显跳升。

AFS 和HTM 总计的占股东权益比例,从2018年的159%,上升到2021年的272%。


从金额看,四家大银行HTM 相比2018年底增加了1.18万亿美元(注意这还只是前四名大银行的)。

表:HTM/股东权益的比例激增(美国最大的四家银行)
0.00
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美国:财政预算占GDP 比重:赤字(%)
0.0%
5.0%10.0%
15.0%20.0%
25.0%1973
1976
1979
1982
1985
1988
1991
1994
1997
2000
2003
2006
2009
2012
2015
2018
2021
也不能都怪银行
•全行业方向一致做一个事情的时候,往往有更大的时代背景在驱动。

不能只是从微观上归因。

•在欧美十几年持续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下,叠加2020年后美国政府开支大增,大量低利率的债券发行成为必然。

同时房地产市场的火热也主推了MBS 发行。

即使个别银行不想期限错配,从全局看,这些债券总是要有人买的。


而从银行经营角度看,在QE 大环境下,账上现金等价物很多,如果贷款需求还一般,那多买债券也是很自然的选择了。

表:2020/2021美国财政赤字率高企
表:美国银行业钱太多,不得不买债
7
引发问题只需要一场高通胀
•从根本上来说,当债券发行人在超低利率下把海量债券卖给金融机构,它事实上已经损伤了金融机构的资本金。

只是在会计上,金融机构还没确认这些损失。

•而要让这些损失浮出水平,只需要一场通货膨胀,来终结异常的超低利率时代。

•理论上,名义零利率的资产是没有价值的,经过通胀调整后利率为负,不如直接持有实物资产。

•虽然债券价格下跌会导致利率回升,但追捧实物资产的过程,又会让通胀进一步高企,使得实际利率还是下不来,两者齐头并进。

所以各国央行才这么注意在通胀刚有苗头时,就将其扼杀在襁褓中。

•现实中,因为实物资产是有保存成本的,所以通胀不高时候,这种效应就不明显。

但通胀越高,这种效应就越明显。

当零利率遇上高通胀,即使美联储忍住不加息,也是要出问题的。

图:零利率遇上高通胀
8
•如果货币放水严重过了头,即使微观上监管部门管住了银行,从宏观视角看,可能只是延缓了事情的发生。

•历史上从1988年第一版巴塞尔协议,到最近的巴塞尔协议III最终版,银行业的监管不断进化,但仍然没有避免问题的发生。

每次总是会出现新的漏洞。

•这一次美国监管的问题在于:他们对银行的压力测试负面情景假设,往往是考虑“衰退+利率下降”的情景,很少考虑“经济下滑+大幅加息”的滞涨情景。

因而持有再多的长久期债券,也不影响它们通过压力测试。

虽然在负面情景假设的“全球市场冲击部分”在2022年曾经设置了利率上行情景,但2023/2021/2020/2019年也都是假设利率下行的。

表:美国对银行业进行压力测试的情景假设
描述关键变量
极端负面情景假设严重的全球衰退;住宅和商业底层的
持续下行,持续的远程办公导致商业
地产价格下跌,企业部门和投资都受
到影响。

2022年假设:失业率上升到10%;实际GDP下滑3.5%;通胀下降到1.25%;短期利率下降到0%左右;10年国债利率下降到0.75%;BBB-债券和国债信用利差扩大到5.75%;股票价格下跌55%;房屋价格下降28.5%。

极端负面情景假设的全球市场冲击部分假设一系列关于整体市场压力和不确
定性的风险因素冲击。

这些风险因素
包括不限于:股票、外汇、重要的利
率、隐含波动率、商品期货价格、信
用利差等。

2023年假设:短期国债利率大幅下降,长期国债利率也下降。

2022年假设:国债利率上升,收益率曲线变陡。

2021年假设:短期国债利率小幅下行,长期国债利率适度下降。

2020年假设:短期国债利率大幅下降,长期国债利率也下降
2019年假设:整个收益率曲线下行。

•而且美国监管对银行进行分类监管。

原来要求500亿美元规模以上的银行就要接受压力测试。

硅谷银行2017年报超过了500亿美元,理论上2018年开始就要接受压力测试。

•但美国会2018年通过《ECONOMIC GROWTH, REGULATORY RELIEF,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规定对1000亿美元以上的银行才需压力测试。

使硅谷银行2018/2019/2020年都免于压力测试。

海外有报道称这是SVB的CEO Greg Becker游说的结果。

•在硅谷银行2020年报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之后,按照规定1000-2500亿美元规模的银行两年才进行一次压力测试,整体也还是比较宽松。

2021年压力测试情景是利率下降,硅谷银行持有长债多也可以通过;2022年利率上升情景的压力测试,按照两年一次的规定,硅谷银行又不用参加。

表:美国对银行业的资本监管分五档
概要
11
1.背景:当“零利率”遇上“高通胀”
2.硅谷银行之难:当“浮亏”遇上“赎回”
3.对美影响预判:信贷影响和预期扰动
4.对中国的启示:周期错位护体,银行专注主业
硅谷银行:科创金融优等生

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 SVB )是硅谷银行金融集团(SVB Financial Group, SVBFG )的主要子公司,后者于1988年12月在纳斯达克上市。

硅谷银行平均总资产在2020~2022年占集团平均总资产的比例为86.17%、84.55%、81.08%。

另外还有负责投贷联动的硅银资本、负责海外的硅银全球、硅银分析、私人客户服务等部分。


硅谷是全球闻名的科创中心,因此硅谷银行以硅谷的创投环境为土壤,开展银行业务。

私募股权基金及风险投资公司是硅谷银行的主要贷款客户,2019~2022年此类客户的贷款占比均在50%以上。

科技类和医疗保健类科创企业是硅谷银行第二大类贷款客户,贷款占比在20%以上。

图:硅谷银行金融集团
硅银金融集团
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商业银行业务,集团最重要的实体
硅银资本(SVB Capital):直接投资业务,协助开展投贷联动
硅银全球(SVB Global):海外业务其他:硅银分析、硅银私人客户服务等
图:SVB 的贷款结构(亿美元)
12
391
390
443
493
618
1,020
1,892
1,731
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2015
2016
2017
2018
20192020
2021
2022
证券投资
贷款
存款
福兮祸所伏:存款两年三倍
•2021年之前,美国货币政策宽松,纳斯达克牛市,美国科技企业的融资变得很容易。

•以VC 行业为例,VC 交易额从2017年的885亿美元,快速扩张到2021年的3328亿美元;同期VC 机构募资额从444亿美元扩张到1312亿美元。


以服务科技企业、PEVC 为主业的硅谷银行,自然迎来了存款的跨越式发展。

2021年的存款额,居然是两年前(2019年)的三倍多。

图:2019-2021年硅谷银行存款两年三番
图:2019-2021年美国VC 行业大爆发
-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0
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
VC 交易额(左轴)
VC 募资额(左轴)
VC AUM(右轴)
13
166
982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亿美元)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亿美元)
福兮祸所伏:HTM 债券两年六倍
•突然出现的三倍存款,显然不可能很快都作为贷款放出去。

那么只能买金融资产了。


2021年,硅谷银行买入856亿美元的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使得当年的HTM 资产同比多增491.8%至982亿美元。

同期贷款净额从447亿元增长到659亿元,增量与增速均不及HTM 资产。

图:伴随存款增长,硅谷银行HTM 债券大量增加
图:硅谷银行资产结构(2022)
14
利率风险敞口与压力测试问题
•对于这背后的利率波动风险,硅谷银行2021年报中已经做出了预估。

估计利率上升200BP ,其权益经济价值(EVA=资产NPV-负债NPV)下降57.22亿美元。

同时,净利息收入仅提高9.81亿元,需要接近6年以上才能由收入的增加补上EVE 亏空。

•而2019年末,如果利率上升200BP ,EVE 仅下降6.19亿美元,净利息收入增加5.23亿元,仅需要1.2年时间就能由增加的收入覆盖EVE 损失。

2019年的状况可以很舒服地迎接美联储加息,可见这两年的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影响之大。


2021年以来美联储加息了450BP 。

如果等比例框算,大概有128.75亿美元的EVE 损失;而22.07亿元的净利息收入增加,就显得杯水车薪。

表:硅谷银行2021年报披露的利率敏感性估计
金额比例金额
比例
2021年末
20014,950-5,722-27.7%5,25898122.9%10017,799-2,873
-13.9%4,74546810.9%020,67200.0%4,27700.0%-10021,9041,232 6.0%4,002-275-6.4%-200
21,308636 3.1%3,911-366-8.6%2019年末
2007,504-619-7.6%2,58852325.3%1007,793-331
-4.1%2,32626212.7%08,12300.0%2,06500.0%-1008,496372 4.6%1,790-275-13.3%-200
8,567
444
5.5%
1,514
-551
-26.7%
EVE变化净利息收入变化EVE(权益经济价值,百万美元)
净利息收入(百万美元)
利率变动(BP)15
实际损失更大一些
•显然,硅谷银行当前的债券损失超过128.75亿美元。

AFS+HTM 债券的亏损总额比2021年扩大了165.68亿美元。

另外2022年累计综合收益下降了19亿美元,说明有部分AFS 浮亏已经兑现。

这两项加起来超过180亿美元。

•这个差异,可能是EVE 测算中考虑了负债NPV 下降;也可能是建模假设和现实世界有出入。

•2021年底,硅谷银行集团扣除优先股的所有者权益是129.63亿美元(优先股有36.46亿美元)。

即使现实世界和模型假设的一样,450BP 加息带来的128.75亿美元损失,也能几乎亏完普通股对应的所有者权益。


那么结论只能是,硅谷银行之前的财务决策不够谨慎,其2021年报的测算已明白无误显示450BP 的加息会亏完普通股权益。

他们只是在赌不会出现450BP 的加息。

表:硅谷银行2022年/2021年债券浮亏对比(百万美
元)
成本
公允价值盈亏成本公允价值盈亏AFS 28,60226,069-2,53327,37027,221-149HTM
91,321
76,169
-15,152
98,195
97,227
-968
2022
202116
•HTM“浮亏不算亏”的说法,是需要有能力持有债券至到期的,一方面是负债端成本的稳定,另一方面是负债端数量的稳定。

但这两点硅谷银行都做不到。

•而随着加息的深入,硅谷银行的存款在2022年开始负增长,负债端压力开始显现。

这时若要继续持有至到期,就需要用当前利率接近5%的同业负债,替代流失的低息存款,而HTM的平均到期收益率只有1.9%,负利差大到令人难以接受。

就只能选择出售部分AFS资产。

•而出售210亿美元的AFS资产已经要造成18亿美元的损失。

那么还有913亿美元HTM债券的浮亏问题就受到了广泛关注,从而引发了挤兑效应。

最终使得硅谷银行的风险事件彻底爆发。

图:美国银行业存款变化
图:硅谷银行估计的客户现金流状况
图:持有HTM的一种心态•HTM“浮亏不算亏”的交易心理,在市
场上是广泛存在的。

这使得越是亏损的
多,越是难以有卖出债券兑现浮亏的勇
气。

使得HTM亏损持续扩大,而没有采
取任何行动。

•而近期美联储的鹰派表态,可能是导致
出售浮亏资产的“最后一根稻草”。


来还有“下半年可能就要降息了,浮亏
债券的价格将很快修复”的希望。

在鹰
派表态后,这样的希望也就掐灭了。

融资失败与FDIC介入
•在硅谷银行再融资失败宣布停牌后,FDIC关闭并接管了硅谷银行。

•3月12日,美财政部、美联储和FDIC发布联合公告,宣布将给硅谷银行的储户提供全额保障。

但不保障股东、特定无担保债权人的利益。

•同日,美联储公告了一项BTFP工具,将为合格存款机构提供额外融资,以满足存款人的需求。

•BTFP是一种抵押融资工具,其特殊之处,在于按照债券的面额进行抵押和融资(而不是根据市价)。

这使得银行即使因为债券市场下跌而资不抵债,还是能从美联储处抵押借到足额的资金。

美财政部为抵押借款提供250亿美元的担保。

•注意:美财政部和美联储这么大力度救助,恰恰说明了事情的严重性。

BTFP解释
19
概要
20
1.背景:当“零利率”遇上“高通胀”
2.硅谷银行之难:当“浮亏”遇上“赎回”
3.对美影响预判:信贷影响和预期扰动
4.对中国的启示:周期错位护体,银行专注主业
美国其他银行怎么样?
•美国银行业证券投资未实现损失6200亿美元。

其中AFS 的部分已经在资产负债表反映了,HTM部分的损失量级在3000多亿美元。

而美联储公布的美国银行业净资产为
2.135万亿美元,本次HTM损失占所有者权益15%左右。

•大银行中亏损比例(以“HTM损失/(所有者权益-优先股)”衡量)较高的是美国银行,达到44.4%。

而摩根大通/花旗的比例都是1
3.8%。

•对小银行,美国社会公众并未按照亏损比例来评判风险,更多是从经营区域、业务模式来推导。

使得嘉信理财、第一共和银行等西部的小银行更被存款人所担忧。

•但这些银行目前还没有因为HTM债券亏完资本金(第一共和银行40.7%,嘉信理财56.7%)。

本质上是流动性问题,而不是资不抵债问题——这与硅谷银行完全不同。

•流动性问题的关键是中央银行和财政的支持,目前已经看到了。

所以不用特别担心短期的风险扩散。

图:美国银行业证券投资未实现损失有6200亿美元
21
0.00%
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JPMorgan Chase Bank of America
Wells Fargo Citibank U.S. Bancorp SVB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按HTM 损益调整后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15%的银行资本金侵蚀,将影响美国信贷扩张
•HTM 浮亏带来的所有者权益的损失,按照会计规则、资本监管规则,还没有计入银行的资本。

目前美国主流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尚满足监管要求。

•但如果把占15%的所有者权益浮亏扣掉,美国许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就掉到监管要求以下了。


而硅谷银行事件,提醒着美国各银行的管理层,不能不把HTM 浮亏当回事。

如果真的认真对待HTM 浮亏,那么这家银行就需要降低杠杆倍数了。

导致的结果就是——信贷紧缩。

图:按HTM 损益调整后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低于监管要求
22
-10.00
-5.000.005.00
10.0015.0020.0025.0030.00美国:银行信贷中的贷款和租赁部分:同比美国:银行信贷中的证券部分:同比
美国:银行信贷:同比
加息的影响:证券已经开始,贷款即将跟上
•2022年初以来美联储的激进加息,使证券资产上已经明显表现出收缩迹象,但传统信贷资产仍然反应不明显。


加息冲击了证券市场后,银行资本金受到损伤,传统贷款市场后续可能也会受到影响。

这会带来欧美经济衰退的风险。

图:美国信贷增速正快速下降,但贷款部分还很稳定(%)
图:可能的传导路径
加息
债券价格下

银行AFS/HTM
亏损
资本状况恶

银行去杠杆
信贷紧缩经济衰退
不良上升侵蚀资本
…………
23
冰山一角:利率敏感的资产还有哪些
•从资产类别看,除了国债、MBS等债券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其他利率敏感型的资产。

比如成长股、房地产,在加息/降息环境下,其价格波动都比债券大。

所以才有“成长股是50年期债券”的说法。

•从影响范围看,美国加息不仅影响美国银行业,也影响其他经济部门,也会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

•本次硅谷银行危机,是美国银行业投资债券亏损的冰山一角。

•而美国银行业投资债券的亏损,又是“通胀+加息”背景下,各类资产价格下跌冲击各国各部门资产负债表的表现之一。

•硅谷银行只是阵仗中第一个倒下的士兵。

图:这只是冰山一角
各国各部门在各类
资产上的损失
美国各部门在各类
资产上的损失
美国各部门的债券
损失
美国银行业的
债券损失
硅谷银行的债
券损失
24
是否影响美联储加息的步伐
25
•如果只是为了应对短时间的银行挤兑风险,货币政策只需要短期微调即可,挤兑危机过后即可恢复原来政策。

•真实的逻辑是:如果美联储意识到了金融体系在加息后的脆弱性,以及未来经济衰退的风险增加,那么确实在加息上会更为谨慎。

但欧美股票/商品等资产并不会受益,因为这同时也表明市场会意识到美国金融体系脆弱性和衰退风险,从而压制估值。

•从这个角度看,不管硅谷银行事件本身是否蔓延,这个事情改变了投资人对欧美金融体系稳定性、未来衰退概率的看法,股票/商品等风险资产中的系统性风险因子应该调高。

•所以,即使在美财政部、央行、FDIC联合宣布保护所有存款的情况下,欧美市场周一(2023/1/13)仍出现了调整,而同一天A股市场在上涨。

A股市场主要关心当下会不会马上爆发危机,而欧美本土市场需要对其经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的概率进行重新定价。

•当然对于欧美的国债市场来说,不管是欧美系统性风险概率的增加,还是美联储可能的更谨慎加息决策,都是利好。

因而硅谷银行事件后表现最亮眼的资产是美国国债。

概要
26
1.背景:当“零利率”遇上“高通胀”
2.硅谷银行之难:当“浮亏”遇上“赎回”
3.对美影响预判:信贷影响和预期扰动
4.对中国的启示:周期错位护体,银行专注主业
0.50
1.00
2.004.008.0016.00
32.002003-12
2005-03
2006-06
2007-09
2008-12
2010-03
2011-06
2012-09
2013-12
2015-03
2016-06
2017-09
2018-12
2020-03
2021-06
2022-09
美国:拖欠率:所有银行:贷款和租赁总额:季调中国:不良贷款比例:商业银行
2
468101214161962-011964-121967-111970-101973-091976-081979-071982-061985-051988-041991-031994-021997-011999-122002-112005-102008-092011-082014-072017-062020-05
美国:拖欠率:所有银行:贷款和租赁总额:季调西班牙:不良贷款率英国:银行不良贷款率
二十年周期律临近,但中美错位
•中美欧都存在18-20年的债务风险周期。

如果机械地去数周期长度,欧美这时候确实有可能要开始一轮新的风险暴露期。

•但中国的周期阶段,和欧美一直是错位的。

中国最近两年已经出现了数据上的改善拐点。


周期错位,使得中国可以在外需较好的情况下,进行自身风险的化解。

而在欧美出问题时,能够不动如山。

资料来源:,海通国际
图:欧美债务风险周期相对一致(%)
图:中美债务风险周期错位(%)
27
巧妙的平衡:银行报表的利率对冲
•我们假设一种理想情景:银行贷款利率和定期存款、同业负债、金融债券利率同向波动,并且波动幅度完全一致。

活期存款利率一致保持极低(在美国是0),并且规模很稳定。

•那么要完全对冲利率风险,就可以把报表调节为:1、贷款+同业资产=定期存款+同业负债+债券发行,并用“债券发行”把两边久期调平;如果“债券发行”不足以调平,可以适度增加交易盘债券。

2、HTM+AFS=活期存款;3、自有资本金存在央行,用于客户资金进出时的备付池。

•假设一家银行:存款/总资产=70%,活期存款/总存款=30%;
那么按这个模型,HTM+AFS就应该占到总规模的21%。

这也是行业内很普遍的占比。

但是如果占比到了硅谷银行的55.4%,就过头了。

•当然,实际情况跟这个理想模型肯定有偏差。

例如:1、对活期存款的稳定性要做评估;2、在非利率市场化国家,贷款利率和同业、定存利率不一定能同幅度波动。

对于硅谷银行来说,2020-2021年暴增的存款,可能不能认为是稳定的存款,应该更谨慎些。

图:理想情景下的银行资产负债结构
资本金
活期负债
定期及其他
存款
同业负债
金融债券
现金
存放央行
配置盘债券
各项贷款
同业投资
交易盘
基本上
不随利
率波动
跟随利
率波动
28
-
500,000
1,000,000 1,500,000 2,000,000 2,500,0002015-01
2015-07
2016-01
2016-07
2017-01
2017-07
2018-01
2018-07
2019-01
2019-07
2020-01
2020-07
2021-01
2021-07
2022-01
2022-07
2023-01
活期以外其他负债来源贷款和同业资产
-
100,000
200,000
300,000 400,000
500,000 600,000
700,000 800,000
900,0002015-01
2015-06
2015-11
2016-04
2016-09
2017-02
2017-07
2017-12
2018-05
2018-10
2019-03
2019-08
2020-01
2020-06
2020-11
2021-04
2021-09
2022-02
2022-07
2022-12
证券投资中国银行业专注存贷款主业
•与美国最近三年出现的HTM 债券过多的失衡问题不同,中国银行的平衡就保持的比较好。

目前中国银行业的活期存款规模,和证券投资规模一致。

而活期存款以外的负债,也与贷款和同业投资的规模相匹配。

很符合我们前面提出的假想模型。

•2017年强监管后,中国银行业更加专注存贷款主业,业务结构协调。

在利率波动下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强。


况且中国从未采用过非常规的零利率政策,中国银行业目前并不存在硅谷银行这类风险。

测算活期存款 图:中国存款类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活期存款和证
券投资规模相匹配
图:中国存款类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活期存款以外的负债,与贷款和同业投资的规模相匹配
29
30谢谢观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