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让学生做到“四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学习让学生做到“四会”
作者:王顺宾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11年第08期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
学习要讲究方法,数学学习更是这样。
教给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就是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因此,数学教学必须抓好学生“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会“看”“想”“说”“用”,学会自主学习,终身受益。
一、让学生学会“看”
数学教学应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学生熟悉的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观察实践活动。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先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几何形体——长方体。
接着,再出示一些不同的长方体实物让学生观察,并告诉学生这些物体都是长方体。
然后,让学生举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旨在唤起学生的回忆、想象,丰富学生对长方体的感性认识,建立表象。
学生通过观察、想象,认识到虽然这些物体的形态、大小不同,但它们都是长方体。
此时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长方体的表象,还应借助表象,引导他们观察长方体的特点,抽象出长方体的本质特征。
于是我让学生将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物体拿出来,进一步引导他们从三个方面(面、棱、顶点)观察:①长方体共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②有几条棱?相对棱的长度怎样?③有几个顶点?让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引导归纳、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可分成3组,每组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为了使学生真正认识长方体,我又组织变式练习,将长方体用不同方式摆放,问学生还是不是长方体。
通过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只要看它的面、棱和顶点是否符合长方体的特征,而与摆放的位置无关。
在此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并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概念——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这一教学过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让学生学会“想”
数学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引导学生围绕数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
例如,我在教学“17+8 ”这道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题时,采用开放性教学,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探索。
我先创设情境:“操场上原来有17人在跳绳,现在又来了8人参加跳绳。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列出算式“17+8”,再鼓励学生先思考后计算,看谁的方法多,最后汇报交流算法,结果算法呈现多样化。
生1:“我先算7+8=15,再算10+15=25。
”生2:“我是把8分成3和5,先算17+3=20,再算20+5=25。
”生3:“我是把8分成3和5,先算7+3=
10、10+10=20,再算20+5=25。
”生4:“我是把17分成15和2,先算2+8=10,再算15+10=25。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比较各种计算方法,促进算法优化。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尝试──交流算法──比较感受”的自主探索学习过程,较好地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与联系。
”让学生学会“想”,就是教师要善于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动脑思考,留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空间,教给学习方法。
三、让学生学会“说”
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学生内部言语转化为有声有色的外部语言,把发展思维的训练和发展语言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说”,鼓励学生只要是经过自己反复思考的,不论正确与否,都应勇敢地说出来,请老师、同学们帮助评判;对于不懂或不理解的问题,也要敢于说出来,让老师、同学了解自己的疑问,听听他们是怎样理解和解答这个问题的。
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后,拿出一个装着三角形的纸袋,使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说一说它是什么三角形。
当露出的是直角或钝角时,大部分学生立即判断它是直角或钝角三角形,而有的学生说是等腰三角形,有的学生说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这时,我让学生说出理由,并给予充分肯定。
而当露出的是锐角时,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无法判断,并说明了自己的理由,我给予肯定。
这时一位学生提出:“如果这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话,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因为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因此底角一定是锐角。
”虽然他的观点有明显的局限性(露出的角刚好是顶角才正确),但这一发现是他通过积极思考得出来的创造性结论,所以我还是鼓励大家用掌声表扬了这位学生。
紧接着,我又继续提出:“如果露出的那个角是底角时,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学生们展开交流讨论,最后得出三种结论:①当底角大于45度时,是锐角三角形;②底角等于45度时,是直角三角形;③当底角小于45度时,是钝角三角形。
这一教学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开阔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得到有效培养。
四、让学生学会“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数学教学要重视“学以致用”,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数学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数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学习“正比例的应用”之后,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旗台前,要求学生测量旗杆的高度。
有的学生提出用一根长绳子,一端系在旗杆的绳子上,把这根长绳子的一端拉至旗杆顶端,然后把它放下来,再测量出这根长绳子的长度,就可以知道旗杆的高度。
“这也是一种方法,但比较麻烦,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我引导学生应用正比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旗杆的一旁立一根杆子,量出杆子的高和影长,同时量出旗杆的影长,根据“杆子的影长︰杆子的高=每米杆高的影长(一定)”,运用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即可求出旗杆的高度。
又如,学习“比例
尺”之后,我出示一幅中国地图,让学生们量出上杭县到北京市的图上距离,根据图中标明的比例尺,求出上杭县到北京市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学生完成后,我继续提出:“你还想求哪两地的实际距离?”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浓。
有的学生说:“我的叔叔在成都市工作,上杭县到成都市的实际距离大约有多少千米?”……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又在生活实践中完善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进了学生知识技能、思维能力与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责编蓝天)。