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教案及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弹力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道一些物体有弹性而且能够产生弹力。

2.发现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并会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3.能够在学习中提升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学习准备:
弹簧、海绵、橡皮筋、握力器、拉力器、拉簧、钩码、弹簧测力计、钩码、笔袋、钢尺、刷子
学习过程:
一、材料导入
课件出示三个材料,孩子说出名称,激起大家想一起研究的欲望。

二、认识弹性和弹力
过渡:你们想玩吗?不过在玩之前老师有一定的要求,一起进入活动一。

活动一:认识弹性和弹力
1.玩一玩:小组内玩3个材料,(可以用压一压、拉一拉的方法),仔细观察
物体发生的变化。

2.说一说:将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1.出示活动单,学生读活动要求,了解活动的步骤。

2.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组内交流。

3.小结得出:当物体受到外力后物体的形状和体积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
复到原来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作弹性。

(板书)
4.这些具有弹性的物体,还能够产生弹力。

(板书揭题)
三、探究拉力和弹簧拉伸长度的关系
游戏:两个孩子拉伸拉力器,比力气的大小。

过渡:难道拉力和弹簧拉伸长度有关系吗?又有什么关系呢?一起进入活动二。

活动二:研究拉力与弹簧伸长长度之间的关系
1. 在弹簧下挂上1个钩码,观察弹簧伸长长度,并在对应位置做上记号。

2. 在弹簧下挂上2个钩码,观察弹簧伸长长度,并在对应位置做上记号。

3. 在弹簧下挂上4个钩码,观察弹簧伸长长度,并在对应位置做上记号。

4.将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1.出示活动单,学生读活动要求,了解活动的步骤。

2.完成实验,师巡视指导。

3.交流得出:在一定限度内,拉力越大,弹簧伸长长度越大。

(板书)
四、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过渡:我们在弹簧下面挂上钩码,产生拉力,一个钩码产生拉力多少,两个钩码产生拉力多少呢?人们根据弹簧受力后伸长的规律制作了弹簧测力计。

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1.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成(出示图)
2.想不想学会使用它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活动二
活动三: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1.观看视频,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点。

2.交流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点。

3.借助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些物体的拉力。

3.出示活动单,学生读活动要求,了解活动的步骤。

4.观看视频,交流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点。

5.学生使用测力计测量物体,教师巡视指导。

6.思考:为什么测得的数据不一样?教师总结,物体越重,产生的拉力越大。

五、课堂总结
1.检测反馈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弹力》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

其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弹力的方向,难点是常见的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材从物体的明显形变引入,继而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

并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探究支持力、压力和绳子的拉力这几种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

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要先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索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大小之间的关系”,这种先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实验检验并进行具体运用的研究办法十分重要。

上完这一节课,回顾一下,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实验过程是学生积极观察、思考和探索的过程。

通过实验,模拟物理知识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受到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

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发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索的欲望。

本课中设计了多个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和自主探究实验,将原本较为抽象、枯燥的思维活动转化为生动活泼、兴趣昂然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的研究性活动中,获得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的提升和发展。

2.巧妙设置问题,将课堂引向深入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将知识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从引入新课到课后小结,尽力设计适当的问题。

创造物理情境,进行有意识的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本课的教学中,有几个关键性的设问对课堂内容的展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弹簧和橡皮泥的形变有什么不同之处:坚硬的物体会发生形变吗?如何观察桌子的微小形变?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哪些因素有关等。

3.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本教学设计充分注重对生活的挖掘,积极贯彻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也充分地注意从学生身边或社会实践活动中选取典型的素材,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的认知对象,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较难驾驭。

因此,这节课的授课中在时间的调控上显得尤为重要,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