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资源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处理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水资源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处
理措施
摘要: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工业发展
和城市发展导致水资源分配竞争加剧。
我国水资源问题越来越突出,有些地方直
接影响了生活用水供应,可见,研究水资源保护监测尤为重要。
水资源配置效果
与新发展理念下水利工程科学构建不清晰,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
水利工程施行联合多目标综合的水资源配置,围绕国家重点战略发展需求重新审
视水资源供需形势和水资源配置格局,为水资源规划和顶层设计提供管理思路。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可持续利用;方法分析
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水资源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水利信息化技术能及时获取水情、险情等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使水资源管理效率显著提高。
我国水资源分
布不均,与土地资源并不协调,许多地区存在地下水位下降和河流干涸现象,可
能进一步导致国家水资源短缺,对社会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因此,现阶段
迫切需要解决水资源浪费和污染问题,加强水资源保护,但我国水资源保护目前
存在一些问题,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产生不利影响。
所以,本文将对水资源的
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进行详细介绍,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水资源保护和可持
续利用的有效措施。
1 水资源供需形势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水以自西向东流为主,水资源呈南多北少趋势分布。
北
方地区水资源主要来源于降水,但年降水补给量偏少,导致北方尤其是京津冀地
区人均用水量低于全国水平。
此外,干旱缺水、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等水资
源供需失衡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均粮食消费量的不断增长,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逐渐北移,导致农业灌
溉用水需求加大,而我国农业用水利用率仅为40%~50%,绝大部分农田仍然采用
传统方式灌溉,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其次,工矿企业和城镇急速扩大,淡水量的
消耗也在快速增加。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却较低,仅为20%~40%。
国家从发展战
略角度,严控高耗水行业新增产能。
截至2021年3月,京津冀钢铁、石化、纺织、食品发酵等高耗水行业仍有企业6400家。
高耗能伴随着高污染,中国已经
成为世界污水处理量最大的国家。
城市和农村地下水资源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不仅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也破坏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水资源因其
承载的农业、工业及人口量等因素使其与生产力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紧密联系。
因此,水资源承载能力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就非常重要。
然而,现阶段水资源承载
能力统计数据准确性不足,缺乏有效的指标体系,数据口径和精度也不足以支撑
分析过程。
缺乏指导性数据和分析方法导致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及生态环境约束
的不合理用水现象频发。
如,地下水超采、超出定额标准的高耗水、不符合水质
要求的供水等问题挤占了基本生态水量的供水,破坏了水资源的供需平衡。
2 水资源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
2.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充足的资金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为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障水资源
管理资金的充足,需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如向相关部门申请资金,或者拓展融
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完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创
新性应用,保障水资源信息管理工作的高效发展。
2.2 提高建设专业化水平
从水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实际工作现状来看,信息化建设项目在具体建设与管
理方面都有着较高的专业化要求,这也是信息化建设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
对此,水资源的信息化建设重点在于确保人员的高专业化水平,基于建设与管理
工作明确基本的用人标准,同时基于此标准作为人员招聘、人员培训的标准。
与
此同时,按照水资源的建设与管理内容开展针对性培训,提高水资源专业人员的
综合素质水平,同时保障专业技能可以随时保持高水准。
制定详细的用人绩效考
核管理制度,落实绩效措施与制度,并为对应人员形成相应约束与激励,激发人
员的参与积极性。
2.3 构建水资源保护监测站网
建设水资源保护监测站网要采取统一布局的方式,从流域优化出发强化各站
点之间的联系,对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的水域进行强化监测,并针对不同区域及不
同流域水资源评价需求进行综合考虑,以省为单位构建完善、高效的水资源监测
站网。
1)水功能区监测。
为进一步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我国在2012
年推出了《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2011—2030年)》,全国各省份重要饮用
水源地都被划入国家重要水功能区,同时各省份针对国家重点水功能区及省级重
要水功能区都开展了常规监测,各地政府也在季度考核中纳入了水功能区监测考
核达标指标,各地水功能区监测覆盖率也达到95%。
2)省界监测站网建设。
按照
国家水功能区监测要求,以流域机构为准开展构建省界监测站网,根据规划,到2030年要实现国界、省界监测全覆盖,水量水自动监测站点也在加速建设中。
3)入河口监测建设。
根据《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工区(2011—2030年)》规划要求,针对DOD、氨氮、区域性特征污染物排放超过总排放量50%的入河排污口需要实
施在线计量监控,超过80%的排污口需要严格实施人工检测。
各省需结合省界污
染物排放实际状况实现水功能区的全面普查,并以普查结果为基础制定科学监测
计划。
2.4 优化水资源配置
高质量发展模式就要立足我国水资源状况,结合水资源管理工作实际,形成
水资源刚性约束。
在水资源开发上,树立正确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和认知理念,增
强区域调控保障能力,科学论证水源连通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改善
生态环境,注重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并利用计算机模型结合气候变化影响
进行多水源优化配置。
水资源配置和利用涉及社会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
必须把水资源作为刚性约束,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分别预测需水量和可利用量,构建需水量预测模型,划定水资源配置开发的上限,守住生态保护的红线,
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的可用水量。
用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将经济活动严格限定在水
资源的承载能力范围内,确保水资源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利用,还要通过科学
决策对不同流域区域的需水影响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叠加影响,加强国家水网工程
科学决策和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系统治水。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资源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要切实加强对水资源的
保护,减少水污染,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了
解水资源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问题,实现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生
活的目标。
另外,在治水理念、治水技术和科学决策等方面切实做到综合施策,
科学谋划国家水网顶层设计,构建“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国家水网总体布局,实现水生态整体良性循环,构建多元互补、调控自如的国家水网格局,推进不同
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谋划和协同共享。
参考文献:
[1] 卢旺.分析水文与水资源管理在水利工程中的运用[J].中国设备工
程,2020(18):244-246.
[2] 刘跃辉.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J].南方农
业,2020,14(23):206-207.
[3] 吕文新.新疆水资源管理的现状、问题与改革探析[J].吉林农
业,2018(07):77.
[4] 田贵良,丁月梅.水资源权属管理改革形势下水权确权登记制度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11):90-97.
[5] 张旸,王晓昕,肖飞.浅谈新形势下松辽流域水资源管理改革与发展[J].
水利发展研究,2014,14(08):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